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SAS,SCSI,SATA各指的是什么区别联系
SCSI指的一般是服务器和工作站上的SCSI硬盘接口,官方的解释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英语: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简写:SCSI),一种用于计算机和智能设备之间(硬盘、软驱、光驱、打印机、扫描仪等)系统级接口的独立处理器标准。 SCSI是一种智能的通用接口标准。它是各种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 而SATA是全称是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 而SAS就简单了,其实也是SCSI技术的一种,说白了就是串行连接的SCSI接口。
② 常用的存储设备接口有哪些
sata、ide、scsi等,甚至部分固态硬盘会采用PCI E的接口
③ ISCSI 和SCSI 是什么区别,他们都是什么东西呀还有SATA和SCSI什么区别
SCSI命令是用在存储领域的一个命令集。
ISCSI就是传输在Internet上的SCSI命令集
SATA是硬盘设备,SAS也是硬盘设备。
SAS是串行SCSI
SATA设备和SAS设备都属于SCSI设备
④ 什么是SCSI硬盘跟SATA硬盘区别
SCSI硬盘是用SCSI作为接口的硬盘。跟SATA硬盘区别如下:
一、主体不同
1、SCSI硬盘:使用SCSI接口的硬盘,定义了怎样在8位SCSI总线上每秒传输20M数据和在16位Wide SCSI总线上每秒传输40M数据。
2、SATA硬盘:串口硬盘,是由Intel、IBM、Maxtor 和 Seagate等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新规范。
二、特点不同
1、SCSI硬盘:必须通过SCSI接口才能使用,有的服务器主板集成了SCSI接口,有的按有专用的SCSI接口卡,一块SCSI接口卡可以接7个SCSI设备。
2、SATA硬盘:存储结点由存储器控制接口 MCI 和 SATA 硬盘控制器构成MCI 负责按照消息帧格式生成、封装或解封装消息包,根据接收到消息包,提取并解析访问存储结点的操作命令。
三、优势不同
1、SCSI硬盘:接口速度快,并且由于主要用于服务器,因此硬盘本身的性能也比较高,硬盘转速快,缓存容量大,CPU占用率低,扩展性远优于IDE硬盘,并且支持热插拔。
2、SATA硬盘:能有效的将噪声从正常讯号中滤除,良好的噪声滤除能力使得SATA只要使用低电压操作即可。
⑤ SCSI硬盘、STAT硬盘、SAS硬盘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SCSI的英文名称是“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中文翻译为"小型计算机系统专用接口";顾名思义,这是为了小型计算机设计的扩充接口,它可以让计算机加装其他外设设备以提高系统性能或增加新的功能。SCSI硬盘速度快,CPU占用率小,多用于企业级以上高端服务器。x0dx0aSAS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和现在流行的Serial ATA(SATA)硬盘相同,都是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提供与串行ATA (Serial ATA,缩写为SATA)硬盘的兼容性。x0dx0aSATA是串行ATA,是新一代ATA,与SAS的出身不同!尽管连接线相同。x0dx0aSAS的接口技术可以向下兼容SATA。SAS系统的背板(Backplane)既可以连接具有双端口、高性能的SAS驱动器,也可以连接高容量、低成本的SATA驱动器。因为SAS驱动器的端口与SATA驱动器的端口形状看上去类似,所以SAS驱动器和SATA驱动器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存储系统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SATA系统并不兼容SAS,所以SAS驱动器不能连接到SATA背板上。由于SAS系统的兼容性,IT人员能够运用不同接口的硬盘来满足各类应用在容量上或效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扩充存储系统时拥有更多的弹性,让存储设备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x0dx0aSAS技术还有简化内部连接设计的优势,存储设备厂商目前投入相当多的成本以支持包括光纤通道阵列、SATA阵列等不同的存储设备,而SAS连接技术将可以通过共用组件降低设计成本。