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知识是如何存储到大脑中的又采用了什么技术和方法越详细越好。。。。
事实上,这个问题现在很难回答。从这个问题使我感到有这样一个实例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计算机的储存。现代计算机大多是建立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下,该结构的核心思想是“二进制程式存储计算器”。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为电脑而类比于人脑,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也能象人脑一样存储信息。我们注意到,在计算机中,我们保存文件或存储其他信息,只要我们做了相关的保存操作即可。通常这些信息被存储在某个物理介质上,如硬盘。一般用户大多知道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似乎只需要知道这一点就行了,即知道信息已经被存储,至于怎么具体存储的,我们可以不知道。这种本来存在但用户可以不必知道而仍能使用计算机的情况,在计科学中称之为透明性。人脑的记忆(存储),似乎也具有这种透明性的特点,即我们都只需要知道,我们是否记住了一个东西,至于这个被记住的东西是怎么样被存储的,我们可以不必知道。但人脑的存储与电脑的存储相比显然有一些天然的优点。众所周知,电脑在检索它的信息时,采用的是一些依旧很笨的方法,比如它就是一个个的找(比较),相符就提出,不符就继续查找下一个,直到找完。稍微智能一点的就是采用建立在排序存储结构上的折半查找或者是正则查找等诸如此类的方法。不管哪种方法,这些方法计算机工程人员都很清楚是怎样做的并且知道怎样存储,此外,它们都要花一定的时间。但是人脑提取记忆似乎更直接,如果我们记住了一个东西,在我们需要时,我们几乎可以在一刹那间提取,信息的获得似乎是很直接的,更有点象计科学中的Hash直接存储。但是在计算机中要做Hash存储必须要求问题有很强的特殊性。而人脑对所有问题似乎都能这样做。显然,人脑对信息的存储肯定是有一种结构的,正是这种结构和附着在这种结构上的某种机能使得人脑的记忆和提取远远优于现今的计算机。如果我们真能知道,计算机科学应该会有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如果我们真能知道,也许人人都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如果我们真能知道,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会再为考试而苦恼了。 请采纳,谢谢~
B. 计算机的信息和大脑的信息有什么区别
虽然脑机这个比喻已经为认知心理学服务,但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的许多重要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能对理解神经信息处理的机制意义重大,并最终对人工智能的创建至关重要。下面,我回顾一下这些差异中最重要的一些(认知心理学未能认识到这些差异的后果):在这个优秀的(虽然冗长)讲座中也涵盖了类似的理由。
差异1:大脑是模拟的;电脑是数字的
很容易认为神经元本质上是二进制的,因为如果它们达到一定的阈值,它们就会触发一个动作电位,否则不会触发。与数字“1和0”表面上的相似性掩盖了神经元处理的各种连续和非线性过程。
例如,信息传递的主要机制之一似乎是神经元的激活率——一个实质上连续的变量。类似地,神经元网络可以相对同步或相对无序地激活;这种连贯性影响下级神经元接收信号的强度。最后,每个神经元内部都有一个漏电积分器电路,由多种离子通道和不断波动的膜电位组成。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些重要的微妙因素,便可能会导致Minksy&Papert臭名昭着的感知器的错误表征——这种神经网络在输入和输出之间没有中间层。在线性网络中,由三层网络计算的任何函数也可以通过适当重新排列的两层网络来计算。换句话说,多个线性函数的组合可以通过一个单一的线性函数来精确建模。由于简单的2层网络无法解决许多重要的问题,Minksy&Papert认为,大型网络也不能。相反,现实中的神经网络所执行的计算高度依赖于层数——因此,“感知器”严重低估了神经网络的计算能力。
