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息存储技术的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
1.评价存储技术的指标
评价存储技术的指标常包括以下几种:存储密度、存取时间、存储成本、信息更新的难易、可靠性、寿命、消耗功率等。
其中有几项指标是互为相反的,没有一种存储技术能同时满足所有要求。因此,无论是纸印刷存储,还是缩微存储,磁存储,半导体存储,光盘存储都各自具备别的技术不能替代的优点。因此它们将在较长时期内并存,互为补充。
2.缩微存储、磁存储和光盘存储技术特点的比较
1)从存储容量、存储密度来看,光盘存储占有绝对优势。
2)从存取时间来看,磁存储占有优势,光盘存取的时间则较长,缩微存储的存取时间则不可比。
3)从信息更新的难易程度来讲,磁存储非常容易,而光盘存储的信息更新技术正在研制过程当中,缩微存储则不能进行信息的更新。
4)从存储信息的可靠性比较可以看出,缩微存储技术占有绝对优势,它的误码率为0,且保存期限最长。
5)缩微存储技术和磁存储技术比较成熟,缩微存储技术具有一次性投资较低的特点。
6)从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来看,光盘存储技术最有希望,随着光盘技术的改进和成熟,它的存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成本将会进—步降低,光盘存储技术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3.信息存储技术的未来
由上面的特点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纸印刷文献的存储,还是缩微存储、磁存储、光盘存储,它们都各自具备别的技术不能替代的长处,因此,它们将在较长时期内并存,互为补充。这是信息存储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信息存储技术的另一发展趋势是各项信息存储技术的结合发展:
1)磁存储与光存储的结合——磁光存储技术。这是一种利用激光在磁光存储材料上进行信息写入和读出的技术。磁光存储技术结合了磁存储与光盘存储的优点,存储密度高,存储容量大,而且存取时间短。
2)采用缩微片和光盘两种存储媒质的复合系统。在随录随用、检索速度、影像远距离传送等方面,光盘优于缩微片,而在输入速度、复制发行、存储寿命、法律依据陆方面,缩微片又优于光盘。日本的佳能和富士公司先后推出一种采用缩微片和光盘两种存储媒质的所谓复合系统。采用复合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原来已拥有大量缩微片的旧系统仍可继续使用,并能顺利地向新系统过渡。
3)“三合一”的存储系统,即将缩微、磁和光盘存储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系统。柯达公司正在研究这种系统。
信息存储技术将有一个重新的比例分配是其发展的又一必然趋势,为了实现我国信息工作的现代化,我们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来积极推动信息存储技术的这种转化。信息存储技术比例上的重新分配,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信息存储技术的特长,扬长避短。所谓“重新的比例分配”是:
1)传统的纸印刷文献,由于存储空间、存储条件等限制,一些利用率较低的印刷型文献将被缩微存储代替。
2)对于形像资料,为了保持图像的色彩,最好用光盘存储。当然也可以用彩色缩微摄影保存,但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为了充分利用光盘处理计算机信息的能力,可用光盘代替磁盘存储信息机构的书目信息和情报检索信息。通过光盘可以快速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也可利用电子传输通信为远程终端提供书目信息。
4)存储计算机信息,过去都拟依靠COM技术,随着光盘技术的发展,COM技术可能被光盘代替。
5)根据光盘存储信息寿命短,但检索功能强及检索速度高的特点,可考虑将检索频率高的科技期刊、科技报告、标准和法律文献及一些词典工具书等存入光盘。根据科学信息老化规律,科技文献的引用期平均也只有10年左右,正好与光盘保存信息的寿命相当。
从长远来看,在信息存储技术领域内,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有人估计,利用生物蛋白自我繁殖的功能,可以制造出极大容量的生物存储器;还可借助生物集成电路把计算机与人脑(一个极大容量的生物信息存储器)联系起来,形成新的人机系统。
Ⅱ 在信息技术历史发展5个阶段,信息的采集,传播,存储分别如何进行从采集信息的方式和方法
它是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的有机体。信息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信息流向,实现信息的效用与价值。但是,信息并不都是资源,要使其成为资源并实现其效用和价值,就必须借助“人”的智力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因此,“人”是控制信息资源、协调信息活动的主体,是主体要素,而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利用等信息活动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没有信息技术的强有力作用,要实现有效的信息管理是不可能的。由于信息活动本质上是为了生产、传递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的对象与结果之一。信息生产者、信息、信息技术三个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信息资源,是构成任何一个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2)信息活动 是指人类社会围绕信息资源的形成、传递和利用而开展的管理活动与服务活动。信息资源的形成阶段以信息的产生、记录、收集、传递、存储、处理等活动为特征,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以信息资源的传递、检索、分析、选择、吸收、评价、利用等活动为特征,目的是实现信息资源的价值,达到信息管理的目的。