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王安发明存储器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王安发明存储器

发布时间: 2022-12-26 11:38:52

1. 计算机发展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华裔人士有谁并详细介绍下他谢谢

1948年,哈佛大学刚毕业的华裔 王安 博士 ,接受MarkⅠ发明者艾肯下达的研究课题,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存储装置——磁芯存储器。直径不到1毫米磁芯里可穿进一根极细的导线,只要有代表“1”或“0”的讯号电流流经导线,就能使磁芯按两种不同方向磁化,信息便以磁场形式被储存。1949年10月,王安为磁芯申请了专利,他后来在磁芯存储器领域的发明专利共有34项。1988年,美国发明家纪念馆将王安列为第69位发明家,纪念他发明存储磁芯的贡献。

王安发明的磁芯存储器是一种单线式的装置,杰·弗雷斯特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他巧妙地把磁芯排列为 可以寻址的磁芯阵列 ,以便形成高性能的随机存储器。英国剑桥大学威尔克斯教授那时正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他激动地说:“几乎一夜之间就使得存储器变得稳定而可靠。”磁芯阵列后来统治了电脑存储器领域将近20余年。

2. 计算机内存储器分为哪两种,谈谈其主要作用

1、磁芯存储器:

是随机存取计算机存储器的主要形式。这种存储器通常被称为核心存储器,或者非正式地称为核心存储器。

核心使用微小的磁环(环),核心通过线程来写入和读取信息。
每个核心代表一点信息。 磁芯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顺时针或逆时针)磁化,存储在磁芯中的位为零或一,取决于磁芯的磁化方向。

布线被布置成允许单个芯被设置为1或0,并且通过向所选择的导线发送适当的电流脉冲来改变其磁化。 读取内核的过程会导致内核重置为零,从而将其擦除。
这称为破坏性读数。 在不进行读写操作时,即使关闭电源,内核也会保持最后的值。 这使它们成为非易失性的。

2、半导体存储器(semi-conctor memory):

是一种以半导体电路作为存储媒体的存储器,内存储器就是由称为存储器芯片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组成。

按其功能可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RAM)和只读存储器(只读ROM)。体积小、存储速度快、存储密度高、与逻辑电路接口容易。

(2)王安发明存储器扩展阅读

早期的计算机最常见的存储器是各种磁芯制成的。这种磁芯存储器已被微型集成电路块上的半导体存储器所取代。磁芯存储器是华裔王安于1948年发明的(注)。最初的磁芯存储器只有几百个字节的容量。

磁芯的英文名称就是core,磁芯存储器就叫作core memory。虽然磁芯存储器已经被淘汰,但一些人还是出于习惯把内存叫做core。

在铁氧体磁环里穿进一根导线,导线中流过不同方向的电流时,可使磁环按两种不同方向磁化,代表“1”或“0”的信息便以磁场形式储存下来。

最常见的核心存储器形式,X /
Y线重合电流,用于计算机的主存储器,由大量小环形亚铁磁陶瓷铁氧体(磁芯)组成网格结构(组织为“堆叠“称为平面的层”,电线穿过核心中心的孔。

在早期系统中有四条线:X,Y,Sense和Inhibit,但后来的核心将后两条线组合成一条Sense
/
Inhibit线。每个环形线圈存储一位(0或1)。每个平面中的一个位可以在一个周期内被访问,因此一个字数组中的每个机器字被分布在一堆“平面”上。

每个平面将并行操作一个字的一位,允许在一个周期内读取或写入完整的字。

3. 全息存储器容量的发展史

存储器设备发展

1.存储器设备发展之汞延迟线

汞延迟线是基于汞在室温时是液体,同时又是导体,每比特数据用机械波的波峰(1)和波谷(0)表示。机械波从汞柱的一端开始,一定厚度的熔融态金属汞通过一振动膜片沿着纵向从一端传到另一端,这样就得名“汞延迟线”。在管的另一端,一传感器得到每一比特的信息,并反馈到起点。设想是汞获取并延迟这些数据,这样它们便能存储了。这个过程是机械和电子的奇妙结合。缺点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这种存储器方式会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不精确。

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存储程序功能的计算机EDVAC由冯.诺依曼博士领导设计。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二进制,使用汞延迟线作存储器,指令和程序可存入计算机中。

1951年3月,由ENIAC的主要设计者莫克利和埃克特设计的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I交付使用。它不仅能作科学计算,而且能作数据处理。

2.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带

UNIVAC-I第一次采用磁带机作外存储器,首先用奇偶校验方法和双重运算线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最先进行了自动编程的试验。

磁带是所有存储器设备发展中单位存储信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常用存储介质之一。它互换性好、易于保存,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具有高纠错能力的编码技术和即写即读的通道技术,大大提高了磁带存储的可靠性和读写速度。根据读写磁带的工作原理可分为螺旋扫描技术、线性记录(数据流)技术、DLT技术以及比较先进的LTO技术。

根据读写磁带的工作原理,磁带机可以分为六种规格。其中两种采用螺旋扫描读写方式的是面向工作组级的DAT(4mm)磁带机和面向部门级的8mm磁带机,另外四种则是选用数据流存储技术设计的设备,它们分别是采用单磁头读写方式、磁带宽度为1/4英寸、面向低端应用的Travan和DC系列,以及采用多磁头读写方式、磁带宽度均为1/2英寸、面向高端应用的DLT和IBM的3480/3490/3590系列等。

磁带库是基于磁带的备份系统,它能够提供同样的基本自动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但同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特点。它的存储容量可达到数百PB,可以实现连续备份、自动搜索磁带,也可以在驱动管理软件控制下实现智能恢复、实时监控和统计,整个数据存储备份过程完全摆脱了人工干涉。

磁带库不仅数据存储量大得多,而且在备份效率和人工占用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网络系统中,磁带库通过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系统可形成网络存储系统,为企业存储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存储备份或通过磁带镜像技术实现多磁带库备份,无疑是数据仓库、ERP等大型网络应用的良好存储设备。

3.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鼓

1953年,随着存储器设备发展,第一台磁鼓应用于IBM 701,它是作为内存储器使用的。磁鼓是利用铝鼓筒表面涂覆的磁性材料来存储数据的。鼓筒旋转速度很高,因此存取速度快。它采用饱和磁记录,从固定式磁头发展到浮动式磁头,从采用磁胶发展到采用电镀的连续磁介质。这些都为后来的磁盘存储器打下了基础。

磁鼓最大的缺点是利用率不高, 一个大圆柱体只有表面一层用于存储,而磁盘的两面都利用来存储,显然利用率要高得多。 因此,当磁盘出现后,磁鼓就被淘汰了。

4.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芯

美国物理学家王安1950年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制造存储器的思想。福雷斯特则将这一思想变成了现实。

为了实现磁芯存储,福雷斯特需要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磁化阈值。他找到在新泽西生产电视机用铁氧体变换器的一家公司的德国老陶瓷专家,利用熔化铁矿和氧化物获取了特定的磁性质。

