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中端存储开箱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中端存储开箱

发布时间: 2023-04-02 03:14:39

1. 仅需499元,便可组建家用NAS,海康G1 Master 体验分享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绝大多数的人们每天都会产生很多数据,其中相片,视频这类数据占据绝大多数,很多数据越积越多,还不舍的删除,往往很多用户会存入网盘。不过放在网盘真的不放心,像当年的360云盘,说关就关,很多用户来没来得及下载里面的资料数据就给清空了。现在存活的还有网络云盘,不过空间是有限的,上传下载还需要购买会员才能达到理想的传输速度,当然还有这数据资料泄露的风险。出于种种的考虑,现在人们更加偏向于NAS私有云 这类设备。云存储的优势在于可扩展性、场外管理、快速部署,以及较低的前期成本,这些优势逐渐被企业和个人用户所认可。

目前NAS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购买成品的NAS设备,另一种是自己买硬件组装,再刷专门的NAS系统。前者适合入门级 个人、家庭用户,后者适合喜欢折腾的极客玩家。今天笔者就带来一款刚刚上市的NAS产品~海康存储G1 Master ,它不仅支持远程下载,多设备登录,还可以自动备份,而且它的价格非常的亲 民。

下面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简单开箱:

它的包装采用了全黑色的纸盒,封面有着这款海康G1 Master的外观图,看上去非常的小巧,金属质感很强,外观图上面的G1格外显眼。

由于是众筹的产品,打开产品便会看到一张写着感谢米粉的卡纸,瞬间感到非常的温馨。在卡纸的下面是配件盒,在配件盒的下面便是海康G1 Master的主机。

我们直接上全家福吧,我们可以看到最大个的便是海康G1 Master的主机了,配件方面为用户准备了一个电源适配器,一根网线。再就是一份说明书,上面详细介绍了相关的使用方法,使用前一定要先阅读下再上手。简单开完箱,下面的时间我们再来看下这款海康G1 Master的细节部分。

细节展示:

这款海康G1 Master的机身尺寸为:206x148x47(mm),大小跟一本厚厚的大辞典差不多。它的机身采用的是6系铝合金材质和塑料材质拼装组成。上盖为铝合金,下盖为塑料,既保证了散热效果,还减轻了机身的自重。

之前了解过海康的MAGE 10产品,自带硬盘不支持自行拆换,外观更像是一本书,立式摆放。而这款 G1 Master作为海康存储旗下的最新系列,不再延续以往的外观设计,而是采用了平卧式的摆放。机身正面有着使用激光镭射的HIKSEMI 品牌logo,辨识度很高。

机身的左右两侧均采用了斜形的格栅设计,左侧为出风口,右侧为进风口。出风口在色彩搭配上还是花了点心思的,采用黄黑色搭配,左侧为了迎合右侧,将电源开关设计成了黄色。而右侧不仅仅是进风口,这里还是硬盘仓的位置,黄色的区域便是硬盘仓的卡扣舱门。

这款海康G1 Master的I/O区域位于机身的背面,这里是将铝合金外壳做了个镂空设计,呈现一个不规则的形状,正好跟铝合金外壳与塑料外壳契合的地方相呼应,将几何线条运用的淋漓尽致。

都有哪些接口呢?从左至右分别是:12V的DC电源插口,千兆自适应RJ45有线网接口 ,USB 3.0 接口,Type-C接口 ,再就是Reset重置口。其中USB 3.0 接口和Type-C接口可以用来扩展外接设备,比如移动硬盘,U盘等。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支持 接入UPS电源箱,在家中停电时也能很好地保护硬盘,从而降低数据损失风险。

再来看机身的底部,全平面的设计,中间是产品的铭牌,四个角的位置设计了防滑脚垫,放在做面是非常平稳的。而且在工作时,还能抵消硬盘转动时的轻微震动。

接下来我再说一下如何安装用硬盘吧。前面说到右侧黄色区域就是硬盘仓门,卡扣式设计,将手指拨动卡扣开关便可将硬盘托拉出来。这款硬盘托是支持3.5寸硬盘和2.5寸硬盘 的 固态硬盘的, 方便 用户选择。

将硬盘托左右两侧的快装条 拆 掉,将硬盘卡进硬盘托,再将快装条卡进硬盘两侧的螺丝孔内即可安装完成,非常的简单。装完硬盘后,再将硬盘卡进主机内部,就完成大半的工作!接下来就通电体验一下吧!

体验分享:

官方推荐希捷酷狼硬盘,此次我选择的是4T硬盘。 熟悉希捷的用户都知道,酷狼系列是NAS专用盘,具有运行稳定,寿命长,静音等特点,深受用户的青睐。当然家中其他系列的硬盘也是可以用的。最大可支持8TB容量的硬盘,对于家庭使用的话,足够了。

海康G1 Master核心硬件方面,搭载了一颗四核心的处理器,主频为1.4GHz ,它的芯片AI运算能力为0.75TOPS,相比于自家其他系列产品,运算能力提升25% ,大大增强了照片的识别能力,以及空间容量的合理优化。

海康G1 Master没有设计传统常见的LED指示灯,而是在前面板下边缘处,设计了一条较长的灯带。硬盘没有激活的情况下呈现红光,当激活正常使用是,便会呈现黄光,便于用户分辨其状态。

将设备通电后,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扫描说明书上面的二维码下载相关的软件了,它的这款软件叫做 “海康智存” 。进入软件之后会有相关的连接设备的教程引导,最傻瓜的方式就是点击开始搜索,它会自动地找到设备。

进入软件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格式化硬盘,才能正常使用。4T的硬盘格式化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格式完成后,所有功能便可以正常使用了。在存储管理里面可以看到4T的硬盘容量,实际只有3.6T,在合理的范围内。笔者将手机内的所有照片上传后采用了1.9G,简直是九牛一毛。

我们先看下软件界面和功能的分布。首页的上方常用功能的快捷键,主要包括了照片,视频,宝宝相册,通讯录同步,视频监控,离线下载等。下方有三个分类,分别是首页,文件和我的。点击照片,便会进入所有照片的预览页,这里可以按照时光轴查看,也可以根据人脸 ,地点来查看。

在智能生活一栏中,点击更多便可以安装多款常用的软件,实现功能扩展,除了已有的宝宝相册,通讯录同步外,用户还可以添加网络网盘,玩物下载,离线下载等等。

此外,它还有照片,视频等资源的分享功能,在预览照片的界面下,点击左下角的分享功能便可以分享到微信,QQ,朋友圈等平台,还可以直接分享链接和海报。这下可好了,完全可以替代网盘之类的了。

