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存储 » nec存储能不能直接断电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nec存储能不能直接断电

发布时间: 2023-08-31 11:37:12

1. 全面的硬盘知识

硬盘,英文“hard-disk”简称HD 。是一种储存量巨大的设备,作用是储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
体现硬盘好坏的主要参数为传输率,其次的为转速、单片容量、寻道时间、缓存、噪音和S.M.A.R.T.
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数据为:容量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1970年磁盘诞生
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硬盘、第一次采用“温彻斯特”技术,是现在硬盘的开端,因为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所以镀磁的盘片在密封的硬盘里可以飞速的旋转,但有好几十公斤重。
1975年Soft-adjacent layer(软接近层)专利的MR磁头结构产生
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意味着硬盘可以变的很小,速度可以更快,同体积下硬盘可以更大。
1979年IBM 3370诞生,它是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2-7"RLL编码将能减小硬盘错误
1986年IBM 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 run-length-limited(RLL)代码的硬盘。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
1991年IBM磁阻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硬盘出现。带动了一个G的硬盘也出现。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意味着硬盘的容量可以作的更大。意味着硬盘进入了G级时代。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认识硬盘
硬盘是电脑中的重要部件,大家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Windows 2k…)及所有的应用软件(如:Dreamwaver、Flash、Photoshop…)等都是位于硬盘中,或许你没感觉到吧!但硬盘确实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它还是我们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你对硬盘究竟了解多少了?可能你对她一窍不通,不过没关系,请见下文。
一、硬盘的历史与发展
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15GB多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一下其历史及发展。
1.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
2.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3.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
4.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5.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
6.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7.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8.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3.9ms,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了,同时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 ,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積架")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9.2000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高容量达75GB,这是目前最大容量的硬盘,而Deskstar 40GV的数据存储密度则高达14.3 十亿数据位/每平方英寸,这再次涮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
二、硬盘分类
目前的硬盘产品内部盘片有:5.25,3.5,2.5和1.8英寸(后两种常用于笔记本及部分袖珍精密仪器中,现在台式机中常用3.5英寸的盘片);如果按硬盘与电脑之间的数据接口,可分为两大类:IDE接口及SCSI接口硬盘两大阵营。
三、技术规格
目前台式机中硬盘的外形差不了多少,在技术规格上有几项重要的指标:
1.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注意它与平均访问时间的差别,平均寻道时间当然是越小越好,现在选购硬盘时应该选择平均寻道时间低于9ms的产品。
2.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然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3.道至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4.全程访问时间(max full seek),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
5.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单位为毫秒。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注意:现在不少硬盘广告之中所说的平均访问时间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寻道时间所代替的。
6.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Mb/S(注意与MB/S之间的差别)。它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注意,在这项指标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为单位,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转换成MB/S(兆字节/秒),就必须将Mbps数据除以8(一字节8位数)。例如,WD36400硬盘给出的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为131Mbps,但如果按MB/S计算就只有16.37MB/s(131/8)。
7.外部数据传输率:通称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在广告或硬盘特性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代替,单位为MB/S。目前主流硬盘普通采用的是Ultra ATA/66,它的最大外部数据率即为66.7MB/s,而在SCSI硬盘中,采用最新的Ultra 160/m SCSI接口标准,其数据传输率可达160MB/s,采用Fibra Channel(光纤通道),最大外部数据传输将可达200MB/s。在广告中我们有时能看到说双Ultra 160/m SCSI的接口,这理论上将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320MB/s,但目前好像还没有结合有此接口的产品推出。
8.主轴转速:是指硬盘内主轴的转动速度,目前ATA(IDE)硬盘的主轴转速一般为5400~7200rpm,主流硬盘的转速为7200RPM,至于SCSI硬盘的主轴转速可达一般为7200~10,000RPM,而最高转速的SCSI硬盘转速高达15,000RPM(即希捷“積架X15”系列硬盘)。
9.数据缓存:指在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目前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512KB~2MB,目前主流ATA硬盘的数据缓存应该为2MB,而在SCSI硬盘中最高的数据缓存现在已经达到了16MB。对于大数据缓存的硬盘在存取零散文件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10.硬盘表面温度:它是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情况。这项指标厂家并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种媒体的测试数据中看到。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G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如果对于高转速的SCSI硬盘一般来说应该加一个硬盘冷却装置,这样硬盘的工作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连续无故障时间):它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这项指标在一般的产品广告或常见的技术特性表中并不提供,需要时可专门上网到具体生产该款硬盘的公司网址中查询。