对磁化有明确阈值是设计的关键。这种电线的网格和芯子织在电线网上,被人称为芯子存储,它的有关专利对发展计算机非常关键。这个方案可靠并且稳定。磁化相对来说是永久的,所以在系统的电源关闭后,存储的数据仍然保留着。既然磁场能以电子的速度来阅读,这使交互式计算有了可能。更进一步,因为是电线网格,存储阵列的任何部分都能访问,也就是说,不同的数据可以存储在电线网的不同位置,并且阅读所在位置的一束比特就能立即存取。这称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在存储器设备发展历程中它是交互式计算的革新概念。福雷斯特把这些专利转让给麻省理工学院,学院每年靠这些专利收到1500万~2000万美元。

最先获得这些专利许可证的是IBM,IBM最终获得了在北美防卫军事基地安装“旋风”的商业合同。更重要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有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也采用了这一系统。磁芯存储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一直是计算机主存的标准方式。

5.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盘

世界第一台硬盘存储器是由IBM公司在1956年发明的,其型号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1968年,IBM公司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其要点是将高速旋转的磁盘、磁头及其寻道机构等全部密封在一个无尘的封闭体中,形成一个头盘组合件(HDA),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了灰尘的污染,并采用小型化轻浮力的磁头浮动块,盘片表面涂润滑剂,实行接触起停,这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进一步减轻了磁头重量,使更快的存取速度、更高的存储密度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末期,IBM公司又对存储器设备发展作出一项重大贡献,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比以往提高了数十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IBM还发明了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的信号读取技术,使信号检测的灵敏度大幅度提高,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记录密度。

目前,硬盘的面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英寸100Gb以上,是容量、性价比最大的一种存储设备。因而,在计算机的外存储设备中,还没有一种其他的存储设备能够在最近几年中对其统治地位产生挑战。硬盘不仅用于各种计算机和服务器中,在磁盘阵列和各种网络存储系统中,它也是基本的存储单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微硬盘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移动存储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存储介质。在闪存芯片难以承担的大容量移动存储领域,微硬盘可大显身手。目前尺寸为1英寸的硬盘,存储容量已达4GB,10GB容量的1英寸硬盘不久也会面世。微硬盘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MP3设备和各种手持电子类设备。

另一种磁盘存储设备是软盘,从早期的8英寸软盘、5.25英寸软盘到3.5英寸软盘,主要为数据交换和小容量备份之用。其中,3.5英寸1.44MB软盘占据计算机的标准配置地位近20年之久,之后出现过24MB、100MB、200MB的高密度过渡性软盘和软驱产品。然而,由于USB接口的闪存出现,软盘作为数据交换和小容量备份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不久会退出存储器设备发展历史舞台。

6. 存储器设备发展之光盘

光盘主要分为只读型光盘和读写型光盘。只读型指光盘上的内容是固定的,不能写入、修改,只能读取其中的内容。读写型则允许人们对光盘内容进行修改,可以抹去原来的内容,写入新的内容。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光盘主要有CD-ROM、CD-R/W和DVD-ROM等几种。

上世纪60年代,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始使用激光光束进行记录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们的研究获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场。最初的产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视盘(LD,Laser Vision Disc)系统。

从LD的诞生至计算机用的CD-ROM,经历了三个阶段,即LD-激光视盘、CD-DA激光唱盘、CD-ROM。下面简单介绍这三个存储器设备发展阶段性的产品特点。

LD-激光视盘,就是通常所说的LCD,直径较大,为12英寸,两面都可以记录信息,但是它记录的信号是模拟信号。模拟信号的处理机制是指,模拟的电视图像信号和模拟的声音信号都要经过FM(Frequency Molation)频率调制、线性叠加,然后进行限幅放大。限幅后的信号以0.5微米宽的凹坑长短来表示。

CD-DA激光唱盘 LD虽然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事先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它的开发和制作一开始就陷入昂贵的资金投入中。1982年,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盘的红皮书(Red Book)标准。由此,一种新型的激光唱盘诞生了。CD-DA激光唱盘记录音响的方法与LD系统不同,CD-DA激光唱盘系统首先把模拟的音响信号进行PCM(脉冲编码调制)数字化处理,再经过EMF(8~14位调制)编码之后记录到盘上。数字记录代替模拟记录的好处是,对干扰和噪声不敏感,由于盘本身的缺陷、划伤或沾污而引起的错误可以校正。

CD-DA系统取得成功以后,使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为计算机的大容量只读存储器。但要把CD-DA作为计算机的存储器,还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即建立适合于计算机读写的盘的数据结构,以及CD-DA误码率必须从现有的10-9降低到10-12以下,由此就产生了CD-ROM的黄皮书(Yellow Book)标准。这个标准的核心思想是,盘上的数据以数据块的形式来组织,每块都要有地址,这样一来,盘上的数据就能从几百兆字节的存储空间上被迅速找到。为了降低误码率,采用增加一种错误检测和错误校正的方案。错误检测采用了循环冗余检测码,即所谓CRC,错误校正采用里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码。黄皮书确立了CD-ROM的物理结构,而为了使其能在计算机上完全兼容,后来又制定了CD-ROM的文件系统标准,即ISO 9660。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光盘存储器设备发展速度非常快,先后推出了WORM光盘、磁光盘(MO)、相变光盘(Phase Change Disk,PCD)等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DVD-ROM、CD-R、CD-R/W等开始出现和普及,目前已成为计算机的标准存储设备。

光盘技术进一步向高密度发展,蓝光光盘是不久将推出的下一代高密度光盘。多层多阶光盘和全息存储光盘正在实验室研究之中,可望在5年之内推向市场。

7.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纳米存储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符号为nm。1纳米=1毫微米,约为10个原子的长度。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为0.05毫米,把它径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即约为1纳米。与纳米存储有关的主要进展有如下内容。

199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制备成功量子磁盘,这种磁盘是由磁性纳米棒组成的纳米阵列体系。一个量子磁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万~100万个磁盘,而能源消耗却降低了1万倍。

1988年,法国人首先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到1997年,采用巨磁电阻原理的纳米结构器件已在美国问世,它在磁存储、磁记忆和计算机读写磁头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2年9月,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操纵单个原子,研制出原子级的硅记忆材料,其存储信息的密度是目前光盘的100万倍。这是纳米存储材料技术研究的一大进展。该小组发表在《纳米技术》杂志上的研究报告称,新的记忆材料构建在硅材料表面上。研究人员首先使金元素在硅材料表面升华,形成精确的原子轨道;然后再使硅元素升华,使其按上述原子轨道进行排列;最后,借助于扫瞄隧道显微镜的探针,从这些排列整齐的硅原子中间隔抽出硅原子,被抽空的部分代表“0”,余下的硅原子则代表“1”,这就形成了相当于计算机晶体管功能的原子级记忆材料。整个试验研究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研究小组负责人赫姆萨尔教授说,在室温条件下,一次操纵一批原子进行排列并不容易。更为重要的是,记忆材料中硅原子排列线内的间隔是一个原子大小。这保证了记忆材料的原子级水平。赫姆萨尔教授说,新的硅记忆材料与目前硅存储材料存储功能相同,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原子级体积,利用其制造的计算机存储材料体积更小、密度更大。这可使未来计算机微型化,且存储信息的功能更为强大。