在文件中可以查看我的备份,下载的文件以及单独上传的文件。安装网络云盘后,登录账号便可以将网络云盘里面的资料下载到G1 Master 里面了,而且还单独设置了一个文件夹,找寻起来也比较的方便。

而在我的界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针对该设备的一些设置和管理。比如设备状态选项里,我们可以看到设备的CPU和内存的使用率,上传和下载的速率,以及设备的当前的运行温度,风扇转速等,非常的全面。其次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支持Samba,AFP以及DLNA三种区域网共享模式,我家用的是小米电视,用了Samba模式,这样NAS里面的影视资源就可以直接在电视那边观看了,不用在使用U盘来回的粘贴复制观看了,省心不少。

海康G1 Master除了支持手机移动端APP外,它还支持电脑PC端,不过需要通过手机端获取下载链接进行下载,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增加了不少的安全性,只有有这款设备的用户才知道在哪里下载桌面版的。

桌面版的功能 相对 要简单一些,软件的界面也非常的简洁。主要包括了:我的空间,共享空间,加密空间,我的分享以及传输列表,还有一个简单的工具箱。

在我的空间里面,可以查看备份的文件,以及下载的文件。以我的备份文件为例,点开之后,便可以查看手机端所有备份的图片文件了,这里将所有的照片,按照拍摄的时间创建了单独的文件夹,找寻起来也更加的方便。如果靠人工分类的话,是一件很头疼、很费时的事情。

在电脑端,同样支持文件分享,提供了1天,7天以及永久分享,创建好链接后,便可以分享给想要分享的亲朋好友了。在我的分享中,还可以查看每个文件的分享详情,当然用户也可以取消分享。

笔者平时喜欢在电视上面看一些影片,电脑下载好了复制到U盘里面,在插入电视,这样才能观看,过程还是有点麻烦的。前面说到开启局域网共享后,将影片上传到这个共享空间,便可以在同一局域网的电视端查看播放了,简单多了。

顺便测试了一下局域网的传输速度,可以看到上传的速度是112.3MB/s ,而且传输非常的稳定,一部2.4G左右的影片,十几秒钟就上传完了,由此可见海康G1 Master是完全可以跑满千兆网络的。

它还有一个专属的私密空间,初次使用是需要设置加密密码的,可以将一些涉及隐私的照片,视频,以及重要的资料等放在里面,这可比放在网盘安全多了,而且上传下载还方便,还没有泄露的风险。目前来看电脑端的功能的比较单一,相比手机端少了很多的实用功能和插件,后续应该会通过软件的更新来逐步完善。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这款海康 存储 G1 Master的使用分享,不知道大家喜欢这款NAS云存储设备吗?最后我再简单总结几句吧。

写在最后:

关于售价,单设备不含硬盘的售价仅为499元,在NAS阵营中,这样的价格也是真香了,配个硬盘就可以组建家用NAS了,把数据存在家中不是更好吗。

2. 开箱即用的性能分析工具pinpoint

pinpoint是开源在github上的一款APM监控工具,它是用Java编写的,用于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监控,属于分布式调用链监控组件。

它主要的特点是开箱即用、完备的Web界面,对性能影响较小,无侵入式安装探针,小团队懒人的必备佳品。

官网:https://github.com/naver/pinpoint

监控截图如下:

服务器端主要分为三部分:

1.pinpoint-collector.war 控制器,用于接受各客户轮衫端传回来的数据,保存在Hbase里。需要部署在中间件(比如tomcat)中

2.pinpoint-web.war 监控界面,即上图这个还不错的Web界面。需要部署在中间件(比如tomcat)中

3.Habse数据库 ,用于存储数据

客户端pinpoint-agent,其实就是一个jar包,主要是放在待监控的目标机器上,随待监控的jvm启动即可。支持tomcat、jboss、spring boot.

以tomcat为例:只需要在tomcat的catalina.sh中加入以下代码即可

安装部署都比较简单,不赘述,参考官网即可

https://github.com/naver/pinpoint/blob/1.7.3/doc/installation.md

注意事项

pinpoint-collector对外开放的三个端口9994\9995\9996,主要用于从agent处获取数据,其中9994为tcp协议,9995及9996均为udp协议,在生产环境开通网络权限时需要注意

还有就是pinpoint-agent并不是型袜把所有的请求都会拦截发送到pinpoint-collector上腊租腔,只是部分请求(大约20%),因此只能做性能分析告警用,不能作为全数据参考。

3. 最近和EMC中端存储耗上了,如何查看EMC VNX阵列电池模块(SPS)的每周自检状态

在日常设备运行中,作为系统健康检查的一部分,VNX和CLARiiON存储系统每周日凌晨1点会定期检查SPS电池状态。该检查时间用户可以自定义调整,但不能禁用该功能。通过查看SP事件日志可以直观了解到SPS运行情况。在检查每周SPS电池状态前需先对NAS进行健康检查,然后运行如下命令对SPS每周检查报告进行查看:
步骤一:查看SPA和SPB的IP地址。[nasadmin@VNX5500CS0 ~]$ cat /etc/hosts | grep -i sp
步骤二:检查SPS电池运行状态。
[nasadmin@VNX5500CS0 ~]$/nas/sbin/navicli -h <SPA-IP-address> getcrus
步骤三:通过日志查看SPS电池状态。
[nasadmin@emcadmin nasadmin]$ /nas/sbin/navicli -h <SPA-IP-address> getlog | tail - 50

更多详细说明建议看一下EMC论坛的文章: https://community.emc.com/docs/DOC-20893

4. 关于IBM、HP等中低端存储详细综合分析报告。

中产阶级的品质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而中端存储就是外部磁盘存储市场的中产阶级,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整个市场状况的晴雨表。

Gartner和IDC在3月初公布的2005年外部磁盘存储市场调查报告都得出了全年收入增长达两位数(11.2%和12.1%)的结论,其中中端存储系统的贡献最大:

在过去两年中,按季度计算的收入增长率(与一年前同期相比),EMC的CLARiiON家族除2005年第三季度为20%,其余11个季度都超过了30%!尤其在Symmetrix DMX-3推出之前,是CLARiiON的出色表现弥补了高端存储系统相对低迷造成的损失;

惠普(HP)200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增长均略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EVA中端存储阵列的“强势”增长和高端XP系列的增长帮助其保住了第二的位置;

2005年全年IBM收入增长在25%左右,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接近50%,而中端存储系统收入在4Gb/s的TotalStorage DS4800的推动下增长超过40%;

以中端存储为主的戴尔(Dell)全年增长约40%,第四季度更接近60%;

Network Appliance(NetApp)第四季度和全年的收入增长均在23%左右,在FAS3000系列的推动下超越Sun排名第六……

可是,上述厂商能否代表整个市场呢?当然!根据Gartner的统计,加上HDS(日立存储系统)和Sun,前七大厂商在2005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3.5%和81.6%,比一年前的75.8%和77.8%有所上升。由此可见,大型厂商对存储行业的控制是相当……的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把中端存储系统的研究范围圈定在EMC、惠普、IBM、HDS、戴尔、NetApp和Sun这前七大存储系统厂商的相应产品中应该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不过,我们下面只列举了其中六家的产品,因为戴尔的中端存储系统OEM自EMC。事实上,EMC CLARiiON家族的骄人业绩便有戴尔一份功劳。

如何界定中端存储系统?

