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关于WEB程序设计的论文,3000字左右 要有摘要,文献,大纲, 谢谢哦!
我能给你提供原创的 需要的话 Q我
Ⅱ web of science怎么有中文的摘要
web有中文的摘要是因为可以增加检索范围
摘要是用来简述论文所论述问题和作者观点的,可以通过摘要检索到关于某一学术问题的的文章。所以有中英文可以增加被检索范围。
摘要也就是内容提要,它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作者的观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
Ⅲ 什么是WEB
什么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 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 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 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 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 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 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 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网络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
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 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 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 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
Ⅳ 基于web的学习系统的特点有哪些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新课程条件下,
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通
过对信息技术课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确定了基于
WEB
的学习评价系统的功
能模块,并介绍了基于
WEB
的学习评价系统的界面和使用方法,描述了该系
统的设计思想和意图,并对基于
WEB
的学习评价系统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效果
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字】
基于
WEB
的学习评价
系统
电子学习记录档案袋
实时评价
一、引言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良好的学习兴趣能有效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兴趣,而且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环境干扰
因素很多,例如来自网络和游戏的诱惑,为此就需要用其它办法来促进他们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其中教学评价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学生为了达到评价
标准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学习,从而促进了信息能力的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评价改革的建议,评价的重点不再单
纯重视结果的评价,而逐渐倾向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
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
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由此,引出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应采取什么学习评价方法呢?
这些学习评价方法是怎样正确地从多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
果,促进学生在信息素养和电子作品创作能力上得到发展?为此笔者首先研
究了一些在信息技术课可行的学习评价方法,并结合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
验,开发了“基于
Web
的学习评价系统”
,运用该系统进行学校的教学实践,
研究和探讨该系统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学习评价的可行性、有效性,能
否实现正确地从多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从而促进学生信
息能力的发展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二、
基于
WEB
学习评价方式特点
第
2
页共
7
页
1
、实时评价
网络实时评价是指学生完成作业后,作业能及时上传至网站数据库,教
师、学生能及时对作业进行评价,并把结果及时反馈给师生。网络实时评价
体现了网络教学快捷、
灵活的特性,
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及时的反馈,
有效地监控、管理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的控制度,并及时调
整教学。
信息技术课的本身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其教学依赖于计算机,作业练习
更是如此
,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处理也大多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
所以信息技术
课的特点决定了实现网络实时评价的可能。
2
、电子学习记录档案袋
电子学习记录档案袋是网络环境下过程性学习评价的主要方法。
电子学习记录档案袋评价又称卷宗评价,也叫文件夹评价。档案评价的重
要依据是学生档案袋。档案袋是“学习的记录,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自评、
互评和师评信息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在电子档案袋中,很多知识和
学习过程都自然地按照时间进行结构化组织。从理论上讲,通过对每个学生
电子档案袋的考察,就会从中清晰地看到该生学习结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参
与度,以及该生丰富多彩的、创造性的收获。
信息技术课需要学生主动学习,
采用电子学习记录档案袋可以使学生体验
成长、感受成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见,电子学习记录档案袋是最适合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有效的学生评
价方式,它体现了“学习是个过程,学习评价也应有过程评价”的思想,也
是一种信息技术课自身的课程整合,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及全面发展。
因此,
系统的很有必要开发适合过程性评价的网络版记录档案袋数据库软
件,全程记录跟踪学生的成长过程。
Ⅳ 求一篇web用用程序设计论文,最好关于个人空间的,5000字左右,要有摘要,致谢,参考文献,急求,谢谢
web用用程序设计
整体的就是有摘要,摘要翻译,目录,文章,致谢 参考文献。
Ⅵ 个人网站摘要翻译 不要在线翻译的,有诚意的来
In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has been increasingly widely applied in internet and offered more considerate and human service to the general internet users. Personalization has graally become the trend of today's Web ap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design adopted on internet presently, the personal Web site based on ASP, this program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r for clients to use and more intuitive in interface. Personal Website business has just started in China, but has been developing very rapidly. With the more popular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and more maturity of network techonology,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groups and indivials who demand for personal websit. Based on a huge network and with its simpler and more intuitive interface, personal website has rapidly been recognized by the majority of Internet users, with which the users can use the popular technology of nowdays to display their own personality on the websites.