4. 新基建这一年,产业链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时,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场开始热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迎来风口。迄今为止,已经将近一年。


在这一年中,无论是信息基础设施还是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新基建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 存储

很显然,没有存储,无论是5G、云计算、数据中心还是大数据、人工智能,都将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事实上,自从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乃至当前的人工智能时代之后,存储一直就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支撑技术。


存储技术:“科幻”未来的必由之路


自从人类步入信息 社会 ,计算和存储就变的愈发重要起来,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不断提升持续拓展着人类的脑力边界, 社会 生活不再局限于眼前的“苟且”,更多的“诗与远方”给予了人类无限的遐想。


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火星殖民等“天顶星 科技 ”逐步由科幻变成现实的过程,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类无限的憧憬和兴奋。所有这些 科技 的实现,无一不是依托更强的算力、更大的存储。


“运算”+“存储”构成了人类“科幻”未来的必由之路。


而事实上,从过去到现在,存储一直是构成了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各国以及各大公司,在存储领域的争斗从未停歇,甚至存储领域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相关国家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


存储史:也是信息 科技 的争斗史


翻阅存储产业的 历史 ,是一个行业乃至国家信息产业兴衰起伏的发展史,从美国、日本、韩国,存储产业轮番发展与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存储芯片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国家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


存储产业的发源地:美国


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政府牵头,军方作为主要采购商,大力发展存储等集成电路产业,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霸主。蓝色巨人IBM、无冕之王Intel都在当时赚到了存储领域的第一桶金,从而逐渐发展壮大,独霸一方。


美国IBM公司生产的KeyPunch 031型打孔卡数据记录装置


其实,美国IBM公司最早就是靠生产打孔卡数据机起家。1932年,美国IBM公司发明了第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存储器 — 磁鼓存储器,采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数据记录。磁鼓非常笨重,像个两三米长的巨型滚筒,但磁鼓的存储容量也只有几K而已,售价极其昂贵。


1949年,一个叫王安的中国人,在哈佛大学发明了磁芯存储器,嗅觉敏锐的IBM公司闻风而来,邀请他担任技术顾问,并购买磁芯器件。到1956年,王安将磁芯存储器的专利权,以50万美元卖给IBM公司。磁芯存储器是继磁鼓之后,现代计算机存储器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直至1970年代初,世界90%以上的电脑,还在采用磁芯存储器。


Intel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研制晶体管存储芯片的方向。1969年,Intel推出了64bit容量的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芯片C3101,1970年10月,推出了首款可以大规模生产的1K 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芯片C1103,使得每bit(比特)存储只要1美分,它标志着DRAM内存时代的到来。到1974年,Intel占据了全球83%的DRAM市场份额。


整个1970年代,存储的王者是美国的存储厂商,而到了1980年代,日本厂商的存储时代到了。


存储产业大发展:日本崛起


70年代,日本跟随着美国的发展路径,通过从美国购买核心技术,举国发展存储等电子信息产业,NEC、日立、富士通、尔必达、东芝等企业先后崛起,与美国企业德州仪器,莫斯泰克,美光等大杀一方。


为打破存储技术壁垒,在1976年,由日本通产省牵头,以日立(Hitachi)、三菱(Mitsubishi)、富士通(Fujitsu)、东芝(Toshiba)、NEC这五大公司作为骨干,联合多家日本研究所,组建“VLSI联合研发体”,攻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DRAM的技术难关。


到了1980年,日本VLSI联合研发体宣告完成为期四年的“VLSI”项目,实现了多项研发的成果。各企业的技术整合,保证了DRAM量产良率高达80%,远超美国的50%,构成了压倒性的总体成本优势,从而一举奠定了当时日本在DRAM市场的霸主地位。


虽然在1980年,日本研制的DRAM产品,只占全球销量的30%,美国公司占到60%。但是到了1985年局势已经完全倒转。


日本的经济也随着半导体产业的繁荣开始腾飞。


由于日本廉价DRAM的大量倾销,美光被迫裁员,不得已只得向美国政府寻求帮助。而Intel,连续亏损数个季度,DRAM市场份额仅剩下1%。当时,Intel的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亏损总额却高达2.6亿美元,被迫关闭了7座工厂,并裁减员工。濒临死亡的Intel,被迫全面退出DRAM市场,转型发展CPU,并由此获得新生。日本电子企业、 汽车 企业的凶猛攻势,最终引爆了美日两国的经济战争。


渔翁得利后发制人:韩国半导体借存储产业腾飞


日美两国在存储芯片领域的竞争,快速拉高了对技术、资金的要求,两国的经济战争又给了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机会。


80年代,韩国产业联盟,四大财阀三星、现代、LG和大宇全力进攻存储产业。韩国政府全力配合,采取了金融自由化政策,松绑融资环境,让韩国各个财阀能够轻易调动资金,投入到存储产业竞争中。同样的套路,三星在起步初期从美国和日本购买技术,砸重金扶持自有技术和产业。


1992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个64M DRAM研发;1994年三星将研发成本提升至9亿美元,1996年三星完成全球第一个1GB DRAM(DDR2)研发。至此,韩国企业在存储芯片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跑者地位。


从1983年三星正式宣布进军存储器产业,到1992年末三星超越日本NEC,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DRAM内存制造商,三星走过了艰难的10年。


从此之后,三星在其后连续蝉联了近30年世界第一,韩国的经济也随之腾飞,实现了向高 科技 引导型经济的转型。韩国持续在存储芯片领域发力,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存储芯片生产大国的地位。目前全球三大存储器公司,韩国独占两席,最近甚至就连英特尔的3D NAND闪存业务也都卖给了韩国的SK。


新基建,发力存储正当时


时间来到21世纪,中国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一穷二白逐步迈入小康 社会 。新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产业动能驱动,产业升级的窗口期打开了,是中国出场的时候了。2014年,筹备许久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国家大基金先后落地,中国的存储产业得到了腾飞的助力,徐徐拉开大幕。


存储是未来新基建的“粮食”,5G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的建设,都离不开存储。在紫光集团等国内芯片巨头的带领下,中国的存储产业将迎来关键的发展阶段。


2016年6月13日,合肥长鑫由合肥产投牵头成立,主攻DRAM方向。


2016年7月26日,紫光集团联合多方成立长江存储,首个闪存生产线在武汉建设,一期投资240亿美元,一号厂房于2017年9月封顶。


2017年,紫光集团旗下长江存储研发成功32层三维闪存芯片,打破了存储芯片国产化零的突破;2019年64层闪存芯片宣布研发成功,


2018年4月11日,长江存储开始搬入机台设备,在当年4季度量产32层三维闪存,2019年9月,长江存储宣布其64层三维闪存启动量产。到了2020年4月,长江存储宣布全球首款128层 QLC三维闪存研发成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存储技术第一次跟上了世界主流存储技术步伐。。