在中端存储系统的界定上,我们主要参考各厂商自己的定义:部分厂商对自己的产品有明确的分类——IBM和HP用“Mid-range”,Sun用“Midrange”,一目了然;其他厂商虽然没有写得这么直白,但每个系列产品的定位大家也都是很清楚的。不同厂商的中端存储系统在配置上会有高下之分,不过并不足以形成明显的分野。

严格说来,公认的中端存储系统范围要更小一些。举例来说,HDS将TagmaStore NSC55定位在中端存储系统中的高端,表面看来其最大72TB的容量确实比地道的中端系统TagmaStore AMS500还低,可实际上NSC55与高端的TagmaStore USP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称之为入门级的高端存储系统恐怕更为合适——HDS的两个OEM客户HP和Sun就是这么做的。同样的规则也可以解释IBM为何要把最大容量只有38.4TB的TotalStorage DS6800划入企业级(Enterprise,相当于“高端”)存储系统的行列。

NSC55与DS6800偏小的容量部分归因于它们仅支持高性能的FC硬盘驱动器(最大300GB),而那些只能使用大容量的SATA/PATA硬盘驱动器(最大500GB)的存储系统也不能算作中端——如最大容量58TB的StorageTek FlexLine FLX680。最大容量96.7TB的NearStore R200也属于这类产品,NetApp将它与NearStore虚拟磁带库(VTL)一并列为近线存储(Nearline Storage)是很合理的。

中端存储系统应该在功能、性能、容量和价格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并能适应主存储和近线存储等多种不同的应用需求。高性能的FC硬盘驱动器传统上一直是主存储的首选,但SATA硬盘驱动器的经济性对非实时交易的数据仓库、目录服务、软件开发和灾难恢复系统等性能“够用就好”的应用具有越来越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更不要说非常在意容量和单位价格的二级存储了,因此同时支持FC和SATA硬盘驱动器已成为中端存储系统必备的素质。

性能与经济性不可偏废

众所周知,FC(确切地说是FC-AL)和SATA是两种互不兼容的接口标准,对此最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同时提供两种内部接口不同而外部统一为FC连接的磁盘柜,EMC CLARiiON CX家族和HDS Thunder 9500V系列就是这种做法的代表,我们不妨称之为磁盘柜层面的(FC和SATA)混用。

2004年4月,HP宣布联合希捷(Seagate)推出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光纤连接技术改造)硬盘驱动器,并于当年7月在其EVA 3000/5000中提供了250GB FATA硬盘驱动器的选项。同月,FATA所代表的“低成本、高容量FC接口硬盘驱动器”获得了FCIA(Fibre Channel Instry Association,光纤通道工业协会)的认可。

FATA硬盘驱动器相当于改用FC接口的SATA硬盘驱动器,从而能够与传统的FC硬盘驱动器使用同一种磁盘柜,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随意选择高性能而昂贵(FC)或大容量且廉价(FATA)的硬盘驱动器,提高了灵活性和任务弹性。与SATA相比,FC接口电路较为复杂,加之产量较小,使得FATA硬盘驱动器的价格要高于SATA硬盘驱动器,不过磁盘柜的精简可以大致抵消这一不利因素。此外,EMC Symmetrix DMX-3企业级存储系统中采用的LC-FC(Low Cost Fibre Channel,低成本FC)硬盘驱动器实质上也等同于FATA,但目前尚不清楚会否应用在下一代CLARiiON产品中。

得益于FC的双端口特性,FATA(或LC-FC)硬盘驱动器的可靠性略高于SATA硬盘驱动器,不过与“正宗的”FC硬盘驱动器还差得远,出故障的几率较大。同时,FATA/SATA硬盘驱动器动辄数百GB的容量和相对缓慢的速度使RAID组重建的时间成倍增加,在此期间出现第二个故障硬盘的风险很高。为了避免由此导致的数据丢失,那些能够在同一RAID组中有两个硬盘出故障的情况下保护数据的RAID技术开始受到青睐,如HDS所采用的RAID 6(从RAID 5发展而来)和NetApp独有的RAID-DP(RAID Double Parity,建立在RAID 4基础上的双校验)。

4GFC和iSCSI:旗鼓相当,冲线在即

4Gb/s FC(4GFC)和iSCSI都是中端存储系统领域的热点话题,它们代表了两个方向——单纯提升速度和扩展连接能力。

4GFC从2005年开始升温,由于从那时起只有对其持保守态度的EMC更新了高端存储系统(Symmetrix DMX-3),因此中端存储系统理所当然地成为4GFC发展的主战场。

2005年6月IBM率先以TotalStorage DS4800响应4GFC,HDS TagmaStore AMS系列随后跟进,HP StorageWorks EVA4000/6000/8000也在半年之后加入行列。EMC虽然升级了CLARiiON CX300/500/700,却没有4GFC什么事,理由是整个大环境还没有成熟。

现在支持4GFC的HBA和交换机已不难获得,问题在于硬盘驱动器还没有到位,甚至AMS系列和EVA4000/6000/8000的后端磁盘接口也还停留在2Gb/s FC(2GFC),只有DS4800刚刚用上支持4GFC的磁盘柜。

当然,在设计得当的情况下只有主机端连接达到4Gb/s的速度一样可以提高性能。IBM正计划为高端的DS6000和DS8000系列提供4GFC支持,EMC也很可能在第二季度推出支持4GFC和iSCSI、代号Sledgehammer(大锤)的新一代CLARiiON系统。

HP为EVA提供的iSCSI连接选件(上),其功能类似于博科iSCSI网关(下)

