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图书馆内部信息存储方案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图书馆内部信息存储方案

发布时间: 2022-11-04 08:01:55

A. 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文献综述

一、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研究

1.文献研究的数量

关于我国“网络信息服务”的文献研究起步于1998年,1998年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莫梅琦、徐一新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的《网络环境下用户教育模式研究》,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教育模式,指出网络环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用户教育成为当今网络信息服务中的热门。1998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张立发表了《高校用户潜在网络信息需求的显化》,指出随着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推进,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由此,开始出现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1998~2009年间,共发表有关“网络信息服务”的论文319篇,这些论文分别来自包括图书馆学专业及人文社会科学其他专业167种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从论文年代分布来分析发展进程,12年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2000年,起步阶段,有18篇论文发表。

第二阶段:2001~2005年,高峰阶段,研究论文逐年增多,5年中共有208篇论文发表,占总文献量的65.2%,并逐渐形成研究热点,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高峰平台期。

第三阶段:2006~2009年,稳步阶段,4年共发表论文93篇,占总文献量的29.2%。

2.文献研究的内容

网络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方面。随着社会信息的网络化,图书馆已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场所,信息资源的社会化、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服务资源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效率的高效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图书馆依托互联网这一数字化信息手段,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与计算机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多方位的远程服务。通过对12年来发表的319篇论文主题的归纳分析,发现关于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占论文大多数(60%以上),如《文献信息服务业何去何从?——网络环境下的重组和功能实现》(祁延莉等,2003)、《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朱雅兰,2001)、《图书馆网络服务纵横谈》(高贤,2001)、《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网上信息的特色服务》(徐卫星,2002),等等,都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式、手段及馆员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对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作了充分论述。

网络信息服务的模式方面。用“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为关键词,对319篇论文进行再次检索,共检索到25篇文献,占7.8%。这些文章都对网络信息服务模式进行了研究论述,尤其是其中的6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论述得比较深入。《基于Internet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及应用研究》(常昕,2007),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论基础,由于信息服务模式是随着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在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主要支撑技术基础上,对个性化信息服务基本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个性化信息服务功能模型;《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研究》(沈英等,2007),在充分调研和对国内外图书馆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调研和实例研究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对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运营机制、服务类型、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用户管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探讨》(章丽华,2001)一文中,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战略性转变的有效途径;《中南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罗新星,2008)一文中,重点阐述了中南大学图书馆现有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虚拟阅览室阅览、网络参考咨询、网络数据库服务、辅助性读者服务、信息资源导航、统一平台跨数据库文献检索等多种服务模式,分析了7种服务模式的功能、技术和流程,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3.总结与分析

当前,国内许多学者在研究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意义、作用、服务方法、人员培养、运行模式及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理论成果。

一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文献增长迅速。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为检索策略,检出文献(1998~2009年)319篇中可以明显看出增长的概况。

二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热点。网络信息服务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热度有所不同,研究成果的数量也有起伏变化,特别是2001年以来,国内对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的论文呈明显增长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是信息服务手段现代化。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使图书馆成为全球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化、虚拟化、数字化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众多的论文都从这一点出发,研讨了现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第二是信息服务资源网络化。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不但要加快、加强资源库的建设,还要依托互联网环境,以网站为开发与服务平台,以丰富的电子资源、数字化的馆藏和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为主要内容,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为特色的新型服务模式。第三是信息服务人员高素质。人员素质是决定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除需要引进人才外,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对现有的服务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他们参加各种培训、学术研讨提供方便,从而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档次。

三是网络信息服务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用户缺乏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图书馆用户对网络知识和检索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一些用户与网络之间存在知识与技能障碍,用户所需的信息无法从网络上获得,丰富的网络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第二,网络信息资源缺乏规范化统一标准。图书馆在信息加工、信息处理、数据录入等方面标准各异,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统一的目录及统一的发布标准。第三,图书馆缺乏复合型人才。在网络信息服务环境下,图书馆馆员需要掌握现代网络信息检索知识和技术,在服务中起到网络信息导航员、网络系统维护专家、信息资源协调者等不同角色的作用,而实际上由于网络化建设、运行超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锻炼,所以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局面,直接影响网络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第四,网络信息服务缺乏合作。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是信息服务网络化发展的最终目标,网络的开放性和分布性决定了用户地域的分散性和广泛性,导致用户需求繁杂多样,依靠任何一个单一馆藏都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读者需求,而许多图书馆竞相发展自己的网络系统,由于互不沟通,重复组网建库,使大量信息重复存储在各馆系统内,又因数据格式、标准体系不同及信息服务能力的差异,形成了一处处的资源割据。第五,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缺乏深度和创新。我国的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理论探讨多,应用研究少;研究的学科特色不够突出;理论研究的文章观点大量重复、雷同;研究成果较为空泛,实用性不强;缺乏有说服力的实例。

二、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信息服务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式来完成的,所以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也具有很长的历史。不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还落后于国外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服务模式也同步发展并处在不断探索中。

1.国内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1)信息服务模式的分类

第一,三模式分类法。①传统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服务还将继续存在。传统的信息服务包括馆藏文献的外借、阅览、复制、宣传报道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定题信息服务、专题信息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等,以及二次文献的书目、索引、文摘等形式的文献信息服务等。②网络化的传统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延伸。文献信息机构利用网络进行外借、阅览、定题、专题、参考咨询,以及书目宣传、报道和检索等信息服务。③新型的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网络数据库服务、搜索引擎、文献信息的全文检索服务、光盘信息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等。

第二,四模式分类法。①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通过联机书目查询系统,用户可以查询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信息。②数据库检索服务。包括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镜像数据库。③辅助性读者服务。包括简讯要闻、读者指南、网上咨询、读者反馈等。④电子化参考咨询服务。包括定题服务、虚拟图书馆、网上科技查新。

第三,二模式分类法。①传统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这实际上是传统信息服务网络化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基于文献检索的流通服务、基于网络阅览的文献传递服务、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光盘远程检索服务。②新型的网络信息服务。包括基础网络信息服务、数据库服务、搜索引擎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导航服务、信息推送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及其他。