差异2:大脑使用内容寻址内存
在计算机中,内存中的信息是通过查询其精确的内存地址来访问的。这就是所谓的字节寻址内存。相比之下,大脑使用内容可寻址的存储器,例如信息可以在内存里通过“扩展激活”从相关概念中得到。例如,考虑到“狐狸”一词,可能会自动将其激活扩展到其他聪明的动物,猎狐骑士或有吸引力的异性等有关记忆。
最终的结论是,你的大脑有一种“内置的Google”,其中只有一些提示(关键词)足以导致一个完整的记忆被检索。当然,在计算机上也可以做类似的事情,主要是建立大量的存储数据索引,然后存储和搜索相关的信息(顺便说一下,这几乎就是Google做的)。
虽然这似乎是计算机和大脑之间相当小的差别,但它对神经计算有深远的影响。例如,认知心理学的持久辩论涉及信息是由于简单的衰减还是由于其他信息的干扰而丢失。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辩论部分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这两种可能性是可以分离的,就像它们可以在计算机中一样。许多人现在意识到这个辩论是一种错误的二分法。
差异3:大脑是一个大规模的并行机器;电脑是模块化和串行的
脑机隐喻导致的一个不幸后果是认知心理学家有在大脑中寻求模块化的倾向。例如,计算机需要记忆的想法导致一些人寻求“记忆区域”,而实际上这些区别是非常混乱的。这种过度简化的一个后果是,我们现在才知道“记忆”区域(例如海马)对于想象力,新目标的表示,空间导航和其他多种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
同样,人们可以想象大脑里有一个“语言模块”,就像计算机中可能有自然语言处理程序一样。认知心理学家甚至声称基于大脑布鲁卡区域受损的患者已经找到了这个模块。最近的证据表明,语言也是通过广泛分布的一般性区域的神经回路计算实现的,而布罗卡区域也可能涉及到其他的计算。
差异4:大脑中的处理速度并不固定,没有系统时钟
神经信息处理的速度受到各种约束,包括电化学信号穿过轴突和树突的时间,轴突髓鞘的形成,神经递质穿过突触间隙的扩散时间,突触功效的差异,神经发射的一致性,神经递质的当前可用性以及神经元先前激活的历史。虽然心理测量学家称之为“处理速度”的东西存在个体差异,但这并不反映单一的或单一的构造,当然也不像微处理器的速度那么具体。相反,心理测量学的“处理速度”可能是对上述所有速度约束条件的不同组合。
同样的,大脑中似乎没有任何中央时钟,人们对大脑的时间保持装置如何做到像时钟一样存在争议。仅举一个例子,小脑通常被认为是计算涉及精确计时的信息,如精细运动所需;然而,最近的证据表明,大脑中时间的保持更像是水面上的涟漪而不是数字时钟。
差异5: 短期记忆不像RAM
虽然RAM和短期或“工作”记忆之间的明显相似性使许多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家感到有底气,但仔细检查可以发现其中惊人的差异。尽管RAM和短期记忆似乎都需要能源(在短时记忆的情况下持续的神经元放电,在RAM的情况下持续的电力),但短期记忆似乎只能保持长期记忆的“指针”,而RAM保存的数据与保存在硬盘上的数据是同构的。
与RAM不同的是,短期内存的容量限制是不固定的;短期记忆的能力似乎随着“处理速度”的差异而出现波动(见第四种差异),也随着专业知识和熟悉程度波动。
差异6:不能把大脑和思想区分为硬件和软件
多年来,人们很想象大脑是正在执行“心智程序”或“心智软件”的硬件。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抽象程序式的认知模式,其中大脑如何执行这些程序的细节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就像Java程序可以完成与C ++程序相同的功能一样。
不幸的是,这个吸引人的硬件/软件之分掩盖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头脑直接从大脑中产生,而头脑中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大脑的变化。任何抽象的认知信息处理总是需要指定神经元架构如何实现这些过程——否则,认知建模是严重欠约束。有人把这个误解归咎于“象征性AI”臭名昭着的失败。