与对待4GFC的消极态度相比,EMC在iSCSI上的表现要积极得多,因为iSCSI能够让用户在缺乏FC基础设施的环境中构建(IP)SAN,扩大了市场覆盖。由于CLARiiON CX300/500/700中没有必需的以太网支持,EMC专门推出了仅支持iSCSI的CLARiiON CX300i和500i。类似的问题也困扰着其他厂商——HP的解决之道是通过一个类似iSCSI网关设备的HP StorageWorks EVA iSCSI连接选件使EVA能同时支持FC和iSCSI,而HDS让AMS系列在2006年初支持iSCSI的计划还没有实现。在这方面以NAS起家的NetApp显然得天独厚,其FAS3000从一开始就FC、iSCSI和NAS通吃,iSCSI SAN市场排名第一(2005年26.2%)真不是盖的。

IBM的策略与EMC形成鲜明对照——充当4GFC排头兵的同时却对iSCSI很不感冒。iSCSI SAN市场规模还不够大(2005年增长130%之后仍不到1亿美元)的解释固然有理,蓝色巨人在iSCSI上因过于激进屡遭挫折的历史恐怕也不能忽略。

粗略统计下来,前七大厂商现有的中端存储系统中4GFC(HDS、HP、IBM、Sun/StorageTek)和iSCSI(Dell、EMC、HP、NetApp)的支持者打了个平手。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产品的下一代都会同时支持4GFC和iSCSI,而EMC的Sledgehammer将是第一个。

EMC CLARiiON:老当益壮,换代可期

在过去的一年中,几乎所有主要的存储系统厂商都推出了新一代的中端存储产品,只有EMC仍在靠两年前就已问世的CLARiiON CX300/500/700打天下。

不过,这两年中EMC没有停止对CLARiiON CX300/500/700的更新和升级。大约在一年前,EMC推出了支持本地iSCSI的CLARiiON CX300i和CX500i,它们采用1Gb以太网接口,而不是CLARiiON CX300和CX500的2Gb FC接口。最高端的CLARiiON CX700没有相对应的iSCSI版本。显然,目前的CLARiiON CX还不能在一个系统内同时支持FC和iSCSI。

又过了半年,EMC宣布对CLARiiON家族进行升级,新版本的CLARiiON包括CX300s、CX500s和CX700s,后面增加的“s”代表scale。硬盘驱动器和存储控制器之间的点对点连接取代了过时的FC-AL(Fibre Channel 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仲裁环路)架构。新的结构改善了错误隔离,使系统能检测到将要出故障的硬盘驱动器,这在FC-AL的设计下是比较困难的。EMC将这种点对点连接称为“UltraPoint”,并特别说明不是一种交换式设计,后者能够形成冗余性更好的架构。用户可通过支持UltraPoint的新磁盘阵列柜升级现有的CLARiiON型号。内建的直流电源支持允许电信、军事、油气勘探公司等机构在野外通过电池来驱动CLARiiON。

被引用了两年的一张“合影”:CX300、CX700和CX500

新的CLARiiON软件功能包括:虚拟逻辑单元号(Virtual LUN),允许用户移动CLARiiON上的数据时无需中断应用;为改善SnapView和MirrorView产品的复制能力,加入了一致性组支持(MirrorView/S),可以在跨多个卷的时间点和远程复制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能够拷贝的LUN数量加倍——MirrorView从50到100,SnapView从100到200;SAN Copy的升级SAN Copy/E允许用户在CX系列和CLARiiON AX100之间复制,而以前用户只能在CX500和CX700之间复制。EMC宣称,新的软件允许用户从像分支办公室这样的“边缘”位置向中央数据中心等“核心”位置移动数据,供备份、恢复和报告使用。CLARiiON管理软件Navisphere Manager也进行了升级,能从一个控制台管理AX100和CX系列。

对4Gb/s FC(4GFC)的支持没有在这次升级中加入进来,因为当时EMC认为4GFC的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支持4GFC的交换机、HBA和硬盘驱动器相对缺乏。前不久有消息称,EMC可能会在今年4月或6月推出支持4GFC和iSCSI连接的新一代CLARiiON CX。

CLARiiON CX300/500/700支持最大容量300GB的FC硬盘驱动器和最大容量500GB的SATA硬盘驱动器,两种磁盘柜可同时使用。支持RAID 0, 1, 10, 3, 5,一个RAID组最多可包括16个硬盘驱动器。可配置全局热备份(hot spare)磁盘,重建优先级可调整。

HDS AMS:可靠与速度兼顾

2005年7月,HDS推出了4款模块化存储产品,即TagmaStore工作组模块化存储系统(Workgroup Molar Storage)WMS100,TagmaStore可调整模块化存储系统(Adaptable Molar Storage)AMS200、AMS500和TagmaStore网络存储控制器(Network Storage Controller)NSC55,其中两款AMS较为符合人们通常对中端存储的定义。

AMS200和AMS500的目标市场均为中型企业,分别用来取代Thunder 9530V入门级存储系统和Thunder 9570V高端模块化存储系统。两者均采用共享总线的双控制器架构(可单控制器),数据缓存容量分别是1GB~4GB和2GB~8GB,最大LUN数量分别为512个和2048个。AMS200可升级为AMS500。

最初只有AMS500支持4Gb/s FC(4GFC),现在AMS200以及更低端的WMS100页都支持4Gb/s主机连接。三款产品均具有4个4Gb/s FC主机端口,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带主机存储域的512个虚拟端口的作用。不过,它们的后端磁盘接口还是2Gb/s FC-AL的规格。

HDS TagmaStore AMS200和AMS500

AMS200和AMS500的控制器为4U规格,内置15个FC硬盘驱动器。AMS对FC和SATA混插(intermix)的支持是通过外接不同类型的磁盘柜(3U,15个驱动器)实现的:AMS200可外接6个,最大硬盘驱动器数量105个,总容量40.5TB(300GB FC硬盘驱动器和400GB SATA硬盘驱动器,下同);AMS500可外接14个,最大硬盘驱动器数量225个,总容量67.5TB(全FC)或88.5TB。

容量更大而可靠性相对较低的SATA硬盘驱动器的使用,意味着RAID组在重建过程中遭遇又一次硬盘故障的风险大为增加,因此AMS200和AMS500除常见的RAID 1, 10, 5之外,加入了对采用双校验盘的RAID 6(6D+2P)的支持。与NSC55和WMS100不同的是,AMS200和AMS500还支持强调性能而毫无冗余度可言的RAID 0,但作用对象仅限于FC硬盘驱动器。通过支持动态备份盘(热备援)的漫游,AMS200和AMS500减少了内部拷贝的工作,阵列的性能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AMS200和AMS500不仅可以作为FC SAN的成员,还具备多达8个的NAS连接能力,支持NFS v2/v3、CIFS、FTP和用于管理的HTTP等网络协议。此外,HDS还计划在2006年上半年为AMS200和AMS500提供本地iSCSI连接能力。