在内存DRAM领域,合肥长鑫在2017年开始投资建设DRAM工厂,2019年底宣布DDR4 DRAM和LPDDR4 DRAM芯片研发成功。


长江存储 X2-6070 128L QLC 1.33Tb 3D NAND


合肥长鑫投资建设DRAM工厂


不过, 现有 垄断的存储市场并不欢迎新进的玩家,存储大厂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存储大厂的产能规模是国内公司的几十倍,技术比国内公司领先好几代,国内公司在资金、规模和技术任何一项都不占优势,长途可谓漫漫。


然而,存储市场巨大,产值巨大,经济带动效用巨大。2019年,全球存储市场超过1000亿美金,国内存储市场超过500亿美金,单一月产能10万片的存储器制造工厂投资额就需要100亿美金,这也决定了存储产业 “配得上”国家新基建的这样的规模和力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耀眼的“明星”,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发展。当前,中国的铁路、公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的“基建”项目在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可以说,我们正从传统的不断缩小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向不断增大的“交流、沟通、计算和存储等信息需求”转变。


“传统基建”靠的是钢筋+水泥,“新基建”靠的是计算+存储。新基建,发力存储正当时。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在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时期,发力存储产业正当时。

5. 磁芯存储器的介绍

早期的计算机最常见的存储器是各种磁芯制成的。这种磁芯存储器已被微型集成电路块上的半导体存储器所取代。磁芯存储器是华裔王安于1948年发明的(注)。最初的磁芯存储器只有几百个字节的容量。磁芯的英文名称就是core,磁芯存储器就叫作core memory。如今,虽然磁芯存储器已经被淘汰,但一些人还是出于习惯把内存叫做core。
在铁氧体磁环里穿进一根导线,导线中流过不同方向的电流时,可使磁环按两种不同方向磁化,代表“1”或“0”的信息便以磁场形式储存下来。

6. 存储器的发展史

存储器设备发展

1.存储器设备发展之汞延迟线

汞延迟线是基于汞在室温时是液体,同时又是导体,每比特数据用机械波的波峰(1)和波谷(0)表示。机械波从汞柱的一端开始,一定厚度的熔融态金属汞通过一振动膜片沿着纵向从一端传到另一端,这样就得名“汞延迟线”。在管的另一端,一传感器得到每一比特的信息,并反馈到起点。设想是汞获取并延迟这些数据,这样它们便能存储了。这个过程是机械和电子的奇妙结合。缺点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这种存储器方式会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而不精确。

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存储程序功能的计算机EDVAC由冯.诺依曼博士领导设计。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二进制,使用汞延迟线作存储器,指令和程序可存入计算机中。

1951年3月,由ENIAC的主要设计者莫克利和埃克特设计的第一台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AC-I交付使用。它不仅能作科学计算,而且能作数据处理。

2.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带

UNIVAC-I第一次采用磁带机作外存储器,首先用奇偶校验方法和双重运算线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最先进行了自动编程的试验。

磁带是所有存储器设备发展中单位存储信息成本最低、容量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常用存储介质之一。它互换性好、易于保存,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具有高纠错能力的编码技术和即写即读的通道技术,大大提高了磁带存储的可靠性和读写速度。根据读写磁带的工作原理可分为螺旋扫描技术、线性记录(数据流)技术、DLT技术以及比较先进的LTO技术。

根据读写磁带的工作原理,磁带机可以分为六种规格。其中两种采用螺旋扫描读写方式的是面向工作组级的DAT(4mm)磁带机和面向部门级的8mm磁带机,另外四种则是选用数据流存储技术设计的设备,它们分别是采用单磁头读写方式、磁带宽度为1/4英寸、面向低端应用的Travan和DC系列,以及采用多磁头读写方式、磁带宽度均为1/2英寸、面向高端应用的DLT和IBM的3480/3490/3590系列等。

磁带库是基于磁带的备份系统,它能够提供同样的基本自动备份和数据恢复功能,但同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特点。它的存储容量可达到数百PB,可以实现连续备份、自动搜索磁带,也可以在驱动管理软件控制下实现智能恢复、实时监控和统计,整个数据存储备份过程完全摆脱了人工干涉。

磁带库不仅数据存储量大得多,而且在备份效率和人工占用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网络系统中,磁带库通过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系统可形成网络存储系统,为企业存储提供有力保障,很容易完成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存储备份或通过磁带镜像技术实现多磁带库备份,无疑是数据仓库、ERP等大型网络应用的良好存储设备。

3.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鼓

1953年,随着存储器设备发展,第一台磁鼓应用于IBM 701,它是作为内存储器使用的。磁鼓是利用铝鼓筒表面涂覆的磁性材料来存储数据的。鼓筒旋转速度很高,因此存取速度快。它采用饱和磁记录,从固定式磁头发展到浮动式磁头,从采用磁胶发展到采用电镀的连续磁介质。这些都为后来的磁盘存储器打下了基础。

磁鼓最大的缺点是利用率不高, 一个大圆柱体只有表面一层用于存储,而磁盘的两面都利用来存储,显然利用率要高得多。 因此,当磁盘出现后,磁鼓就被淘汰了。

4.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芯

美国物理学家王安1950年提出了利用磁性材料制造存储器的思想。福雷斯特则将这一思想变成了现实。

为了实现磁芯存储,福雷斯特需要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应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磁化阈值。他找到在新泽西生产电视机用铁氧体变换器的一家公司的德国老陶瓷专家,利用熔化铁矿和氧化物获取了特定的磁性质。

对磁化有明确阈值是设计的关键。这种电线的网格和芯子织在电线网上,被人称为芯子存储,它的有关专利对发展计算机非常关键。这个方案可靠并且稳定。磁化相对来说是永久的,所以在系统的电源关闭后,存储的数据仍然保留着。既然磁场能以电子的速度来阅读,这使交互式计算有了可能。更进一步,因为是电线网格,存储阵列的任何部分都能访问,也就是说,不同的数据可以存储在电线网的不同位置,并且阅读所在位置的一束比特就能立即存取。这称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在存储器设备发展历程中它是交互式计算的革新概念。福雷斯特把这些专利转让给麻省理工学院,学院每年靠这些专利收到1500万~2000万美元。

最先获得这些专利许可证的是IBM,IBM最终获得了在北美防卫军事基地安装“旋风”的商业合同。更重要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所有大型和中型计算机也采用了这一系统。磁芯存储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直至70年代初,一直是计算机主存的标准方式。