第四,还有一种基于网络范围的另一种三模式分类法。①基于图书馆内部局域网的信息服务。主要有提供图书馆书目文献联机目录和索引、网上预约服务、新书通报、定题服务、光盘数据库检索服务。②基于校园网开展信息服务。建立图书馆信息服务器、光盘局域网上网服务。③基于互联网开展信息服务。主要是建立各馆的网上在线目录体系,链接外部的虚拟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开展服务。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2)信息服务模式其他研究

研究者的主要观点有:①网络环境的形成,不仅使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得以广泛应用,而且使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进一步得到拓展,网络信息服务将成为主要的服务方式。②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初级网络信息服务如简单浏览与检索服务已较为成熟。③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如信息转播技术、指引库技术、智能代理技术和推送技术等。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服务模式也同步发展并正在不断探索中。④面对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产业的挑战,高校图书馆存在如何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来革新其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更好地利用网络开展信息服务的问题。

2.国外信息服务模式研究综述

美国作为世界上信息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其高等学校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也很高,具有代表性。美国网络信息服务项目相当丰富,主要有下面几类特色鲜明的服务模式:

(1)专题数字馆藏服务

美国许多高等学校都根据其学科特点,对馆藏的特色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并且在网上提供组合利用。

(2)电子参考服务

不少高等学校都设有研究咨询服务,为信息用户在识别和定位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方面提供深入的帮助。

(3)网络出版

美国各高等学校图书馆积极和出版机构合作,探索新型学术信息出版和交流形式。

(4)用户培训教育

提供馆藏使用培训,还提供对用户研究和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培训。

(5)网络教参服务

提供教程和学习资料两类电子信息。这些教材版本均与教育支持软件集成,以便学生进行注解和讨论。

(6)个性化主动信息推送服务

实时推送用户定制的专业信息或其他想要的信息。

(7)提供学习研究用的各种工具

集成各种对校园学术研究和教学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与工具。

(8)联机目录查询

提供万维网模式的馆藏目录查询。

三、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

1.国内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

图书馆信息服务观念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发展、完善。我国是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纵观历史,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公开藏书”服务观念的萌芽

由于受到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早期的藏书楼将藏书保存起来,作为其工作的主要职能。起初的藏书通常只允许封建统治者使用,平民百姓无从阅览。到宋朝以后,一些个别藏书者同意平民百姓借阅图书。为了扩大藏书的流通范围及传播力度,明末的曹荣在其着作中提出了要用传抄和刊刻的方法促使书籍实现传播、流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反响力并不是很大。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出现了以藏书楼为原型的“共读楼”,“共读楼”的作用是可以允许少量读者进入其中进行阅览,其管理者还制定了借阅细则,在细则中规定了开馆时间、借阅数量、管理办法等,这个借阅细则是当代图书馆工作准则的最早形态,也是早期较为完善的借书规则。古代公开藏书的目的是启迪大众的智慧,所以古代信息服务的特点为:第一,服务局限性较大,服务对象仅仅是少数有文化的人,但对平民百姓的服务却十分匮乏;第二,空间局限性较大,阅览范围仅限于室内,室外阅览无从提及;第三,出现了早期借书制度和规则。

(2)“面向大众”服务观念的产生

在1901年至1905年期间,书刊借阅活动及有关借阅方面的宣传活动被大力开展,其主张扩大读者服务范围,并采取积极热情的服务态度,体现了进步、新潮的服务思想。到1909年,《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由清政府颁布,它的宗旨是全面开放,供人阅览。“五四”运动之后,革命先驱李大钊提出自己对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理解,他认为图书馆不单单是存放书籍的地方,而且是教育人的地方;李大钊提倡将图书馆的藏书进行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享受阅读书籍的快乐。有了先进思想的指导,当时的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迅速,少数图书馆可以不定时地延长开馆的时间,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有些图书馆还设置了流通代理处等设施和场所,并开展种类繁多的阅读指导活动。读者服务工作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它的服务工作特点是:第一,服务对象广泛,涉及社会各阶层人员;第二,服务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第三,服务时间延长,服务空间扩大。

(3)“读者第一”服务观念的形成

1949年以后,图书馆在服务理念及服务方式上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图书馆逐渐摒弃影响图书馆发展的落后思想,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工作类型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不断扩大和提高,图书馆服务工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表现为:第一,读者成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心,图书馆已经彻底脱离了“藏书楼”的概念,已成为服务大众的文化教育场所和机构;第二,网络信息服务发展日趋完善,有替代普通流通服务之势;第三,服务手段及方式日趋现代化。