四、接口标准
ATA接口,这是目前台式机硬盘中普通采用的接口类型。
ST-506/412接口:
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首先使用这种接口的硬盘为希捷的ST-506及ST-412。ST-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早期IBM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506/412硬盘或称MFM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 。
ESDI接口:
即(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它是迈拓公司于1983年开发的。其特点是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理论传输速度是前面所述的ST-506的2…4倍,一般可达到10Mbps。但其成本较高,与后来产生的IDE接口相比无优势可言,因此在九十年代后就补淘汰了
IDE及EIDE接口: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ATA-1(IDE):
ATA是最早的IDE标准的正式名称,IDE实际上是指连在硬盘接口的硬盘本身。ATA在主板上有一个插口,支持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每个设备的最大容量为504MB,ATA最早支持的PIO-0模式(Programmed I/O-0)只有3.3MB/s,而ATA-1一共规定了3种PIO模式和4种DMA模式(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要升级为ATA-2,你需要安装一个EIDE适配卡。
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
这是对ATA-1的扩展,它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把最高传输率提高到了16.7MB/s,同时引进了LBA地址转换方式,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支持最高可达8.1GB的硬盘。如你的电脑支持ATA-2,则可以在CMOS设置中找到(LBA,LogicalBlock Address)或(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设置。其两个插口分别可以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置,从而可以支持四个设备,两个插口也分为主插口和从插口。通常可将最快的硬盘和CD—ROM放置在主插口上,而将次要一些的设备放在从插口上,这种放置方式对于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主插口连在快速的PCI总线上,而从插口连在较慢的ISA总线上。
ATA-3(FastATA-2):
这个版本支持PIO-4,没有增加更高速度的工作模式(即仍为16.7MB/s),但引入了简单的密码保护的安全方案,对电源管理方案进行了修改,引入了S.M.A.R.T(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
ATA-4(UltraATA、UltraDMA、UltraDMA/33、UltraDMA/66):
这个新标准将PIO-4下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提高了一倍,达到33MB/s,或更高的66MB/s。它还在总线占用上引入了新的技术,使用PC的DMA通道减少了CPU的处理负荷。要使用Ultra-ATA,需要一个空闲的PCI扩展槽,如果将UltraATA硬盘卡插在ISA扩展槽上,则该设备不可能达到其最大传输率,因为ISA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只有8MB/s 。其中的Ultra ATA/66(即Ultra DMA/66)是目前主流桌面硬盘采用的接口类型,其支持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为66.7MB/s。
Serial ATA:
新的Serial 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今年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 发布的将于下一代外设产品中采用的接口类型,就如其名所示,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第1针发出、2针接收、3针供电、4针地线)。这样做法能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最新的硬盘接口类型ATA-100就是Serial ATA是初始规格,它支持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达100MB/s,上面介绍的那两款IBM 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就是第一次采用此ATA-100接口类型的产品。在2001年第二季度将推出Serial ATA 1x标准的产品,它能提高150MB/s的数据传输率。对于Serial ATA接口,一台电脑同时挂接两个硬盘就没有主、从盘之分了,各设备对电脑主机来说,都是Master,这样我们可省了不少跳线功夫。
SCSI接口:
SCSI就是指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最早研制于1979,原是为小型机的研制出的一种接口技术,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现在它被完全移植到了普通PC上。现在的SCSI可以划分为SCSI-1和SCSI-2(SCSI Wide与SCSI Wind Fast),最新的为SCSI-3,不过SCSI-2是目前最流行的SCSI版本。 SCSI广泛应用于如:硬盘、光驱、ZIP、MO、扫描仪、磁带机、JAZ、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设备上。它的优点非常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适应面广; 使用SCSI,你所接的设备就可以超过15个,而所有这些设备只占用一个IRQ,这就可以避免IDE最大外挂15个外设的限制。
2、多任务;不像IDE,SCSI允许对一个设备传输数据的同时,另一个设备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将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 NT中获得更高的性能。
3、宽带宽;在理论上,最快的SCSI总线有160MB/s的带宽,即Ultra 160/s SCSI;这意味着你的硬盘传输率最高将达160MB/s(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低一点)。
4、少CPU占用率
从最早的SCSI到现在Ultra 160/m SCSI,SCSI接口具有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1、SCSI-1 —最早SCSI是于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并于1986年获得了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的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SCSI -1,它的特点是,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支持7台8位的外围设备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5MB/S;支持WORM外围设备。
2、SCSI-2 —90年代初(具体是1992年),SCSI发展到了SCSI-2,当时的SCSI-2 产品(通称为Fast SCSI)是能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率提高为10MB/S,原本为8位的并行数据传输称为:Narrow SCSI;后来出现了16位的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SCSI,将其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20MB/S 。
3、SCSI-3 —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称Ultra SCSI,全称为SCSI-3 Fast-20 Parallel Interface(数据传输率为20M/S)它采用了同步传输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技术,因此使用了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即可达到40MB/s。其允许接口电缆的最大长度为1.5米。
4、1997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
5、1998年9月更高的数据传输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这将给电脑系统带来更高的系统性能。