高速缓存分区管理(Cache Partition Manager)在AMS200和AMS500所应用的技术中最为引人注目,它将高速缓存进一步细分,每个高速缓存划分的部分称为分区(AMS200最多8个,AMS500最多16个),并有效地使用。LUN定义于WMS和AMS存储系统内,可以分配给一个分区,客户可以指定分区的大小。优化主机收集/发送的数据的方法就是根据从主机收到的应用(数据),将最适合的分配分配给LUN。视应用的特性,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优化同一AMS存储系统。

AMS200和AMS500支持的其他软件包括Hitachi Resource Manager工具包、HiCommand套件、Hitachi ShadowImage In-System Replication、Hitachi Copy-on-Write Snapshot、Hitachi Volume Security、Hitachi Data Retention Utility、Hitachi Dynamic Link Manager、Hitachi HiCommand Storage Services Manager(AppIQ),此外AMS500还多一个用于远程拷贝和D2D备份的Hitachi TrueCopy Remote Replication(同步)。

HP EVA:循序渐进,左右逢源

2005年5月中,惠普(HP)在其年度StorageWorks大会上宣布推出企业虚拟阵列(Enterprise Virtual Array,EVA)家族的最新产品EVA4000/6000/8000。

EVA4000和EVA8000分别取代问世已有两年之久的EVA3000和EVA5000,原有的两款产品间过大的空档被EVA6000填补。三款产品均采用4U机架规格的FC双HSV200控制器,一个42U的机柜(cabinet)最多可以容纳12个M5314B磁盘柜,因此EVA8000在单个机柜内支持的硬盘驱动器数量为168个,要达到240个的最大数量还需要增加一个工具机柜。

EVA4000 2C1D、EVA6000 2C4D和EVA8000 2C12D

FATA(Fibre Attached Technology Adapted,光纤连接技术改造)是EVA4000/6000/8000从EVA3000/5000继承的“遗产”中最值得一提的技术。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大容量硬盘驱动器,FATA硬盘驱动器采用FC接口——而不是常见的SATA接口,因此可以与高性能的FC硬盘驱动器使用同样的磁盘柜,这也是同代的其他中端存储系统所欠缺的能力。

EVA家族采用将每个逻辑卷都分摊到所有硬盘上的Vraid(Virtual RAID)技术,以充分利用每块硬盘的性能。EVA4000/6000/8000可管理多达1024个虚拟磁盘(256个/HBA),每个虚拟磁盘的容量在1GB到2TB之间,能够以1GB为增量动态扩展容量(需要主机操作系统支持)。

今年2月,EVA家族成为业内第一批能够同时支持iSCSI和4Gb/s FC(4GFC)连接的中端存储系统。通过使用具有2个以太网(GbE)端口和2个FC端口的HP StorageWorks EVA iSCSI连接选件,EVA家族可以获得iSCSI连接能力;而4GFC连接仅限于主机端口,磁盘端口仍然是2Gb/s(2GFC)。此外,还支持EVA阵列连接到XP阵列上以提高虚拟化能力并允许从HP的单一界面对多个厂商的阵列的数据管理。

5. oracle tps 一般多大

参考一下吧
环境说明:
AIX P740,AIX VERSION 6,16 core 3.55GHZ的CPU,32G MEM,3块千M网卡BOND。
V7000中端存储 80G 的CACHE。12块LOG 盘。最够多的数据盘。
ORACLE 11.2.0.3 单机非RAC(无DAGAGUARD) 日志文件 数据文件放AIX的JFS2文件系统,采用CIO方式挂载

近期一直在搞业务压测,提升系统的事务处理能力。事务处理量从刚开始的三千到如今的接近一万,中间也积累了一些优化方法,分享给各位。首先当然需要你的系统是处理大并发事务的,如果你的系统每秒TPS才一两百,可能事务优化并不是主要的目的,我的方法对你也不一定有作用。这里一共包含两个部分的优化手段,第一部分是常规的优化手段,第二部分是稍微“邪门”点的优化手段。
大并发事务常规的优化手段:
1)REDO LOG 盘优化:如果是放在存储,可以多拿出几块盘来做LOG 盘,最基本的常识盘要做成RAID 10,不能放RAID 5。根据你盘的情况,可以用6-12块盘不等。这些 盘专门提供给REDO LOG用,剩余的空间也不能提供给其他盘用,以免影响LOG 盘的IO。由于存储一般都带有CACHE,CACHE的大小根据高低中端的不同,存储型号的不同而不同,存储的CACHE可以说是存储的灵魂,对于写缓冲的效果非常明显,极大的降低写LOG盘的时间。
2)数据盘的IO要根据你系统的情况来,根据操作系统工具topas -D或iostat -DlRa 1 来看数据盘存不存在瓶颈,如果busy比较大,那么需要继续添加硬盘来提升IOPS。事务型的交易系统数据盘的繁忙主要是写脏数据造成的卜轮胡(可能你的情况跟我不一样),一般对IOPS要求不高。这个要根据系统情况来定。IOPS不够,可以考虑用SSD来桐樱提升IOPS,但是存储对SSD的支持不太好,最好让SSD的IO可以打散在存储的多个光纤环路中。
3)ORACLE 的GROUP COMMIT是自动、默认的行为,这块其实不用作优化也没法做优化。
4)对关键业务表设置了CACHE属性,保证事务的数据都在内存里。这一块的优化也非常重要,优化效果也非常明显。ORACLE里可以设置CACHE表。

当时压测是基于P740的一个小机 V7000的一个中端存储,做完以上优化,TPS可以达到6000。

非常规手段的优化:
1)由于P740只有物理16core cpu,CPU使用率到了65%,LOAD 接近40。为了LGWR可以任意时刻获取CUP资源,设置了_high_priority_processes 参数,保证LGWR可以随时获得CPU资源,不用排队。
2)操作系统级别设置dscrctl -n -b -s 1 内存预读,效果非常明显,立即可以提升1000 的TPS
3)如果你是万兆网卡,chdev -l hba0 -a cdli_queues=4 -P,加大网卡处理队列,效果也非常明显,可以提升1500 的TPS。事物数超大的系统,网卡往往是瓶颈,优化非常型拦必要。即使你的3个千M网卡处理量还完全没到瓶颈,可是使用万兆网卡做了这个优化,还是非常的能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4)ORACLE的REDO LOG 块大小设置为4K.11GR2的版本可以指定REDO LOG的块大小,一般是磁盘的扇区大小512字节。在我的版本11.2.0.3下修改会报错,说修改值与实际扇区大小不匹配。通过修改隐含参数_disk_sector_size_override为true,可以强制改成功。修改的办法是在alter database add log file xxxx blocksize 4096。如果拿PL/SQL压测,采取commit write immediate wait方式提交,优化前后的差距接近4倍,非常惊人。但是拿我们的业务压测,只是提升了1500 的TPS,也非常的不错了。