2.国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演变

自从有了语言文字,人类就开始以泥板、竹、木为书写的载体,将最初的知识信息以符号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载体上,这就产生了早在公元前2600年前,位于伊拉克境内的巴尔拨尔图书馆。从世界范围内看,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图书馆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例如,希腊在雅典创建了第一个图书馆,亚述帝国在尼尼微建立了皇宫图书馆,阿拉伯文化鼎盛时期,巴格达城图书馆的数量高达30多所等。当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改革运动开展时期,也就是西方近代图书馆起源时期。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迫于机器生产需要高素质工人的实际情况,教育开始在欧洲广泛普及,从此文献需求量大大增加,致使原来封闭的图书馆向社会大众开放。与此同时,近代大学图书馆和专业性质的图书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欧洲中世纪之前,西方并没有“大学”这一概念。这一时期之后,大学随之出现。但是,西方早期的大学并没有设置图书馆,但是教授可以拥有自己的私人藏书。所以,学生只能向书商买书或者向自己的老师借书。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时期,西方大学图书馆迅速发展,并且服务内容与规模也随之发展。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二战之后,信息技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向自动化、集成化、现代化迈进。全新、先进的技术使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得以改变,图书馆在各个方面有了本质的飞跃。20世纪的20~30年代,这一时期是图书馆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图书馆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因为,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出版了《图书馆学五定律》,这一定律为世界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世纪的40~60年代,也发生了对图书馆发展来说较为有意义的事件。诸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正式通过,情报学的诞生,计算机技术在图书情报界的应用等。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国外图书馆的发展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几乎呈停滞状态。到了90年代,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无论对当时、现在乃至未来,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3.结论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庞大,信息需求的多样化、时空化对信息的整序和有效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演变研究对图书馆服务的理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科学、从片面到全面进行了完整的剖析,从而进一步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并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B.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报告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报告1.系统背景:长期以来,人们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图书馆的日常业务,其操作流程比较繁琐。在借书时,读者首先要将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然后将每本书的信息卡片和读者的借阅证放在一个小格栏里,最后在借阅证和每本书贴的借阅条上填写借阅信息。在还书时,读者首先将要还的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然后根据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借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从上述中可以发现,传统的手工流程存在着种种不足。首先处理借书、还书业务流程的效率很低;其次处理能力较低,一般时间内,所能服务的读者认识只能是很有限的。为此,图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为不同的图书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快速的图书信息检索功能及快捷的图书借阅、归还流程。2.系统目标:根据图书馆日常图书管理工作的需求和图书借阅的管理流程,该系统实施后,应该达到以下目标:1.界面设计友好、美观,数据存储安全、可靠。2.基本信息设置保证图书信息和读者信息分类管理。3.强大的查询功能,保证数据查询的灵活性。4.实现对图书借阅、续借、归还流程的全程数据信息跟踪。5.提供管理员修改信息、密码等功能,保证管理的安全性。6.提供灵活、方便的权限设置,使整个系统的管理分工明确。3.系统总体结构功能:

管理层:管理图书馆信息、图书信息、读者信息、自主账号等。业务层:借阅图书、归还图书、续借图书等 。4.系统主要业务流程: 5.系统软件相关技术总结:(1).系统支持条码阅读器扫入借书证号、图书音像编号、图书音像的ISBN号、期刊的ISSN号。(2).所有功能均由本地代码实现,而有些系统使用了许多外部构件,容易导致系统崩溃及性能下降。(3).主程序具有自我检查功能,任何改变包括病毒感染都会报警,许多系统程序庞大而且感染病毒后不能报警。(4).功能全,结构严谨,布局清析。(5).维护方便。系统提供了完善的备份及恢复功能,在用户超过一段时间没有备份时会自动警告。(6).适应性强。操作系统可以是Win98、Win ME、Win NT4、Windows 2000及Windows XP,后台数据库支持从SQL Server7.0、2000到未来版本,而有些系统只能在特定的某一版本运行。支持千万甚至亿级馆藏量。6.方案:一、读者 1.新学期向导能自动引导您建立新班级,处理毕业班读者。 2.借书证制作可用扫描仪、图像文件等作为读者照片源,制作黑白或彩色的借书证。 3.读者管理能完成读者调动、借书证挂失、补办、停止借阅、单独打印读者条码等日常事务。 4.读者可以自由分类,可为每一类读者指定借阅规则。 5.读者有自己的密码,可以远程预约图书。二、采编 1.有完善的采编功能及超过70万册典型书目的辅助编目数据。 2.图书采编自动识别ISBN和统一书号,对分类号进行自动分析,借助可扩展的编目库减轻编目人员的工作。 3.图书注销有完整的备查档案。三、流通 1.借书完全通过条码识别,自动识别借书证是否有效,根据设定的规则进行管理。提示读者已借书数、超期图书应缴罚款等参考信息。 2.还书完全通过条码识别,自动作超期记录。 3.图书预约可以为读者提供方便,可以进行管理及打印到书通知。 4.图书损坏、丢失处理能显示每本书上次损坏的记录以及其它信息。四、统计 1.综合统计统计图书馆目前的各种指标。 2.流通统计可以统计、分析各时期的图书流通率、分类流通率、流通变化趋势,并可以图表、表格两种方式显示。 3.馆藏统计可以统计、分析各时期的图书馆藏量、分类馆藏量、馆藏量变化趋势,并可以图表、表格两种方式显示。五、查询 1.图书检索,可以随意安排检索条件、检索项目。 2.借阅综合查询可以查询按全体读者、各类别读者、某个部门、班级、个人进行借阅图书、超期图书、借还书日期、借阅天数的查询。 3.超期图书汇总可以按部门查询已超期图书,可打印催还图书通知单。 4.可查询图书的被借阅史、读者的借阅史。 5.应收超期罚款、已收罚金的明细、汇总帐。 6.已注销、损坏图书查询。六、其它辅助功能 1.系统管理、操作员管理能为使用本系统的每个人设置不同的操作范围。 2.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提高系统的安全性7.系统可行性分析:5.1管理可行性管理上某学院的管理人员已有系统的完善的管理方法。随着企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层管理部门对新系统表现出充分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态度。5.2技术可行性本方案所采用的技术均采用较为成熟的技术,由具有经验的教师监督和指导,全组人员积极参与系统开发工作。5.3经济可行性本方案开发人员为5人,都有基本的开发设备,具备开发基础。初步估计开发时间为16个周,因此经济投资相对较小。5.4结论意见 总结以上各方面的分析,该系统值得开发,可以马上投入开发。8..工期分配及开发时间: 9.每年所需经费的估计:图书:5 0万图书馆及室内装修:50万电脑及借书卡:8万全部人员每月工资:4万总计:112万元

