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存储三足鼎立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存储三足鼎立

发布时间: 2022-12-15 07:57:18

Ⅰ 大话存储2的目录

第1章 混沌初开——存储系统的前世今生
1.1 存储历史
1.2 信息、数据和数据存储
1.2.1 信息
1.2.2 什么是数据
1.2.3 数据存储
1.3 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保存数据
第2章 IO大法——走进计算机IO世界
2.1 IO的通路——总线
2.2 计算机内部通信
2.2.1 IO总线是否可以看作网络
2.2.2 CPU、内存和磁盘之间通过网络来通信
2.3 网中之网
第3章 磁盘大挪移——磁盘原理与技术详解
3.1 硬盘结构
3.1.1 盘片上的数据组织
3.1.2 硬盘控制电路简介
3.1.3 磁盘的IO单位
3.2 磁盘的通俗演绎
3.3 磁盘相关高层技术
3.3.1 磁盘中的队列技术
3.3.2 无序传输技术
3.3.3 几种可控磁头扫描方式概论
3.3.4 关于磁盘缓存
3.3.5 影响磁盘性能的因素
3.4 硬盘接口技术
3.4.1 IDE硬盘接口
3.4.2 SATA硬盘接口
3.5 SCSI硬盘接口
3.6 磁盘控制器、驱动器控制电路和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3.6.1 磁盘控制器
3.6.2 驱动器控制电路
3.6.3 磁盘控制器驱动程序
3.7 内部传输速率和外部传输速率
3.7.1 内部传输速率
3.7.2 外部传输速率
3.8 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3.8.1 并行传输
3.8.2 串行传输
3.9 磁盘的IOPS和传输带宽(吞吐量)
3.9.1 IOPS
3.9.2 传输带宽
3.10 固态存储介质和固态硬盘
3.10.1 SSD固态硬盘的硬件组成
3.10.2 从Flash芯片读取数据的过程
3.10.3 向Flash芯片中写入数据的过程
3.10.4 Flash芯片的通病
3.10.5 SSD给自己开的五剂良药,药到是否病除
3.10.6 SSD的前景
3.10.7 SSD如何处理Cell损坏
3.11 小结:网中有网,网中之网
第4章 七星北斗——大话/详解七种RAID
4.1 大话七种RAID武器
4.1.1 RAID 0阵式
4.1.2 RAID 1阵式
4.1.3 RAID 2阵式
4.1.4 RAID 3阵式
4.1.5 RAID 4阵式
4.1.6 RAID 5阵式
4.1.7 RAID 6阵式
4.2 七种RAID技术详解
4.2.1 RAID 0技术详析
4.2.2 RAID 1技术详析
4.2.3 RAID 2技术详析
4.2.4 RAID 3技术详析
4.2.5 RAID 4技术详析
4.2.6 RAID 5技术详析
4.2.7 RAID 6技术详析
第5章 降龙传说——RAlD、虚拟磁盘、卷和文件系统实战
5.1 操作系统中RAID的实现和配置
5.1.1 WindowsServer2003高级磁盘管理
5.1.2 Linux下软RAID配置示例
5.2 RAID卡
5.3 磁盘阵列
5.3.1 RAID50
5.3.2 RAID10和RAID01
5.4 虚拟磁盘
5.4.1 RAID组的再划分
5.4.2 同一通道存在多种类型的RAID组
5.4.3 操作系统如何看待逻辑磁盘
5.4.4 RAID控制器如何管理逻辑磁盘
5.5 卷管理层
5.5.1 有了逻辑盘就万事大吉
5.5.2 深入卷管理层
5.5.3 Linux下配置LVM实例
5.5.4 卷管理软件的实现
5.5.5 低级VM和高级VM
5.5.6 VxVM卷管理软件配置简介
5.6 大话文件系统
5.6.1 成何体统——没有规矩的仓库
5.6.2 慧眼识人——交给下一代去设计
5.6 -3无孔不入——不浪费一点空间
5.6.4 一箭双雕——一张图解决两个难题
5.6.5 宽容似海——设计也要像心胸一样宽
5.6.6 老将出马——权威发布
5.6.7 一统江湖——所有操作系统都在用
5.7 文件系统中的IO方式
第6章 阵列之行——大话磁盘阵列
6.1 初露端倪——外置磁盘柜应用探索
6.2 精益求精——结合RAID卡实现外置磁盘阵列
6.3 独立宣言——独立的外部磁盘阵列
6.4 双龙戏珠——双控制器的高安全性磁盘阵列
6.5 龙头风尾——连接多个扩展柜
6.6 锦上添花——完整功能的模块化磁盘阵列
6.7 一脉相承——主机和磁盘阵列本是一家
6.8 天罗地网——SAN
第7章 熟读宝典——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语言OSI
7.1 人类模?与计算机模型的对比剖析
7.1.1 人类模型
7.1.2 计算机模型
7.1.3 个体间交流是群体进化的动力
7.2 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语言——OSI初步
7.3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7.3.1 应用层
7.3.2 表示层
7.3.3 会话层
7.3.4 传输层
7.3.5 网络层
7.3.6 数据链路层
7.3.7 物理层
7.4 OSI与网络
第8章 勇破难关——Fibre Channel协议详解
8.1 FC网络——极佳的候选角色
8.1.1 物理层
8.1.2 链路层
8.1.3 网 络 层
8.1.4 传输层
8.1.5 上三层
8.1.6 小结
8.2 FC协议中的七种端口类型
8.2.1 N端口和F端口
8.2.2 L端口
8.2.3 NL端口和FL端口
8.2.4 E端口
8.2.5 G端口
8.3 FC适配器
8.4 改造盘阵前端通路——SCSI迁移到FC
8.5 引入FC之后
8.6 多路径访问目标
第9章 天翻地覆——FC协议的巨大力量
9.1 FC交换网络替代并行SCSI总线的必然性
9.1.1 面向连接与面向无连接
9.1.2 串行和并行
9.2 不甘示弱——后端也升级换代为FC
9.3 FC革命——完整的盘阵解决方案
9.3.1 FC磁盘接口结构
9.3.2 一个磁?同时连入两个控制器的Loop中
9.3.3 共享环路还是交换——SBOD芯片级详解
9.4 SAS大革命
9.4.1 SAS物理层
9.4.2 SAS链路层
9.4.3 SAS网络层
9.4.4 SAS传输层和应用层
9.4.5 SAS的应用设计和实际应用示例
9.4.6 SAS目前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9.5 中高端磁盘阵列整体架构简析
9.5.1 IBM DS4800和DS5000控制器架构简析
9.5.2 NetApp FAS系列磁盘阵列控制器简析
9.5.3 IBM DS8000简介
9.5.4 富士通ETERNUS DX8000磁盘阵列控制器结构简析
9.5.5 EMC公司Clariion CX/CX3及DMX系列盘阵介绍
9.5.6 HDS公司AMS2000和USP系列盘阵介绍
9.5.7 HP公司MSA2000和EVA8000存储系统架构简介
9.5.8 传统磁盘阵列架构总结
9.6 磁盘阵列配置实践
9.6.1 基于IBM的DS4500盘阵的配置实例
9.6.2 基于EMC的CX700磁盘阵列配置实?
9.7 HBA卡逻辑架构详析与SAN Boot示例
9.7.1 HBA卡逻辑架构
9.7.2 支持Boot的HBA卡访问流程
9.8 国产中高端磁盘阵列
9.9 小结
第10章 三足鼎立——DAS、SAN和NAS
10.1 NAS也疯狂
10.1.1 另辟蹊径——乱谈NAS的起家
10.1.2 双管齐下——两种方式访问的后端存储网络
10.1.3 万物归一——网络文件系统
10.1.4 美其名曰——NAS
10.2 龙争虎斗——NAS与SAN之争
10.2.1 SAN快还是NAS快
10.2.2 SAN好还是NAS好
10.2.3 与SAN设备的通信过程
10.2.4 与NAS设备的通信过程
10.2.5 文件提供者
10.2.6 NAS的本质
10.3 DAS、SAN和NAS
10.4 最终幻想——将文件系统语言承载于FC网络传输
10.5 长路漫漫——存储系统架构演化过程
10.5.1 第一阶段:全整合阶段
10.5.2 第二阶段:磁盘外置阶段
10.5.3 第三阶段:外部独立磁盘阵列阶段
10.5.4 第四阶段:网络化独立磁盘阵列阶段
10.5.5 第五阶段:瘦服务器主机、独立NAS阶段
10.5.6 第六阶段:全分离式阶段
10.5.7 第七阶段:统一整合阶段
10.5.8 第八阶段:迅速膨胀阶段
10.5.9 第九阶段:收缩阶段
10.5.10 第十阶段:强烈坍缩阶段
10.6 泰山北斗——NetApp的NAS产品
10.6.1 WAFL配合RAID 4
10.6.2 Data ONTAP利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10.6.3 利用NVRAM来记录操作日志
10.6.4 WAFL从不覆写数据
10.7 初露锋芒——BlueArc公司的NAS产品
第11章 大师之作——大话以太网和TCP/IP协议
11.1 共享总线式以太网
11.1.1 连起来
11.1.2 找目标
11.1.3 发数据
11.2 网桥式以太网
11.3 交换式?太网
11.4 TCP/IP协议
11.4.1 TCP/IP协议中的IP
11.4.2 IP的另外一个作用
11.4.3 TCP/IP协议中的TCP和UDP
11.5 TCP/IP和以太网的关系
第12章 异军突起——存储网络的新军IP SAN
12.1 横眉冷对——TCP/IP与FC
12.2 自叹不如——为何不是以太网+TCP/IP
12.3 天生我才必有用——攻陷Disk SAN阵地
12.4 ISCSI交互过程简析
12.4.1 实?一:初始化磁盘过程
12.4.2 实例二:新建一个文本文档
12.4.3 实例三:文件系统位图
12.5 ISCSI磁盘阵列
12.6 IP SAN
12.7 增强以太网和TCP/IP的性能