5.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磁盘

世界第一台硬盘存储器是由IBM公司在1956年发明的,其型号为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1968年,IBM公司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其要点是将高速旋转的磁盘、磁头及其寻道机构等全部密封在一个无尘的封闭体中,形成一个头盘组合件(HDA),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了灰尘的污染,并采用小型化轻浮力的磁头浮动块,盘片表面涂润滑剂,实行接触起停,这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进一步减轻了磁头重量,使更快的存取速度、更高的存储密度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末期,IBM公司又对存储器设备发展作出一项重大贡献,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磁头,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比以往提高了数十倍。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IBM还发明了PRML(Partial Response Maximum Likelihood)的信号读取技术,使信号检测的灵敏度大幅度提高,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记录密度。

目前,硬盘的面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英寸100Gb以上,是容量、性价比最大的一种存储设备。因而,在计算机的外存储设备中,还没有一种其他的存储设备能够在最近几年中对其统治地位产生挑战。硬盘不仅用于各种计算机和服务器中,在磁盘阵列和各种网络存储系统中,它也是基本的存储单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微硬盘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移动存储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存储介质。在闪存芯片难以承担的大容量移动存储领域,微硬盘可大显身手。目前尺寸为1英寸的硬盘,存储容量已达4GB,10GB容量的1英寸硬盘不久也会面世。微硬盘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MP3设备和各种手持电子类设备。

另一种磁盘存储设备是软盘,从早期的8英寸软盘、5.25英寸软盘到3.5英寸软盘,主要为数据交换和小容量备份之用。其中,3.5英寸1.44MB软盘占据计算机的标准配置地位近20年之久,之后出现过24MB、100MB、200MB的高密度过渡性软盘和软驱产品。然而,由于USB接口的闪存出现,软盘作为数据交换和小容量备份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不久会退出存储器设备发展历史舞台。

6. 存储器设备发展之光盘

光盘主要分为只读型光盘和读写型光盘。只读型指光盘上的内容是固定的,不能写入、修改,只能读取其中的内容。读写型则允许人们对光盘内容进行修改,可以抹去原来的内容,写入新的内容。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光盘主要有CD-ROM、CD-R/W和DVD-ROM等几种。

上世纪60年代,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始使用激光光束进行记录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们的研究获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场。最初的产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视盘(LD,Laser Vision Disc)系统。

从LD的诞生至计算机用的CD-ROM,经历了三个阶段,即LD-激光视盘、CD-DA激光唱盘、CD-ROM。下面简单介绍这三个存储器设备发展阶段性的产品特点。

LD-激光视盘,就是通常所说的LCD,直径较大,为12英寸,两面都可以记录信息,但是它记录的信号是模拟信号。模拟信号的处理机制是指,模拟的电视图像信号和模拟的声音信号都要经过FM(Frequency Molation)频率调制、线性叠加,然后进行限幅放大。限幅后的信号以0.5微米宽的凹坑长短来表示。

CD-DA激光唱盘 LD虽然取得了成功,但由于事先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它的开发和制作一开始就陷入昂贵的资金投入中。1982年,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制定了CD-DA激光唱盘的红皮书(Red Book)标准。由此,一种新型的激光唱盘诞生了。CD-DA激光唱盘记录音响的方法与LD系统不同,CD-DA激光唱盘系统首先把模拟的音响信号进行PCM(脉冲编码调制)数字化处理,再经过EMF(8~14位调制)编码之后记录到盘上。数字记录代替模拟记录的好处是,对干扰和噪声不敏感,由于盘本身的缺陷、划伤或沾污而引起的错误可以校正。

CD-DA系统取得成功以后,使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为计算机的大容量只读存储器。但要把CD-DA作为计算机的存储器,还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即建立适合于计算机读写的盘的数据结构,以及CD-DA误码率必须从现有的10-9降低到10-12以下,由此就产生了CD-ROM的黄皮书(Yellow Book)标准。这个标准的核心思想是,盘上的数据以数据块的形式来组织,每块都要有地址,这样一来,盘上的数据就能从几百兆字节的存储空间上被迅速找到。为了降低误码率,采用增加一种错误检测和错误校正的方案。错误检测采用了循环冗余检测码,即所谓CRC,错误校正采用里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码。黄皮书确立了CD-ROM的物理结构,而为了使其能在计算机上完全兼容,后来又制定了CD-ROM的文件系统标准,即ISO 9660。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光盘存储器设备发展速度非常快,先后推出了WORM光盘、磁光盘(MO)、相变光盘(Phase Change Disk,PCD)等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DVD-ROM、CD-R、CD-R/W等开始出现和普及,目前已成为计算机的标准存储设备。

光盘技术进一步向高密度发展,蓝光光盘是不久将推出的下一代高密度光盘。多层多阶光盘和全息存储光盘正在实验室研究之中,可望在5年之内推向市场。

7.存储器设备发展之纳米存储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符号为nm。1纳米=1毫微米,约为10个原子的长度。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为0.05毫米,把它径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即约为1纳米。与纳米存储有关的主要进展有如下内容。

199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制备成功量子磁盘,这种磁盘是由磁性纳米棒组成的纳米阵列体系。一个量子磁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0万~100万个磁盘,而能源消耗却降低了1万倍。

1988年,法国人首先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到1997年,采用巨磁电阻原理的纳米结构器件已在美国问世,它在磁存储、磁记忆和计算机读写磁头等方面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2年9月,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在室温条件下通过操纵单个原子,研制出原子级的硅记忆材料,其存储信息的密度是目前光盘的100万倍。这是纳米存储材料技术研究的一大进展。该小组发表在《纳米技术》杂志上的研究报告称,新的记忆材料构建在硅材料表面上。研究人员首先使金元素在硅材料表面升华,形成精确的原子轨道;然后再使硅元素升华,使其按上述原子轨道进行排列;最后,借助于扫瞄隧道显微镜的探针,从这些排列整齐的硅原子中间隔抽出硅原子,被抽空的部分代表“0”,余下的硅原子则代表“1”,这就形成了相当于计算机晶体管功能的原子级记忆材料。整个试验研究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研究小组负责人赫姆萨尔教授说,在室温条件下,一次操纵一批原子进行排列并不容易。更为重要的是,记忆材料中硅原子排列线内的间隔是一个原子大小。这保证了记忆材料的原子级水平。赫姆萨尔教授说,新的硅记忆材料与目前硅存储材料存储功能相同,而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原子级体积,利用其制造的计算机存储材料体积更小、密度更大。这可使未来计算机微型化,且存储信息的功能更为强大。

以上就是本文向大家介绍的存储器设备发展历程的7个关键时期

7. 有了坚持白手照样能够起家励志故事

美籍华人、电脑大王王安,充分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产品计算机内存储器,创立了王安电脑公司。他的公司,到20世纪70至80年代,每年营业额和盈利额增长百分之五十。在短短数十年经营生涯中,王安就由一个两手空空的学者变成美国的富翁之一。