C. 怎样做图书馆读者的基本信息输入 修改,存储,查询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 1.引言1.1 编写目的编写本文档的目的是根据数据库系统分析分析与设计人员和客户(图书读者)沟通的结果,对用户需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深入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与界面,确定该系统设计的限制和定义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该数据库综合设计作业规格说明书的读者对象是45042LWM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实现小组各个成员,主要包括系统的设计与文档编辑人员,数据库实现人员和系统测试人员,版权归45042LWM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小组所有,严禁外传。1.2 项目背景随着社会信息量的与日俱增,作为信息存储的主要媒体之一图书,数量、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多,不论个人还是图书管理部门都需要使用方便而有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书籍。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对个人而言若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图书管理系统来管理自己的书籍,会方便许多。对图书管理部门而言,以前单一的手工检索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为了便于图书资料的管理需要有效的图书管理系统与软件,为此45042LWM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小组通过组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结合所学数据库知识和相关教材,实现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图书管理系统LMSV1.0是一套功能比较完善的数据管理软件,具有数据操作方便高效迅速等优点。该系统软件采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可在应用范围较广的DOS、WINDOWS系列等操作系统上使用。除此以外,LMSV1.0可通过访问权限控制以及数据备份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1.3 定义文档中采用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及缩略词简要如下:LMS: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图书管理系统;该系统:亦指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图书管理系统;45042LWM:是图书管理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小组组名。1.4 参考资料[1]郑人杰,殷人昆,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王珊,萨师瑄。《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张立洪,郑利强等。《轻松掌握SQL》。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4]黄明,梁旭。《Visual Basic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实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5]刘涛等。《Visual Basic数据库开发系统实例导航》。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月。2.任务概述2.1 目标《图书管理系统》针对的用户是单个中小型图书室或者个人,藏书的种类和数量较少,读者的数量和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应的需求有:1.能够存储一定数量的图书信息,并方便有效的进行相应的书籍数据操作和管理,这主要包括:1) 图书信息的录入、删除及修改。2) 图书信息的多关键字检索查询。3) 图书的出借、返还和资料统计。2.能够对一定数量的读者进行相应的信息存储与管理,这其中包括:1) 读者信息的登记、删除及修改。 2) 读者资料的统计与查询。3.能够对需要的统计结果提供列表显示输出。4.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机制,提供数据信息授权访问,防止随意删改,同时提供信息备份的服务。2.2 运行环境Intel系列或者AMD 2500 以上系列等PC台式机或者便携式电脑等;运行时占用内存:≤5MB;所需硬盘空间:≤20MB;操作系统平台:中文Windows2000/XP或更高版本;数据库开发与实现工具:SQLServer2000个人版。2.3 条件与限制我们认为,一个更为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应提供更为便捷与强大的信息查询功能,如相应的网络操作及服务,由于开发时间和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限,该系统并未提供这一功能。对信息的保护手段仅限于设置用户级别,以及提供数据文件的备份,比较简单,不能防止恶意的破坏,安全性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安全性这也是今后开发数据库系统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3.数据描述3.1 静态数据图书管理系统的静态数据包括:图书书籍信息: 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作者;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码;图书分类;图书状态; 读者: 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性别;种类编号;读者工作单位;读者电话号码;读者电子邮件地址;登记日期;读者密码; 借阅信息: 借阅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出借日期;还书日期; 用户: 用户名;用户密码; 用户类型(权限级别);读者种类信息: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期限;有效期限;书籍类别信息: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3.2 动态数据输入数据: 查询方式、查询关键字; 新建图书项、读者项; 图书项、读者项相应纪录更改; 备份数据恢复所需的数据备份文件; 借阅、返还的图书序号、读者借阅证号; 受限操作所需的密码;输出数据: 查询关键字确定的数据库记录的子集; 统计结果; 信息录入、删改结果(成功或失败); 图书借阅、返还操作结果并且可以显示出是否归还; 数据备份输出的数据备份文件;内部数据: 查询操作建立的索引;3.3 数据库描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0数据库。数据库系统名称为45042LWM图书管理数据库系统。4.用户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4.1 抽取用户语义本系统着重从用户角度入手,主要涉及图书信息、系统用户信息、读者信息、图书借阅等多种数据管理。不同的用户享有不同的服务,而且是不同的角色。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可将图书分为三类: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读者数据管理。图书信息管理包括图书借还、查询等操作,系统用户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类别和用户数据管理,读者数据管理包括读者类别管理和个人数据的录入、修改和删除。作为信息存储的主要媒体之一图书,数量、规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多,不论个人还是图书管理部门都需要使用方便而有效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书籍。我们主要从不同用户需求分析入手,分析设计结合参考资料而得出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应具有以下功能:图书借阅者的需求是查询图书室所存的图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借阅者的借阅及还书要求进行操作,形成借书或还书报表给借阅者查看确认;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功能最为复杂,包括对工作人员、图书借阅者、图书进行管理和维护,及系统状态的查看、维护等。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情况下,图书借阅者只应该查询和维护本人的借书情况和个人信息。图书馆工作人员有修改图书借阅者借书和还书记录的权限。图书馆管理人员,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最高。45042LWM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小组设计的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浏览、查询、添加、删除、修改、统计图书的基本信息;浏览、查询、统计、添加、删除和修改图书借阅者的基本信息,赋予其最高权限,管理员在删除某条图书借阅者基本信息记录时,应实现对该图书借阅者借阅记录的级联删除。同时对不同的读者来说,不但可以浏览图书,而且他们有各自不同的借书期限,这就是所谓的资深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区别吧。 4.2 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如下:(1) 图书的出借;(2) 图书的返回;(3) 图书信息查询;(4) 图书的增加与删除;(5) 图书管理员(系统管理员)查询统计图书和读者信息;(6)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备份;(7) 图书管理系统数据恢复;(8) 图书管理员口令修改等功能; 4.2.1 读者借书过程:(1)数据流图:A.图书信息;B.读者信息;C.图书访问记录;D.日期;(2)数据词典:A.数据源点描述:a. 名称:读者简要描述:借书、还书、查询及登记注册有关数据流:所借书本数目:b. 名称:日期简要描述:当日日期有关数据流:年月日数目: B. 数据流名词条描述:a.数据流名:读者ID说明:用以携带读者的唯一识别标识数据流来源:读者数据流去向:借书检验每个数据量流通量: b.数据流名:图书说明:记录图书的主要相关信息数据流来源:读者数据流去向:借书检验c.数据流名:借书信息说明:用于传递读者号和图书号数据流来源:借书检验数据流去向:借书登记d.数据流名:日期说明:提供当前日期信息数据流来源:日历数据流去向:借书检验,借书登记e.数据流名:读者信息说明:用于记录登记入库的读者信息数据流来源:读者库数据流去向:借书检验f.数据流名:图书信息说明:用于记录登记入库的图书信息数据流来源:图书库数据流去向:借书检验C.数据文件词条描述:a.数据文件名:读者信息表简述:存放读者信息输入数据:输出数据:读者信息数据文件组成:读者信息表由“读者信息”组成存储方式:关键码b.数据文件名:图书信息表简述:存放图书信息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图书信息数据文件组成:图书信息表由“图书信息”组成存储方式:关键码 4.2.2 读者还书过程: 和上述3.4.1 读者借书过程相类似,有所不同的就是一个是读者借书,而这个是还书过程,数据词典不再赘述,数据流图如下: 图书读者 还书检验 还书登记检验错误还书信息图书访问记录 日历还书返回信息
4.2.3 读者查询书籍过程:(1)数据流图: D读者 查询许可检验数据查询图书访问记录读者库图书库检验错误 用户信息)查询信息日历A查询结果CB
A.图书信息;B.读者信息;C.图书访问记录;D.日期;