12.8 FC SAN节节败退
12.9 ISCSI配置应用实例
12.9.1 第一步:在存储设备上创建LUN
12.9.2 第二步:在主机端挂载LUN
12.10 ISCSI卡Boot配置示例
12.11 10Gb以太网的威力初显
12.12 小结
第13章 握手言和——IP与FC融合的结果
13.1 FC的窘境
13.2 协议融合的迫切性
13.3 网络通信协议的四级结构
13.4 协议融合的三种方式
13.5 Tunnel和Map融合方式各论
13.5.1 Tunnel方式
13.5.2 Map方式
13.6 FC与IP协议之间的融合
13.7 无处不在的协议融合
13.8 交叉融合
13.9 IFCP和FCIP的具体实现
13.10 局部隔离/全局共享的存储网络
13.11 多协议混杂的存储网络
13.12 IP Over FC
13.13 FCoE
13.13.1 FCoE的由来
13.13.2 FcoE的设计框架
13.13.3 FcoE卡
13.13.4 FCoE交换机
13.13.5 解剖FCoE交换机
13.13.6 存储阵列设备端的改动
13.13.7 FCoE与iSCSI
13.13.8 FcoE的前景
13.13.9 Open FCoE
第14章 变幻莫测——虚拟化
14.1 操作系统对硬件的虚拟化
14.2 计算机存储子系统的虚拟化
14.3 带内虚拟化和带外虚拟化
14.4 硬网络与软网络
14.5 用多台独立的计算机模拟成一台虚拟计算机
14.6 用一台独立的计算机模拟出多台虚拟计算机
14.7 用磁盘阵列来虚拟磁带库
14.8 用控制器来虚拟其他磁盘阵列
第15章 众志成城——存储集?
15.1 集群概述
15.1.1 高可用性集群(HAC)
15.1.2 负载均衡集群(LBC)
15.1.3 高性能集群(HPC)
15.2 集群的适用范围
15.3 系统路径上的集群各论
15.3.1 硬件层面的集群
15.3.2软件层面的集群
15.4 实例:Microsoft MSCS软件实现应用集群
15.4.1 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上安装MSCS
15.4.2 配置心跳网络
15.4.3 测试安装
15.4.4 测试故障转移
15.5 实例:SQL Server集群安装配置
15.5.1 安装SQL Server
15.5.2 验证SQL 数据库集群功能
15.6 块级集群存储系统
15.6.1 IBM XIV集群存储系统
15.6.2 3PAR公司Inserv-T800集群存储系统
15.6.3 EMC公司SymmetrixV-MAX集群存储系统
15.7 集群NAS系统和集群文件系统
15.7.1 HP公司的Ibrix集群NAS系统
15.7.2 Panasas和pNFS
15.7.3 此“文件系统”非彼“文件系统”
15.7.4 什么是Single Name Space
15.7.5 Single Filesystem Image与Single Path Image
15.7.6 集群中的分布式锁机制
15.7.7 集群文件系统的缓存一致性
15.7.8 集群NAS的本质
15.7.9 块级集群与NAS集群的融合猜想
15.8 对象存储系统
15.9 当前主流的集群文件系统架构分类与对比
15.9.1 共享与非共享存储型集群
15.9.2 对称式与非对称式集群
15.9.3 自助型与服务型集群
15.9.4 SPI与SFI型集群
15.9.5 串行与并行集群
15.9.6 集群/并行/分布式/共享文件系统各论
15.9.7 集群NAS系统的三层架构
15.9.8 实际中的各种集群拓扑一览
15.10 蓝鲸集群文件系统(BWFS)——国产的骄傲
15.10.1 SAN共享文件系统
15.10.2 针对NAS和SAN文件系统的并行化改造
15.10.3 目无全鲸——中科蓝鲸公司BWFS系统底层架构剖析
15.10.4 基于BWFS的产品形态
15.10.5 中科蓝鲸BWFS的其他技术优势
15.10.6 中科蓝鲸BWFS的未来
15.10.7 国产化的重要性
15.11 集群的本质——一种自组自控轮回的Raid
15.11.1 三统理论
15.11.2 并行的不仅可以是文件
15.11.3 集群底层与上层解耦
15.11.4 云基础架构
15.12 互联网运营商的特殊集群——NoSQL
第16章 未雨绸缪——数据保护和备份技术
16.1 数据保护
16.1.1 文件级备份
16.1.2 块级备份
16.2 高级数据保护方法
16.2.1 远程文件复制
16.2.2 远程磁盘(卷)镜像
16.2.3 快(块)照数据保护
16.2.4 卷Clone
16.2.5 Continuous Data Protect(CDP,连续数据保护)
16.2.6 VSS公共快照服务
16.2.7 快照、克隆、CDP与平行宇宙
16.3 数据备份系统的基本要件
16.3.1 备份目标
16.3.2 备份通路
16.3.3 备份引擎
16.3.4 三种备份方式
16.3.5 数据备份系统案例一
16.3.6 数据备份系统案例二
16.3.7 NetBackup配置指南
16.3.8 配置DB2数据库备份
16.4 与业务应用相结合的快照备份和容灾
第17章 愚公移山——大话数据容灾
17.1 容灾概述
17.2 生产资料容灾——原始数据的容灾
17.2.1 通过主机软件实现前端专用网络或者前端公用网络同步
17.2.2 案例:DB2数据的HADR组件容灾
17.2.3 通过主机软件实现后端专用网络同步
17.2.4 通过数据存储设备软件实现专用网络同步
17.2.5 案例:IBM公司Remote Mirror容灾实施
17.2.6 小结
17.3 容灾中数据的同步复制和异步复制
17.3.1 同步复制例解
17.3.2 异步复制例解
17.4 容灾系统数据一致性保证与故障恢复机制
17.4.1 数据一致性问题的产生
17.4.2 对异步数据复制过程中一致性保证的实现方式
17.4.3 灾难后的切换与回切同步过程
17.4.4 周期性异步复制与连续异步复制
17.5 四大厂商的数据容灾系统方案概述
17.5.1 IBM公司的PPRC
17.5.2 EMC公司的MirrorView、SanCopy和SRDF
17.5.3 HDS公司的True
17.5.4 NetApp公司的Snapmirror
17.6 生产者的容灾——服务器应用程序的容灾
17.6.1 生产者容灾概述
17.6.2 案例一:基于Symantec公司的应用容灾产品VCS
17.6.3 案例二:基于Symantec公司的应用容灾产品VCS
17.7 虚拟容灾技术
17.8 一体化先行军——爱数一体化备份存储柜
17.8.1 爱数备份存储柜3.5产品架构分析
17.8.2 ?数备份存储柜v3.5独特技术
17.8.3 国产存储的方向
17.10 带宽、延迟及其影响
第18章 鬼斧神工——数据前处理与后处理
18.1 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
18.2 存储系统之虚实阴阳论
18.3 Data Cooker各论
18.3.1 Thin Provision/Over Allocation
18.3.2 LUN Space Reclaiming(Unprovision/Deprovision,Get Thin)
18.3.3 Tier(分级)/Migrating(迁移)
18.3.4 Deplication(重复数据删除)
18.3.5 磁盘数据一致性保护及错误恢复
第19章 过关斩将——系统IO路径及优化
19.1 理解并记忆主机端IO路径架构图
19.1.1 应用程序层
19.1.2 文件系统层
19.1.3 卷管理层
19.1.4 层与层之间的调度员:IO Manager
19.1.5 底层设备驱动层
19.2 理解并记忆存储端IO路径架构图
19.2.1 物理磁盘层
19.2.2 物理磁盘组织层
19.2.3 后端磁盘控制器/适配器层
19.2.4 RAID管理层
19.2.5 Lun管理层
19.2.6 前端接口设备及驱动层
19.2.7 缓存管理层
19.2.8 数据前处理和后处理层
19.2.9 存储系统处理一个IO的一般典型流程
19.3 IO性能问题诊断总论
19.3.1 所谓“优化”的含义
19.3.2 如何发现系统症状
19.3.3 六剂良药治愈IO性能低下
19.3.4 面向SSD的IO处理过程优化
19.4 小结:再论机器世界与人类世界
第20章 腾云驾雾——大话云存储
20.1 太始之初——“云”的由来
20.1.1 观点1:云即设备
20.1.2 观点2:云即集群
20.1.3 观点3:云即IT系统
20.1.4 观点4:云即服务
20.1.5 云目前最主流的定义
20.2 混沌初开——是谁催生了云
20.2.1 一切皆以需求为导向
20.2.2 云对外表现为一种商业模式
20.3 落地生根——以需求为导向的系统架构变化
20.3.1 云对内表现为一种技术架构
20.3.2 云到底是模式还是技术
20.3.3 公有云和私有云
20.4 拨云见日——云系统架构及其组成部分
20.4.1 物理支撑层
20.4.2 基础IT架构层
20.4.3 基础架构/集群管理层
20.4.4 资源部署层
20.4.5 中间件层
20.4.6 应用引擎层
20.4.7 业务展现与运营层
20.5 真相大白——实例说云
20.5.1 3Tera Applogic
20.5.2 IBM Blue Could
20.6 乘风破浪——困难还是非常多的
20.6.1 云的优点
20.6.2 云目前存在的问题
20.7 千年之梦——云今后的发展
20.7.1 云本质思考
20.7.2 身边的各种云服务
20.7.3 进化还是退化
20.7.4 云发展展望
20.7.5 Micro、Mini、Normal、Huge、Gird弹性数据中心
20.7.6 弹性层的出现将会让数据中心拥有两套性能指标
20.8 尘埃落定——云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
20.8.1 轮回往复——云的哲学形态
20.8.2 智慧之云——云的最终境界
20.8.3 云在哲学上所具有的性质
20.8.4 云基础架构的艺术与哲学意境
20.8.5 纵观存储发展时代——云发展预测
20.9 结束语
附录
存储系统问与答精华集锦
后记