x0dx0aSAS(串行SCSI)是点到点的结构,可以建立磁盘到控制器的直接连接.x0dx0a串行SCSI(SAS)硬盘使用与S-ATA相同的接口,但是使用较多的信号,因此SAS硬盘不能与S-ATA硬盘控制器连结。SAS是通用接口,支持SAS和S-ATA,SAS控制器可以支持SAS和SATA磁盘。S-ATA使用SAS控制器的信号子集,因此SAS控制器支持S-ATA硬盘。x0dx0a初期的SAS硬盘使用2.5英寸封装,这样可以使机架服务器支持更多的硬盘,现在已经有厂商推出标准3.5英寸的SAS硬盘;初期产品的转速是10000RPM,而现在15000RPM的产品也已经问世。SAS硬盘与相同转速的SCSI硬盘相比有相同或者更好的性能。串行接口减少了线缆的尺寸,允许更快的传输速度,SAS硬盘传输数据可以达到3.0Gbit/sec。x0dx0a应用上,SCSI优于SAS,SAS优于SATA,SATA优于ATA。SCSI硬盘多用于企业级以上服务器,SAS目前多用于工作组级服务器,SATA及ATA则多用于PC机等低负荷的终端设备上。线缆上,SAS与SATA用相同的线缆,SCSI与ATA的线缆外观相近,但内含电缆数不同,完全不能互换!ATA线缆一条最个挂接两个硬盘,而一条SCSI线缆可挂接多达成15个SCSI设备。
⑥ 什么是分布式存储
分布式存储简单的来说,就是将数据分散存储到多个存储服务器上,并将这些分散的存储资源构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实际上数据分散的存储在企业的各个角落。
还可以这样理解:
利用分布式技术将标准X86服务器的本地HDD、SSD等存储介质组织成一个大规模存储资源池,同时,对上层的应用和虚拟机提供工业界标准的SCSI、iSCSI和对象访问接口,进而打造一个虚拟的分布式统一存储产品。
⑦ 【理论研究】漫谈云计算IT基础设施05-超融合技术
其实超融合这一块,放在云计算IT基础设施里面,不算是完全合适。你说它是分布式存储,但是它同时又是硬件服务器与存储;你说它算硬件,但是它又离不开分布式存储软件。
传统的IT基础设施架构,主要分为网络、计算、存储三层架构。但随着云计算与分布式存储技术的发展以及x86服务器的标准化,逐渐出现了一种将计算、存储节点融合在一起的架构--超融合架构。超融合将三层的IT基础设施架构缩小变成了两层。
2019年11月的Gartner超融合产品魔力象限中,领导者象限有5家:Nutanix、DELL、VMware、CISCO、HPE。(其中DELL vxRail一体机里面用的分布式存储软件也是VMware的VSAN,而VMware提供的则是VSAN纯软件的解决方案)
Nutanix能够成为超融合领导者中的领导者,自然是经过市场的充分验证,得到市场的认可。而且由于其公开资料(Nutanix 圣经)比较齐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Nutanix一窥超融合的究竟。
这边就不搬运了,可以直接搜索引擎搜索“Nutanix圣经”或“Nutanix-Bible”,可以找到相应的官方文档。
引用自NUTANIX圣经 -“Nutanix解决方案是一个融合了存储和计算资源于一体的解决方案。该方案是一个软硬件一体化平台,在2U空间中提供2或4个节点。
每个节点运行着hypervisor(支持ESXi, KVM, Hyper-V)和Nutanix控制器虚机(CVM)。Nutanix CVM中运行着Nutanix核心软件,服务于所有虚机和虚机对应的I/O操作。
得益于Intel VT-d(VM直接通路)技术,对于运行着VMware vSphere的Nutanix单元,SCSI控制(管理SSD和HDD设备)被直接传递到CVM。”
个人总结: 从以上官方文档可知,2U的空间可以安装2~4个Nutanix节点(每个节点相当于1台物理服务器),所以设备装机密度非常高。每个节点都安装着虚拟化软件,并且在虚拟化层之上再运行着一台Nutanix的控制虚机(CVM),该虚机主要负责不同的Nutanix节点之间控制平面的通信。单个节点中配置有SSD硬盘与HDD硬盘,替代磁盘阵列作为存储使用,单个节点有独立的CPU与内存,作为计算节点使用。
1、基础架构
以3个Nutanix节点为例,每个节点安装有Hypervisor,在Hypervisor之上运行着客户虚拟机,并且每个节点有一台Nutanix控制器虚机Controller VM,配置有2块SSD与4块HDD,通过SCSI Controller作读写。
2、数据保护
Nuntanix与传统磁盘阵列通过Raid、LVM等方式作数据保护不同,而是与一般的分布式存储一样,通过为数据建立副本,拷贝到其他Nutanix节点存放,来对数据进行保护,Nutanix将副本的数量称作RF(一般RF为2~3)。
当客户虚机写入数据“见图上1a)流程”,数据先写入到本地Nutanix节点的SSD硬盘中划分出来的OpLog逻辑区域(相当于Cache的作用),然后执行“1b)”流程,本地节点的CVM将数据从本地的SSD的OpLog拷贝到其他节点的SSD的OpLog,拷贝份数视RF而定。当其他节点CVM确定数据写入完成,会执行“1c”流程,给出应答写入完成。通过数据副本实现对数据的保护。