D. 现代图书馆都运用了哪些先进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电子数字计算机 (以下简称计算机) 的通用性是其他设备远远不能相比的,计算机技术被认为是当代信息技术的心脏,在图书馆现代技术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目前图书馆业务工作中的文献采购、编目、流通、标引、检索、连续出版物管理、索引编制、参考咨询和图书馆内部管理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计算机,并通过计算机实现联合编目、馆际互借等,出现了多种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使图书馆工作不同程度地摆脱了手工操作方式,把图书馆工作人员从繁琐、枯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还使得图书馆有可能开辟新的、灵活多样的服务项目,例如联合编目;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快速、详尽和准确的多种统计数字,能迅速、及时地为图书馆领导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计算机对于其他现代化设备还起着控制、联结和转换的作用,使图书馆的各种现代化设备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越性。
通信技术的应用
传统通信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沟通信息,现代通信技术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加上应用了其他高新技术如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等,因而除沟通信息之外,还具有分配信息、管理信息和信息咨询等功能,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则大为提高。现代通信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后,把一个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它们的计算机联结成一个整体,也把各个图书馆联结成图书馆自动化网络。而各种形式的信息如声音、文字、图像等都可以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进行准确、高速的传送。如利用光纤通信,从美国的华盛顿到洛杉矶,1小时内就可以传送4万册书的全部内容。在这种情况下,馆际互借可以迅速进行,而且需要某文献的图书馆可借到远方图书馆所藏的文献,而被借的文献本身(文献载体)仍可留在原来的图书馆中。如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联机图书馆中心(OCLC),就和五大洲26个国家的9400多个图书馆或情报中心相联结,它的联合目录包括了300种以上文字的1900万种文献,共3亿多册,已为各图书馆办理了2200万次以上的馆际互借,图书馆员不出门便可为读者借到其他图书馆的文献,并可通过传真在图书馆之间快速传递;各图书馆也可利用 OCLC 进行文献采购、期刊管理等等;特别是利用OCLC进行联合编目,使每个图书馆90%以上的编目业务都可以使用OCLC联合数据库中已有的编目数据(见合作编目)。所有这些既节约了经费和人力,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存储技术的应用
主要是指声像技术和高密度存储技术。传统的图书馆馆藏是以印刷出版物为主的,其缺点是容量小、速度慢和浪费资源,因而应付不了信息膨胀的现实。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离不开现代存储技术,而现代存储技术由于具有大容量、高速度和价格低廉等优点,也被引进到图书馆中。目前,唱片、录音带、幻灯片、电影片、录像带、激光声像盘和缩微品等都成为图书馆的馆藏。存储在磁盘、磁带和光盘上的电子出版物是出版事业的新发展,也使图书馆馆藏增加了新的品种(见机读文献)。1987年美国出现的超级载体(hyper media),则通过计算机控制,把各种文献载体和各种内容综合为一个整体,可以同时向读者提供各种形式和各种内容的资料,例如《秦始皇》就包括了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录像和说明、当代十名专家对始皇帝的评价(文字或录音)、有关的古籍文献和有关的词典等,这些资料的任一部分(如录像中的一幅画面)都可由读者随意检索,并可即时将其复制下来。这种综合性的服务能充分满足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其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计算机与声像技术结合,还出现了多种文字的盲人阅读机。现代存储技术增加了图书馆的信息存储量并大大压缩了存储空间,一些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或新建馆收藏的缩微胶卷(片)往往数以万计,又如直径为5 英寸的一片光盘可以存储25万页的打印纸,这将使微型图书馆成为现实;存储技术提高了文献的输出、输入和检索速度;并使得被存储的信息可以从一种载体转换到另一种载体。
除上述外,文献复制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能迅速地提供读者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文献复制品;文献保护技术可使图书馆馆藏免受损坏;监测技术可以防止文献被偷盗或被破坏;自动化传送技术则可以减轻图书馆员的劳动强度、并加快文献传递等。

E. 图书馆具体有哪些数字资源类型

有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页、多媒体资料等类型。

从资源提供者来看,可分为:商业化的数字资源和非商业化的数字资源。前者包括数据库商、出版商和其它机构以商业化方式提供的各种电子资源。

图书馆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后再提供给一定的读者群,或者读者个人通过读书卡和其他方式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权。

这些数字资源内容丰富、数据量大,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后者主要指机构自建的特色资源库、开放获取资源、机构典藏和其它免费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或者由图书馆自行建设,或者可以从网络上免费获取。

黑龙江省省图书馆开在数字资源服务

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6.2%,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尤其是手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

基于公众的阅读特点,黑龙江省省图书馆以微信公众号为主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服务。