王安是在1951年6月开始他的企业经营的,在这以前,他一直从事电脑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这位三十一岁的学者在波士顿南区哥伦布大街296号以每月七十美元租了一间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间,挂起“王安实验研究公司”的招牌,单枪匹马地开发高级技术。这时他千方百计筹来六万美元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购置一张办公桌和一把椅子,安装一部电话,并印制业务介绍材料。王安就凭着这么一点资产,借助从哈佛图书馆借来的一本名人录,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他每天给名人录中的一些人去电话介绍公司的技术业务,或寄发业务资料给他们。开业两个多星期,无分文交易。第三个星期后,开始有回信了,但是订单额少得可怜,一份订单只有几美元到十几美元。然而,卓有远见的王安博士并不气馁,坚持经营下去,结果达到了成功的境地。

8. 从扼杀微软,威胁IBM,到彻底破产,谈谈“王安悲剧”

比尔盖茨曾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如果王安能够及时完成第二次技术改革,世界上根本不会存在微软”。

王安,闻名全球的发明家,也是富可敌国的企业家。1986年,是王安的人生巅峰:他被美国评选“杰出移民”第一人,其身价高达20亿美元,位列美国富豪榜第五,全球华人榜首,被誉为是神一般的人物。当时,王安电脑在计算机界的地位更是如泰山般不可撼动。

然而谁有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传奇的一个人物,和他庞大的王安 科技 帝国,却在六年后轰然崩塌,公司的股份价暴跌,从43美元直降到75美分,损失超过40亿美元。直到1990年,癌症晚期的王安满心不甘的病逝在麻省总医院,两年后,王安电脑破产。

借用一句网上看到的话,“ 王安的成功,始于IBM,也终于IBM ”。他和IBM的恩怨情仇,贯穿了整整半个世纪。不同的是,IBM已经进军世界100强企业,而王安电脑,从鼎盛到衰亡,只有短短的十年。

无数人都对其唏嘘不已,也有无数人在思考: 王安的衰落,到底是什么原因?

笔者认为,王安电脑的结局,是必然!

王安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对存储器技术的突破,在被IBM以50万美元的天价收购后,他敏锐的察觉到计算机在未来的巨大市场,他将所有资金精力都投入到这个领域。1960-1980这期间,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主要在企业和军事上,不论是IBM还是王安都没有涉及到个人PC上。时间到了80年代,个人电脑全面兴起,如何转型成了大问题。一向保守的IBM在饱受折磨后,毅然决定开放政策,团结了一批小型PC设备的厂商,这些小厂商虽然技术规模,业务范围都不大,但好处在于设备兼容,用起来方便,并且有自己的软件开发阵营。

这些小厂商里,有一个叫微软,一个叫苹果,一个叫ARM。

IBM抛弃旧日成见,终于在市场冲击下稳住了阵脚。但王安却不认同IBM的做法,他认为发展个人PC没有道理,单独发展与之不相容的高价位机器才是更好的选择。于是,在其他企业都在抱团取暖的时候,王安电脑选择了一条完全与未来方向相反的道路。但是,高昂的成本和缩水的市场份额严重拖累了王安的精力。更致命的是:王安电脑几乎没有自己的软件产业!这个在当时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事情,成了日后压死王安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这样,由于思想上的保守,王安 科技 错过了最好的时机,第一次转型宣告失败。

在第一次转型失败后,王安 科技 陷入了低迷。终于王安忍痛放弃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成果——基于电晶体制造的“洛赛”台式机,转向小型的个人PC。幸运的是,鉴于之前在领域内的影响力,王安的个人电脑做的还不错,公司状态逐渐回暖,于是王安乐观的认为,公司重回昔日荣光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和IBM斗争到底。

IBM的业务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不少是美国 科技 经济命脉产业,它的底蕴并不是王安 科技 能匹敌的。另外,之前提到IBM由于及时转型,合作共赢的态度赢得了众多美国本土企业的支持。昏了头的王安居然找到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格鲁夫,要求他们脱离IBM跟自己合作。

在收到橄榄枝后,二者都不怎么激动的表示:我不去。

这实在是个不怎么高明的决策,微软靠着IBM这颗大树飞速成长,而且比尔盖茨的母亲也是IBM的高管。而格鲁夫的理由更是让人汗颜,原来早年间,格鲁夫曾拜访王安,希望他能够为英特尔的一款存储器提供建议,这其实就是卖个人情的事情,然而当时王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当着众人的面说道:“如果你早点来找我,就根本不会拿出现在这么差的产品”。自尊心极强的格鲁夫哪里能接受这样的羞辱,直接愤然离场。如今这么好的报复机会,他怎么可能和王安合作?

虽然被拒绝,但王安电脑还是有着庞大的财力和制作水平,王安此时身患绝症不能在担任CEO,这个时候如果他能选贤任能,想要翻身仍有机会,但是,他做了一个决定,一个直接将他毕生心血葬送的决定:

不顾董事会一次又一次的反对,王安将自己的儿子——王烈选为CEO。

第二次转型的机会,也这么错过了。

凭良心讲,王安真的很大方,他曾经投入7亿美元在人才培养和 科技 研发,而那一年他的营收是20亿美元,可见在这方面的力度是何等巨大。王安的公司可谓人才济济,连IBM自己都承认,“ 我们真的羡慕王安拥有那么多人才 ”。

但问题是,王安的潜意识中,公司就是我家的,他不主张公司投资,宣扬自己对公司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并且在很多重要岗位上都选择自己的家人,就连约翰·钱博思,这位后来带领着思科市值狂飙到4440亿美元的牛人,也只是地区经理这样平庸的小角色。

在中国这么情况可能还说得过去,但是在美国,这些人很佩服王安是真的,但是他们无法接受王安这种管理模式,在王安卸任,王烈接任后,他们的不满彻底爆发,大批人员离职,。在当时,计算机产业竞争空前严重,人才流失对王安的公司来讲是一个致命打击,王安 科技 陷入绝境。

王烈无能吗?其实不是,他是布朗大学的高材生,技术功底相当扎实,曾经也劝说王安发展个人电脑,可见也有一定的眼光。如果让他当个技术主管或者项目主任绝对是一把一的好手,然而没那么多如果,王烈相比他的父亲,缺乏王安当初白手起家的那种魄力,也没有王安那种御人于心的手段,短短一年,公司股票大跌特跌。王烈慌了神,为了弥补资金空缺,开始“杀鸡取卵”:提高产品费用,连咨询电话都要收175美元,这一举措让王电脑的声誉暴跌,许多客户直接放弃了和王安电脑的合作。

王安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赶紧撤掉王烈,换上了号称“企业修理工”的爱德华·米勒,这个人非常厉害,曾让许多经营不善的企业起死回生,王安认为让米勒上台能够带公司走出困境。

又是个昏招!