单纯地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忽略与信息资源紧密联系的信息活动,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不全面的。 2.信息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种 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仍然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只不过信息管理的基本职能更有针对性。 3.信息管理是一种社会规模的活动 它反映了信息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社会性。它是涉及广泛的社会个体、群体、国家参与的普遍性的信息获取、控制和利用活动。 信息产品管理(微观):信息采集、整序、分析,信息产品的流通 信息系统管理(中观):设计、实施与评价,安全管理,信息资源配置等 信息产业管理(宏观):产业结构和测试,信息服务业的机制与管理模式,产业政策和信息立法,社会信息化 古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Ⅲ 存储技术发展历史
最早的外置存储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为了解决人口普查的需要,霍列瑞斯首先把穿孔纸带改造成穿孔卡片。
他把每个人所有的调查项目依次排列于一张卡片,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在相应项目的位置上打孔。在以后的计算机系统里,用穿孔卡片输入数据的方法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数据处理也发展成为电脑的主要功能之一。
2、磁带
UNIVAC-I第一次采用磁带机作外存储器,首先用奇偶校验方法和双重运算线路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并最先进行了自动编程的试验。此时这个磁带长达1200英寸、包含8个磁道,每英寸可存储128bits,每秒可记录12800个字符,容量也达到史无前例的184KB。从 此之后,磁带经历了迅速发展,后来广泛应用了录音、影像领域。
3、软盘(见过这玩意的一定是80后)
1967年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随着技术的发展,软盘的尺寸一直在减小,容量也在不断提升,大小从8英寸,减到到5.25英寸软盘,以及到后来的3.5英寸软盘,容量却从最早的81KB到后来的1.44MB。在80-90年代3.5英寸软盘达到了巅峰。直到CD-ROM、USB存储设备出现后,软盘销量才逐渐下滑。
4、CD
C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光盘、光盘,诞生于1982年,最早用于数字音频存储。1985年,飞利浦和索尼将其引入PC,当时称之为CD-ROM(只 读),后来又发展成CD-R(可读)。因为声频CD的巨大成功,今天这种媒体的用途已经扩大到进行数据储存,目的是数据存档和传递。
5、磁盘
第一台磁盘驱动器是由IBM于1956年生产,可存储5MB数据,总共使用了50个24英寸盘片。到1973年,IBM推出第一个现代“温彻斯特”磁盘驱动器3340,使用了密封组件、润滑主轴和小质量磁头。此后磁盘的容量一度提升MB到GB再到TB。
6、DVD
数字多功能光盘,简称DVD,是一种光盘存储器。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始使用激光光束进行记录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们的研究获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场。最初的产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激光视盘(LD,Laser Vision Disc)系统。它们的直径多是120毫米左右。容量目前最大可到17.08GB。
7、闪存
浅谈存储器的进化历程
闪存(Flash Memory)是一种长寿命的非易失性(在断电情况下仍能保持所存储的数据信+息)的存储器。包含U盘、SD卡、CF卡、记忆棒等等种类。在1984年,东芝公司的发明人舛冈富士雄首先提出了快速闪存存储器(此处简称闪存)的概念。与传统电脑内存不同,闪存的特点是非易失性(也就是所存储的数据在主机掉电后不会丢失),其记录速度也非常快。Intel是世界上第一个生产闪存并将其投放市场的公司。到目前为止闪存形态多样,存储容量也不断扩展到256GB甚至更高。
随着存储器的更新换代,存储容量越来越大,读写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级硬盘单盘容量已经达到10TB以上,目前使用的SSD固态硬盘,读速度达:3000+MB/s,写速度达:1700MB/s,用起来美滋滋啊。
Ⅳ 未来 信息存储技术 的发展趋势,大概哪些方向就行,如果回答详细的话,可以提高悬赏
目前炒得比较火的概念是:云存储
IT行业的热门是云,那么存储行业作为IT行业的子类也必须要顺应趋势。
云存储的概念网上有,我就不追述了。
其实存储作为底层的核心数据存放设备,需要支持各种上层的业务,所以需要关注相关行业的新技术和新领域,存储现在最大的性能瓶颈在于磁盘,等SSD磁盘普及后(包括价格和容量),存储的势头将更加迅猛。
Ⅳ 存储技术发展史:从磁带到硬件液化
信息是人类认知外界的方式,最初的信息都会对应到现实世界的一个客体或者相关描述。人类是通过不断增加、完善信息来接触、认知并改变世界的。
最初人类依靠大脑中的神经突触来存储信息,但有些信息是如此重要,所以人们想出一切办法来使这些信息能保存下来。于是人类发明了一种描述信息的信息,这种信息就是数据。
数据是可以保存在一种物理介质上的,其实, 在“说话”的过程中,空气可以被视为一种短暂的物理介质。人类通过振动声带在空气中产生波动,声波在空气中可以短暂保留并扩散,不同波形携带了不同数据,这种波动被鼓膜接收到,达到了数据传递的效果。
但是,空气只能将信息保存一瞬间,之后就要靠大脑了。人是会生老病死的,除了口耳相传,人类需要更可靠的数据存储方法与更长久的物理介质。在过去,人类将数据保存在石板、竹简上,后来人类将数据保存在纸上,配合印刷术,使得信息可以大范围长久传播保存。
人类学会以电磁波的方式承载信息后,距离不再是信息传输的限制,但电话无非是远距离说话,电报无非是快速邮寄的信件,最终所有的信息还要回归到大自然构造的眼睛、耳朵和大脑。直到计算机问世后,人类终于可以突破自己处理信息的生理学极限,让程序和电路代替自己处理信息。