差异7:突触比电子逻辑门复杂得多
脑电比喻的另一个有害特点是似乎表明大脑也可能以逻辑门传播电信号(动作电位)为基础进行操作。不幸的是,这只对了一半。信号沿着轴突的传播方式实际上是电化学信号的传播,这意味着它们比计算机中的电信号传播得慢得多,并且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调制。例如,信号传输不仅取决于假定的突触结构的“逻辑门”,还取决于突触间隙中存在的多种化学物质,突触与树突之间的相对距离以及许多其他因素。这增加了在每个突触中发生的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因此认为神经元仅仅起晶体管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
差异8:与电脑不同,处理和记忆由大脑中的相同组件执行
计算机使用CPU处理来自内存的信息,然后将处理结果写回内存。大脑中不存在这样的区别。当神经元处理信息时,它们也在修改它们的突触——神经元本身就是记忆的基质。因此,从记忆中检索总是会稍微改变这些记忆(通常使它们变得更健壮,但是有时会使它们更不准确)。
差异9:大脑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从以前的观点来看,这一点是自然而然的——经验以一种在传统微处理器中不会发生的方式深刻而直接地塑造了神经信息处理的本质。例如,大脑是一种自我修复的电路——一种被称为“创伤诱发可塑性”的事件在伤害之后起作用。这可能会导致各种有趣的变化,包括释放大脑中未被利用的潜能(被称为获得主义),以及其他可能导致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不幸的是这在创伤性脑损伤和发育紊乱中更典型)。
在神经心理学领域由于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而导致了一个错误的结果,那就是检查脑损伤患者的认知表现以确定受损区域的计算功能。不幸的是,由于创伤引起的可塑性知之甚少,逻辑不可能如此简单。在发育障碍和新兴的“认知遗传学”领域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其中神经自我组织的后果经常被忽视。
差异10:大脑可以使用身体
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微不足道:事实证明,大脑有一个惊人的优势,就是它拥有一个可以使用的身体。例如,尽管直觉上你感觉到可以闭上眼睛并能了解周围物体的位置,但是在变化盲区领域的一系列实验表明,我们的视觉记忆实际上相当稀少。在这种情况下,大脑将其记忆需求“卸载”到它所处的环境中:当瞥一眼就能确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记住物体的位置呢?杰里米·沃尔夫(Jeremy Wolfe)的一组惊人的实验已经表明,甚至在被问及几百次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哪些简单的几何形状之后,人类受试者是通过目光而不是死记硬背来回答这些问题。来自其他领域的各种证据表明,我们只是开始了解信息处理中具体化的重要性。
额外令人兴奋的差异:大脑比任何现有的计算机都大得多
精确的大脑生物模型必须包括细胞类型,神经递质,神经调节剂,轴突分支和树突棘之间的大约225,000,000,000,000,000次的相互作用,并且不包括树突几何或者大约1万亿个胶质细胞对神经信息处理可能重要或不重要的细胞的影响。由于大脑是非线性的,因为它比现在所有的计算机都大得多,所以它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运行。脑机隐喻掩盖了原始计算能力中这一重要但可能很明显的差异。
译者注: 该文为我们澄清了长久以来关于大脑与计算机之间的类比认知所 存在的诸多错误认识或误区。人工智能也许不单纯是结构上模仿大脑或者通过机器模仿脑的外在智能表现。脑的内部信息处理机制迄今仍然是一个谜。而充满迷的大脑现在要创造跟自己一样有智能的机器脑,这个悖论用对称逻辑如何破解?
