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未来 信息存储技术 的发展趋势,大概哪些方向就行,如果回答详细的话,可以提高悬赏
目前炒得比较火的概念是:云存储
IT行业的热门是云,那么存储行业作为IT行业的子类也必须要顺应趋势。
云存储的概念网上有,我就不追述了。
其实存储作为底层的核心数据存放设备,需要支持各种上层的业务,所以需要关注相关行业的新技术和新领域,存储现在最大的性能瓶颈在于磁盘,等SSD磁盘普及后(包括价格和容量),存储的势头将更加迅猛。
㈡ “东数西算”全面启动:数据大迁徙背后,看见存储产业的未来轮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已成为国家级战略工程,浩浩荡荡地站上了 历史 舞台。
“东数西算”被认为是继“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之后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将成为“新基建”的新抓手。具体而言,“东数西算”就是将东部产生的数据和需求,放到西部数据中心去计算和处理。这有利于为数据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可再生能源,大幅降低其运行维护成本,同时能够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和西部地区发展。
乘着“东数西算”的政策东风,存储、计算产业也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其中,基于分布式存储架构的SDS(软件定义存储)作为先锋力量、“热门选手”,天生具有可扩展性以及灵活性,必然会为新基建时代带来革命性的数据储存手段。
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是,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纵深推进,存储需求激增,同时5G、AI、云等技术加速更迭的背景下,与之相伴而生的SDS由于还在沿用十年前的技术,也必然需要同频进化。
01
被行业拥簇的SDS(软件定义存储)
2013年,“软件定义一切”被首次提出时,还是个令人怀疑的技术畅想。尤其是当它与存储绑定在一起,在一些传统储存厂商眼里是不着边际的。但事实证明,SDS(软件定义存储)的诞生,不仅优化了传统存储的弊端,并在日后的十年里逐渐繁荣。
根据IDC公布的2021年三季度中国软件定义存储(SDS)市场报告显示,前三季度中国SDS市场获得高速增长,市场规模同比增长54%,成为中国存储市场的增长引擎。早就发布过软件定义是趋势的Gartner预测,到2024年,全球50%的存储容量将以软件定义存储的形式部署,包括本地部署或在公有云上。
SDS在市场上的狂飙突进,一方面是基于创新技术。近几年,由于数据爆炸式增长,存储系统的软硬件紧耦合设计严重地限制了存储技术的发展,而软件定义存储则可以实现软硬解耦,让硬件成本尽可能的降低,使得软件发挥更大价值。通过软件的设计,来决定存储的性能和边界,不用再受硬件设备、服务器的限制。其方向在于帮助用户在传统数据中心或云内实现存储资源的池化和服务化,以及在多云之间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自由流动。
另一方面,是源于 历史 的进程,被时代选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的发展,非结构数据爆发式增长——文本、图像、影视、超媒体等,面对这些数据,传统存储方式难以招架,而SDS存储正是包含针对文件的存储、对象的存储,自然就成了相关行业的首选。此外,企业云化在近几年成为了主流。在上云浪潮下,不同种类业务在池化的资源池中拿到相匹配的资源。这种业务场景天然适合软件定义存储的分布式架构、软件定义、水平扩展、基于统一存储引擎向上提供多种接口等特性。
02
SDS已站在新十年的转弯处
带着这样的优势,伴随着行业的拥簇,SDS转眼已来到新十年的转弯处。周遭环境飞速变化,数字浪潮奔腾汹涌,一些厂商、企业赫然发现,这个阶段的SDS竟然依然处于1.0时代,还在沿用十年前的开源技术,基于旧的硬件架构设计,似乎已无法更好的应对未来的新兴需求。
例如,与10多年前相比,现在的存储硬件、网络以及相关的技术方案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如果在软件层面不做出新的变革,数据存储系统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还有介质方面,存储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从机械硬盘向SSD固态硬盘的过渡,由此带来了超高的IOPS、超低的时延;网络的提升更是惊人,100G已经司空见惯,400G也已经渐行渐近。