6. v5000存储zone配置要求

目前,很多公司使用的存储服务器多为几年前采购的产品,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数据日益暴增,这些设备越来越无力承担,同时公司想通过这些数据挖掘更多的业务价值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加存储设备、采用虚拟化已经成为常咐磨用的手段,但是不同的设备如何统一管理?增加的数据存储成本谁来买单?数据的安全如何保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IBM最新发布的虚拟化存储则虚设备Storwize V5000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成本优势

IBM Storwize V5000固有的精简调配技术能够通过提高磁盘利用率来降低整体拥有成本,以帮助企业降低存储支出。利用双集群架构,IBM Storwize V5000可以较小规模的配置实现大规模增长。另外,客户能够以较为经济的成本为Storwize V5000配置可选的高端存储功能,包括远程镜像功能、闪速拷贝功能、外部虚拟化和Easy Tier等。

在V5000的主机接口是8Gbit/s的Fibre Channel,可选加1Gbit/E的iSCSI和6Gb SAS。其三级存储在最前端采用300GB的STEC固态硬盘(SSD),中间层采用2.5英寸SAS硬盘,使用的是6Gbit/s SAS II接口。第三层大容量数据存储采用7200转3.5英寸的SATA磁盘驱动器。IBM Storwize V5000控制器单元是一个2U的机架机箱,在2U机箱内可容纳24个2.5英寸硬盘或12个3.5英寸硬盘,如果使用600GB 10k SAS硬盘和2TB近线SAS,一个机箱就可以提供14.4TB和48TB容量,最大可达336TB的存储容量,而群集系统最多能够提供672TB存储容量。对于预算不算充分的中孙简燃端存储市场来说,小空间与高密度正是对托管运维成本的另一重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IBM Storwize V5000对硬盘的品牌和容量没有限制,各种驱动器类型(SSD或HDD)都可以在同一个机箱中混合存在,因此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合客户对存储要求高扩展性,可以随需求同步增长的需求。

目前的企业用户往往已经拥有各种存储设备,而具有外部存储虚拟化功能的IBM Storwize V5000,沿袭了目前业界最成熟的存储虚拟化产品IBM SVC的几乎所有功能,并具有当前最广泛的存储兼容性能。从而为用户最大化的利用原有基础设施、实现统一管理成为可能,进而为客户节省了大量成本。

性能保障

最新加入的Easy Tier技术可显着的增强V5000的存储访问性能,将频繁访问的数据自动迁移至高性能闪存,从而提高使用效率。Easy Tier功能在非常精细的粒度级别下工作,可根据I/O模式和驱动器特征将不同数据类型自动移动到合适的驱动器等级,而无需任何管理干预。借助EasyTier,使用仅5%的闪存容量,可以实现高达3倍的性能提升。

软件定义存储的实例

2013年伊始,软件定义存储渐渐成为存储业界的新热点,简而言之,其实现的目标就是复杂的存储系统封装成为易操作的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一个软件或者管理界面方便的管理自己所有的存储资源和内容。

为了帮助企业部署灵活、可延展的存储架构以降低成本和满足业务需求,IBM凭借对“软件定义存储”的深入理解和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提出“软件定义存储”路线图,即三个阶段。IBM Storwize家族产品通过调取资源,能够为Flash/SSD、大数据分析、移动商务、IT整合和数据迁徙、数据保护、云计算及整合基础架构等所有IT举措提供无限制的灵活性和可延展性,并不断优化云、企业级虚拟化和管理功能,最终帮助客户降低企业的存储支出,构建自适应的基础架构以自动响应业务需求,同时加速创新。

目前,IBM通过提供开放的存储平台和API——Storwize Platform,集成行业导向的创新技术。Storwize家族通过开放的API实现应用对存储的跨平台管理:通过运行在服务器中的XSF(存储软件开发包),实现应用对存储的跨平台开放管理;通过使应用直接运行在Storwize平台,实现应用对存储的跨平台开放管理。与此同时,Storwize家族通过与ISV的紧密合作不断增加行业导向的应用,利用开放的API来管理存储,基于应用定制管理,客户和ISV都能并给平台贡献价值,从而实现Storwize平台的价值延展。

作为Storwize家族的新成员,IBM Storwize V5000也自然成为Storwize Platform的具体方案,来实现软件定义存储。

小结

综上所述,IBM Storwize V5000正是一个紧密集成的存储系统,可以充分的利用了所有空间,在相同存储容量下相比于竞品节省67%的空间,其需要的能源比一个插满3.5英寸盘的阵列还要少,并且其应用了自动精简配置可以避免大量存储空间的分配浪费。此外,其更为优秀存储虚拟化技术,、可为用户在采购最新存储产品的同时,做好已有存储的全面管理。并通过智能化的Easy Tier技术的结合,以最具性价比的方式显着的提升存储性能。是需要高可靠、高性能及全虚拟化存储整合的中高端x86服务器,建立全SAN虚拟化整合,及融合异构产品的存储资源池的理想之选。

Storwize V5000促销进行时

笔者发稿前,正逢IBM Storwize V5000促销进行时。据悉,在2013年12月31日前向IBM 合作伙伴采购V5000整机,可获得如下特惠:

1)可获得免费外置虚拟化软件许可一个(V5000新机配置12个磁盘或以上)。

外置虚拟化是storwize 系列中最突出的一大功能特性。可将非storwize的SAN存储也归纳到storwize 控制下,对虚拟化整个SAN环境,简化存储架构管理和充分利旧有重要作用

2)可获得智能化自动分层软件许可一个(V5000凡配置SSD闪存盘2个或以上)。

V系列配合5%左右的SSD空间及自动分层软件,有机会提速整体存储性能(IOPS性能)最大超过3倍(基于OLTP类型数据库),而且毋需人为干预设置分层策略,打开即使用。

用户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赠送软件须在新机购买时,向IBM合作伙伴说明。如果新购时没有提出,事后无法再补这个优惠。