首先,省图书馆推出“线上服务更精彩,龙图陪你快乐‘宅’”微信专题文章,帮助大家快速掌握省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

其次,根据疫情防控期间广大读者最关注的问题,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组织的专业性,通过微信公众号“防疫知识”专栏文章向公众推介权威发布的防疫知识。

再次,针对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和特征,分类设置专栏“阅享龙图”“学习空间”“每日荐读”“数字展厅”“扫码阅读”“每天一本小人书”,不断满足各阅读群体的阅读需求。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省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字资源服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数字资源

F. 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管理

延长开放时间,保障资源利用。图书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实行藏阅合一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尽可能延长开放时间,提高了图书文献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坚持每天8:00至22:00不间断开放,平均周开馆时间95小时,自习室每周开放105小时,网络电子资源实行24小时服务。近三年来,图书馆外借图书达到126万册次,主页访问量达到210余万人次,电子资源点击下载总量逐年递增,达到1130万次。
全部业务工作和服务工作网络化。图书馆现有网络服务器台13台,存储阵列7台,磁盘存储空间12.56T,图书馆内部信息节点1507个。通过网络,全校师生可进行OPAC目录的查询、读者的借阅信息查询、图书预约、续借、新书荐购、新书通报、虚拟咨询与答疑、数据库检索及全文下载、网上视频点播、文献传递等服务。在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文献检索、新书推荐等传统服务的同时,自建了5个专题数据库,建立了我馆外文原版期刊目次库和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系统,开通了网络即时咨询系统,实现了印刷型文献借阅、电子阅览、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用户培训、解答咨询等工作的网络化服务。
通借通还,方便读者。两校区图书馆统一管理,统一采编,建立了全校统一、规范的书目数据系统。校本部图书馆和黄家湖校区图书馆采用光缆直连,两校区图书馆之间以及与各学院分馆之间实行图书“通借通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借阅,效果明显。
健全规章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图书馆注重规范化管理,建有完整的业务规范和管理制度。完善了岗位职责制,竞聘上岗,挂牌服务,重视加强岗位职责教育和岗位业务培训。通过开展每月最后一周的“馆长接待日”制度;设立“读者意见箱”,每天定时开箱收集读者意见;定期发放“读者意见调查表”;在图书馆主页上设读者留言簿,使图书馆能从多个渠道获得读者意见。同时,建立了馆长意见签收与处理结果回复制度;并及时将意见的处理与整改措施采取网上在线回复、集中书面回复、办宣传栏定期回复等多种形式反馈给读者。保证了读者服务工作的高质量,使读者满意。
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者培训活动。为了使本科生能熟练使用馆藏资源,图书馆非常重视读者培训工作,设立了专用培训教室,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程、编制用户教育课件、专题数据库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读者正确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能力。除此以外,图书馆还采取宣传栏、编辑《图书馆馆讯》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G. 图书馆刷卡后数据信息存储到哪

图书馆刷卡后数据信息存储到图书借还系统。
读者读卡后,通过网络将信息存放在后台的数据库中。后台程序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判断读者的身份、读者的借阅权限等。
刷卡机与键盘共用接口(以前的条码识别器多采用这种接口),当需要输入图书代码或读者证号时,通过键盘输入与通过刷卡机输入,对系统来说都是一样的。

H. 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管理探析论文

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管理探析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管理探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得到了高度关注。高校图书馆除了是文献管理的有效载体之外,还极大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也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于图书馆管理,既给当前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也极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管理和服务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以全新的管理模式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的功能。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实践当中的运用,极大程度上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转变步伐,推动了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从根本上优化图书馆管理服务,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弥补过去图书馆管理当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升管理质量与效率,助推高校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的转型。高校图书馆在适应信息化时代时要秉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促进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

一、高校图书馆基本特征分析

高校图书馆是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有机结合体,不单单是人类文明与信息的载体,还体现出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整体发展历程。简单来说,图书馆集人类之大成,是文明传播的坚实阵地,要对高校图书馆进行发展与建设,提高管理有效性,首先就需要分析并把握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是学科特征。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把重点放在了服务高校学科建设层面,而学科研究与发展一直也是高校提高质量与实现迅猛发展的主题。对此,高校在图书馆建设环节会充分考虑学科研究与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与文献工作流程进行信息的整理,服务于学科专业的发展,助推各学科教学科研的进步,同时也最大化发挥图书馆的使用效率。

二是教育特征。高校图书馆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着突出的教育功能,可以说高校图书馆正是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对此,结合学科建设与学生知识传播要求,开展专业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必须满足的根本性要求。提高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领域发挥的显着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对此,高校图书馆在发展建设当中要充分满足专业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开展要求,满足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实际需要,最大化体现教育功能,完善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

三是信息特征。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科技知识体系日益增大,但是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无法学习全部的知识,于是结合喜好与自身优势选取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完善针对某领域的知识体系。怎样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当中找到方向捕捉与应用重要的文化信息,就需要高校图书馆给读者提供相关服务,因此图书馆做好信息化管理是提升图书馆功能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面对的新趋势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馆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相应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也开始面对新的趋势,只有加强对新趋势的了解和把握水平,才能够让高校图书馆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生机。

一是文献数量激增,信息获取路径增加。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人们可以得到信息的路径越来越多,所以从整体上看信息量也显着增加。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可以从不同渠道得到信息资源,进而丰富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逐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构数据管理系统,促进纸质文献向电子文献的转变,让读者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信息化的读取方法和从不同途径获得信息资料方式均加快了文献与科学知识的传播效果,让读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二是信息载体多元,检索效率大幅提升。过去高校图书馆信息主要是以纸质文献形式存储,信息载体比较单一,在信息检索方面也会受时空限制,降低了管理效率。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资源载体类别更多,同时师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方便快捷地检索信息,促进文献信息的复制与共享,提升整体的检索效率。