当然,也面临着“云”的追赶。我们都知道,目前,企业云化已经成为必答题,云的发展日新月异,从私有云到多公有云、边缘云、分布式云,企业选择上云的部署方式越来越多元,数据可能存放在任意的地理位置,存储平台需要构建全局统一的存储资源池,让数据在多数据中心、混合多云和边缘中按需流动,这都是目前SDS1.0需要突破的挑战。
03
触摸存储未来的轮廓,ExponTech抢先迈向SDS2.0
作为数据基础设施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ExponTech华瑞指数云率先提出SDS2.0概念。在ExponTech看来,SDS从1.0需要迈向2.0时代,进化为2.0后,会为行业带来眼前一新的改变。
比如,SDS 2.0将支持可组合式架构,整合私有云、多个公有云,边缘云中的存储资源,提供不同IO模型,不同性能和可靠性要求以及许多种协议接口(iSCSI、S3、POSIX、NFS、CIFS、CSI、HDFS等)的自由组合及灵活部署使用。
还有,SDS2.0将与云原生高度协同。无论在计算、网络、数据亦或业务的层面,都可以按照云原生的架构模式、部署模式和运营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进化。SDS 2.0需要按照云原生的方式,支持和适配企业云原生应用的发展。
最后,具备向上服务能力。SDS2.0在做好基础存储的服务、流动的同时,还会向上管理数据库,分发数据,帮助企业解决数据孤岛问题。
不仅如此,ExponTech认为,SDS2.0未来近乎要实现一个飞跃式的革新,是需要在引擎和架构方面做出全新的设计。
由此,ExponTech前瞻性地发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存储引擎WiDE。和其他存储相比, WiDE既可以提供多池架构下的IO调度和数据流动,企业可以存储海量非结构数据,也能存储要求高性能高可靠的结构化数据,还可以做高性能的数据分析,真正实现数据原生于一个数据平台上,只保留一份数据却可以被各类应用以各种接口访问,避免各种数据孤岛和数据复制拷贝带来的问题。
此外,WiDE还全面覆盖数据新基建创新型应用场景。在覆盖现有分布式存储产品SDS1.0的主流业务场景之外, WiDE能在高性能数据分析HPDA、高性能云主机、高性能数据库底座、混合多云数据平台等业务场景发挥作用,弥补之前高端应用场景下吞吐和时延的缺陷。
引擎WiDE的问世,将会在SDS2.0时代更好地帮助企业应对数字化时代面临的业务快速迭代升级的需求,推动企业智能化。未来,ExponTech也将会打造更多前沿存储产品,助力国内数据存储和国产系统软件的发展。
伴随着对SDS2.0的展望和引擎WiDE的无限可能性,未来之窗的纱帘正在缓缓拉开,我们对于数字世界广阔前景的想象,变得更为具体可感了。
END
㈢ 云端存储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海量数据催生新型的存储模式——云存储
近年来,大数据发展浪潮席卷全球,企业对信息存储提出了新的需求,云存储由此而诞生。云存储是基于云计算相关技术延伸和发展而来的全新的产品形态。
云存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虚拟化技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数据备份技术、内容分发网络技术和存储加密技术。云存储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节约存储空间。
云存储往企业级方向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云存储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云计算、云存储的概念在国内开始出现。2011年,云计算、云存储的概念落地;2012年,国家将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云存储应用,类Dropbox和类Evernote的应用层出不穷。该阶段云存储的发展以个人云存储发展为主。
2016年,监管政策收紧导致大批网盘企业关停,致使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急剧下降。企业云存储迎来高速发展期,国家积极鼓励企业上云。同时伴随着海量数据的增长,市场对信息存储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存储容灾、专属企业存储等服务。
据统计,目前企业云存储占据了98.63%的云存储市场规模,个人云存储市场规模占比仅在1.37%左右。
从整体市场规模看,2015年我国云存储市场规模约为115亿元,2019年我国云存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26亿元。2020年,海量数据的持续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企业对云存储的需求,2020年我国云存储市场规模预计接近400亿元。