C. 人脑中的信息存储在哪
人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亦称脑实体结构,它是指由成百亿神经元组成的具有复杂连接通路与回路的庞大的神经网络。与生物的其它组织器官一样,脑的神经网络首先是生物进化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产物。在物种进化中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实体结构,被编码在人的DNA序列中。作为遗传基因载体的DNA双螺旋,既能通过不断的自我复制把编码脑结构的信息传递给后代,又有在个体发育中通过转录RNA和转译蛋白质的方式把脑的神经网络结构在每一代个体中再现出来。因此,对每一个有认识能力的具体人来说,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首先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于自身经验的结构。
人脑又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神经器官。外界和内部环境中的各种作用或刺激能从个体发育和机能建构两个水平上影响它的结构与功能的组织形式。
环境因素引起人脑的机能建构过程主要是信息结构的构筑和与之相关的机能结构的形成过程。机能建构作用能把编码在基因中的本能信息和同化于主体中的外来信息紧紧地嵌合在人脑的实体结构之中,逐渐形成不同于实体结构的脑机能结构。
神经心理学的兴起使脑机能结构的研究成为一门日趋独立的新兴学科。在这一领域中,前苏联着名学者鲁利亚做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他澄清了“机能”“定位”等对脑机能结构研究有重要意义的基本概念;创立了神经心理学的临床测验法;尤其是划分出了人脑基本的机能结构系统。他认为,人脑有三个基本的机能联合区,它们是:(1)保证调节紧张度或觉醒状态的联合区;(2)接受、加工和保存来自外部世界信息的联合区;(3)制定程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联合区。每个机能联合区又能进一步分成具有不同生理与心理功能的一级皮质区(或投射区)、二级皮质区(或投射-联络区)和三级皮质区(或重叠区)〔④〕。鲁利亚的精辟见解和对脑机能结构所作的这些划分,对现代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研究具有颇为重要的价值。然而,从脑科学今天的发展水平看,我认为他的研究仍有若干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没有把信息存储系统(即记忆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机能结构系统提出来,仅把它说成是具有保存来自外部世界信息的第二机能联合区的独有功能。
心理学的实验事实和大量的日常经验早已示明,人脑不仅能保存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还能保存人的活动技能,人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以及思维中使用的操作规则、方法策略等等。脑科学的新近研究也指出,人脑中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所在的那些脑组织结构都是记忆信息存储的场所,并不只限于第二机能联合区的脑组织。与记忆信息的存入和取出有关的脑组织结构,主要是位于大脑皮层前额叶以及颞叶内下侧的海马和杏仁核等
人脑中的信息存储系统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机能结构系统(或机能联合区)。这个机能联合区与鲁利亚的前三个联合区有着并列且相互依存的功能。从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看,信息存储系统的脑组织除前额区、海马、杏仁核等可做明显区分外,其余部分则和上述三个机能联合区的脑组织重叠在一起,因而难于单独区分。
综上所述,人脑的机能结构不仅是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产物,更是以摄取外界信息为前提的脑机能建构的结果。因而它是既包含先天因素又包含习得因素,既包括脑“硬件”又包括脑“软件”的复杂统一体。人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这类似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是嵌合在人脑的机能结构之中,并通过它转变成了切实可见的存在物的