现有最流行的串行硬盘技术
随着INTEL的915平台的发布,最新的ICH6-M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ICH6除了在一些电源管理特性方面有所增强外,也正式引入了SATA(串行ATA,以下简称SATA)和PCI-E概念。对于笔记本来说,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使用着PATA(并行ATA,以下简称PATA)来连接硬盘,SATA的出现无疑是一项硬盘接口的革命。而如今随着INTEL的积极推动,笔记本也开始迈入SATA的阵营。

关于SATA的优势,笔者相信诸位也都有了解。确实,比起PATA,SATA有着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而笔者将在本文中透过技术细节来多其进行分析。相信您读完本文后会对SATA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另外由于本文主要针对笔记本和台式机,所以诸如RAID等技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

再进行详细的介绍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的特点。

一般来说,串行通信一般由二根信号线和一根地线就可完成互相的信息的传送。如下图,我们看到设备A和设备B之间的信号交换仅用了两根信号线和一根地线就完成了。这样,在一个时钟内,二个bit的数据就会被传输(每个方向一个bit,全双工),如果能时钟频率足够高,那么数据的传输速度就会足够快。
如果为了节省成本,我们也可以只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地线连接。这样在一个时钟内只有一个bit被传输(半双工),我们也同样可以提高时钟频率来提升其速度。

而并行通信在本质上是和串行通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并行通信依靠多条数据线在一个时钟周期里传送更多的bit。下图中,数据线已经不是一条或者是两条,而是多条。我们很容易知道,如果有8根数据线的话,在同一时钟周期内传送的的数据量是8bit。如果我们的数据线足够多的话,比如PCI总线,那一个周期内就可以传送32bit的数据。

在这里,笔者想提醒各位读者,对于一款产品来说,用最低的成本来满足带宽的需要,那就是成功的设计,而不会在意你是串行通信还是并行通信,也不会管你的传输技术是先进还是落后。

PATA接口的速度

我们知道,ATA-33的速度为33MB/S,ATA-100的速度是100MB/S。那这个速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总线上的时钟频率,比如ATA-100是25MHz,PATA的并行数据线有16根,一次能传送16bit的数据。而ATA-66以上的规范为了降低总线本身的频率,PATA被设计成在时钟的上下沿都能传输数据(类似DDR的原理),使得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传送32bit。

这样,我们很容易得出ATA-100的速度为:25M*16bit*2=800Mbps=100MByte/s。

PATA的局限性

在相同频率下,并行总线优于串行总线。随着当前硬盘的数据传输率越来越高,传统的并行ATA接口日益逐渐暴露出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其中最致命的莫过于并行线路的信号干扰问题。

那各信号线之间是如何干扰的呢?

1,首先是信号的反射现象。从南桥发出的PATA信号,通过扁长的信号线到达硬盘(在笔记本上对应的也有从南桥引出PATA接口,一直布线到硬盘的接口)。学过微波通信的读者肯定知道,信号在到达PATA硬盘后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反弹,而反弹的信号必将叠加到当前正在被传输的信号上,导致传输中数据的完整性被破坏,引起接受端误判。

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中,都必须要设计相应的电路来保证信号的完整性。

我们看到,从南桥发出的PATA信号一般都需要经过一个排阻才发送到PATA的设备。我们必须加上至少30个电阻(除了16根数据线,还有一些控制信号)才能有效的防止信号的反弹。而在硬盘内部,硬盘厂商会在里面接上终端电阻以防止引号反弹。这不仅对成本有所上升,也对PCB的布局也造成了困扰。

当然,信号反弹在任何高速电路里都会发生,在SATA里我们也会看到终端电阻,但因为SATA的数据线比PATA少很多,并且采用了差分信号传输,所以这个问题并不突出。

2,其次是信号的偏移问题
理论上,并行总线的数据线的长度应该是一致的。而在实际上,这点很难得到保证。信号线长度的不一致性会导致某个信号过快/过慢到达接受端,导致逻辑误判。不仅如此,导致信号延迟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线路板上的分布电容、信号线在高频时产生的感抗等都会引起信号的延迟。

如图,在左侧南桥端我们发送的数据为[1,1,1,0],在发送到硬盘的过程中,第四个信号由于某种原因出现延迟,在判断时刻还没到达接受端。这样,接受端判断接受到的信号为[1,1,1,1],出现错误。由此也可看出,并行数据线越多,出现错误的概率也越大。

下图是SONY Z1的硬盘转接线,我们看到,设计师做了不少蛇行走线以满足PATA数据线的长度一致性要求。

我们可以很容易想象,信号的时钟越快,被判断信号判断的时间就越短,出现误判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较慢的总线上(上),允许数据信号和判断信号的时间误差为a,而在高速的总线上(下),允许误差为b。速度越快,允许的误差越小。这也是PATA的总线频率提升的局限性,而总线频率直接影响着硬盘传输速度。。。

3,还有是信号线间的干扰(串音干扰)

这种干扰几乎存在与任何电路。和信号偏移一样,串音干扰也是并行通信的通病。由于并行通信需要多条信号线并行走线(以满足长度、分布电容等参数的一致性),而串音干扰就是在这时候导致的。由于信号线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不停的以0,1间变换,导致其周边的磁场变化甚快。通过法拉第定律我们知道,磁场变化越快,切割磁力线的导线上的电压越大。这个电压将导致信号的变形,信号频率越高,干扰愈加严重,直至完全无法工作。串音干扰可以说这是对并行的PATA线路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并且大大限制了线路的长度。

硬盘的恢复主要是靠备份,还有一些比较专业的恢复技术就是要专业学习的了.不过我不专业,现在最常用的就是GHOST,它可以备份任何一个盘付,并生成一个备份文件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来恢复数据