万物互联将催生更大云存储市场
未来,我国5G的发展与云计算交织并进,5G时代网络速度的提升带来万物互联,而其背后大量的数据需要有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支撑,我国云存储市场发展空间大,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增长,2026年有望突破1800亿元。
㈣ 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如下:
1、巨型化,指计算机具有极高的运算速度、大容量的存布空间;2、微型化,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发展的必然;3、网络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4、智能化,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
㈤ 简述储存设备的发展趋势
市场由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厂商奋力追赶
存储芯片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三星、SK海力士、美光,合计占据全球DRAM市场95%左右的份额,NAND
Flash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三星、铠侠、西部数据、美光、SK海力士、英特尔六大原厂组成的稳定市场格局。
从中国存储芯片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市场主要由国外存储芯片巨头领导,细分领域也落后于国外及台湾厂商(如NOR
Flash的旺宏/华邦等),但近年来国内厂商奋力追赶,已在部分领域实现突破,逐步缩小与国外原厂的差距。
其中,兆易创新位列NOR
Flash市场前三,聚辰股份在EEPROM芯片领域市占率全球第三,长江存储128层3DNAND存储芯片,直接跳过96层,加速赶超国外厂商先进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兆易创新集团旗下还包含长鑫存储(CXMT),意味着兆易创新集团同时握有中国NOR
Flash与DRAM的自主研发能力,扮演中国半导体发展的重要角色。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存储芯片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前景预测》。
㈥ 云存储的发展趋势
云存储已经成为未来存储发展的一种趋势。但随着云存储技术的发展,各类搜索、应用技术和云存储相结合的应用,还需从安全性、便携性及数据访问等角度进行改进。(1)安全性从云计算诞生,安全性一直是企业实施云计算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同样在云存储方面,安全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于想要进行云存储的客户来说,安全性通常是首要的商业考虑和技术考虑。但是许多用户对云存储的安全要求甚至高于它们自己的架构所能提供的安全水平。即便如此,面对如此高的不现实的安全要求,许多大型、可信赖的云存储厂商也在努力满足它们的要求,构建比多数企业数据中心安全得多的数据中心。用户可以发现,云存储具有更少的安全漏洞和更高的安全环节,云存储所能提供的安全性水平要比用户自己的数据中心所能提供的安全水平还要高。(2)便携性一些用户在托管存储的时候还要考虑数据的便携性。一般情况下这是有保证的,一些大型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承诺其数据便携性可媲美最好的传统本地存储。有的云存储结合了强大的便携功能,可以将整个数据集传送到你所选择的任何媒介,甚至是专门的存储设备。(3)性能和可用性过去的一些托管存储和远程存储总是存在着延迟时间过长的问题。同样地,互联网本身的特性就严重威胁服务的可用性。最新一代云存储有突破性的成就,体现在客户端或本地设备高速缓存上,将经常使用的数据保持在本地,从而有效地缓解互联网延迟问题。通过本地高速缓存,即使面临最严重的网络中断,这些设备也可以缓解延迟性问题。这些设备还可以让经常使用的数据像本地存储那样快速反应。通过一个本地NAS网关,云存储甚至可以模仿终端NAS设备的可用性、性能和可视性,同时将数据予以远程保护。随着云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厂商仍将继续努力实现容量优化和WAN(广域网)优化,从而尽量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性。