Ⅶ 在web of knowledge上查文献时,发现只有题目,没有摘要,更没有全文,这是什么意思呢求帮忙回答
web
of
knowledge只是文摘库,文献的全文需要到特定的外文数据库下载
Ⅷ Web网站设计的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四章,分别由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
第一章介绍了网站规划与设计、超文本标志语言(HTML)、样式表(CSS) ,由周佳男和鲁东编写。
第二章介绍了网页制作工具软件Dreamweaver的使用与技巧,由陈依国编写。
第三章介绍了脚本语言VBScript的语句、语法及对象的使用和基于 VBScript的网页特效的编写,由张锦祥和白鸿编写。
第四章介绍了ASP技术基础及基于ASP的Web数据库程序的编写,由方玉燕、陈佳莹和蒋雪君编写。
Ⅸ 什么是web1.0什么是web2.0有什么区别
是互联网的读者,你也应该是互联网的作者;
你不该只是在互联网上冲浪,你本身就是波浪制造者。Web 2.0 之于Web 1.0 ,如同分布式计算之于集中式计算,网格之于大型主机。
WEB2.0概念诠释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总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应用:
1、 Blog(from wiki)
历史:
Blog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Blog的特点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采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么是Tag?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在这里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的网路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优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用某个领域的知识。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WikiWeb,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着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体系统。
Wiki的历史不长,无论是Wiki概念本身,还是相关软体系统的特性,都还在热烈的讨论中;所以怎样的一个站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Wiki系统还是有争议的。与Wiki相关新近出现的技术还有blog,它们都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的难度。这两者都是同内容管理系统密切相关的。
Wiki的特点
使用方便
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么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于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可增长
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以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开放性
开放的:社群内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或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来访者清楚观察得到。
由于Wiki的自组织,可增长以及可观察的特点,使Wiki本身也成为一个网路研究的对象。对Wiki的研究也许能够让人们对网路的认识更加深入
理论和技术:
1、 六度关系理论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2、 Xml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 基于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动态内给用户。
现有的产品:
Wiki网络、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齐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优友 、 天际网 、爱米网 、linkist 、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
现在说说web2.0的具体应用。
历史很重要。对一个技术的学习也应当从历史出发,通过其在时间形成历史的流变,得以知晓现状,甚至能够预知未来。
那Web 1.0是什么呢?
他们说,记得静态HTML的WWW时代么?
(那个时代的WWW应用、人们的Web体验、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那么动态HTML和静态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对了,他们是真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响上,与1.0相比,扩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加上事先设计的模板,动态的生成Html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那里。
他是1.0系列,应为用户在浏览器中所见和Web 1.0一样,它有0.5的升级,因为数据不是事先制作并发布,而是动态生成,和用户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变化是在哪里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变的,会继续朝着什么方向改变互联网和社会呢?)
更新:关于各个版本的差别,看看亚马逊的例子。
事情没有那么幸运,Web 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 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 CSS 和语义相关的 XHTML 标记
* AJAX 技术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简洁而有意义的 URLs
* 支持发布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网络)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对于其中谈到的几个要素,大家还是公认的。
- 基于RSS/ATOM/RDF/FOAF等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
(更新:参看商业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个大筐,装了好多东西)
从Web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 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 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 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务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 2.0设计的起点。
因此,一类可以被称作Web 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这是表。
里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质,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