现在市场上的主要几款硬盘就是迈托,西部数据(WD),希捷(ST),三星,东之,松下,还有最新的那个易拓保密硬盘

2. PC中的问题

内存方面的东西,自己看吧

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 -图形加速接口
Intel开胡绝发的用于提高图形处理速度的接口。它可以让图形的数据流直接在显卡主控芯片和内存之间通信,不必经过显存。

Access Time-存取时间
RAM 完成一次数据存取所用的平均时间(以纳秒为单位)。存取时间等于地址设置时间加延迟时间(初始化数据请求的时间和访问准备时间)。

Address-地址
就是内存每个字节的编号。目的是按照该编号准确地到该编号的内存去存取数据。

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 - 一个专门开发非官方标准的非赢利机构,其目的在于提高美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

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美国信息互换标准晌枝代码--将文本编码为二进制数的一种方法。 ASCII 编码体系采用了8位二进制数的256种组合,来映射键盘的所有按键。用于数据处理系统,数据通讯系统及相应设备中进行信息交换。ASCII字符集由控制字符和图形字符组成。

Async SRAM-异步静态内存
一种较为陈旧的SRAM,通常用来做电脑上的Level 2 Cache。

BSB (Backside Bus)
后端总线- CPU 和 L2 cache 之间的数据通道。

Bandwidth-带宽
1、 传输数据信息的能力。信息交换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但根电线,也可以通过总线或信道的并行线。一言以蔽之,就是单位时间内数据的移动量,通常用位/ 秒、字节/秒或赫兹(周/秒)表示。
2、 内存的数据带宽:一般指内存一次能处理的数据宽度,也就是一次能处理若干位的数据。30线内存条的数据带宽是8位,72线为32位,168线可达到64位。

Bank (参照memory bank)-内存库
在内存行业里,Bank至少有三种意思,所以一定要注意。
1、 在SDRAM内存模组上,"bank 数"表示该内存的物理存储体的数量。(等同于"行"/Row)
2、 Bank还表示一个SDRAM设备内部的逻辑存储库的数量。(现在通常是4个bank)。
3、 它还表示DIMM 或 SIMM连接插槽或插槽组,例如bank 1 或 bank A。这里的BANK是内存插槽的计算单位(也叫内存库),它是电脑系统与内存之间数据总线的基本工作单位。只有插满一个BANK,电脑才可以正常开机。举个例子,奔腾系列的主板上,1个168线槽为一个BANK,而2个72线槽才能构成一个BANK,所以72线内存必须成对上。原因是,168线内存的数据宽度是64位,而72线内存是32位的。主板上的BANK编号从BANK0开始,必须插满BANK0才能开机,BANK1以后的插槽留给日后升级扩充内存用,称做内存扩充槽。

Bank Schema -存储体规划
一种图解内存配置的方法。存储体规划由若干用来表示电脑主板上的内存插槽的行或列组成。行表示独立的插槽;列代表bank数。

Base Rambus -初级的Rambus内存
第一代的Rambus内存技术,1995年面市。

Baud -波特
1、 表示通讯速率的一种单位,等于每秒传输一个码元。
2、 在异步传输中,表示调制速率的一种单位,相当于每秒一个单位间隔。

BGA (Ball Grid Array)-球状引脚栅格阵列封装技术
这是最近几年开始流行的高密度表面装配封装技术。在封装的底部,引脚都成球状并排列成一个类似于格子的图案,由此命名为BGA。目前的主板控制芯片组多采用此类封装技术,材料多为陶瓷。

Binary -二进制
把数字或信息表示为若干bit的一种编码规则。二进制(也叫base 2)中,所有数字都是由1和0这两个数字的组合来表示。

BIOS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
启动时自动加载的例行程序,用来为计算机裤谨姿的各种操作做准备。

Bit-位、比特
计算机所能处理信息的最小单位。因为是二进制,所以一个bit的值不是1就是0。

BLP-底部引出塑封技术
新一代内存芯片封装技术,其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大于1:1.1,符合CSP封装规范。此类内存芯片不但高度和面积小,而且电气特性也得到了提高。

Buffer-缓冲区
一个用于存储速度不同步的设备或优先级不同的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区域。通过缓冲区,可以使进程之间的相互等待变少,从而使从速度慢的设备读入数据时,速度快的设备的操作进程不发生间断。

Buffered Memory-带缓冲的内存
带有缓存的内存条。缓存能够二次推动信号穿过内存芯片,而且使内存条上能够放置更多的内存芯片。带缓存的内存条和不带缓存的内存条不能混用。电脑的内存控制器结构,决定了该电脑上带缓存的内存还是上不带缓存的内存。

BEDO (Burst EDO RAM) -突发模式EDO随机存储器
BEDO内存能在一个脉冲下处理四个内存地址。形象地说,它一次可以传输一批数据。总线的速度范围从50MHz 到 66MHz (与此相比,EDO内存速度是33MHz,FPM内存的速度是25MHz)。