Ⅱ 华为很给力,鸿蒙Os3+5000mAh,16+512G大存储

自从美国修改规则后,大家会看到华为手机业务的更新速度十分缓慢,而且据相关数据还显示,华为手机的整体销量还出现了严重下滑状态,虽然目前还能取得国内销量第四名的好成绩,但华为海思麒麟手机芯片的市场份额也逐渐被联发科、高通、苹果所瓜分。

而且从前华为海思、高通、联发科“三足鼎立”的局面,演变成现在联发科、高通、苹果“两超一强”的格局。不过手机界也是瞬息万变的,现在的局面也只是暂时的,相信在华为的不断努力下,我们还能看到麒麟芯片的再次崛起。

近日网上关于华为新机的消息ye越来越多,都是围绕P60系列和Mate50系列新旗舰是否支持5G的讨论,据目前搜集到的消息来看,华为手机要支持5G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接下来要发布的华为P60系列也不会支持5G。

虽然华为P60系列不支持5G,但这款新旗舰目前曝光的配置还是相当给力的。具体来说,华为P60 Pro在系统上将会搭载自家新升级过的鸿蒙Os 3,此系统不仅是加入了很多黑 科技 ,在流畅度体验上也更加完善了,很值得期待。

华为P60 Pro除了搭载鸿蒙Os 3外,续航以及快充也相当给力。据悉,它将内置5000mAh大电池,为用户带来强劲续航体验,而且在快充功率上华为P60 Pro将搭载100W有线快充,为新机的电量保驾护航,所以续航十分给力。

不仅如此,华为P60 Pro在存储方面还会新增大存储版本,也就是16+512G。有了大运存和大内存的加持,华为P60 Pro的整机产品力也比较强。综合来看,华为P60 Pro很值得期待。

不过没有5G网络是华为手机的一个痛点,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5G网络虽然普及,但是使用的人很少,而华为手机虽然不支持5G,但由于本身手机业务较强,加上很强的通信技术加持,手机信号这一块也拿捏地死死的。

目前,华为P60 Pro的具体发布时间暂时并不明确,如果现在就想换一款华为手机的话,建议入手华为P50 Pro,这款机型是华为P系列中配置很高的,而且该机的外观颜值以及综合使用体验也很完美,喜欢的话确实值得入手。

比如在影像系统上,华为P50 Pro采用的是后置4摄模组,拥有5000 万像素原色摄像头,f/1.8 光圈,并支持OIS光学防抖,还有4000 万f/1.6 光圈、1300万超广角以及64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也支持OIS光学防抖,这样的组合无论是拍风景还是人像,都有很好的画面表现力。

硬核配置上,华为P50 Pro搭载的是高通的骁龙888旗舰处理器,5nm工艺制程的芯片能够带来强劲性能表现,加上华为的鸿蒙系统,华为P50 Pro的整体实力很强。总之,华为P50 Pro除了不支持5G外,其他配置都是相当完美的。

Ⅲ 和CPU、GPU“三足鼎立”,DPU真有如此大的潜力吗

作者 | 赵广立

近年来摩尔定律“失速”,使得中央处理器(CPU)的性能增长边际成本急剧上升。有研究数据表明,现在CPU的性能年化增长率(面积归一化之后)仅有3%左右。然而,人们对计算的需求依然爆发性增长。

在此背景下,包括人工智能(AI)芯片在内的专用计算芯片陆续登上 历史 舞台,绽放光芒。眼下,以数据为中心的专用处理器“DPU”正成为专用计算芯片的“新贵”。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公司甚至将其定位为数据中心继CPU和图形处理器(GPU)之后的“第三颗主力芯片”,掀起了行业热潮。

和CPU、GPU“三足鼎立”,DPU真有如此大的潜力吗?它的应用场景有哪些?我国能抓住DPU发展机遇吗?近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主编,中科驭数(北京) 科技 有限公司、中国计算机学会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组、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编写的行业首部《专用数据处理器(DPU)技术白皮书》(以下简称《DPU技术白皮书》)发布。结合上述问题,《中国科学报》联系采访了主要编写人员一探究竟。

“DPU最直接的作用是作为CPU的卸载(offload)引擎,其效果是给CPU‘减负’。”《DPU技术白皮书》主编、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鄢贵海告诉《中国科学报》,作一形象比喻,DPU提供了数据中心一把“杀鸡”的工具,节省的是CPU这把“牛刀”,以释放CPU算力,留给更需要它的业务负载。