爱德华·米勒确实是在企业经营上建树不低,上任后立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将王安电脑将债务从5.57亿美元讲到1200万美元 ,但他不懂技术啊 !他对计算机产业差不多是一窍不通,虽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公司,但他不能组织公司有效的研发新产品,也不无法提出客户满意的方案,还闹出了“制造Unix工业一体化的个人电脑”、“王安电脑转型为图文一体的软件公司”等等笑话,再加上王家对米勒在公司现状上确实有隐瞒,使得他在种种举措上始终慢人一步,终于,1992年,王安电脑宣告破产。

王安电脑的 历史 就像昙花一现,没能跨进21世纪的大门。

王安在自传中说道: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电脑行业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跟上世界经济不断地变化,始终走在同行的前面。” 可惜他自己却没有做到。

几年后一个年轻的加拿大小伙看到他的自传,记住了这句话,这个小伙子叫埃隆·马斯克,现实中的钢铁侠。

国人企业一直存在一个陋习——过度竞争。企业为了一块立足之地非要斗个你死我活,不断有公司兴起,发迹,消失,循环往复,始终没有一个长期有力的品牌。像之前提到的IBM,是在1911年创立的,直到现在他还是一家“巨无霸”企业。

王安是成功的,但他也是失败的。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建立企业时,都会最先创建一套合理的、现代化的规章制度,再由专业人士去管理,基于制度之上存在的合作关系能带来坚实信任,华人的企业在这一方面是欠缺的,因为文化的关系,我们更倾向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企业逐渐家族化,难以转型。王安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当下更为 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华人的企业该如何做好做大,是个很沉重,但也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9. 什么是磁芯存储器

半导体存储器用半导体的通断状态来记录数据,体积可以做的很小,想想cpu里集成了多少个半导体.磁芯存储器用磁芯的磁极方向来存储数据,体积大,速度慢,现在好象没人用了(也许什么特殊环境下有用).

10. 比尔盖茨:如果王安能够完成战略转型,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了

有这么一位中国人,比尔盖茨说:如果他能够完成战略转型,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了!

当年世界电脑巨头IBM 的老板被他的强大给吓晕了!英特尔传奇CEO只是他面前一个晚辈!他还解决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世界性难题,使得计算机从科研领域迈入了商用领域!但也许就是这个中国人葬送了中国在世界电脑领域弯道超车的唯一机会!

这个华人的名字可能你没听过,他叫王安!

但就是这么牛的一个中国人,在初到美国的时候就吃了一次闭门羹。“IBM是美国最好的企业,这里不适合你,你还是找个 汽车 修理厂试试吧。”25岁的他从未受过这样的屈辱。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寻沧海桑田 历史 遗珠,大家好,这里是世界名人榜!

王安1920年2月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昆山,16岁考入交大,20岁研究无线电设备,为抗战做后援。抗战结束后,痴迷无线通讯技术的他被公派美国,在哈佛大学深造。

他成长的周围一直充斥着赞誉,直到IBM面试官一棍子砸下。

曾经中国的天才少年,美国的电脑大王,1945年25岁的王安从一艘来自中国的邮船上走下来!踏上了美国西海岸!此时,没有一个美国人会想到这轻轻的一踏,不久之后将震动美国整个 科技 界!

王安成功考入了哈佛大学后!第一个学期课程全是A+!这让哈佛大学的教授为之震惊!心想:怎么会有这么恐怖的人?此时的少年王安自然是意气风发的。然而呢?取得这些成绩的王安还是没能避免地遭受了一次人生重大的侮辱!第二个学期开始啊,为了勤工俭学,自负才学的王安选择了去当时世界最大的电脑公司IBM 面试!

不曾想,IBM 的面试官一看是一副黄面孔,轻蔑地说了一句:IBM 是美国最好的企业,你还是去找个 汽车 修理厂试试吧!然后呢转身离开了!

这番歧视啊,让从未遭受如此侮辱的王安突然懵了,看着那离去的背影,手指头都颤抖起来了!沉寂了几分钟之后,王安离去!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一定要向美国人证明,中国人不只是会洗盘子和当服务员的,在 科技 领域也一样能够做出巨大的成就!也许正是因为心里憋着这股气,王安开始在哈佛大学攻城略地!王安通过努力,“赚取”哈佛的高额奖学金,再只用了三年就拿到了应用物理专业硕士和博士的两个学位!更因此有幸以编外人员身份加入哈佛的计算机实验室!

此时他来到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发明者,电脑之父——霍华德艾肯的身边!但是等王安来到实验室,现实又向他泼了一盆冷水!对方只让他干一些打杂的工作,一向心高气傲的王安手都不知道往哪放,他心里决定:别人不给机会,那我就自己争取机会!

当时,霍华德艾肯正困扰于计算机存储所用的打孔卡机几十吨重只能设在电脑外面。他希望能够通过缩小存储系统,将电脑小型化!这时旁边打杂的王安感觉机会来了!他突然脑袋里面灵光一闪,大喊一声:哎,我明白了!最终他根据磁场震动的原理!成功发明了可以装进电脑里的磁芯存储器,当时王安在加入实验室不到20天,便解决了这个世界性难题。

他的这一发明,改变了计算机产业的 历史 。它大大缩小了电脑的体积,使得计算机从科研迈入商用领域。

这下霍华德艾肯知道自己捡到宝了!想到之前的怠慢,赶紧追加福利,年薪提高五千四百美元!当时美国的年人均收入也就两千多美元!而这次天才王安的选择再一次出乎人的意料,他拒绝了哈佛大师的招揽,他需要一个更容易被看到的地方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是,这也让哈佛骄子们不能理解!认为王安不是小气,就是疯子!

1951年意气风发的王安离开了哈佛,兜里揣的全部身家六百美元!在美国哥伦布大道296号,一间潮湿狭小的地下室,以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部电话以及头脑里的一个发明为开局!创立了王安实验室,产品就是新型存储器!以单价4美元的价格出售磁芯存储器。

尽管开始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王安已经预想了产品面世后受到追捧!只是这份期待很快就落空了!产品出来后销路并不好,他发现新产品性能很不错,但是也容易不太稳定!在风险和稳定之间,更多人会选择后者!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初给了自己人生第一次侮辱的IBM 此时又找上门再补了一刀!

那一天,当万念俱灰的王安趴在桌上发呆的时候,突然听到了敲门声,原以为顾客上门的王安,嗖的一下站起来,急冲到门前,又停下来,先把衣服拉了一拉,才紧张的开了门!一看原来是IBM 的代表上门了!IBM 要买下王安手中这个产品的专利,出价40万美元!要知道,王安报出的市场价是差不多500万美元!当初的侮辱在此时历历在目,现在又摆明了趁火打劫!王安会怎样选择呢?不卖?创业项目就得死!1955年,天才王安还是向现实低了头,乖乖交出了专利,换来了四十万美元的创业基金!IBM 再次趾高气扬扬长而去!留下颤抖着,咬碎了牙的王安,当了IBM 远去的背景!但天才的便宜又岂是那么好占的?

很快IBM 就为这次的行为后悔了!手握四十万美金的王安转身把实验室升级成了公司,全力研发!他比以往更忙了,连衣服都没时间洗!每次就在几件衬衫挑一条相对干净的那件穿!在这样的努力下,王安公司一项接一项的发明面世了!包括纸孔式记录仪、自动打字机,无线电打字印刷机等等……

1964年,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电脑洛塞在中国人王安手中诞生了!体型袖珍,操作简单,功能强大!一出就是爆款!当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一百万美元,1967年更是达到了690万美元!面对这么火爆的市场,王安总算该松口气了吧?可惜他并没有!他更缺钱了!