7. 中端存储和高端存储,在划分LUN/Pool给主机的步骤上有啥区别吗

中端存储VNX为例的做法:
(1)做RG -> 划LUN ->mapping给主机
(2)做Pool -> 划LUN ->mapping给主机
高端存储VMAX的做法是:https://community.emc.com/thread/167097
(1)在Disk Group里面建一个Device(Disk Group事先配置好的),MAP到FA,再present给主机(Auto provisioning)
(2)建一组Data Device,创建一个Pool,把Data Device加入到Thin Pool。建一个Thin Device,Bound到Pool上。然后MAP到FA,再Present给主机。

8. ibm v7000不识别2t的硬盘

一、IBM V7000简要:

1. 第一个IBM自主研发的中端存储2.0产品,架构上突破传统,吸收了DS和IBM横向扩展架构XIV的精华。

2. 第一次集“EasyTier自动分层”“虚拟化”“精简调配”三大存储效率于一身的磁盘阵列,使IBM Storwize V7000当之无愧的成为更加看重存储效率的中端存储市场上的杀手级产品。

3. 第一次把DS8000的RAID技术和自动分层、SVC虚拟化架构以及XIV的赏心悦目的管理界面等高端存储上的技术用在中端存储上,拥有企业级阵列的功能和使人眼前一亮的GUI。

二、故障描述

客户设备型号为IBM V7000存储,架构为AIX+Sybase+V7000存储阵列柜,需要恢复的数据主要存放在阵列柜上,共12块600G容量的SAS机械硬盘(其中一块为热备盘)。

由于IBM V7000磁盘故障,在更换磁盘数据同步的时候,另一个磁盘也出现了问题,导致逻辑盘无法挂接在小型机上,业务暂时中断。从存储管理界面查看,两块硬盘显示故障脱机,其中10号槽位故障硬盘为热备盘,3号槽位故障硬盘情况如下图所示:

客户的阵列柜中共创建了2组Mdisk,加到一个pool中,现客户主要数据pool无法加载,其中共三个通用卷均无法挂载,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六、验证数据

对生成出的数据进行随机抽样检测,数据没有问题。

七、数据移交

客户提供存储设备,在存储设备上创建与原先环境一样大小数量的LUN,将提取出的数据LUN的镜像文件,使用dd的方式,复制到存储上创建的LUN中,交给客户。

八、恢复结果

数据移交后,客户重新配置存储环境,数据一切正常。本次数据恢复工作圆满完成

9. 家庭魔术存储—Magic M2 私有云盘 开箱与评测

NAS 是 Network-Attached Storage 的缩写,简单的说其实和移动硬盘类似给电脑提供了额外的存储空间。而移动硬盘通常连在一台计算机的 USB 接口上,想用在别处需要先在系统里卸载它,从接口上拔下来,再插到另外的计算机上。这种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制,同一时间只能接在一台计算机上,空间上也需要和使用它的计算机放得足够近,而且同时存在硬盘损坏的风险。而 NAS 和移动硬盘不一样,通过网络和各种计算设备相连接。这样多个设备就能够同时分享,另一方面也摆脱了空间上的局限——只要网络能连上的地方你都能用,并且NAS 产品多数都可以接上不止一块硬盘,家用产品中双盘位和四盘位比较常见,通常配合RAID的方式进行存储。

文件存取是 NAS 最基础的功能,在此之上又派生出很多应用。常见的比如说数据备份,计算机和手机可以设置成定期自动在 NAS 上保存备份,不必再担心哪一天硬盘挂了或者手机丢了就再也找不回重要的文件和照片。云端同步,可以在家里和办公室用不同的计算机,甚至是在路上的时候打开手机随时编辑同一份文档,再也不必借助邮件或者U盘在多个设备之间来回拷贝。再比如说影音 娱乐 ,不在家的时候掏出手机让 NAS 从 BT 或者迅雷下载高清电影,回到家打开电视就能直接播放。

虽然NAS优势很多,也不是没有代价。首先,为了联网和应对多个设备的访问,NAS 需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它自己就是一台计算机或者说服务器,有自己的 CPU 和内存。移动硬盘相对就简单多了,硬盘盒里面主要是把数据流在不同的硬件接口之间进行传递。不算上硬盘的成本,现在一个普通家用 NAS 的价格少说也是普通移动硬盘盒的十倍以上。其次,现在多数的移动硬盘用一根 USB 3.0 的数据线接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快速地读写文件,而 NAS 如果想达到与之相当的传输速度,要依靠高速网络,这样就需要千兆交换机、千兆网线、5GHz 高速无线路由器等等。部署这样一套基础设施多少需要了解一点网络知识,当然也免不了花费些银两。

当一开始看到这个产品的时候还是有些期待的。因为,对于新华三的初步了解,它以路由器、交换机为主,最近几年也开始涉及了服务器、云存储、云计算的方面,并且定位目标主要以政府、医疗、教育、交通、军事部门等为主,家庭及个人消费者的产品,和其他友商(华为、海康、大华等)相对来说少了一点。

随着各家云盘厂商的服务关闭,私有云盘、NAS显得有些迫切。总不想着某一天自己的资料无法存放而头痛。这次推出的 H3C Magic M2打上了家庭云盘,不知道其真正的功能和体验如何,是否称得上云盘或者家用NAS。

一、外包装

拆开快递拿出来的时候,感觉还是挺不错的。现在的 科技 圈开始流行,没有设计便是最好的设计 ,所以它整体的外观比较方正,用了比较环保的纸盒,摸上去也挺有质感。正面就简简单单的一张照片和“无线私有云盘”几个字解决了所有的设计。背面依照惯例,简单介绍介绍产品型号和主要技术特点。

来个整体的开箱照片,依次为电源适配器、说明书、主机、网线和HDMI线。

二、机身

Magic M2本身接口包括了:USB 3.0*1;Magic口*1;功能按键*1;复位按键*1。

魔术家M2的机身侧方是插口和按键,从左到右依次是“USB 3.0接口”、“Magic接口”、“复位键”、“功能键”。USB接口可外接优盘、硬盘等存储设备。复位键长按5秒或以上,直到系统指示灯快速闪烁,设置恢复至出厂设置(硬盘中的文件不会丢失)。功能键短按1次,导入数据;短按2次,弹出USB设备;长按5秒或以上,设备进入/退出睡眠模式。

三、电源适配器

M2延续了之前Magic极简设计,采用网口机身分离式设计,利用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DMI)替代传统的RJ45接口,用一根简化版HDMI线缆实现了网线与电线的双重功能,将原本需要插在机身的网线全部通过HDMI线缆转移到了电源适配器上,同时将原本标示的“WAN”或“LAN”改为了更加容易懂的“互联网”和“电脑”,非常人性化。