Burst Mode-突发模式
当处理器向一个独立的地址发出数据请求时,引发的数据区块(连续的一系列地址)高速传输现象

Bus-总线
计算机的数据通道,由各种各样的并行电线组成。CPU、内存、各种输入输出设备都是通过总线连接的。

Bus Cycle-总线周期
主存和CPU之间的一次数据交流。

Byte-字节
信息量的单位,每八位构成一个字节。字节是一个用于衡量电脑处理信息量的常用的基本单位;几乎电脑性能和技术规格的各个方面都用字节数或其若干倍数来衡量(例如KB,MB)。

Cacheability-高速缓存能力
主板芯片组的高速缓存能力,是指主存能够被L2 Cache所高速缓存的最大值。比方说,TX芯片组的主板由于L2 Cache对主存的映射(Mapping)的上限是64MB,所以当CPU读取64MB之后的内存时无法使用高速缓存,系统性能就无法提高了。

Cache Memory-高速缓存存储器
也叫cache RAM,在CPU旁边或附带在CPU上的一小块高速内存(一般少于 1M联系着CPU和系统内存。Cache memory 为处理器提供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Level 1 cache也叫主高速缓存 (primary cache), 是离CPU最近的高速缓存,容量只有8KB~6KB,但速度相当快。Level 2 cache 也叫次高速缓存(secondary cache),是离CPU第二近的高速缓存,通常焊接在主板上,容量一般为64KB~1MB,速度稍慢。

CAS (Column Address Strobe)-列地址选通脉冲
在内存的寻址中,锁定数据地址需要提供行地址和列地址,行地址的选通由RAS控制,列地址的选通由CAS决定。

CL(CAS Latency )-列地址选通脉冲时间延迟
CL反应时间是衡定内存的另一个标志。CL是CAS Latency的缩写,指的是内存存取数据所需的延迟时间,简单的说,就是内存接到CPU的指令后的反应速度。一般的参数值是2和3两种。数字越小,代表反应所需的时间越短。在早期的PC133内存标准中,这个数值规定为3,而在Intel重新制订的新规范中,强制要求CL的反应时间必须为2,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内存厂商的芯片及PCB的组装工艺要求相对较高,同时也保证了更优秀的品质。因此在选购品牌内存时,这是一个不可不察的因素。

CDRAM (Cache DRAM)-快取动态随机存储器
同EDRAM(Enhanced DRAM)

Checksum-检验和,校验和
在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领域中,用于校验目的的一组数据项的和。这些数据项可以是数字或在计算检验和过程中看作数字的其它字符串。
参考Parity(校验)

Chipset-芯片组
把主存、AGP插槽、PCI插槽、ISA插槽连接到CPU的外部控制逻辑电路,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芯片,故称做芯片组。芯片组通常由几个控制器构成,这些控制器能够控制信息流在处理器和其他构件之间的流动方式。

Chip-Scale Package (CSP)-芯片级封装
薄芯片封装,其电路连接通常是采用BGA(球状引脚格状阵列)。这种封装形式一般用于RDRAM(总线式动态内存)和 flash memory(闪存)。

Compact Flash-紧凑式闪存
一种结构轻小的存储器,用于可拆卸的存储卡。CompactFlash 卡持久耐用,工作电压低,掉电后数据不丢失。应用范围包括:数码相机、移动电话、打印机、掌上电脑、寻呼机,以及录音设备。

Concurrent Rambus-并发式总线式内存
Rambus内存的第二代技术产品。Concurrent Rambus内存一般用于图形工作站、数码电视、视频游戏机。

Continuity RIMM (C-RIMM)-连续性总线式内存模组
一种不带内存芯片的直接总线式内存模组(Direct Rambus)。C-RIMM 为信号提供了一个连续的通道。在直接总线式内存系统中,开放的连接器必须安装C-RIMM。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m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用于晶体管的一种半导体技术,结合了N型与P型晶体管的优势,现在主要用于电脑芯片,如存储器、 处理器等。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
计算机芯片的一种,其主要职能是解释命令和运行程序。CPU也叫处理器(processor)或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

Credit Card Memory -信用卡内存
主要用于膝上型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一种内存。其外型尺寸犹如一个信用卡,因此而得名。

CSRAM
同Pentium II Xeron匹配的一种高速缓存,容量为512KB。

DDR(Double Data Rate SDRAM)- 双数据输出同步动态存储器。
DDR SDRAM 从理论上来讲,可以把RAM的速度提升一倍,它在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可以读出数据。

Desktop-台式机,桌上型电脑

Die-模子,芯片颗粒

DIME (Direct Memory Execution)
直接内存执行功能

DIMM(Dual-In line Memory Mole)-双边接触内存模组
形象的说:内存条正反两面金手指是不导通的,如常见的有100线、168线、200线内存(long Dimm)和72线、144线(SO-Dimm)。DIMM一般有64位带宽,并且正反面相同位置的引脚不同;而SIMM一般只有32位带宽,需要两条两条同时使用,一般通过72线金手指与主板相连。

Direct Rambus-直接总线式随机存储器
Rambus 技术的第三代产品,它为高性能的PC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DRAM 结构。现在的SDRAM在64-bit的宽带总线上速度只有100MHz;与此相对照,Direct Rambus在16-bit的窄通道上,其数据传输速度可高达800MHz 。