接管CPU的网络协议处理任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鄢贵海说,比如在数据中心仅线速处理10G的网络,大概就需要一个8核高端CPU一半的的算力,而如果是40G、100G甚至更高速的网络,性能开销更大。

云计算巨头亚马逊云服务(AWS)形象地称之为“数据中心税”——还未运行业务程序,接入网络数据就要占去许多计算资源。

“DPU诞生的使命就是承载网络虚拟化、硬件资源池化等基础设施层服务,以释放CPU的算力到上层应用。”《DPU技术白皮书》编委会成员、中科驭数高级副总裁张宇解释说,将“CPU处理效率低下、GPU处理不了”的负载卸载到专用的DPU,就能实现对“数据中心税”的抵消,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个计算系统的效率、降低整体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

张宇介绍称,DPU主要处理网络数据和输入输出(IO)数据,并提供带宽压缩、安全加密、网络功能虚拟化等功能。“这些可以说是离我们普通用户每天感知到的各种应用最远的功能了。而这些基础功能是实现日常应用更高效、更安全、更实时的保障。”

业界对DPU中的“D”有三种说法,因此DPU就有三个中文名。

一种是“Data”,DPU被称为“数据处理器”;一种是“Datacenter”,DPU译作“数据中心处理器”;一种是“Data-centric”,相应的,DPU可叫作“以数据为中心的处理器”。

“以上三种关于DPU的说法,从不同角度反映DPU的特征,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我们认为可以作为不同的三个维度来理解DPU的内涵。”李晓维说。

“随着‘软件硬件化’成为常态,异构计算的潜能将因各种DPU的普及而彻底发挥出来。”《DPU技术白皮书》编委会成员、中科驭数联合创始人兼CTO卢文岩认为,新一代的DPU不仅可以作为运算的加速引擎,还具备“控制平面”(即追求数据处理功能的覆盖面)的功能,能更高效地完成网络虚拟化、IO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等任务,彻底将CPU的算力释放给应用程序。

“可以说,DPU的出现将让各行各业的业务层数字化应用更全面、更流畅、更绿色。”卢文岩说。

从市场规模角度来看,根据Fungible公司和英伟达公司的预测,用于数据中心的DPU量级将达到和数据中心服务器等量的级别。

“服务器每年新增大约千万量级,一台服务器可能没有GPU,但一定会有一颗或者多颗DPU,好比每台服务器都必须配网卡一样。”鄢贵海说,服务器每年新增大约1500万台,每颗DPU以1万元计算,这将是千亿量级的市场规模。

在这个千亿量级市场中,国际传统芯片巨头如英伟达、英特尔、Marwell、博通等厂商,都在积极布局DPU产品研发。

这些芯片巨头的布局并不意外,他们或有智能网卡研发基础(如博通)继续延伸技术触角,或通过并购专用加速芯片公司(如英伟达、英特尔)补充其在DPU领域的技术能力。相比它们,更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旗下的AWS和阿里云两大云计算巨头,早已注意到数据中心开销问题,并已有了良好实践。

据《DPU技术白皮书》显示,2013年,AWS研发了Nitro产品,将为虚拟机提供远程资源、加密解密、故障跟踪、安全策略等服务程序的资源开销,全部放到专用加速器上执行,“轻量化管理程序+定制化硬件”的上场一举节省30%CPU资源。几乎在同期,阿里云也着手研发“神龙架构”(X-Dragon系统),以硬件化的MOC卡统一支持网络、IO、存储和外设的虚拟化,如今“神龙架构”已经更迭到了第4代。

“可见,DPU其实在行业内已经孕育已久,从早期的网络协议处理卸载,到后续的网络、存储、虚拟化卸载,其带来的作用非常显着,只不过在此之前DPU‘有实无名’,现在是时候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了。”鄢贵海表示。

可喜的是,国内一些围绕DPU技术的创业公司也逐渐崭露头角。除了参与编写《DPU技术白皮书》的中科驭数之外,还有云豹智能、星云智联、芯启源、云脉芯联等新近成立的 科技 创业公司,展现出良好势头。

以中科驭数为例,这家创始团队来自中科院计算所的初创企业,在DPU理论基础、数据中心架构方面有着深刻理解,工程实现经验也因一些来自亚马逊、赛灵思、华为等核心骨干的加入,得到了很好的积累。2019年,中科驭数完成第一代DPU芯片的流片,预计将于2022年推出第二代DPU芯片“K2”。

“我们认为DPU的潜力确实是巨大的。”在鄢贵海看来,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DPU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上层应用对于算力的需求在过去5年急剧增长,使得DPU的应用场景很多,它将广泛分布在5G、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等领域。

而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发布的《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鄢贵海更是看到了新型算力芯片难得的 历史 发展机遇。

该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提升算力算效水平,“推动CPU、GPU等异构算力提升,逐步提高自主研发算力的部署比例”“加强专用服务器等核心技术研发”“树立基于5G和工业互联网等重点应用场景的边缘数据中心应用标杆”等要求和措施。

“虽然国内厂商在芯片产品化的环节相比国外一线厂商还有差距,但是在DPU架构的理解上是有独到的见解的,而且我国目前在数据中心这个领域,无论是市场规模、增速还是用户数量,相较于国外都有巨大的优势。”鄢贵海认为,国内厂商有望充分利用这一“应用势能”,加快发展步伐,在DPU这个赛道与国外厂商“逐鹿中原”。

不过,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要解决DPU标准化应用,还存在一定挑战。”鄢贵海解释道,由于数据中心本身的复杂性,各大厂商一方面采用商用现货组件(即COTS)来构建系统,追求低成本,一方面又设法分层服务化,打造面向不用类型客户的标准化产品,但除此之外的所有技术实现几乎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AWS有Nitro,阿里云有MOC。

Ⅳ 合肥长鑫斥资 72 亿美元建厂靠的是什么

2017年5月25日,由合肥市政府支持的合肥长鑫公司宣布,预计由合肥长鑫投资72亿美元,兴建12吋晶圆厂以发展DRAM产品,未来完成后,预计最大月产将高达12.5万片规模。

之前合肥长鑫也不断招募台湾华亚科的员工。由于华亚科在 2016 年被美光完全收购前,是全球继三星、美光、SK海力士之外,第 4 家有能力发展20纳米制程DRAM的企业。根据之前的媒体报导,合肥长鑫已从华亚科挖走不少员工,甚至华亚科前资深副总刘大维也成了这家公司的员工。

国家曾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由这么一份通牒:自给自足。然而近几年,我国半导体制造商似乎都在“曲解”:用两、三倍价格挖来列强的员工,填补自己的技术漏洞。也就是说,用商业手段解决学术问题。虽然这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但是对未来长期发展来说,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

目前国际上已经起草了相关防半导体厂商员工跳槽、挖角的草案,中国企业遭到了针对。据了解,厂鑫受到了列强的围追堵截,若厂鑫想要达到预期产能,势必会走上一条坎坷的道路。