三是传播共享便利,信息交流日益深入。信息化时代让信息的传播和复制更加方便,也因此增加了图书馆信息的共享性,促进信息资源被多人应用。图书馆可利用信息共享纽带,促进优势资源在区域之间有序流动,构建图书馆信息交流联盟,让信息资源交流日益深入,确保信息的有效共享。

三、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落实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校图书馆要在管理工作方面实现创新,满足师生信息需要的同时,最大化促进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就要把创新管理模式适应信息化时代作为重中之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了信息化管理这一创新模式,而信息化管理也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要。在信息化社会,信息爆炸是一种常态,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为人们要想适应复杂的社会,就需要持续性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知识的更新。对高校学生来说,图书馆是他们得到信息与获取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他们也非常迫切地要掌握丰富的信息与知识。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人工管理模式,成本高,资源更新速度慢,已经无法满足师生的信息需要。在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以后,可以让广大读者的信息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培育出更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与质量。

二是满足动态化管理的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在信息化时代获得快速发展,就必须构建和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而且要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变化的需求。信息化管理的实现能够促进数据库与资源库的动态更新,充分满足动态化管理要求,体现出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四、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实践方法

(一)适应信息化改革图书馆管理理念

如今的时代和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就不能够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上,而是要加大创新力度,保持与时俱进的前进方向。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保证这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首先就需要加大管理理念的创新力度。在过去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侧重点放在了补充馆藏资源上,一味强调资源的丰富,但是并没有高度重视师生的借阅需要,导致师生的多元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也因此制约了图书馆资源价值的发挥。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在全新的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应该着眼于师生的`阅读浏览需求,革新管理服务观念,开展精细化以及人性化的管理,将以读者为中心的管理观念贯穿全过程。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对图书馆管理思路进行创新,助推图书馆多元化建设,延伸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尤其是要强化教学管理与图书馆管理的整合力度,通过整合探索提升图书馆的管理质量。

(二)落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模式

构建系统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然方向。高校图书馆需要明确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并根据图书馆工作的具体需要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完善。首先要把落实高校图书馆信息一体化管理放在重要地位,简单来说就是在管理实践中将信息技术的诸多新特点与新趋势融入到高校图书馆管理当中,实现高校内部不同类别文献信息、技术智力资源等的有效统筹,保证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和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时代要求相符。其次,高校图书馆需要认真剖析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以及信息化管理要求,主动引入自动化管理模式,尤其是要发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手段的优越性,打造与高校图书馆管理相适应的自动化管理体系,对现有文献数据实施电子化管理,满足读者的信息检索以及服务要求。最后,高校图书馆需要加快智能化管理建设步伐,根据高校师生差异化的检索要求,迅速锁定图书馆内信息资料的馆藏位置,位师生的读者需要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服务,保证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创新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承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职能,而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改革管理模式的背景下,需要提高对服务模式创新完善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特别是在给师生提供科研教学支持方面,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对各个类别的云计算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当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展开分析,开发建设高校图书馆云平台,为图书馆各类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奠定相关基础。与此同时,在对图书馆服务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校师生的差异化要求。对于广大高校教师而言,教学科研工作异常复杂,需要对各类资料进行精心筛选,挖掘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在做好教学科研资料准备工作之后才能开展课题研讨,最终突破学术科研难题。就高校学生而言,需要在自主学习实践当中借助不同文献信息辅助学习活动。所以,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服务模式建设当中需要考虑差异化需求,为师生推广不同类别的文献检索方法,优化检索课程与培训设置,让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四)提升图书馆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不管是适应信息化时代还是要促进图书馆管理的长效进步,都需要将优秀人才培养放在重要地位,打造与时代接轨的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为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能够适应新时代,保证自身价值和图书馆价值的共同实现,首先需要在图书馆内部构建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完成必要的基础工作,同时还要在着录规则、图书分类、工作流程、岗位安排等诸多层面强化对图书馆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其次,强化对图书馆管理者的信息技术培训力度,使其能够建立良好的文献信息创新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图书馆内不同类别信息检索服务和检索技能,以便让他们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给读者提供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转提供保障,助力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有效蜕变。

在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们拥有了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于是开始把着眼点放在满足精神文化需要上。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与资源需求。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信息化图书馆管理也开始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拓展应用。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方法,能够提高管理效率,转变过去需要繁重与重复劳动力的管理模式,为师生和学校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所以,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创新管理模式,打造高质量的数字化图书馆。

五、参考文献

[1]彭强.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下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0):111-113.

[2]曾华.探究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创新[J].时代教育,2016(21):32-34.

[3]王卫军.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7):20-22.

[4]宋佳佳,李艳芬,刘兴盼.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17):76-78.

[5]梁艳敏.基于CRM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媒体服务创新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16(3):43-44.

[6]崔小伊.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对策[J].好家长,2016(24):65-66.

[7]曾华.探究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9):62-63.

[8]彭强.探究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创新[J].时代教育,2016(5):89-90.

;

I. 1、开发数字图书馆信息系统,需对数字图馆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系统分析需有可行性分析与需求分析,系统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

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本世纪各国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对于我国来说,数字图书馆的研发起步较晚,因此,建设数字图书馆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数字图书馆需求分析

在容量上,数字化图书馆对于存储系统的需求是数据集中存储,有较高的可用性、扩展性、便于管理等特点。

在内容上,数字图书馆集成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各种其它形式的媒体资源,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新空间,并且提供了更多教学影音资料的检索和链接,供师生在教学中使用,大大丰富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涵。

如此丰富的媒体资源存放在光纤磁盘阵列上是最合适的,光纤磁盘阵列能够提供很高的持续带宽,在大用户量访问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提供较高的数据传输带宽。

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

长城建议图书馆分阶段建设数字图书馆,这是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和充分保护学院的投资角度来考虑的。如果使用SCSI存储设备,在将来的扩展上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是由于SCSI设备的扩展性差,如果要求高性能话,就要牺牲扩展性;如果要求高扩展能力,就势必影响设备性能。而光纤存储设备自身的扩展能力非常高,而且在提高容量的同时对性能的影响又非常小。现在以为光纤存储设备核心的SAN网络结构,能够提供更加强大的扩展能力和更加稳定、高效的性能。这种结构可以类似于现有的网络,可以灵活的增加存储设备和主机,同时随着光纤硬盘的成本不断的下降,可以为用户节省大量的资金。