四、关于硬盘的拆装

安装硬盘只需四步:1.沿绿色边线向外打开外壳 2.抽出可拆卸式硬盘盒3.放入硬盘(正面向上,接口向硬盘盒外侧)4.装回外壳。硬盘需自行购买,推荐支持2.5英寸SATA接口硬盘(7mm和9.5mm厚度硬盘)。在说明书中很形象的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可拆分讲解,为了更加明显的体现,加一个GIF动态图来说明一下把。

M2支持PC端web管理以及移动端APP管控两种方式,两种方式既可以本地局域网控制,也能实现远程管理。M2的APP基于CAPWAP协议的集中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无线网络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自动配置功能,使用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无线网络的操控方法。对于爱折腾的旁友,因为过于简单,也失去了一些可操作性。

1、PC端

在接通电源并连接至路由器下时,在网页上输入192.168.124.1(默认管理IP)即可打开管理页面。管理页面在也面的最下方,又分为了简洁版和专业版,方便不同的人群对其的设置。

通过进一步的在专业版本的设置界面发现,M2也举具备了普通路由器的功能,2.4G/5GWIFI的设置,用户管理与升级,整体性能监控,基本的上网控制等。

1.1存储功能

在我的计算机地址栏中输入192.168.124.1,会跳出登陆界面,默认的账号为magic,密码为WIFI密码。成功登陆后,便可以对内置硬盘进行访问。(在刚对它设置时,会提示需要格式化硬盘,只有在格式化成功后才可以正常访问)。在格式化完成后,在硬盘中会自动创建:其他,视频,图片,文档,下载,音乐这几个文件夹

我配置了一块INTEL的SSD硬盘,我在视频文件夹中尝试放一部260M左右的视频,实际测试中,上传速度大约在11MB/S左右,也不能说特别把。

可惜的是,简单的设置之后硬盘访问与管理,只支持局域网内进行,也就是说异地电脑无法对其进行访问和管理。感觉和云盘有些出入了。。。当然,如果动手能力强的话,通过端口映射或者DDNS等其他方法应该也可以达到云盘的效果,但上传速度应该会有点感人。。。

2、APP

它的首页还是偏向于简单把,整体色调偏冷。

注册好之后连接之前设置好的无线,它会提示输入管理密码,管理密码和WIFI密码一致。

2.1设置界面

设置界面其实更多的和PC端相类似,无非转移到了APP上。只不过也比PC多了一些应用,比如硬盘备份、手机备份和离线下载。

Wi-Fi管理也很简便,可以单独设置2.4G和5G Wi-Fi,也可以开启双频二合一功能,开启后2.4G和5G将使用相同的配置,终端将自动适配更强的设备,近距离时自动连接到更高速的5G WiFi,远距离时可以连接穿墙质量更好的2.4G WiFi。高级设置里也可根据个人需求对Wi-Fi一键开启或断开。

因为Magic M2有一个USB3.0的接口,也增加了可以外接移动硬盘的可能,所以在APP中也增加了硬盘备份的功能。

用户控制界面,可以查看当前连接云盘的有哪些设备的存在。

2.2离线设置下载

Magic M2支持离线下载功能,支持磁链接,HTTTP等和种子文件。但是在实际测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链接能够下载,一些链接无法下载的情况。当然,这也不是它一家的问题,在国内迅雷基本独占下载软件的市场,再加最近迅雷关闭了第三方的离线下载通道,迫使多家厂商的离线下载功能失效,寻求其他厂商的合作。

为了测试,我随机找了一部电影进行测试。1.8G的电影大小,算上获取种子时间和下载时间差不多半天左右的时间。如果平时找到好看的电影,进行远程离线下载,回家也就可以进行观看了。前提是,你的保证链接的可下载性。

在存储界面可以在不同的路径下进行查看文件,需要注意的是,图片可以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局域网、异地WIFI、4G)进行查看。但是视频文件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只能在局域网下观看,4G和异地无线无法进行在线观看,只能进行下载后查看。不知道后续是否能够升级解决。

2.3备份功能

手机用户只需点击主页面按钮,选择手机相册,选择需要上传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勾选删除源文件),点击确定,编辑分类标签即可上传。照片视频智能分类,支持标签、时间、地点多种分类方式。

官方宣称H3C Magic M2是针对个人数据市场特别定制的家庭私有云盘,产品将网络存储、文件管理、安全备份、社交分享、离线下载、无线路由等功能融为一体。采用最新的802.11ac技术,企业级防火墙,无线传输速率高达1167Mbps,内置1TB监控级硬盘(选配),是一款集网络存储、文件管理、安全备份、社交分享、离线下载、无线路由、智能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家庭私有云盘。

从我个人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取名为家庭私有云盘,有点对不起这个“云”字。从整体的框架、构造和功能上去解析:

1、硬件

因为Magic M2从整体的设计思路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路由器,所谓的云盘与备份,只是相当于在路由器上在硬件上直接增加了SATA的接口。其实和外界的带有USB接口的路由去性质差不多,例如小米、华硕、360等。

使用网线和电源线合一的HDMI线的方式确实比较创新和方便,同时在电源适配器上以中文的形式注明,使消费者的入门难度降低,更加清楚明白WAN/LAN的区别。(一开始我以为那个HDMI的接口是输出接口,可以将硬盘中的视频输出到电视等设备,当然后续升级可以考虑一下)

2、软件

M2的软件其实更偏向于传统路由器的系统,和真正的云盘或者家用NAS的Linux系统没法比较。M2只能定时更新固件,和nas的LINUX相比可操作性不高,但也因为如此,还是比较适合那些不太喜欢折腾的人们,安安单单的最好。

总结

1、家里正好想换路由器的朋友们,这个产品还是挺好的,毕竟还带着存储功能。老人孩子的照片刚刚好可以存放。后续APP会升级,会增加隐私存放,用户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居家旅行必备利器。

2、喜欢折腾或者最近考虑自己搭建家用NAS或者云盘的,这个产品就不太适合你们了,不要被云盘两个字迷惑到了,他们并没有云服务,纯硬件而已。它就是一个路由器带了个硬盘槽位而已。

谢谢!多谢各位!

10. IBM、EMC、compellent、HP、netapp、3par,哪个的中端san最好

IBM中低端应该都是OEM别人的,没太有自己的技术;EMC综合解决方案多,如果仅是盘阵,体现不出太多优势;compellent有点惭愧,没听过;HP和3par一家了,技术上不敢说好不好,不过从品牌发展看,产品线太乱,换来换去,不敢苟同;netapp的ip san nas还不错,SAN的感觉不出好来;总之,如果选,建议就是EMC和netapp,EMC至少产品线长,产品比较丰富,netapp品质不错,不过售后貌似反应有点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