Ⅳ 百度知道

计算机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硬件部分(1)电源电源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用是将220V交
流电转换为电脑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设备工作的稳定性,进而会影响整机的稳定性。 手提电脑中还自带锂电池,便于在无交流电的情况下,为手提电脑提供有效电源。(2)主板主板是电脑中各个部件工作的一个平台,它把电脑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一起,各个部件通过主板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电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稳定性影响着整机工作的稳定性。(3)CPUCPU即中央处理器,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
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CPU 也是整个系统最高的执行单元,因此CPU已成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户都以它为标准来判断电脑的档次。(4)内存内存又叫内部存储器或者是随机存储器(RAM),分为DDR内存和SDRAM内存,(但是SDRAM由于容量低,存储速度慢,稳定性差,已经被DDR淘汰了)内存属于电子式存储设备,它由电路板和芯片组
成,特点是体积小,速度快,有电可存,无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数据,关机后将自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 内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类,容量1-64GB。(5)硬盘硬盘属于外部存储器,机械硬盘由金属磁片制成,而磁片有记忆功能,所以储到磁片上的数据,不论在开机,还是关机,都不会丢失。硬盘容量很大,已达TB级,尺寸
有3.5、2.5、1.8、1.0英寸等,接口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市场上绝大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寸硬盘等),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用硬盘为存储介质,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用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口,可以较高的速度与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固态硬盘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组成。固态硬盘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但是固态硬盘比机械硬盘速度更快。(6)声卡声卡是组成多媒体电脑必不可少的一个硬件设备,其作用是当发出播放命令后,声卡将电脑中的声音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音箱上发出声音。(7)显卡显卡在工作时与显示器配合输出图形,文字,显卡的作用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
的显示信息进行转换驱动,并向显示器提供行扫描信号,控制显示器的正确显示,是连接显示器和个人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一。(8)网卡网卡是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网路组件,是局域网中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接口,不仅能实现与局域网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网卡的作用是充当电脑与网线之间的桥梁,它是用来建立局域网并连接到Internet的重要设备之一。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声卡、显卡、网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9)调制解调器英文名为“Modem”,俗称“猫”,即调制解调器,类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有线式和无线式。调制解调器是通过电话线上网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的作用是将电脑上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线传输的模拟信号。随着ADSL宽带网的普及,内置式调制解调器逐渐退出了市场。(10)软驱英文名为“Softdisk driver”,软驱用来读取软盘中的数据。软盘为可读写外部存储设备,与主板用FDD接口连接。因为存储量小,读取和写入速度慢,现已淘汰。(11)光驱英文名为“Disk driver”,电脑用来读写光盘内容的机器,也是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便携式电脑里比较常见的一个部件。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光驱在计算机诸多配件中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DVD刻录机(DVD-RAM)等。读写的能力和速度也日益提升,4× 16× 32× 40× 48×。(12)显示器英文名为“Display”,显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种多样,其作用是把电脑处理完的结果显示出来。它是一个输出设备,是电脑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为CRT、LCD、LED三大类,接口有VGA、DVI两类。(13)键盘英文名为“Keyboard”,分为有线和无线,键盘是主要的人工学输入设备通常为104或105键,用于把文字、数字等输到电脑上,以及电脑操控。(14)鼠标英文名为“Mouse”,当人们移动鼠标时,电脑屏幕上就会有一个箭头指针跟着移动,并可以很准确指到想指的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们使用电脑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键盘鼠标接口有PS/2和USB两种。硬件的鼠标分
为光电和机械两种(机械已被光电淘汰)。(15)音箱英文名为“Loudspeaker”,通过音频线连接到功率放大器,再通过晶体管把声音放大,输出到喇叭上,从而使喇叭发出电脑的声音。一般的电脑音箱可分为2、2.1 、3 .1、4、4.1、5.1、7.1这几种。音质也各有差异。(16)打印机英文名为“Printer”,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文件打印到纸上,它是重要的输出设备之一。在打印机领域形成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三足鼎立的主流产品,各自发挥其优点,满足各界用户不同的需求。(17)视频设备如摄像头、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视卡等设备,用于处理视频信号。(18)闪存盘 英文名为“Flash card”,闪存盘通常也被称作优盘,U盘,闪盘,是一个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的无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高容量移动存储产品,它采用的存储介质为闪存存储介质(Flash Memory)。闪存盘一般包括闪存(Flash Memory)、控制芯片和外壳。闪存盘是具有可多次擦写、速度快而且防磁、防震、防潮的优点。闪盘采用流行的USB接口,体积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约20克,不用驱动器,无需外接电源,即插即用,不同电脑之间进行文件交流,存储容量从1~128GB不等,满足不同的需求。
(19)移动存储卡及读卡器存储卡是利用闪存(Flash Memory)技术达到存储电子信息的存储器,一般应用在数码相机、掌上电脑、MP3、MP4等小型数码产品中作为存储介质,所以样子小巧,有如一张卡片,所以称之为闪存卡。根据不同的生产厂商和不同的应用,闪存卡有SmartMedia(SM卡)、Compact Flash(CF卡)、Multi Media Card(MMC卡)、Secure Digital(SD卡)、Memory Stick(记忆棒)、TF卡等多种类型,这些闪存卡虽然外观、规格不同,但是技术原理都是相同的。由于闪存卡本身并不能被直接电脑辨认,读卡器就是一个两者的沟通桥梁。读卡器Card Reader)可使用很多种存储卡,如Compact Flash or Smart Media or Microdrive存储卡等,作为存储卡的信息存取装置。读卡器使用USB1.1/USB2.0的传输接口,支持热拔插。与普通USB设备一样,只需插入电脑的USB端口,然后插用存储卡就可以使用了。 按照速度来划分有USB1.1、USB2.0以及USB3.0,按用途来划分,有单一读卡器和多合一读卡器。软件部分所谓软件是指为方便使用计算机和提高使用效率而组织的程序以及用于开发、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文档。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1、系统软件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由一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启动计算机,存储、加载和执行应用程序,对文件进行排序、检索,将程序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等。实际上,系统软件可以看作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它为应用软件和用户提供了控制、访问硬件的手段,这些功能主要由操作系统完成。此外,编译系统和各种工具软件也属此类,它们从另一方面辅助用户使用计算机。下面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 1)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 操作系统是管理、控制和监督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协调运行的程序系统,由一系列具有不同控制和管理功能的程序组成,它是直接运行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是系统软件的核心。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产物,它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比如用户键入一条简单的命令就能自动完成复杂的功能,这就是操作系统帮助的结果;二是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操作系统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大功能模块: (1)处理器管理: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解决处理器(CPU)时间的分配问题。 (2)作业管理:完成某个独立任务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数据组成一个作业。作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使用计算机的界面使其方便地运行自己的作业,并对所有进入系统的作业进行调度和控制,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整个系统的资源。 (3)存储器管理:为各个程序及其使用的数据分配存储空间,并保证它们互不干扰。 (4)设备管理:根据用户提出使用设备的请求进行设备分配,同时还能随时接收设备的请求(称为中断),如要求输入信息。 (5)文件管理:主要负责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为用户提供文件操作的方便。 操作系统的种类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为分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依同时管理用户数的多少分为单用户操作系统和多用户操作系统;适合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网络操作系统。 微机操作系统随着微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Microsoft公司开发的DOS是一单用户单任务系统,而Windows操作系统则是一多户多任务系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从Windows 3.1发展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和Windows 8等等。它是当前微机中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之一。Linux是一个源码公开的操作系统,程序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灵感对其进行改变,这让Linux吸收了无数程序员的精华,不断壮大,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采用,是Windows操作系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语言处理系统(翻译程序)人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用的语言称为计算机语言或称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语言通常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类。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行高级语言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言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翻译程序本身是一组程序,不同的高级语言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翻译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称为“解释”。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执行都采用这种方式。它调用机器配备的BASIC“解释程序”,在运行BASIC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源程序语句进行解释和执行,它不保留目标程序代码,即不产生可执行文件。这种方式速度较慢,每次运行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行。 另一种称为“编译”,它调用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目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用连接程序,把目标程序与库文件相连接形成可执行文件。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一些,但它形成的可执行文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行,速度较快。运行程序时只要键入可执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源程序进行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作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高级语言,使用时需用相应的解释程序。 3)服务程序 服务程序能够提供一些常用的服务性功能,它们为用户开发程序和使用计算机提供了方便,像微机上经常使用的诊断程序、调试程序、编辑程序均属此类。 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是指按照一定联系存储的数据集合,可为多种应用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则是能够对数据库进行加工、管理的系统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建立、消除、维护数据库及对库中数据进行各种操作。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以及相应的应用程序组成。数据库系统不但能够存放大量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能迅速、自动地对数据进行检索、修改、统计、排序、合并等操作,以得到所需的信息。这一点是传统的文件柜无法作到的。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个分支。可以说,在今后的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大都离不开数据库。因此,了解数据库技术尤其是微机环境下的数据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2、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设计的程序系统称为应用软件。从其服务对象的角度,又可分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两类。

Ⅵ 日立硬盘 是日货吗

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创立于2003年,它是基于IBM和日立就存储科技业务进行战略性整合而创建的


存储业务是日立的五项核心业务之一,引进先进的技术及雄厚的资金是其业务发展及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公司着眼于通过提供适用于办公室、途中以及家中的大容
量存储产品使用户们全面感受数字化的生活方式。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专注于迅速地发展硬盘驱动器的适用范围,使其跨越传统的计算机应用环境的界限,延伸至
电子消费产品及其它新兴产品。
公司会继承IBM和日立誉满全球的研究开发技术并将其合共80年的硬盘专业技术发扬光大。凭借雄厚、专注的研发技术及开发方面的投资,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