从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看,信息存储系统的脑组织除前额区、海马、杏仁核等可做明显区分外,其余部分则和上述三个机能联合区的脑组织重叠在一起,因而难于单独区分。
从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看,信息存储系统的脑组织除前额区、海马、杏仁核等可做明显区分外,其余部分则和上述三个机能联合区的脑组织重叠在一起,因而难于单独区分。
D. 人脑掌管语言的部分在哪里
额下回后部(44,45区)——又叫Broca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中回后部(8区)——书写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顶下小叶的角回(39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E. 语言如何影响人的思维
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模式,自然将你思维习惯性定性和指引方向。
F. 《林超》脑科学重要模型
脑科学 其实也叫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家 (保罗 麦克莱恩)提出的三元脑模型。他把人脑从内到外 分成三部分:负责心跳、呼吸等生存功能的爬行脑(本能脑)、负责情绪、记忆和安全反应的边缘系统即哺乳脑(情绪脑)、负责注意力和复杂思考的新皮层即人类脑 (理智脑)
这也是脑子进化出来的顺序:越早进化出来的脑区就越初级,越晚进化出来的脑区就越高级。爬行脑一亿年前,哺乳脑5000万年前,人类脑200万年前。
除了爬行脑之外,另外两者是可以互相抑制的。信号先抵达边缘系统,触发杏仁核,激发我们的情绪反应,随后再抵达新皮层。所以我们常常是先开枪,再画靶子。很多时候,情绪系统直觉给你的“策略”往往是短视的 —— 比如愤怒,恐惧,焦虑。但你并不一定要接受这个建议。你完全可以跳出来,自己来判断“我要如何处理目前的这个局面”。不是让理性为感性辩护,而是把理性作为打破认知边界的工具,不去追求“我对你错”“自我认同”,而是专注于思考:我的观点和认知还有没有漏洞,还有没有可以完善和提升的地方?这样一来,你的认知边界就可以不断拓展,不断地接近“最终真理”。
人类脑是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分析、推理、慢决策
大脑皮层可以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们之间由胼胝体相互连接,绝大多数人电脑左半球专注于推理和语言。右半球专注于整体的把控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人类脑包括:额叶、顶叶、颞叶、 枕叶
额叶的区域面积最大,负责智慧、分析。额叶可分为前额叶皮质、眼动区、前运动皮质、初级运动皮质、布洛卡区。
其中最大的区域是 前额叶皮质区 。前额叶皮质区负责人的计划、分析、判断、专注、社交、自控、学习、洞察。其本质是模仿和社交。一个人通常25岁前额叶皮质区才会发育成熟,15-25岁是高速发展阶段,15岁前没怎么发育,25岁后趋向平稳。由此可以看出社交与自控在15岁前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青少年会更“热血”,更冲动,更容易冒险,很大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更旺盛,这使得他们更喜欢新鲜刺激)
只有前额叶皮质大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语言中枢,人类的额叶中就包含了 布洛卡区 (语言神经中枢,负责语言表达),另一个语言神经中枢在颞叶中的威尔尼克区(负责理解语言)。布洛卡区是语言区,但同时含有很多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这类神经元的作用就是凭借本能去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主要分布在前运动皮质和初级运动皮质,还有布洛卡语言区。镜像神经元还与产生共情能力 和同理心有关,同时也与音乐能力高度相关),这也就说明学习语言的本质是模仿与社交。
脊柱将前运动皮质、初级运动皮质和布诺卡区连在一起,脊柱就是人类的身体的信息高速公路,这里被称之为 运动区 也是因为它对你的行为控制作为直接。也说明很多时候模仿别人是情不自禁的 ,自己就动起来了。
眼动区 ,控制眼球的随意运动-尤其与眼球的追随运动有关,运动规划。
长期的冥想对大脑结构会有一些影响,比如:前额叶皮层变厚,海马体积增大,杏仁核体积收缩……这些跟提高理性的抑制能力、记忆力,降低情绪敏感度,都会有一些帮助。冥想其实就是缓慢均匀的呼吸,可以刺激迷走神经,扩张血管,降低心率,让身体进入近似于睡眠的状态(只是近似,差别依然很大);而对念头和想法保持“观察”,则可以锻炼前额叶,提升大脑对情绪的控制和抑制能力,从而更不容易感到焦虑。