1928年,可存储模拟信号的录音磁带问世,每段磁带随着音频信号电流的强弱不同而被不同程度的磁化,从而使得声音被记录到磁带上。1951年,磁带开始应用于计算机中,最早的磁带机可以每秒钟传输7200个字符。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小型磁带盒,可记录约660KB的数据。
1956年,世界上第一个硬盘驱动器出现,应用 在IBM的RAMAC305计算机中,该驱动器能存储5M的数据,传输速度为10K/S,标志着磁盘存储时代的开始。1962年,IBM发布了第一个可移动硬盘驱动器,它有六个14英寸的盘片,可存储2.6MB数据。1973年,IBM发明了温氏硬盘,其特点是工作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
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随后三十年,软盘盛极一时,成为个人计算机中最早使用的可移介质。这个最初有8英寸的大家伙,可以保存80K的只读数据。四年后,可读写软盘诞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软盘尺寸逐渐精简至3.5英寸,存储容量也逐步增长到250M。截止1996年,全球有多达50亿只软盘被使用。直到CD-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USB存储设备出现后,软盘销量才开始下滑。
进入21世纪,信息爆炸导致数据量成倍增长,硬盘容量也在飙升,单盘容量已可达到TB级别。即便如此,单块磁盘所能提供的存储容量和速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实际业务需求,磁盘阵列应运而生。磁盘阵列使用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技术(RAID)把相同的数据存储在多个硬盘,输入输出操作能以平衡的方式交叠进行,改善了磁盘性能,增加了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容错能力。RAID作为高性能、高可靠的存储技术,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21世纪以来,计算机存储技术飞速发展,如何快速高效的为计算机提供数据以辅助其完成运算成为存储技术新的突破口。在RAID技术实现高速大容量存储的基础上,网络存储技术的出现弱化了空间限制,使得数据的使用更加自由。
网络存储将存储系统扩展到网络上,存储设备作为整个网络的一个节点存在,为其他节点提供数据访问服务。即使计算主机本身没有硬盘,仍可通过网络来存取其他存储设备上的数据。基于网络存储技术,分布式云存储、容灾备份、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其中,“硬件液化”与“存储资源盘活系统”是其中最新的技术方向。
如果把所有分散硬件都看做一个整体,所有数据统一定义并存储,尽可能充分发挥其中所有硬件的效率,不光会消除数据孤岛,还会提升整体硬件利用率,变相“创造”出新的资源,节省购置新设备与其配套软件、服务设施的成本。这种将所有硬件视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就是“硬件液化”,即,将原本以各个服务器为单位的硬件资源进行打散、重组,使之像液体一样可以流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将数据孤岛溶解在硬件液化的海洋中。
存储资源盘活系统是贯彻硬件液化思想的产品之一,它是纯软件的存储控制器,能够安装在任意Linux服务器上,可以把各服务器中分散的磁盘整合成高性能的存储资源池,通过分布式双控制器架构保证了低延迟、高可用、易拓展的特性;通过完善的控制台、命令行与API来统一调度管理所有存储设备;通过强大的兼容性和独特的硬件异构特性充分利用全部存储资源。
存储资源盘活系统不独占硬件资源,可与现有应用混合部署在同一套硬件设备上,不影响现有业务的运行的同时将闲置存储资源予以整合,帮用户把现有服务器集群中存储资源利用率不高的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形成统一存储资源池。可基于异构硬件进行部署,兼容x86、ARM、龙芯等平台设备。可以通过标准 iSCSI 协议为上层应用提供虚拟 Target 和逻辑卷,提供分布式块存储服务并可被灵活调度、分配、使用。
参考资料:
存储小白-为什么需要存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下一代数据存储技术研究报告
维基网络-计算机存储技术
IDC-《IDC FutureScape: 全球云计算 2020 年预测——中国启示》.
Ⅵ 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类记录信息、存储信息方法经历了以下几大技术:
1,结绳记事;
2,文字纸张;
3,磁记录方式(磁鼓,磁带,磁盘等) 当前比较成熟,
4,半导体电记录(电路,电量或电容):ROM,RAM等;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提升而不断提升、改进
5,光记录(光盘,光运算器件) 光计算和光存储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大力发展
Ⅶ 信息存储技术的背景 应用 发展以及趋势
信息存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一直伴随着、同时推动着IT业各方面技术的协同发展,是当今IT领域中少数发展最为迅速的热点之一。纸的发明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现代信息存储技术则大大超越了纸张记录的含义。21世纪是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时代,现代信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信息量每年以指数方式上升,出现了信息爆炸的态势。据UC Berkley 200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来3年内所产生的数据将超过过去4万年中产生数据的总和,而且93%的新生成的信息为数字形式。当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初现时,存储容量还只是以千位字节计…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6-CXJL200605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