将激励和引领存储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硬盘市场中,日立环球存储科技公司至诚为客户提供以客户为本并一应俱全的全方位服务。通过世界级的运营模式、务实的顶尖技术知识,及完善的客户支持服务架构,让该公司的产品及服务质量达到骄人的水准。
2011年3月8日,西部数据宣布以总价值大约43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日立的硬盘业务(在
第三个季度完成),从而宣布硬盘市场三足鼎立的时代结束。目前希捷的市值大约在63.2亿美元,西数收购日立之前是84.1亿美元,收购后将远超希捷成为
硬盘厂商中的“一哥”。

Ⅶ 目前迷你仓仓储行业发展如何

深圳迷你仓市场三足鼎立,协同发展

深圳是国内发展迷你仓比较早的城市,截止2014年底深圳市场已经出现了良好的互动局面,行业内几家品牌企业经常互动,为共同促进深圳自助仓储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互相借力,互相协调,共同发展。

北京迷你仓市场群英荟萃各展英姿

北京市场上有几乎十家迷你仓,是目前国内自助仓储品牌公司扎堆发展最密集的地区。大家基本均已标准储物间模式运转,服务大相径庭,品牌各有千秋,不分彼此。在未来3年时间内北京市场将会逐步淘汰一批并有一些企业壮大和连锁化加强。

成都迷你仓市场雌雄同株,共同促进

成都虽然处于二线城市,但是无论在国内的消费市场还是时尚程度上都不亚于一线城市,作为迷你仓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上,成都也在国内所有二线里为大家交上了满意答卷。

迷你仓仓储行业发展相当迅猛,如果需要选择的话推荐大众迷你仓,大众迷你仓填补了我国仓储行业在自助仓储方面的不足,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仓储服务,并将自助仓储这一外来模式更好地本土化,很好地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在家庭杂物、小型电商、装修搬家、公司文件及少量货物这些方面的存储需求。

租用大众迷你仓的仓库性价比很高,最低只要2元/天。

Ⅷ 为什么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储能够获得高速增长

浪潮信息分布式存储高速增长背后,是对新数据时代的前瞻洞察和产品布局,早在2019年就提出新存储之道,加大对分布式融合架构、SSD闪存盘等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创新,短短几年装机容量挤进全球前三(Gartner 22Q1数据)⌄出现Dell EMC、NetApp、浪潮存储三足鼎立的局面。

Ⅸ 了解PS5,从这里开始:有哪些实用周边,如何存储加装M2固态硬盘-

在现在家用 游戏 机的市场已经被手机市场蚕食很大一部分,当然家用 游戏 机上手玩起来的体验是和手机玩 游戏 是天与地的差距,只有玩TV GAME的人才能懂!

在21世纪10年代,家庭 游戏 主机市场,任天堂Wii U的惨败,微软Xbox One的疲软,索尼PS4所向睥睨。在10年代末,任天堂Switch的不走寻常路的异军突起,微软和索尼几乎同时在20年代伊始,将次时代主机的发布,同时在原有的主机的高性能再提升一个档次。新世代的三足鼎立如何发展拭目以待。从热度来看,索尼的第一枪打得挺响亮。

PlayStation 5简称PS5,是Sony在2020年6月12日正式公布了 游戏 机实体,分为可玩 游戏 实体光盘的光驱版本和只能玩纯数字版 游戏 的无光驱版本。并于9月17日的线上发布会,公布了其标准版(有光驱)499.99美元,数字版(无光驱版)399.99美元的售价。在2020年11月12日,全球上市发售后,极其火爆,价格也水涨船高,只能加价购买。

PS5作为拥有1亿多销量的PS4系列的下一任主机,处理器采用AMD 7纳米 Zen 2架构的 Ryzen,而Zen 2的时序与PS4的Jaguar处理器接近,并对按照 游戏 时长对PS4上的 游戏 进行优化。GPU采用的是AMD Radeon RDNA 2架构,其中增加了“额外的逻辑运算”,来确保对PS4上 游戏 的兼容性,从而实现 游戏 的向下兼容。

在今年春节前,等于迎来了“等等党的胜利”:原价3899元买到了标准版(有光驱)。在入手PS5之后,除了 游戏 外,还需要选择购买一些周边配件,让整体的 游戏 体验更好。这次准备分享一些实用的配件推荐,拒绝鸡肋配件,已经入手PS5或者计划入手PS5的玩家都可以参考看看。

市面的PS5主机,主要是分非国行和国行版本,我个人建议考虑选择国行版本,可以通过“备份恢复”大法来跨区到外服,另外国行也有质保。市面的价格基本上是非国行版本比国行版本贵,只因为是原生登陆外服。


不管是非国行还是国行的PS5,都只分为:标准版(有光驱)和数字版(无光驱版),选择哪个版本的选择就看个人使用习惯了,如果有中古交易和看电影的习惯,建议选择标准版,这样既能回血,还可以省下买4K UHD蓝光播放器。可能这里有人纠结4K UHD蓝光会不会锁区问题,答案是会锁区,但是目前市面4K UHD蓝光盘多数是不锁区的。如果是电影发烧友的话,不太推荐选择标准版,因为4K UHD蓝光播放功能比专业4K UHD播放器要偏弱很多。

注意: 通过“备份恢复”大法来跨区到外服的玩家,以港服为例, 非开通会员的玩家,不要领取14天免费会员 ,如果用14天免费会员资格领取 游戏 礼包就会出现 封号 风险!简单说,要用会员,就老老实实充值购买正式付费会员。

网上有很多教程,也可以参考网上的。

港服PSN帐号注册

备份步骤

1.准备一台港版PS4/PS5(自行解决,找朋友,找社群等等)

2.准备一个U盘(格式化为FAT32文件系统,1G左右大小即可)

3.U盘插入PS5,PS5开机直接添加用户,并登陆之前注册的港服帐号,输入账密或者扫码登陆均可。

4.进入主机画面,点击右上角,【设置】-【用户和帐号】-【用户】,删除多余帐号的数据,只留下一个待备份的帐号(记得在登陆新帐号前备份原始数据)。以上操作可以让备份数据最小,其实完整备份也不用担心帐号泄漏,因为还原后还是需要登录账号密码的。

5.返回设定,进入:【主机】-【系统软件】-【备份/恢复】-【备份您的PS5】,只保留【设定】勾选即可,直接点继续。

6.之后PS5会重启,进行备份,至此已经备份完毕。备份后U盘的根目录有【PS5】的文件夹,即可用于国行PS5还原。

还原步骤

还原非常简单,随便进入国行的PS5系统(可直接离线进入),进入【设置】-【主机】-【系统软件】-【备份/恢复】,恢复PS5,即可重置系统,恢复成U盘带港服帐号的系统。

注意: 机器如果不是最新系统,请先升级,不然会提示文件损毁。还原成功后点右边的用户登录(如果网络不可用,可以重新连接一次网络或改DNS,网络测试里PSN显示失败不用管,接着进账号登入账号)

硬盘空间拓展

PS5主机内置存储空间是825G,实际可用空间大约677G,对目前主流的3A大作 游戏 而言,这点空间着实捉襟见肘。PS5支持2种拓展存储的办法:外置USB拓展存储空间 和 M.2 SSD 拓展存储空间。

第一种,利用外置USB拓展存储空间,可以用常见的机械移动硬盘和固态移动硬盘,兼容250GB以上、8TB以下的存储介质,但是一次只能读取一个存储设备,并且传输速度最高为10Gbps。

注意: 这种拓展方式,有限制,只能存储玩PS4 游戏 !如果要玩PS5 游戏 ,只能移入存储在机身内部存储空间才可以玩,也就是说用USB拓展存储的机械移动硬盘和固态移动硬盘不能满足“直玩”PS5 游戏 。