数据从SSD中的OpLog写入到SSD以及HDD的Extent Store区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异步进行的,具体详见下面的部分。
3、存储分层
Nutanix数据写入以本地落盘为主要写入原则(核心原则)。
当客户虚机写入数据是,优先考虑写入本地SSD(如果SSD已用容量未达到阀值),如果本地SSD满了,会将本地SSD的最冷的数据,迁移到集群中其他节点的SSD,腾出本地SSD的空间,写入数据。本地落盘的原则,是为了尽量提高虚机访问存储数据的速度,使本地虚机不需要跨节点访问存储数据。(这点应该是与VSAN与其他分布式文件系统最大原理性区别)
当整个集群的SSD已用容量达到阀值(一般是75%),才会将每个节点的SSD数据迁移到该节点的HDD硬盘中。
SSD迁移数据到HDD,并非将所有数据全部迁移到HDD,而是对数据进行访问度冷热的排序,并且将访问较少的冷数据优先迁移到HDD硬盘中。
如SSD容量达到95%的利用率,则迁移20%的冷数据到HDD;如SSD容量达到80%,则默认迁移15%的冷数据到HDD。
4、数据读取与迁移
Nutanix圣经引用-“ <u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grey;">I/O和数据的本地化(data locality),是Nutanix超融合平台强劲性能的关键所在。所有的读、写I/O请求都借由VM的所在节点的本地CVM所响应处理。所以基本上不会出现虚机在一个节点,而需要访问的存储数据在另外一个物理节点的情况,VM的数据都将由本地的CVM及其所管理的本地磁盘提供服务。</u>
<u style="text-decoration: none; border-bottom: 1px dashed grey;">当VM由一个节点迁移至另一个节点时(或者发生HA切换),此VM的数据又将由现在所在节点中的本地CVM提供服务。当读取旧的数据(存储在之前节点的CVM中)时,I/O请求将通过本地CVM转发至远端CVM。所有的写I/O都将在本地CVM中完成。DFS检测到I/O请求落在其他节点时,将在后台自动将数据移动到本地节点中,从而让所有的读I/O由本地提供服务。数据仅在被读取到才进行搬迁,进而避免过大的网络压力。</u> ”
个人总结: 即一般虚机读写数据都是读本地节点的硬盘,如果本地节点硬盘没有该数据,会从其他节点先拷贝过来本地节点硬盘,再为本地虚机提供访问,而不是虚机直接访问其他节点。即要贯彻本地落盘的核心思想。
5、Nutanix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Nutanix方案优点:
1) 本地落盘策略,确保虚机访问存储速度:虚机写入的数据都在本物理节点的磁盘上,避免跨节点存储访问,确保访问速度,减轻网络压力。
2) 采用SSD磁盘作为数据缓存,大幅提升IO性能:
见上表数据,从随机的读写来看,SSD的IO及带宽性能比SATA的性能提升了约1000倍。而结合Nutanix的本地落盘策略,虚机数据写入,仅有本地的2块SSD硬盘作为数据缓存负责写入数据。
但由于单块SSD硬盘的IO比传统阵列的SATA高出1000倍,IO性能大幅提升。(相当于要超过2000块SATA硬盘做Raid,才能提供近似的IO性能)。
3)永远优先写入SSD,确保高IO性能
数据写入HDD不参与,即使本地SSD容量满了会将冷数据迁移到集群其他节点SSD,然后还是SSD进行读写,确保高IO。后续异步将SSD冷数据迁移到HDD。
4)数据冷热分层存储
冷数据存放在HDD,热数据保留在SSD,确保热点数据高IO读取。
5)设备密度高,节省机房机架空间
2U可以配置4个节点,包含了存储与计算,比以往机架式/刀片服务器与磁盘阵列的解决方案节省了大量的空间。
Nutanix方案缺点:
1)本地落盘及SSD缓存方案确保了高IO,但是硬盘的带宽得不到保证。
传统磁盘阵列,多块SATA/SAS硬盘加入Raid组,数据写入的时候,将文件拆分为多个block,分布到各个硬盘中,同个Raid组的硬盘同时参与该文件的block的读写。通过多块硬盘的并行读写,从而提升IO与带宽性能。
而Nutanix的解决方案中,单个文件的读写遵循本地落盘的策略,因此不再对文件拆分到多块硬盘进行并行读写,而只有本地节点的SSD硬盘会对该文件进行写入。
虽然SSD硬盘的IO与带宽都是SATA/SAS的数百上千倍,但是SSD对比SATA/SAS硬盘在带宽上面只有2~3倍的速率提升,而传统Raid的方式,多块硬盘并行读写,虽然IO比不上SSD,但是带宽则比单块/两块SSD带宽高出很多。
因此Nutanix的解决方案适合用于高IO需求的业务类型,但是因为它的读写原理,则决定了它不合适低IO、高带宽的业务类型。
三)行业竞争对手对比:
VMWARE EVO RAIL软件包:VMware没有涉足硬件产品,但EVO: RAIL 软件捆绑包可供合格的 EVO: RAIL 合作伙伴使用。合作伙伴转而将硬件与集成的 EVO: RAIL 软件一起出售,并向客户提供所有硬件和软件支持。
而EVO:RAIL的核心,其实就是VSphere虚拟化软件+VSAN软件的打包。