(4)数据访问现有对云存储技术的疑虑还在于,如果执行大规模数据请求或数据恢复操作,那么云存储是否可提供足够的访问性。在未来的技术条件下,此点大可不必担心,现有的厂商可以将大量数据传输到任何类型的媒介,可将数据直接传送给企业,且其速度之快相当于复制、粘贴操作。另外,云存储厂商还可以提供一套组件,在完全本地化的系统上模仿云地址,让本地NAS网关设备继续正常运行而无需重新设置。未来,如果大型厂商构建了更多的地区性设施,那么数据传输将更加迅捷。如此一来,即便是客户本地数据发生了灾难性的损失,云存储厂商也可以将数据重新快速传输给客户数据中心。 云计算和物联网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云计算”是“互联网中的神经系统的雏形,“物联网”是“互联网”正在出现的末梢神经系统的萌芽。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的两种业务模式:
1.MAI(M2M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内部MaaS;
2.MaaS(M2M As A Service), MMO, Multi-Tenants(多租户模型)。
随着物联网业务量的增加,对数据存储和计算量的需求将带来对“云计算”能力的要求:
1.云计算:从计算中心到数据中心在物联网的初级阶段,PoP即可满足需求;
2.在物联网高级阶段,可能出现MVNO/MMO营运商(国外已存在多年),需要虚拟化云计算技术,SOA等技术的结合实现互联网的泛在服务:TaaS (everyTHING As A Service)。 云安全(Cloud Security)是一个从“云计算”演变而来的新名词。云安全的策略构想是:使用者越多,每个使用者就越安全,因为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足以覆盖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只要某个网站被挂马或某个新木马病毒出现,就会立刻被截获。
“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 私有云(Private Cloud)是将云基础设施与软硬件资源创建在防火墙内,以供机构或企业内各部门共享数据中心内的资源。 创建私有云,除了硬件资源外,一般还有云设备(IaaS)软件;现时商业软件有VMware的 vSphere 和Platform Computing 的ISF, 开放源代码的云设备软件主要有Eucalyptus和OpenStack。至2013年可以提供私有云的平台有:Eucalyptus、3A Cloud、minicloud安全办公私有云、联想网盘和OATOS企业网盘等。
云创存储推出minicloud安全办公私有云,用最少的成本为企业部署云存储以及企业办公应用软件,为企业打造安全的办公环境。在满足企业办公需求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了企业IT建设的门槛与风险,并同时全面保障企业数据安全。
私有云计算同样包含云硬件、云平台、云服务三个层次。不同的是,云硬件是用户自己的个人电脑或服务器,而非云计算厂商的数据中心。云计算厂商构建数据中心的目的是为千百万用户提供公共云服务,因此需要拥有几十上百万台服务器。私有云计算,对个人来说只服务于亲朋好友,对企业来说只服务于本企业员工以及本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因此个人或企业自己的个人电脑或服务器已经足够用来提供云服务。 云会议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会议形式。使用者只需要通过互联网界面,进行简单易用的操作,便可快速高效地与全球各地团队及客户同步分享语音、数据文件及视频,而会议中数据的传输、处理等复杂技术由云会议服务商帮助使用者进行操作。
目前国内云会议主要集中在以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为主体的服务内容,包括电话、网络、视频等服务形式,基于云计算的视频会议就叫云会议。云会议是视频会议与云计算的完美结合,带来了最便捷的远程会议体验。及时语移动云电话会议,是云计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完美融合,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简单的操作,提供随时随地高效地召集和管理会议。 云社交(CloudSocial)是一种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交互应用的虚拟社交应用模式,以建立着名的“资源分享关系图谱”为目的,进而开展网络社交,云社交的主要特征,就是把大量的社会资源统一整合和评测,构成一个资源有效池向用户按需提供服务。参与分享的用户越多,能够创造的利用价值就越大。