DIP (Dual In-line 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双入线封装
DRAM 的一种元件封装形式。DIP封装的芯片可以插在插座里,也可以永久地焊接在印刷电路板的小孔上。在内存颗粒直接插在主板上的时代,DIP 封装形式曾经十分流行。 DIP还有一种派生方式SDIP(Shrink DIP,紧缩双入线封装),它比DIP的针脚密度要高6六倍。

Direct RDRAM-直接总线式动态随机存储器
该设备的控制线和数据线分开,带有16位接口、带宽高达800 MHz,效率大于90% 。一条Direct RDRAM 使用两个8-bit 通道、工作电压2.5V ,数据传输率可达到1.6 GBps 。 它采用一个分离的8位总线(用于地址和控制信号),并拓宽了8到16位或9到18位数据通道,时钟达到400 MHz ,从而在每个针(pin)800Mbps的情况下(共计1.6 GBS)使可用数据带宽最大化。

DMA (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存取
通常情况下,硬盘光驱等设备和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是由CPU来控制的。但在DMA模式下,CPU只须向DMA控制器下达指令,让DMA控制器来处理数的传送,数据传送完毕再把信息反馈给CPU。这样,CPU的负担减轻了,数据传输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DRAM (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储器
最为常见的系统内存。DRAM 只能将数据保持很短的时间。为了保持数据,DRAM 必须隔一段时间刷新(refresh)一次。如果存储单元没有被刷新,数据就会丢失。

Dual Independent Bus (DI-双重独立总线
英特尔开发的一种总线结构,因为它通过两个分开的总线(前端总线和后端总线)访问处理器,所以DIB能提供更大的带宽。奔腾II电脑就有DIB总线。

ECC(Error Correcting Code)-错误更正码,纠错码
ECC是用来检验存储在DRAM中的整体数据的一种电子方式。ECC在设计上比parity更精巧,它不仅能检测出多位数据错误,同时还可以指定出错的数位并改正。通常ECC每个字节使用3个Bit来纠错,而parity只使用一个Bit。
ECC另有一种解释是Error Checking & Correction ,既错误检查与更正。
带ECC的内存比普通SDRAM内存多1、2个芯片,价格很昂贵,一般用在工作站或服务器上。

EDO DRAM(Extended Data Out DRAM)-扩展数据输出动态存储器
有的也叫Hyper Page Mode DRAM。 EDO的读取方式取消了扩展数据输出内存与传输内存两个存储周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在把数据发送给CPU的同时去访问下一个页面,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约比传统的DRAM快15~30%)。
EDO内存一般为72线(SIMM),也有168线(DIMM),后者多用于苹果公司的Macintosh电脑上。

EDRAM (Enhanced DRAM)-增强型动态随机存储器
动态随机存储器的一种,内部集成2 或 8 Kbit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mory),用于缓存读取过的信息。如果下次读取的数据在SRAM内,则直接输出以加快读取速度,否则再到DRAM内寻找。

EEPROM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一种掉电后数据不丢失的存储芯片。 EEPROM 可以在电脑上或专用设备上擦除已有信息,重新编程。一般用在即插即用(Plug & Play)接口卡中,用来存放硬件设置数据;防止软件非法拷贝的"硬件锁"上面也能找到它。

EISA (Extended ISA)-扩展工业标准结构
将附加卡(例如视频卡、内置式MODEM等)连接到PC机主板的一种总线标准。EISA有一个32位的数据通道,使用能够接受ISA卡的连接器。不过,EISA卡只能与EISA系统匹配。EISA总线的操作频率比ISA高得多,并且能够提供比ISA快得多的数据吞吐率。

EMI (Electron-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
任何产生电磁场的电子设备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噪声场,干扰其附近的电子设备,这种现象就叫做电磁干扰。

EMS(Expanded Memory Specification)-扩充内存规范
这是由AST、Intel、微软公司共同开发的一种能让DOS突破640KB寻址范围的规范,可以让DOS对640KB甚至1M之间的地址进行页面式的访问。需要有专用的驱动管理程序支持,如EMM386.EXE

EOS (ECC on SIMM)
IBM公司的一种数据完整性检测技术,它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在SIMM(单边接触内存模组)上带有检测数据完整性的ECC(自动检错码)芯片。

EPROM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可编程芯片。其内容始终不丢失,除非您用紫外线擦除它。一般给EPROM 编程或擦除内容时,需要用专用的设备。

ESDRAM (Enhanced Synchronous 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内存
Enhanced Memory Systems, Inc 公司开发的一种SDRAM,带有一个小型的静态存储器。在嵌入式系统中, ESDRAM代替了昂贵的SRAM (静态随机存储器),其速度与SRAM相当,但成本和耗电量却比后者低得多。

Even Parity-偶校验
一种来检测数据完整性的方法。与奇校验相反,8个数据位与校验位加起来有偶数个1。具体参考Odd Parity奇校验。

FCRAM (Fast-Cycle RAM)-快速周期随机存储器
东芝(Toshiba)和富士通(Fujitsu)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种内存技术。开发FCRAM 的目的不是用来做PC机的主存,而是用在某些特殊的设备:例如一些高端服务器、打印机,还有一些远程通讯的交换系统。