第二种,利用M.2 SSD拓展存储空间,可以存储PS5 游戏 ,实现“直玩”PS5 游戏 。

注意: PS5对扩容的M.2 SSD也有限制,M.2 SSD需要为PCIe 4.0版本,并且顺序读取速度要大于5500MB/s,这两个是最基本的硬性要求。

我给PS5选择的是希捷酷玩530系列固态硬盘(带散热器版),它采用了M.2 2280规格,长度80mm,宽度24mm,双面布置颗粒的设计,还提供了5年质保的售后服务。


在官方说明中,可以看到PS5支持的M.2 SSD规格:接口需要M插槽,存储容量250GB-4TB,长度支持2230、2242、2260、2280、22110,推荐安装带散热马甲的M.2 SSD,散热马甲片厚度最大11.25mm。

注意: 并不是速度达到了5500MB/s以上的M2.SSD就可以安装使用,所以对用于PS5安装使用的M2.SSD,建议最好咨询一下品牌,避免出现不兼容等问题。

在入手希捷酷玩530系列固态硬盘前,我在希捷官网确认过这块M2.SSD的兼容性,自带散热片版本的是可以完美支持PS5使用的。所以,我果断就入手了它。散热片采用了高级铝块,外表经过了阳极氧化处理,有助于提高冷却效率和促进快速散热。

仔细观察定制的散热片做工非常精细,触感非常冰凉,得益于它和知名散热品牌EKWB合作开发设计的。

M2.SSD包裹的散热片非常紧贴颗粒芯片,查询官方资料,它使用的是群联PS5018-E18主控芯片,闪存颗粒则为镁光原厂3D TLC,我这块是2TB的版本,所以两面一共有8颗闪存颗粒。配有外置缓存,使用的是2颗SK海力士的DRAM颗粒,单颗1GB。

很多小伙伴们一直问M2.SSD带缓存与不带缓存的区别?在HDD机械硬盘时代缓存有大的作用,虽然M2.SSD的速度已经有非常大的提升,缓存似乎提升速度作用不大,但是还是有很大作用的,简单说可以提供高速随机读写性能同时又保证大容量写入时也不易掉速。

TXbench针对M2.SSD做了较好优化的,本身都可以更好展现M2.SSD的并发读写的性能,经过实际的测试, 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 2TB的顺序读取成绩为7289.40 MB/S,顺序写入成绩为7133.45 MB/S。可以看到4K随机读写方面是有很明显的优势,4k随机读写速度分别为78.54 MB/s和217.46 MB/s,以这样性能面对 娱乐 玩 游戏 都能有很大的“狂飙”提升。

再来比较熟悉的CrystalDiskMark测试,经过实际测试,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 2TB的顺序读取成绩为7372.87 MB/S,顺序写入成绩为6875.12 MB/S,同样性能表现非常出色。

ATTO Disk Benchmark的读写性能测试,当文件大小达到128KB时 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 2TB就能拥有最佳性能发挥,此时读取接近6.79 GB/s、写入在6.34 GB/s左右,而且随着文件大小的增加,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性能波动,它的性能表现依然非常出色。经过实际的测试,顺序读取成绩为6.82 GB/S,顺序写入成绩为6.41 GB/S。

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高达7300 MB/s的读取,以及6900 MB/s的写入,即便放在一众固态硬盘中也难逢敌手。不仅可以满足PC电脑的高端玩家发烧 游戏 场景体验,而且也可以完美适配PS5主机。

PS5的拆装非常简单,移除底座后,平躺放置PS5,右面板朝上(光驱面朝上),向底部方向一推就可以打开侧面板。通过拆卸后的面板,可以看见内侧卡扣是倒钩的形式与主机卡稳的。

需要注意,必须抬起这个角,在这个角的下面有2个垂直固定用的卡扣,如果不抬起,是无法滑开面板的。

移除了面板之后,就可以看到风扇下方的SSD扩展位了,SSD扩展位外还有一个保护盖,一个螺丝,很轻松就能移除。

在加装固态的槽位中设计了不同尺寸的固定螺丝位,PS5支持2230、2242、2260、2280和22110规格的固态,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是2280规格,所以将固定螺丝的金属垫片移到2280孔位即可。

最后装上扩充槽盖,拧紧螺钉,将主机盖板滑回原位。当盖子固定好时,会听到咔嗒声,完成安装步骤。

PS5加装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的过程还是非常顺利的,在安装保护盖后也可以发现尺寸是非常完美的,保护盖也是刚好能盖好,不会出现过高顶起的问题。接下来就打开PS5感受下 游戏 体验。

PS5识别到了M2.SSD,此时选择格式化M2.SSD并等待系统重启开机即可。完成格式化后,PS5 会对你插入的M2.SSD进行测速。这里看到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的速度为5558.564 MB/s。PS5这里测试的顺序读取速度,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标称的读取速度为7300 MB/s,PS5上扩容会有一定的性能损失,一般而言会相比PC低300 MB~1400 MB/s,这个和所转接的M2.SSD本身的性能以及温度等因素都有关系,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这个性能损失幅度算是很小的了。但是,它依然远超官方要求的5500 MB/s, 游戏 体验也能有很好的保障。

进入系统可以看到,系统中已经可以使用新插入的M2.SSD了,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 2TB总大小为2.00 TB,非常安心的容量。

在安装位置,可以单独设置PS5 / PS4 游戏 的默认安装位置。

尝试将《原神》从主机移动至希捷酷玩530固盘内, 游戏 大小为39.73GB,PS5 SSD的移动速度很快,用时约33秒。

然后是 游戏 载入速度,这里测试了一下系统原盘和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的分别速度。我测试了大约6款 游戏 ,整体而言还是明显发现安装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上的 游戏 ,会提升3-5秒左右,当然这也和PS5 游戏 ,开场前长时间的logo过场时间很长有一定的关系。

在我测试《原神》时,从主菜单进入 游戏 ,加载 游戏 进入正式 游戏 ,这个过程。 游戏 安装在系统原盘,启动进入正式 游戏 ,大约52秒。

游戏 安装在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启动进入正式 游戏 ,大约45秒,相比安装在系统原盘要快了将近7秒左右。

在多款 游戏 体验之后,都会发现比安装在系统原盘上加载要更快一些。当然,这也是得益于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的高速读写速度,可以让加载的画面一闪而过, 游戏 场景的切换也变得更加丝滑。

USB外置拓展便宜量大,但启动PS5 游戏 需要先转移到内置存储,动辄十几分钟实在体验不佳;M.2 SSD拓展和机内存储有着一样的使用体验,所以选择M.2 SSD拓展空间是最理想的方案。一定要选择带有散热器版的M.2 SSD,就像我换的希捷酷玩530固态硬盘,就是针对PS5设计的散热片,可以完美内置安装到PS5上。

PS5主机贴纸

在PS5主机中间黑色“腰带”部分是亮面设计,日常使用,落灰很容易出现刮痕,并且也容易留下指纹,建议爱护主机的小伙伴就买个贴膜保护一下。

如果是70,80后老玩家就知道PS2开始就出过不少以颜色和涂装的“限定版”主机,价格也不菲。那时候家用机的周边非常非常的少,更别提涂装贴纸这些了。在主机利润越来越透明的当下,自然最赚钱的就要数周边配件了,PS5各种图案的贴纸也让人看得迷茫。简单说,现在PS5的贴纸主要分2种:一种是针对主机中间黑色“腰带”部分,另外一种就是全包主机+手柄,便宜和贵的差别基本上就是图案清晰、开模切口是否1:1比例等,至于什么残胶遗留,基本上很难有了,除非是做工真的是差到掉渣的贴纸。

我给PS5买选的是单独侧边贴纸,只贴中间保护,安装很简单,对准预开孔位贴就可以了。


如果有小伙伴不喜欢贴纸方式的“换装”PS5,可以考虑索尼官方的主机盖换壳配件,不过399的价格真的是有点贵,或者可以考虑第三方的主机盖,款式就多一些选择。

PS5手柄

PS5全新手柄设计——DualSense,这款手柄新增了触觉反馈功能(Haptic feedback),这也是首个支持该功能的PS手柄,是手柄震动的改进升级版。在DualSense的L2和R2中加入了自适应扳机(Adaptive triggers),可以根据不同的 游戏 提供不同的阻力反馈,比如能模仿拉弓射箭的触感,DualSense还集成了内置麦克风与Type-C接口。