云计算系统
㈦ 移动存储介质的发展趋势
趋势一:各种信息安全技术走向融合
在企业数据安全管理领域,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就是与各种安全技术的集成以及与各种安全产品的整合。移动存储介质的保密管理已经远远超越了设备单点安全的范畴,移动存储介质泄密防护作为企业信息失泄密防护的重要环节,需要结合企业现有组织结构,并能与现有的企业安全产品相整合,特别是与信息防护和控制系统(IPC)的整合,成为全面信息安全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
一些厂家认识到基于软、硬件的保密防护的必要性、优点和不足,将单点设备安全和移动存储介质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并推出了软硬件结合的产品,这类产品的出现是技术融合的产物,它综合了以上两类产品的优点,实现了移动存储介质的数据安全、介质访问控制,介质使用环境安全、数据摆渡安全等多层次保护,对移动存储介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类产品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方案。
趋势二:基于安全芯片的验证和加密被越来越多的产品所采用
随着安全移动存储设备应用环境的复杂化,简单地依靠桌面操作系统的单向认证方式,无法抵挡假冒身份,数据拦截等恶意的窃密手段。基于安全芯片的身份认证方式,将大大提高移动存储设备数据访问的安全性。在安全移动存储设备芯片中运行独立的COS操作系统,通过USBKEY等安全通道进行身份认证,并由COS完成数据的动态加密。这种认证和保密技术是SIM卡、网上银行等应用认证技术的拓展。
趋势三:介质的分级保护成为产品的必要功能
国家保密部门在保密制度上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信息系统提出了分密级保护的要求,并规定不同密级实体之间的访问规则,比如高密级移动存储介质不能在低密级计算机上使用,高密级电子文件不能存储在低密级存储设备上。为满足保密部门这些要求,密级标识和基于主客体密级标识的访问控制成为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的必备功能。
趋势四:安全数据摆渡成为热门技术
传统的数据摆渡威胁来自于移动存储介质在内外网之间的交叉使用。近几年,病毒(木马)通过移动存储介质摆渡来窃取用户文件,逐渐成为信息安全的焦点问题,如何有效地鉴别用户和病毒(木马)行为,通过有效的手段来保证移动存储介质在内外部网络之间进行数据摆渡的安全,成为移动存储介质保密管理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趋势五:审计跟踪趋向多维度、立体化
移动存储介质的便携性决定它需要把传统的终端数据审核功能拓展到受控的环境之外,系统审计跟踪需要从简单一维空间发展到多维空间,实现基于身份、时间,地点、设备、不同安全模式等多维跟踪。人员操作审计,终端操作审计、设备使用审计,文件跟踪审计等构成了立体化的审计跟踪体系。
易产生的安全隐患
隐患1:使用人员安全意识不高,将带有与工作有关的资料、单位机密文件的移动存储介质随意外借或者麻痹大意而丢失,被他人将移动存储介质中的资料悉数窃取。
隐患2:移动存储介质在内外网之间直接交互使用,在接入互联网等网络时,容易被黑客利用高科技手段获取有用的个人或者公司信息,从而导致一些重要数据或信息的泄密,造成不必要的个人或者集体损失。
隐患3:由于移动介质的不规范使用,使其作为媒介将病毒从外网带入内网成为了可能,如银行内部发生了计算机病毒攻击内网导致网络瘫痪、系统崩溃和数据丢失。
隐患4:由于移动介质的方便性,常常随身携带,造成移动介质震动或跌落使其受损,从而造成数据和信息的丢失。
隐患5:目前市场假货很多,大多数都是扩容产品,实际容量与标识有很大的出入,往往使存储的资料丢失,所以,在购买时,一定要买正品。
㈧ 信息存储技术的背景 应用 发展以及趋势
信息存储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一直伴随着、同时推动着IT业各方面技术的协同发展,是当今IT领域中少数发展最为迅速的热点之一。纸的发明记载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现代信息存储技术则大大超越了纸张记录的含义。21世纪是数字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时代,现代信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信息量每年以指数方式上升,出现了信息爆炸的态势。据UC Berkley 200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未来3年内所产生的数据将超过过去4万年中产生数据的总和,而且93%的新生成的信息为数字形式。当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初现时,存储容量还只是以千位字节计…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2006-CXJL200605012.htm