此时的王安只想着发明创造,公司里边没有预算之说,各部门负责人自己想用多少钱就用多少钱!没有节制的研发投入,让王安公司终于入不敷出!眼看着蒸蒸日上的黑马,竟然走得东倒西歪,随时会摔死!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上市筹钱,以前王安为了保持对公司的控制力,坚决不上市,现在也只能发行股票筹钱!而这次命运终于舍得给予王安一次重重的奖励!

1967年,王安决定发行250万美元的股票用以偿还债务。他没有料到,这个不得已为之的举措,却受到了华尔街的疯狂追捧。

公司上市时,股票发行价12.5美元,当天收盘,攀升至40.5美元,40万股被抢购一空。一夜之间,王安的身家大涨5000万美元,成为超级富豪!

1971年11月,王安推出了1200型计算机,它是附带检索和编辑功能的打字机,比原先的IBM产品要好用得多。

据说当时IBM董事长小托马斯·沃特森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慌到昏厥。

1200型计算机令沃特森非常不安,而王安的下一款作品,则让IBM感到恐慌。在1200型的基础上,王安很快推出了变革性的产品WPS处理机。

后来,从白宫到企业,WPS全面接管IBM的领地,当年,王安公司的营业额突破1亿美元。

雄霸美国办公市场后,王安电脑开始全球战略,进入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之后,王安公司更是好牌连出!特别是1973年,王安公司的新型2200文字处理机横空出世,风靡全美!他让文字处理机从此迈入了有屏幕的时代!就像手机从按键转为了触屏一样!

此时,距离比尔盖茨创立微软还有2年,距离乔布斯创立苹果还有3年!

曾经,IBM 是这个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占据了80%的份额!而现在王安公司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文字处理系统供应商!而且在美国最盛大的 体育 赛事超级碗上,王安公司直接打出,“我们正在吃掉IBM”的广告!!!!曾经的委屈侮辱,王安一一亲手还了回去!无数美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划时代的产品,竟然出自一位中国人之手!王安也终于实现了当初离开IBM 时所立的誓言!

1984年,王安迎来了自己财富的巅峰,这一年,他登上了福布斯杂志,在全球富豪中排名第5,成为了全球华人首富!

同年,大洋彼岸的中国,四十岁的柳传志刚在中关村创立了联想!曹德旺刚刚发现了 汽车 玻璃的生意!10岁的刘强东梦想还是当村长!二十岁的马云刚刚被杭州师范破格录取进入大学!

也是在同年美国电子协会授予王安“电子及信息技术最高荣誉成就奖”。

1986年,王安击败IBM,签下美国空军4.8亿美元的超级订单。这是王安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年。

同年,王安公司达到了它的最鼎盛时期,年收入达30亿美元,公司跻身美国500家大企业之中的146位,在世界各地雇佣了3.15万员工。而王安本人,也以2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跻身美国十大富豪之列。

7月4日,他接受了里根总统颁发的“总统自由奖章”。荣获此奖章的华人,只有王安、建筑大师贝聿铭(1993年获得)和大提琴家马友友(2011年获得)。 1986年10月,我们的总设计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王安时,握着他的手赞赏地说:“你在美国很出名,现在是家大业大。这可是你自己奋斗出来的啊!”。

他以发明家的身份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与爱迪生共享荣誉;他以资本家的身份登陆富豪榜,和洛克菲勒这样的百年巨头齐名。

从1951年到1986年间,王安不断发明创新,推出30多项 科技 成果,同时他拥有美国10所大学所授予的10个博士学位。

然而,盛极而衰。在他风生水起的时候,市场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变化是苹果的出现。第二个变化,英特尔取得突破,推出个人芯片。

也是在同一年,天才王安迎来了一生的无解之题,他被确诊为癌症!之前出于“打倒IBM”的执念,王安选择不兼容,相当于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潮流,王安电脑因此被排斥于各种网络之外。因PC的时代已经到来。可王安公司推出的个人电脑全方位与IBM的产品不兼容,而尚在起步阶段的微软公司,审时度势地在软件与硬件上都与IBM兼容。

不与行业兼容的王安电脑此时被市场边缘化的危机也开始显现!!也正是这步踏错,给了微软夹缝生存的机会!后来他先后约见了微软的比尔·盖茨和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希望他们脱离IBM,与自己抱团,但均以失败告终。

后来他错误地坚持家族式经营,让王安电脑这艘巨舰彻底沉没。

也是在1986年,王安退休。董事会多次劝说他任命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但王安不顾上下反对,让36岁的长子王烈出任公司总裁,又安排幼子出任王安传播公司总裁,这让公司上下大失所望,很多下属选择离开。

如果这时的王安能够幡然醒悟,那么王安公司必然会柳暗花明了。可惜,他任人唯亲,盲目地让大儿子接替自己。这第二任总裁才识平庸,毫无特长,不但不能弥补过去的失误,而且使公司雪上加霜,江河日下。

王烈接班不到两年,王安电脑扭盈为亏,亏损额高达四点二四亿!为了改善财务状况,王烈一方面将软件费从1000美元调到了5000美元,一方面还向下游销售公司加收昂贵的技术咨询费。昏招频出,公司大批精英人才流失!眼看公司的盘子在儿子手里崩了,当时的王安就在弥留之际,公司各路负责人跑到王安家中逼宫!刚刚做完手术的王安看着这一幕!眼角渗出了泪水!痛苦的亲手废掉了自己儿子!

1990年,王安逝世!!!!(一个传奇之星就此陨落!)

1992年,王安逝世两年之后,王安公司宣告破产,从此世间再无王安与王安电脑!

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联想推出了第一台自主品牌电脑!

而15年后,联想正式将王安一生的对手IBM 个人电脑事业部收购!这可能是冥冥中的一种天意吧!

正如《商业周刊》所评价:“我曾孤独地崛起,也当孤独地倒下”。

哈佛商学院把他的案例写入了教材,专门研究他为何失败。

1999年5月,王安公司被荷兰计算机服务公司GetronicsNV宣布以20亿美元收购。

美国绝大多数舆论把王氏的接班问题当成了“致命伤”,背离了现代化企业“专家集团控制,聘用优才管理”的通用方式。

收到信息稳定持续有些时候你错过了一个机会,就会错过一个时代。你错过一个时代就意味着你将被未来淘汰,这是问题的关键。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王安能完成第二次战略转折,世界上可能不会有微软,他也不会成为 科技 偶像,而是当一名教师或者律师。

假设终究是假设。一代传奇,就此谢幕。

回顾天才王安的一生,他和他一手创立的公司如一颗流星在世界的上空一闪而逝!!而如今中国的电脑IT 产业时刻面临着西方的垄断!如果当年天才王安能够学成归国,中国电脑产业又将会是另一番局面?它是否能把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等等美国世界巨头给踩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