但VSAN与Nutanix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不必须完全遵循Nutanix的本地落盘的策略。可以通过设置条带系数,将本地虚机的数据读写设置为横跨多个节点的硬盘,默认条带系数为1,最大可设置为12个,即一个虚机的数据写入,可以同时采用12个节点的SSD硬盘并行读写。
通过这种方式,VSAN可以一定程度的弥补了Nutanix方案不适用于带宽要求高,IO要求低的业务类型的缺点。
但是这种横跨物理节点的访问流量,在虚机数量众多的情况下,肯定会给网络带来压力,网络带宽可能会成为另一个瓶颈。
其次VSAN可以集成在Hypervisor层,而不需要像Nutanix在Hypervisor上面运行一个控制虚机CVM。
再次,Nutanix支持KVM、Hyper-V、ESXI等多种Hypervisor,而VSAN仅支持自家的ESXI。
其他待补充:由于暂时未对VSAN进行实际部署测试,仅停留在对其原理的研究,因此,关于VSAN的部分待后续平台上线测试完成后继续补充。
⑧ SCSI和SATA有区别
SCSI和SATA的区别:
一、标准不同
SCSI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和智能设备之间(硬盘、软驱、光驱、打印机、扫描仪等)系统级接口的独立处理器标准。
SATA是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
二、工作方式不同
SCSI完全通过独立的高速的SCSI卡来控制数据的读写操作。
SATA接口需要硬件芯片的支持,例如Intel ICH5(R)、VIA VT8237、nVIDIA的MCP RAID和SiS964,如果主板南桥芯片不能直接支持的话,就需要选择第三方的芯片。
三、设备性能不同
SCSI设备价格高些,性能更稳定、耐用,可靠性也更好。
SATA数据传输快,节省空间,价格也比SCSI设备便宜
四、连接方式不同
SATA不需要设置主从盘跳线。BIOS会为它按照1、2、3顺序编号。
SCSI需要在SCSI母线上可以连接主机适配器和八个SCSI外设控制器,外设可以包括磁盘、磁带、CD-ROM、可擦写光盘驱动器、打印机、扫描仪和通讯设备等。
⑨ OpenStack选用哪种后端存储系统比较好
和openstack融合度较好的就是ceph,国内大多数云环境都使用ceph作为openstack的唯一后端存储。国内使用ceph开发出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厂商有深圳元核云、北京xsky等,性能都还不错的。
⑩ SCSI是什么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单纯的从英文直译过来叫做小型电脑系统接口,这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它是在1979年由美国的施加特(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研发并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SCSI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它的强大性能表现使得许多对性能要求非常严格的计算机系统采用。SCSI是一种特殊的总线结构,可以对计算机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动态分工操作,对于系统同时要求的多个任务可以灵活机动的适当分配,动态完成。这个功能是IDE设备所望尘莫及的。也正是由于SCSI拥有这些出众的优点,使得SCSI能够在专业应用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么多年中,SCSI并没有停足不前,面对IDE设备的强大挑战,SCSI也在不停的向前发展。
SCSI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ast SCSI,Fast SCSI是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从原有的5MB/s提高为10MB/s,在Fast SCSI之后又出现了可以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 SCSI(原来的SCSI和Fast SCSI标准均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有的只支持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 SCSI。