顶叶在头顶,开窍的窍就是顶叶,顶叶的作用是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整合信息,空间想象,协调动作;具有突然性,天然性,类似顿悟;想象力和数学能力都在顶叶,所以可以结合起来。
枕叶在后脑,主管视觉,所以如果后脑勺被猛地敲了一下,就会突然眼前一黑 。
如你发现一个弯弯曲曲物品,在最初0.1秒里,这个原始这个弯弯曲曲图像被送到枕叶皮层区(处理图像信息),用来处理成人脑能够理解的形象。然后枕叶皮质区将这个形象向两个方向传递:一个是海马体区域,用语判断这个图像到底是个威胁还是个机遇;另一个是前额叶大脑皮层以及大脑的其他部分,进行更加复杂和耗时的分析。
枕叶系统作为大脑视觉处理区,它所接收到的视觉信号只有一小部分来自真实的外在世界,其他部分都是大脑内部的存储记忆以及感知处理模块所提供的。你的大脑在模拟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活在由自己虚拟现实之中,只不过这个虚拟现实和真实世界几乎相差无几。我们的左右视觉区其实各有一个盲点,但是我们感觉不到是因为大脑自己把这个空白填满了。
颞叶主管语言理解,面部识别,洞察力,学习和记忆;说明学习记忆和观察细节能力高度相关 。注意:左边的颞叶比右边的颞叶更大, 颞叶分为颞上回负责听觉处理和记忆,颞中回负责语义捕捉和记忆,颞下回负责人脸识别和记忆。前面提到的语言神经中枢在颞叶中的威尔尼克区(负责理解语言)在颞上回区域的末端。
这里总的来看可以发现 人类大脑 负责视觉的脑区特别多, 得到的启发就是跟别人说大道理远不如你用行动教育让他身临其境的感受有用。言传不如身教),也即是所谓一图胜千言
费曼学习法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 教会别人 ,边说边画 。如果你还可以让别人听得有津有味还可以唤醒你头脑中负责奖赏的下丘脑;将触觉和嗅觉也唤醒的话,也就是边缘系统,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换句话学习的时候唤醒 的脑区越多,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这个原理也可以应用在很多的方面。
哺乳脑是情绪脑,又称边缘系统,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长期记忆,情绪管理,性唤醒,嗅觉(可达情感产生记忆)。
思考快与慢中,快系统就是哺乳脑,慢系统就是人类脑。 刻意练习 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将人类脑训化成哺乳脑。
扣带回:情感,焦虑,痛苦,自我调节,负面想象。女性比男性活跃,
杏仁核:恐惧,愤怒,兴奋,战或逃。三脑交汇区,是理性和感性的中转站 。杏仁核负责对情绪的识别和记忆,它通过对外界环境的识别,匹配到了相对应的“情绪记忆”,并绕过新皮层,让我们的机体进入“战或逃”的状态。我们的杏仁核过于敏感,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让我们受到情绪的驱动,做出种种冲动、不理性的行为。杏仁核参与调控的情绪就是恐惧。概括来说就是“人在面对恐惧的时候,通常会呈现两种模式:在有退路的情况下体现为逃避,拖延;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体现为愤怒,硬刚”。因为下丘脑和杏仁核离的非常近,杏儿核会让你直接冒冷汗,因为他会调节下丘脑。杏仁核会帮助形成内隐记忆。
下丘脑:调节首要驱动力(欲望),出汗,体温,口渴,血压,心率,饥饿,性,颤抖,养育本能,生物钟
海马体:关卡检察官。海马体能够产生新的神经元,这种神经形成机制能够增加记忆系统的开放程度,保持你的学习能力。直径约1厘米,长小于5厘米,形似香蕉,像海马。审查时间最短一个月;审核标准:是否有利于生存。人的大脑其实很难记住知识点。大脑中的海马体会将信息进行判断,如果对于人类生存而言并不必须,那么将会很容易被遗忘。因此,忘记了知识,只需要重复再记一次就可以了。当在短期内输入了多次,那么海马体将会有一种“短时间内竟然看了这么多次应该很重要”的心态,从而把这个知识点给记住。
当交感神经/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统被反复激活,会导致杏仁核变更敏感,同时会磨损海马体。杏仁核变得敏感,而海马体能力却被削弱,这事一个可怕的组合。在海马体没发准确记录外显记忆的情况下,把你的经理都以扭曲的方式记录成痛苦。就像事情发生了,你不清楚什么就心烦意乱,从而形成焦虑。
基底神经节:操作技巧,习惯养成,奖赏系统,上瘾系统。这个奖赏功能就和很多商业模式有关。抽烟、喝酒、咖啡、刷抖音、抽盲盒、喝可乐都与这个上瘾有关。最关键的区域就是伏隔核 (处于相对底层的哺乳脑区,不受理性的控制)
脑垂体:分泌内啡肽,控制压力荷尔蒙的分泌;存储和释放催产数