Ⅹ WEB服务的工作原理
一个 Web 服务器也被称为 HTTP 服务器,它通过 HTTP 协议与客户端通信。这个客户端通常指的是 Web 浏览器。一个基于 Java 的 Web 服务器用到二个重要的类,java.net.Socket 与 java.net.ServerSocket ,并通过 HTTP 消息通信。因此,本文从讨论 HTTP 与这二个类开始,然后我将解释一个与本文相关的简单的 Web 应用。
Th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
HTTP 是一种让 Web 服务器与浏览器(客户端)通过 Internet 发送与接收数据的协议。它是一个请求、响应协议--客户端发出一个请求,服务器响应这个请求。HTTP 运用可靠的 TCP 连接,通常用的 TCP 80 端口。它的第一个版本是 HTTP/0.9 ,然后被 HTTP/1.0 取代。当前的版本是 HTTP/1.1 ,由RFC2616(.pdf) 定义。
本节主要对应 HTTP 1.1 ,足够使你充分理解由 Web 服务器程序发出的消息。如果你对更加详细的知识有兴趣,可以参考 RFC2616 。
在 HTTP 中,客户端总是通过建立一个连接与发送一个 HTTP 请求来发起一个事务。服务器不能主动去与客户端联系,也不能给客户端发出一个回叫连接。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都可以提前中断一个连接。例如,当用一个浏览器下载一个文件时,你可以通过点击“停止”键来中断文件的下载,关闭与服务器的 HTTP 连接。
HTTP 请求
一个 HTTP 请求包含三个部分:
Method-URI-Protocol/Version方法-地址-版本
Request header请求头
Entity body请求实体
下面是一个 HTTP 请求实例:
POST /servlet/default.jsp HTTP/1.1
Accept: text/plain; text/html
Accept-Language: en-gb
Connection: Keep-Alive
Host: localhost
Referer: http://localhost/ch8/SendDetails.htm
User-Agent: Mozilla/4.0 (compatible; MSIE 4.01; Windows 98)
Content-Length: 33
Content-Type: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LastName=Franks&FirstName=Michael
The Method-URI-Protocol/Version 在这个请求的第一行:
POST /servlet/default.jsp HTTP/1.1
其中 POST 是请求的类型。每个客户端 HTTP 请求可以是 HTTP 规范中指定的许多请求类型中的一种。HTTP 1.1 支持七种类型的请求,它们是 GET,POST,HEAD,OPTIONS,PUT,DELETE,TRACE。其中 GET 与 POST 是 Internet 应用中经常用到的二种请求类型。
URI 完整地指定了 Internet 资源。一个 URI 通常被解析为相对服务器的根目录。这样,它应该总是以一个 '/' 前缀开始。一个 URL 实际上是 URI 的一种类型。
Version 指的是该 HTTP 请求所用到的 HTTP 协议版本。
请求头包含了客户端环境与请求实体的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它包含浏览器设定的语言、实体的长度等等。每条请求头用回车换行符(CRLF)分开。
一个非常重要的空行分开了请求头与实体,它标志着实体内容的开始。一些 Internet 开发书籍认为这个 CRLF 空行是 HTTP 请求的第四个部分。
在上面的 HTTP 请求中,实体只是简单以下的一行:
LastName=Franks&FirstName=Michael
在一个典型的 HTTP 请求中,请求实体内容会长得多。
HTTP 响应
与请求相似,HTTP 响应也由三部分组成:
Protocol-Status code-Description协议状态 描述代码
Response headers响应头
Entity body响应实体
以下是一个 HTTP 响应的实例:
HTTP/1.1 200 OK
Server: Microsoft-IIS/4.0
Date: Mon, 3 Jan 1998 13:13:33 GMT
Content-Type: text/html
Last-Modified: Mon, 11 Jan 1998 13:23:42 GMT
Content-Length: 112
<html>
<head>
<title>HTTP Response Example</title></head><body>
Welcome to Brainy Software
</body>
</html>
响应头的第一行类似请求头的第一行,告诉你所用的协议是 HTTP 1.1 ,请求成功(200=success),以及没有任何问题。
响应头类似请求头也包含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响应的实体响应本身的 HTML 内容。头与实体之间由回车换行的空行(CRLF)分开。
Socket 类
一个 socket 是一个网络连接的端点,它使得一个应用可以从网络读与写。在不同电脑上的二个应用软件能够通过收发字节流而彼此通信。要发一个信息到另一个应用程序,你需要知道它的IP地址,以及它的 socket 端口号。在 Java 中,一个 socket 用 java.net.Socket 来实现。
要创建一个 socket ,你可以用 Socket 类中几个构建方法中的一个。其中一个接受主机名与端口号作为参数:
new Socket("yahoo.com", 80);
一旦你成功地创建了一个 Socket 类的实例,你就可以用它去发送与接收字节流了。要发送字节流,你需要呼叫 Socket 类的 getOutputStream 方法来得到一个 java.io.OutputSteam 对象。要发送文本到远程的程序,你通常需要从返回的 OutputStream 创建一个 java.io.PrintWriter 对象。要从连接的另一端接收字节流,你需要呼叫 Socket 类的 getInputStream 方法,它返回一个 java.io.InputStream 对象。
以下代码创建一个可以与本地 HTTP 服务器通信的 socket (127.0.0.1 表示一个本地的主机),发送一个 HTTP 请求,并接收从服务器的响应。它还创建一个 StringBuffer 对象来接受响应,并打印到控制台。
Socket socket= new Socket("127.0.0.1", "8080");
OutputStream os= socket.getOutputStream();
boolean autoflush = true;
PrintWriter out= new PrintWriter( socket.getOutputStream(), autoflush );
BufferedReader in = new BufferedReader(
new InputStreamReader( socket.getInputStream() ));
// send an HTTP request to the web server
out.println("GET /index.jsp HTTP/1.1");
out.println("Host: localhost:8080");
out.println("Connection: Close");
out.println();
// read the response
boolean loop= true;
StringBuffer sb = new StringBuffer(8096);
while (loop) {
if ( in.ready() ) {
int i=0;
while (i!=-1) {
i = in.read();
sb.append((char) i);
}
loop = false;
}
Thread.currentThread().sleep(50);
}
// display the response to the out console
System.out.println(sb.toString());
socket.close();
注意要从 web 服务器得到正确的响应,你必须要发送用 HTTP 协议编译了的 HTTP 请求。如果你看了上面的 HTTP 部分,你应该能够理解上面代码中的 HTTP 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