到了1995年,硬盘技术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面对日益强大的IDE设备,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 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高达40MB/s。也就是这个时期,“高端、高速、高性能惟有SCSI”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大家渐渐的清楚认识到了SCSI的威力所在。
时间转到了1997年,为了对抗IDE设备的强大新生力量Ultra ATA标准,不甘示弱的SCSI阵营也于1997年中推出了新的Ultra2 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 2 SCSI。不过,采用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压差动)传输的Ultra2 SCSI难以与原有的低速设备兼容,因此现阶段个人用户主要接触到的还是Ultra(Wide)SCSI接口的设备。另外,在1998年9月,数据传输率高达160MB/s的Ultra160 SCSI(Wide模式下的Fast-80)规格已正式公布。可是最近,更为高速的Ultra320 SCSI(Wide模式下的Fast-160)出现了,新一代SCSI硬盘将对应这一最新的硬盘接口。
SCSI的接口类型
对于SCSI而言,接口部分有内置和外置之分,内置的数据线主要是用于连接光驱和硬盘设备,虽然内置的数据线外形上和IDE数据线很相像,但是SCSI数据线具体的针数和规格与IDE数据线存在很大的区别。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一根普通的IDE数据线包含40根数据导线,一根新标准的ATA100或ATA66数据线包含80根导线,而SCSI的内置数据线则有三种数据导线标准:50针、68针、80针。而对于外置数据接口部分,就要比内置数据接口标准复杂多了,分别针对不同的机器设备有不同的标准,各种接口的设计各不相同,关键的接口密度也不相同,而且按照SCSI的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的产品也有比较大的区别,见表1就可以一清二楚了。
SCSI VS IDE
1、性能表现
SCSI:性能表现出众,由于SCSI控制器上有一个相当于CPU功能的控制芯片,能够处理大部分工作(能够部分降低系统CPU占用率)。
IDE: 整体性能表现一般,CPU占用率较SCSI明显高。
由于市场定位问题,SCSI产品档次普遍较IDE产品为高,例如转速、缓存、数据传输率等。
2、价格因素
由于SCSI主要针对商业用户专业应用,外围设置比较复杂,所以SCSI一向是高价格的代名词。IDE产品价格比较低廉,主要针对桌面型电脑应用。
3、易用性
SCSI:由于产品的构造原因,SCSI硬盘的使用比较复杂,而且因为SCSI ID和总线终结器设置错误容易引起各种问题,问题的原因比较专业,一般用户难以解决。
IDE:IDE设备仅有主、副设备之分,在同一数据线上只有两个设备,只要正确设置就不会出现问题,技术含量相对于SCSI低,一般用户可以自行解决故障问题。
4、产品扩展功能
SCSI:扩展能力极强,最多可以连接15个设备。
IDE:标准IDE接口最多只能连接2个设备,使用比较特殊技术的主板也只能最大支持8个设备。
规格
通道宽度 传输速率 接口类型(外置)
scsi-1 8位 4mb/s 50针,分两排排列
scsi-2 8位 10~20mb/s 50针,分两排排列
wide scsi 16位或32位 10~2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fast scsi 8位 1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scsi 8位 20mb/s 80针,分两排排列
scsi-3(ultra wide scsi) 16位 4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2 scsi 8位 40mb/s 80针,分两排排列
wide ultra 2 scsi 16位 80mb/s 68针,分两排排列
ultra 160 scsi 16位 160mb/s 50针(ultra scsi)或者68针(lvd scsi)
ultra 3 scsi 16位 160mb/s >68针
看了上表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际的应用中选择SCSI还是IDE,关键在于你的需求,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电脑用户,你完全不用考虑SCSI设备。但是换句话说,如果你使用计算机来做视频捕捉、影像编辑、数据处理等要求大量磁盘数据输入/输出的工作,相信SCSI绝对是你的上上之选,采用SCSI设备意味着稳定、高速,在这种需求的情况下选用廉价却又相对低性能的IDE硬盘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