爬行脑是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脑干:睡意、警报、心率、呼吸、消化、体温。是无法训练和控制的,除了呼吸可以控制,比如腹式呼吸。因为呼吸控制的脑区形成了一条线。所以呼吸是古今中外所有修行中的必修课。脑干可以向整个大脑释放神经调节物质,比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会让你感到精神充沛,反应迅速,从而帮助实现目标,获得奖励。
小脑:保持平衡,条件发射,身体协调,协调运动
1 叫做 VTA,2 是伏隔核,它们共同构成了一条通路;3 是前额叶皮层,负责认知、行为、调控功能。这里面充当传令兵的信使是 多巴胺。
前额叶接受到来自伏隔核的信号后,就会趋向于继续先前的行为,从而对行为形成“强化” —— 产生行为,刺激 VTA,产生反馈,强化行为 ——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闭合的强化回路。严格来说,多巴胺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载体,产生“快乐”感受的,是整个奖赏回路。幸福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奖赏回路的健康运转。
奖赏回路强度 = 实际收益 - 预期收益。药物成瘾的机制,就是通过刺激伏隔核,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从而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积极情绪。但随着效力消失,伏隔核的多巴胺浓度急剧下降,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差值”。正是这种“差值”,促进大脑去渴求能够分泌多巴胺、恢复正常浓度的事物 —— 更多的刺激。
1)原本的刺激似乎不够“爽”了,你需要提高频率、加大刺激,才能得到同样的感受。简而言之,你的“阈值”被提高了。
2)一旦离开了刺激,多巴胺水平下降到“预期”之下,你就会感到厌烦、枯燥、无聊、浑身难受……
刻意练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后可以建立起坚固的神经元之间的链接,进而掌握技能或知识。同时实现慢速练习,只有慢速 ,才会使得知识过脑子。 有可能调动更多的脑区。有利于形成新的鞘髓质 。学习新技能的本质就是把技能长在脑子里,形成全新的链路。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最小基础结构单元,它们的首要功能就是通过神经末梢向其他神经元发出信号或者启动或者抑制它们,这种信号通常是一股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沟通信息。不活跃的神经末梢会通过神经元修建机制逐渐萎缩。
轴突外面包裹着如脂肪类的物质为髓鞘,它会加速神经信号的传导。就像电线外裹的绝缘材料一样
LTP(long-termpotentiation)现象是一种神经元联系增强的现象,这只能通过复习来达成;海马神经元刺激后被激活并保持增强状态的现象,称为 LTP 长时程增强作用;
首要神经传递介质:
谷氨酸——向接收信号的神经元发出启动指令
γ—氨基丁酸(GABA)——向接收信号的神经元发出终止指令
神经调节物质: 会对上述首选神经传递介质产生影响。
血清素——调节情绪、睡眠和小华,因其强效功能可作为抗抑郁药物使用;
多巴胺——和大脑奖励机制和住了一粒有关,可用于加强对特定事物的兴趣;
肾上腺素——发出警报以及唤醒
乙酰胆碱——提升清醒程度和学习能力
神经肽: 神经物质由肽类物质构成,肽是一种特殊的有机物质,也被称为缩氨酸
阿片肽——舒缓情绪紧张和镇痛作用,还能提供类似跑步者快感的预约情绪,内啡肽是阿片肽的一种
催产素——提升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夫妇之间的情感,会伴随排他性幸福感以及爱,女性分泌更多
血管升压素——维系配偶关系,在男性体内会增加其对性关系竞争者的攻击性
其他神精化学物质:
皮质醇——在紧张情况下会由肾上腺分泌,会提高杏仁核的活性,抑制海马体
雌激素——影响性欲、情绪和记忆。
G. 人脑是怎么存储记忆的,相当于电脑的多大内存的
根据此前的研究,有科学家认为人脑的存储容量大约为1TB,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应该有100TB。
人脑虽然不是自然界中最大的,但却是最发达的。在所有哺乳动物中,人脑占身体的比例最大。人脑虽然只占了身体重量的2%,却消耗着20%的能量。在人类的进化史中,人类的脑容量一直在增加,现在已经接近1500毫升了。
记忆是智力的基石,一个记忆力强的人,智力通常也比较强。可以肯定,人脑的记忆潜能很大,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通过长期反复的学习,多学多用,一定能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