长城数字图书馆方案设计

1) 方案设计原则
? 高可用性
? 高可靠性
? 高扩展性
? 充分保护用户投资
2) 核心技术与设计

长城集团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学校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了全面考虑。整个系统的将高可用性放在了第一位,另外,还考虑到系统的运行性能、高可扩充性、开放性、可维护性、用户操作的简易性以及充分保护用户投资等诸多方面的需求。

长城为解决服务器存储方式下带来的存取瓶颈问题,采用将信息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分开,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存储设备的直接存取访问,这种通过网络实现对存储设备的直接存取,把存储设备当作标准网络设备的新的网络存储方式就是SAN。

SAN实际上是一种存储设备池,即一个由盘阵以及光纤设备构成的子网,这一子网上的存储空间可由以太网主网上的每一系统所共享。它是企业存储数据的场所,在被服务器调用之前,所有的数据都驻留在SAN上,仅当服务器调用它们时,SAN才会转化为客户机网络。它使存储系统和主机从物理连接和功能上都独立出来,分别组成自己的网络,实现了主机和盘阵间的Point-to-Point存取到Many-to-Many存取的飞跃。它采用了高速光纤通道连接(FC-AL),有效地提高多个服务器集群Cluster时的系统性能。

SAN做为新兴的存储解决方案,各个服务器通过光纤通道交换机和集线器与所有的存储设备建立物理连接。它具有如下优点:加快了数据传输的速度;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减少了网络的复杂性,缓解了传输瓶颈对系统的影响。此外,采用这种结构,也大大地提高了远端灾难备份的效率。

SAN方式的存储设备连接

3)全局与整体性
在方案设计中长城充分考虑满足数字图书馆不同的设备和功能需求。按照功能和需求配置设备,实行设备的集中、统一管理。在设计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兼顾现有设备的兼容性和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性原则。
4)先进型与成熟性
在保证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础上,起点要高。长城集团选用国际上先进的设备,使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及备份系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以适应今后的发展。
5)标准化与开放兼容性
系统中采用的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体系结构及通信协议严格按照国际标准,以满足网络的互连、互通、互操作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有过严格的兼容性测试
6)实用性与发展性
在设计中首先虑到实用性和易操作性,充分满足当前数字图书馆工程数据量不断增加的需求。在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外,还必须考虑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如数字图书馆对社会开放,进行收费运营业务,确保将来可根据需要平滑升级,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保护投资。
7)系统结构设计
8)设计方案优势

? 网络连接采用SAN(存储局域网络)架构,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可在SAN网上任意增加存储设备,提高系统的存储容量。
? 系统采用全光纤磁盘阵列产品,保证系统的高性能。
? 所采用的磁盘阵列产品在结构上及硬件组成上完全是冗余设计(如阵列控制器、内部2条光纤环路、电源、风扇、链路控制器、双口光纤硬盘等),不存在单点故障,确保整套系统的安全运行。
? 磁盘阵列可采用不同的RAID保护级别,保证用户的不同需求。
? 存储系统,可提供高可扩展性,可在线扩容,有很好的投资保护。
? 所有硬件均可支持热插拔,保证系统应用的连续性。
? 系统升级不必停机,可在线升级。
? 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不同厂家产品之间能够互连。系统支持多种主机系统及集群系统。
? 系统安全性很高,可根据用户的要求,完成数据的隔离或共享。
? 可通过增加应用软件来支持物理通路的冗余连接,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 可提供远程容灾功能来防止意外灾难引起的数据丢失。
? 存储产品采用基于Windows的图形管理界面,维护简单。
I never think of the future. It comes soon enough.

J. 为什么要对图书馆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

数字化的优点较多,简单例举如下:

一、馆藏文献数字化及其意义
所谓馆藏文献数字化一是指通过购买电子文献,下载网络资源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文献信息,增强馆藏文献数字化程度;二是指在图书馆内部将非数字化馆藏文献数字化。一般来说,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既可以很好地保存传统文献,又能使被数字化的文献成为其他馆的虚拟馆藏,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既可以丰富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又能促进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来说,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于保护馆藏文献
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降低原件丢失和损失的风险。古老的文献、照片都可以转换成数字化文献,避免读者直接使用原件,以减少或避免原件丢失的机率,同时也可以扩大原始文献的利用范围。此外,馆藏文献数字化还可以对已经受到损伤的原始文献起一定的修复和补偿作用,还可以解决纸张脆化或变质文献的保护问题。
(二)利于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馆藏文献数字化在可以满足用户对文献的多种需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线陈列,充分地向读者介绍馆藏,使读者充分地了解馆藏,以提高馆藏的利用率。
(三)利于开展研究
馆藏文献数字化后,可以产生较原件可靠而功能性更强的数字资料,所以它有利于开展文献或科学研究,从而扩大科学研究范围。例如:对手稿字迹的鉴别,对图画、照片的放大浏览等等。
(四)利于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水平,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首先,数字化文献可以支持传统图书馆的多种需求,为开展特色服务创造条件;第二,图书馆既能用较低的费用和风险对馆藏文献进行拷贝,也可以有效地开展馆际互借等活动;第三,馆藏文献数字化后,可以节省图书馆的存储空间,也有利于书刊的科学化管理和维护。
(五)利于开展有偿服务,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
馆藏文献数字化后,可以刻录到光盘上自用或商业发行,或制作成网络版放在服务器上共远程检索服务。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便于在线有偿服务与订购,这样可以增加图书馆的经济收入,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还有利于开发馆藏资源,产生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信息产品。
综上所述,尽管馆藏文献数字化只是现有图书馆馆藏形式的一种转换,但它却涉及信息管理、信息保存、信息服务和信息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作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馆藏文献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