DualSense无线控制器支持高精度触觉反馈震动,采用双震感马达取代传统震动马达,震动反馈更加细腻,从环境周遭的轻微震动到武器的后坐力均可真实反馈到玩家的手部。自适应扳机将为玩家带来具有阻力的扳机键,从此,不论是拉弓时的紧绷、枪械扳机的两段式击发还是油门的线性阻力。内置麦克风以及耳机插口,支持一键静音,实装Create创建键,方便捕获精彩瞬间。

注意: 之前的PS4原装手柄和第三方PS4手柄在PS5上使用,只能用来玩PS4 游戏 。目前, 如果要玩PS5 游戏 的话,就只能选择使用PS5原装手柄 ,建议双打的小伙伴购入多一个手柄,或者直接选择双手柄套装。

手柄保护套

手柄保护套除了可以防止日常意外摔落手柄损坏外,而且也算是一种个性装饰物。我建议比较爱惜的小伙伴选择,如果是裸柄的话,长时间使用摩擦就会发现经常触碰手指的地方会出现打油问题,这些都是手汗、手油引起的。

我买的是良值的红蓝硅胶套,很有蜘蛛侠战衣的质感。

PS5手柄保护套市面有很多款式,主要是:硬塑材质水晶壳和手柄一体保护硅胶套,两种不同材质的保护套都可以避免手柄出现打油问题,但是它们的手感就差别很大了。如果手汗多的,就选择硅胶套的款式,操控手柄的时候可以防止手汗打滑。硬塑材质水晶壳手感一般,并且不防滑。我不建议选择那些手柄贴纸,仅仅是把手柄换个颜色,也不能起到保护作用,时间长了,还可能掉色。

注意: PS5手柄在安装保护套之后,就不能选择PS5原装手柄充电座,需要使用数据线充电。

手柄收纳壳

对于多手柄用户来说,收纳壳或者收纳包是实用的,平时一人 游戏 的时候,另外一支手柄就闲置了,可以考虑收纳装好,避免吃灰。

市面上PS5手柄便携包大多数体积硕大还放不稳,很松垮。所以,我一直没有购买手柄便携包,只能裸奔,经常是不小心磕碰到,搞得伤痕累累的。后来发现tomtoc推出有三大主机的手柄壳,果断入手Switch和PS5的手柄壳,它的设计近乎达到我心中完美的样子。别家都是EVA包,虽然也是硬的,但是依旧容易变形,但是tomtoc手柄壳采用了很厚实的PC材质,起到了很好的硬甲保护,也比那些什么透明水晶壳要扎实多了。


但是为了保护,手柄并不是直接嵌入壳体,而是被巧妙的用几个凸起衬托在壳身之中,设计非常秒!按键保护和他们家的Switch包一样,针对按键做了凸起,放进去后根本碰不到摇杆按键,被完全的保护起来了,满分好评!看的出tomtoc这次设计很用心,壳体曲线几乎完美贴合PS5手柄,整个手柄壳放入PS5手柄后两侧几乎没有缝隙,上下左右的空间看得出尽力压缩到了最小,最终结果就是套上壳的体积相比原本只大了一点点。另外充电口预置好评,套壳充电防吃灰。

PS5无线耳机

在PS5上使用耳机,如果想要体验无线耳机的话,那么就只有索尼原厂的 游戏 耳机或者获得索尼认证的第三方耳机雷蛇Gaming、罗技ASTRO等才可以完美支持。不过我并没有给PS5考虑选择专用的耳机,而是利用USB蓝牙音频发射器+降噪蓝牙耳机的组合。


我用的是绿联USB蓝牙音频发射器5.0适配器,它可以适用于PS5、PS4、Switch、电脑使用,通过这个适配器可以接入蓝牙音箱和蓝牙耳机。抗干扰性能还是很不错的,不过需要占用PS5的USB-A或者USB-C接口。在实际使用中, 游戏 声音和画面同步,并没有太大的延迟,这点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画音不同步的话,真的是体验很差。


耳机我是用绿联HiTune Max3头戴式耳机,它融合了全场景的空间音频技术、主动降噪技术、蚕丝复合振膜大师音质。内置高精度陀螺仪、智能陀螺仪算法和独家立体声声效算法,形成一个360 的环绕声场。在实际使用中,佩戴者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三维空间才有的声音形体感,并且即使转动头部,也能始终感觉声音来自设备的方向。值得一提的是,绿联头戴式耳机是国内首款全场景适配空间音频的蓝牙耳机,不限App、不限设备。

内置了40mm大动圈单元蚕丝复合振膜,配合录音室级别的精细调校,使得声音清晰度更高,细节还原度更好。并采用全新双核数字蓝牙降噪 Soc、高灵敏度的 hybrid 降噪系统,配合包裹式耳罩,最大降噪深度可达 35dB。平时我除了使用在PS5上,也可以用到PC电脑上,非常的方便好用,也可以避免单独给PS5买一个专用的 游戏 耳机要实用多了。

适合PS5的电视机

要把客厅打造 娱乐 室,那么必须选一台新的电视作为主机 游戏 的“最佳拍档”。电视自然是要考虑 游戏 性能上的突出,另外 游戏 画面效果要好,输入延迟低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到的。

哪款 游戏 电视值得买?我选的是QLED量子点电视,这类的电视有TCL、三星等行业头部品牌,最终我选择了国产TCL,在各方面性能来说是非常超值的,不仅在同价位的电视里很出色,而且比国外品牌同配置的要便宜不少,我入手了TCL比较有代表性的QLED量子点电视系列产品:TCL QLED 游戏 社交电视Q8E。


TCL QLED 游戏 社交电视Q8E不仅画质好,色域覆盖广外,还配合了120Hz高刷新、VRR可变刷新率和ALLM自动低延迟技术,让它成为准 游戏 电视;4+64GB超大内存和HDMI 2.1接口, 游戏 观影都游刃有余,而且内存采用双架构DDR4,带来更加疾速的体验,支持安装第三方软件;内置了安桥音响和杜比全景声认证,也让视听体验更为出色;配备了丰富接口:3个HDMI 2.1接口、2个USB 接口等,满足不同接入需求。

和主机 游戏 搭配使用,自然想要体验到次世代 游戏 主机极致性能,TCL QLED 游戏 社交电视Q8E除了好画质外,另外的120Hz+HDMI 2.1+VRR+ALLM这些功能一样也没有落下,全带有。VRR可变刷新率技术,在实际体验 游戏 可以发现,有了这个技术支持能让整个 游戏 过程实现从48Hz到120Hz的自适应显示,避免了屏幕刷新率和 游戏 帧率不匹配引起的卡顿。玩动作类的 游戏 就可以明显感觉到延迟带来不好的体验,在 游戏 中突然需要做躲闪动作的时候,按下手柄按键,结果延迟问题,导致 游戏 中没来得及躲避,就“英勇就义”Game Over了,极大降低了 游戏 体验乐趣,有时候真的是恨得摔了手柄。现在有ALLM自动低延迟,以及4G+64G的大内存组合,在HDMI 2.1接口高速传输下,把延迟降低到最低,真的是非常适合主机 游戏 作为“最佳拍档”来玩 游戏 ,和普通LED电视相比,可以带来更好的 游戏 体验。作为行业首家腾讯START云 游戏 四星认证电视,内置腾讯START云 游戏 50+款品质大作,大屏一键畅玩,更是给 游戏 用户的福利。

作为一个从小喜欢 游戏 的玩家,一直喜欢着 游戏 ,好 游戏 就像好书一样。为了更好体验 游戏 ,去购买使用和了解配件提升体验,总结了一下自己的用过的实用配件,希望能给选择PS5的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Ⅹ 最后因为什么三国演义中的三足鼎立的局势不复存在

从两个角度来看,三足鼎立的局势不复存在都能说得通。
第一是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导致蜀国军力严重受损,诸葛亮运营多年的战略计划严重受挫,无法凭借自身实力撼动魏国统治。
第二是邓艾灭蜀,结束了三国对立的态势,只剩下了吴国独自面对庞大的北方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