Fast-Page Mode-快速翻页模式
一种比较老的DRAM。与比它还早的页面模式内存技术相比,它的优势是在访问同一行的数据时速度比较快。

Firmware-固件,韧件
简单地说,就是含有程序的存储器,负责管理所附装置的底层数据和资源。

Flash Memory-闪烁存储器,闪存
闪烁存储器在断电情况下仍能保持所存储的数据信息,但是数据删除不是以单个的字节为单位而是以固定的区块为单位。区块大小一般由256K到20MB。FLASH这个词最初由东芝因为该芯片的瞬间清除能力而提出。源于EPROM,闪存芯片价格不高,存储容量大。闪存正在成为EPROM的替代品,因为它们很容易被升级。闪存被用于PCMCIA卡,PCMCIA闪存盘,其它形式硬盘,嵌入式控制器和SMART MEDIA。如果闪存或其它相关的衍生技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清除一个字节,那将导致永久性的(不易失)RAM的到来。

Form Factor-形态特征
用来描述硬件的一些技术规格,例如尺寸、配置等。比方说,内存的形态特征有:SIMM(单边), DIMM(双边), RIMM(总线式), 30线, 72线, and 168线。

FPM DRAM (Fast Page Mode DRAM)-快速翻页动态存储器
一种改良型的DRAM,一般为30线或72线内存。
若CPU所需的地址在同一行内,在送出行地址后,就可以连续送出列地址,而不必再输出行地址。一般来讲,程序或数据在内存中排列的地址是连续的,那么输出行地址后连续输出列地址,就可以得到所需数据。这和以前DRAM存取方式相比要先进一些(必须送出行地址、列地址才可读写数据)。

FSB (Frontside Bus)-前端总线
在CPU和内存之间的数据通道。

Gigabyte /GB-吉(咖)字节
约为10亿字节,准确的数值为1,0243 (1,073,741,824) 字节。

Gigabit /Gb-吉(咖)比特,吉位
约为10亿位,准确的数值为1,0243 (1,073,741,824) bit。

Heat Spreader-散热片
覆盖在电子设备上的用于散热的外壳,多为铝制品。

Heat Sink-散热片
CPU上常用的散热部件,一般为锌合金制造。

HY (Hyundai)-韩国现代电子公司

Hyper Page Mode DRAM
同EDO DRAM

IC (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
半导体芯片上的电路(有时也被称为芯片或微芯片)由成千上万个微小电阻、电容、晶体管组成。半导体芯片通常封装在塑料或者陶瓷的外壳中,导线引脚露在外面。
特殊的IC 根据其作用可以分为线性芯片和数字芯片。

主要的内存IC厂商代号:

代 号
厂商英文名
厂商中文名
代 号
厂商英文名
厂商中文名

KM
SamSung
三星
TC
Toshiba
东芝

LH
Sharp
夏普
MN
Panasonic
松下

HM
Hitachi
日立
HY
Hyundai
现代

M5M
Mitsubishi
三菱
GM
LG_Semicon
金星

MCM
Motorola
摩托罗拉
MSM
OKI
冲电子

MT
Micron
迈克龙
MB
Fujitsu
富士通

TMS
TI
德州仪器
AAA
NMB
1

uPD
NEC
日电
2
3
4

Interleaving -交叉存取技术
加快内存速度的一种技术。举例来说,将存储体的奇数地址和偶数地址部分分开,这样当前字节被刷新时,可以不影响下一个字节的访问。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IT行业,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

JEDEC (Joint Electron Device Engineering Council)
电子元件工业联合会。JEDEC是由生产厂商们制定的国际性协议,主要为计算机内存制定。工业标准的内存通常指的是符合JEDEC标准的一组内存。

Kilobit -千位
约为一千位,准确数值是 210 (1,024) 位。

Kilobyte-千字节
约为一千字节,准确数值是 210 (1,024) 字节。

KingHorse-香港骏一电子公司
香港骏一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一九九四年一月,公司草创初期主要从事电脑机箱、电源、显示器、键盘、主机板等电脑配件在大陆的销售业务。经过几年的整合,香港骏一以Kinghorse为品牌,专业从事台式计算机、笔记本、服务器、工作站以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特种内存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在香港及大陆均设有OEM厂家,并致力于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努力。

Kingmax-胜创公司
成立于1989年的胜创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名列中国台湾省前200强的生产企业(Commonwealth Magazine,May 2000),同时也是内存模组的引领生产厂商。除台湾省内的机构之外,胜创科技在全球四大洲拥有9个办事处,公司在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荷兰拥有超过390名员工。

Kingston-金仕顿科技公司
金仕顿科技公司是一家设计和生产用于PC机、服务器、工作站、笔记本、路由器、打印机、和其他一些电子设备内存、处理器的公司。该公司于1987年由杜纪川和孙大卫先生创立,现在已经发展成产品超过2000种、年销售额超过16亿美圆的公司。