如果将一个图书馆中的内容都装进脑中,用处也不大,因为数据太多反而会拖累读取速度,我们需要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更有效的神经连接通路。
H. c语言中是如何实现模块化的
c语言是模块化编程的工具,模块如何组织,模块之间如何交互应该是个大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1、每个源文件就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它应该能够在不连接任何其它模块、不需要其它源文件的情况下独立编译。
2、模块之间是通过函数、常量、变量、结构定义、宏(似乎也是常量的一种)进行交互的
3、每个模块应该包括导入和导出两个部分,比如要调用另外一个模块的函数foo(),需要
extern int foo();
这应该属于模块的导入部分
而由该模块提供的函数,应该在相应的头文件中声明,作为模块的导出部分。
模块的导出部分应该放在该模块的头文件中。
4、如果只在本模块使用的变量,在本模块中定义成static的就可以了;否则就是全局变量,全局变量在头文件中声明一下,同时也作为模块的导出部分。
5、宏既可以定义在头文件中,也可以定义在源文件中。如果宏只是模块中用到,相当于局部常量,放到源文件中好了;如果其它模块也要用到,那么把它放到头文件中去。
6、结构定义似乎都放在头文件中。是不是应该另外有一个头文件,专门用来定义结构???
首先,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其次,关于到底应该怎么样组织文件,我想应该也是有个标准的,可惜我没找到这样的资料。希望有高人能站出来指点一下,谢谢
I. 大脑是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的
如果将人和计算机比较的话,确实有些相似之处:人的四肢和五官都是输入和输出设备,全身的神经网络相当于大脑的数据线,大脑左半区相当于CPU,海马体相当于内存。
大脑拥有各种处理算法,如视觉处理模块、听觉处理模块、语言处理模块、运动处理模块、空间方位处理模块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大脑,确实是一台无与伦比的超级电脑。然而,人的大脑工作机制至今还是一个前沿课题,种种不解之谜尚未完全揭开。
我们从能记事开始,大脑中就开始保存各种看到和感知的事情,就像是在存档一个个视频快照,只要意念一起,大脑中的神经元就能启动播放程序,不想看来了,就放回去,这就是我们的记忆。
人脑的神经元是生物形态的神经网络,比起计算机的CPU要高级几个维度,它们在意识的参与下,是如何完成记忆、计算和学习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很确定的答案。
如果完全弄清楚了人脑的工作机制,那目前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学科——人工智能,将会出现飞跃式的发展。
J. 脑功能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1,定位说:
开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
真正的定位说开始于失语症人的临床研究。1825年,波伊劳德提出语言定位于大脑额叶,并且控制是在左半球。
功能定位于大脑的某一区域
2,整体说:
弗罗伦斯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发现,动物可以恢复功能。从而提出脑功能的整体说。拉什利的脑毁损实验发现脑损伤后对习惯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障碍,并且这种障碍于损伤的面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并且大脑以总体发生作用。
3,机能系统学说:
鲁利亚,认为那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分为三个紧密联系的技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即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第三机能系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4,模块说:
在认知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重要理论。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