㈨ 信息存储技术的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
1.评价存储技术的指标
评价存储技术的指标常包括以下几种:存储密度、存取时间、存储成本、信息更新的难易、可靠性、寿命、消耗功率等。
其中有几项指标是互为相反的,没有一种存储技术能同时满足所有要求。因此,无论是纸印刷存储,还是缩微存储,磁存储,半导体存储,光盘存储都各自具备别的技术不能替代的优点。因此它们将在较长时期内并存,互为补充。
2.缩微存储、磁存储和光盘存储技术特点的比较
1)从存储容量、存储密度来看,光盘存储占有绝对优势。
2)从存取时间来看,磁存储占有优势,光盘存取的时间则较长,缩微存储的存取时间则不可比。
3)从信息更新的难易程度来讲,磁存储非常容易,而光盘存储的信息更新技术正在研制过程当中,缩微存储则不能进行信息的更新。
4)从存储信息的可靠性比较可以看出,缩微存储技术占有绝对优势,它的误码率为0,且保存期限最长。
5)缩微存储技术和磁存储技术比较成熟,缩微存储技术具有一次性投资较低的特点。
6)从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来看,光盘存储技术最有希望,随着光盘技术的改进和成熟,它的存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成本将会进—步降低,光盘存储技术将有一个飞跃的发展。
3.信息存储技术的未来
由上面的特点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纸印刷文献的存储,还是缩微存储、磁存储、光盘存储,它们都各自具备别的技术不能替代的长处,因此,它们将在较长时期内并存,互为补充。这是信息存储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
信息存储技术的另一发展趋势是各项信息存储技术的结合发展:
1)磁存储与光存储的结合——磁光存储技术。这是一种利用激光在磁光存储材料上进行信息写入和读出的技术。磁光存储技术结合了磁存储与光盘存储的优点,存储密度高,存储容量大,而且存取时间短。
2)采用缩微片和光盘两种存储媒质的复合系统。在随录随用、检索速度、影像远距离传送等方面,光盘优于缩微片,而在输入速度、复制发行、存储寿命、法律依据陆方面,缩微片又优于光盘。日本的佳能和富士公司先后推出一种采用缩微片和光盘两种存储媒质的所谓复合系统。采用复合系统的另一个优点是,原来已拥有大量缩微片的旧系统仍可继续使用,并能顺利地向新系统过渡。
3)“三合一”的存储系统,即将缩微、磁和光盘存储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系统。柯达公司正在研究这种系统。
信息存储技术将有一个重新的比例分配是其发展的又一必然趋势,为了实现我国信息工作的现代化,我们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来积极推动信息存储技术的这种转化。信息存储技术比例上的重新分配,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各信息存储技术的特长,扬长避短。所谓“重新的比例分配”是:
1)传统的纸印刷文献,由于存储空间、存储条件等限制,一些利用率较低的印刷型文献将被缩微存储代替。
2)对于形像资料,为了保持图像的色彩,最好用光盘存储。当然也可以用彩色缩微摄影保存,但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为了充分利用光盘处理计算机信息的能力,可用光盘代替磁盘存储信息机构的书目信息和情报检索信息。通过光盘可以快速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也可利用电子传输通信为远程终端提供书目信息。
4)存储计算机信息,过去都拟依靠COM技术,随着光盘技术的发展,COM技术可能被光盘代替。
5)根据光盘存储信息寿命短,但检索功能强及检索速度高的特点,可考虑将检索频率高的科技期刊、科技报告、标准和法律文献及一些词典工具书等存入光盘。根据科学信息老化规律,科技文献的引用期平均也只有10年左右,正好与光盘保存信息的寿命相当。
从长远来看,在信息存储技术领域内,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有人估计,利用生物蛋白自我繁殖的功能,可以制造出极大容量的生物存储器;还可借助生物集成电路把计算机与人脑(一个极大容量的生物信息存储器)联系起来,形成新的人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