Latch-锁存(数据)
锁存器:电子学中的一种电路,可维持所承担的位置或状态,直到由外部手段将其复位到它前一种状态。SRAM就是用锁存器制作的。

L1 (Level 1 Cache) -一级高速缓存
也叫 primary cache,L1 Cache是在处理器上或离处理器最近的一小块高速存储器。 L1 Cache 为处理器提供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

L2(Level 2 Cache)-二级高速缓存
也叫 secondary cache,L2 Cache 是离处理器较近(通常在主板上)的一小块高速存储器。L2 Cache为处理器提供最常用的数据和指令。在主板上的Level 2 cache 可以刷新、升级。

LGS (Goldstar)-金星
主要内存生产厂家

Logic Board-主板
同 Motherboard。

Mask ROM
生产固件时,先制造一颗含有原始数据的ROM作为模板,然后大批生产内容完全相同的ROM。这种方法大批量生产的ROM就叫做Mask ROM

MDRAM (Multibank Dynamic RAM)-多BANK动态内存
MDRAM是MoSys公司开发的一种VRAM(视频内存),它把内存划分为32KB的一个个BANK(存储库),这些BANK可以单独访问,每个储存库之间以高于外部的数据速度相互连接。其最大特色是具有"高性能、低价位"特性,最大传输率高达666MB/S,一般用于高速显卡。

Megabit -兆位
约为一百万位,准确数值是1,0242 (1,048,576)位。

Megabyte-兆字节
约为一百万字节,准确数值是1,0242 (1,048,576)字节。

Memory -存储器,记忆体,内存
一般指电脑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其主要用途是读取程序和临时保存数据;最为常见的内存芯片是DRAM。这一术语有时也用来指所有的用来存储数据的电子设备。

Memory Bank-存储体,〔记忆库〕
由一些地址相邻的存储单元组成的一种存储块,其大小由所在的计算机决定。比方说,32位的CPU必须使用一次能提供32位信息的memory bank。一个bank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内存模组构成。

Memory Bus-内存总线
从CPU到内存扩展槽的数据总线。

Memory Controller Hub (MCH)-内存控制中心
Intel 8xx(例如820或840)芯片组中用于控制AGP、CPU、内存(RDRAM)等组件工作的芯片。

Memory Translator Hub (MTH)-内存转译中心
一种内存接口,通过它可以使Intel 820芯片组的主板的Direct Rambus 信道支持SDRAM内存。

Micro BGA (μBGA)-缩微型球状引脚栅格阵列封装
Tessera, Inc. 公司开发的的一种BGA 芯片封装技术,主要用于高频工作的RDRAM。这种技术能把芯片尺寸做得更小,提高了散热性,使内存条的数据密度增大了。

MIT (Mitsubishi)-日本三菱公司

Motherboard-主板
也叫logic board、main board或 computer board,是计算机系统的主体部分。电脑的CPU、内存、输入输出接口和扩展槽等大部分硬件都安装在主板上面。

Ms (millisecond) -毫秒
千分之一秒。

Multi-Way Interleaved
多重交错式内存存取结构,巫毒卡2代所采取的一种技术。

Nanosecond (ns)-纳秒,〔末秒,毫微秒〕
十亿分之一(10-9)秒。 内存的数据存取时间以纳秒为单位。

Nibble -半字节, 四位字节

Non-Composite
苹果电脑的内存术语,表示一种采用了新技术的内存条。该内存条上的芯片颗粒很少,但数据密度却非常高。Non-composite 内存条比 composite 内存条工作更可靠,但价格也相对很高。

Odd Parity-奇校验
校核数据完整性的一种方法,一个字节的8个数据位与校验位(parity bit )加起来之和有奇数个1。校验线路在收到数后,通过发生器在校验位填上0或1,以保证和是奇数个1。因此,校验位是0时,数据位中应该有奇数个1;而校验位是1时,数据位应该有偶数个1。如果读取数据时发现与此规则不符,CPU会下令重新传输数据。

Page mode-页面模式
现在该技术已经被淘汰。在页面模式下,每次访问DRAM的同一行的每一列时,都会十分迅速。(参考FPM)

Parity:(Even / Odd)-奇偶校验
也叫Parity Check,在每个字节(Byte)上加一个数据位(Data Bit)对数据进行检查的一种冗余校验法。它是根据二进制字节中的"0"或"1"的数目是奇数还是偶数来进行校验的。在二进制字节中增加了一个附加位,用来表示该字节中的"0"或"1"的数目是奇数还是偶数。经过传输或存储后,再计算一次校验和(Checksum),如果与附加位一致,证明传输或存储中没有错误。
奇偶校验位主要用来检查其它8位(1 Byte)上的错误,但是它不象ECC(Error Correcting Code错误更正码),parity只能检查出错误而不能更正错误。奇偶校验的致命弱点是检查出错误后无法断定错在哪一位,容易死机,所以现在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ECC。

PB-SRAM (Pipelined Burst SRAM)-管道突发式静态内存
属于Level 2 Cache,多用于486后期及Pentium以上的主板。

PC100
JEDEC 和Intel制定的一种SD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