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脚本是什么意思
脚本是什么意思
脚本(script)是使用一种特定的描述性语言,依据一定的格式编写的可执行文件,又称作宏或批处理文件。
1、公牍或书稿的底本。《西游补》第九回:“犯鬼有箇朝臣脚本,时时藏在袖中。” 清 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尽忠录》:“﹝ 季沧苇 ﹞以是书见贻,朱墨皆 荆川 笔云。细阅书中绝无批评,但有圈抹,不得其读书之意。既取 荆川 《右编》勘之,圈者皆入《右编》,抹者节去,始知即其纂《右编》时脚本。”
2、表演戏剧、曲艺,摄制电影等所依据的本子。载有台词、故事情节等。 清 李渔 《比目鱼·联班》:“又兼我记性极高,当初学戏的时节,把生、旦的脚本都念熟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你就在这 薰风殿 中,把《燕子笺》脚本,三日念会,好去入班。”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但是现在,我身不由主,我不得不参加这个京剧脚本的讨论。”
扩展阅读:脚本语言的定义
脚本语言(Script languages,scripting programming languages,scripting languages)是为了缩短传统的编写-编译-链接-运行(edit-compile-link-run)过程而创建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此命名起源于一个脚本“screenplay”,每次运行都会使对话框逐字重复。早期的脚本语言经常被称为批处理语言或工作控制语言。一个脚本通常是解释运行而非编译。虽然许多脚本语言都超越了计算机简单任务自动化的领域,成熟到可以编写精巧的程序,但仍然还是被称为脚本。几乎所有计算机系统的各个层次都有一种脚本语言。包括操作系统层,如计算机游戏,网络应用程序,文字处理文档,网络软件等。在许多方面,高级编程语言和脚本语言之间互相交叉,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个脚本可以使得本来要用键盘进行的相互式操作自动化。一个Shell脚本主要由原本需要在命令行输入的命令组成,或在一个文本编辑器中,用户可以使用脚本来把一些常用的操作组合成一组序列。主要用来书写这种脚本的语言叫做脚本语言。很多脚本语言实际上已经超过简单的用户命令序列的指令,还可以编写更复杂的程序。
Ⅱ 京剧) 萧何月下追韩信 (唱西皮流水) 我主爷起义在芒砀,拔剑斩蛇天下杨。 怀王也曾把旨降,两路分兵定咸
您是问空格处的唱词吗?两路分兵定咸阳。
萧何(西皮慢流水板)我主爷起义在芒砀,
拔剑斩蛇天下扬。
怀王也曾约旨降,
两路分兵定咸阳。
先进咸阳为皇上,
后进咸阳扶保在朝纲。
也是我主洪福广,
得遇那陆贾、郦生与张良。
一路上秋毫无犯军威壮,
我也曾约法定过三章。
项羽不遵怀王约,
反将我主贬汉王。
今日里萧何荐良将,
但愿得言听计从重整汉家帮,一同回故乡。
撩袍端带我把金殿上,
(西皮摇板)扬尘舞蹈见大王。
Ⅲ 京剧的定义是什么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
(3)中国京剧脚本扩展阅读
在古代希腊 ,艺术被划分为音乐、绘画、雕塑 、建筑与诗,戏剧被划归诗的范畴。但是,真正的戏剧艺术应该包容诗(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因而被称为综合艺术。
每一种艺术都有特殊的表现手段,从而构成形象的外在形态。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戏剧融化了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它们在综合体中直接的、外在的表现是:
1、文学。主要指剧本。
2、造型艺术。主要指布景、灯光、道具、服装、化妆。
3、音乐。主要指戏剧演出中的音响、插曲、配乐等,在戏曲、歌剧中,还包括曲调、演唱等。
4、舞蹈。主要指舞剧、戏曲艺术中包含的舞蹈成分,在话剧中转化为演员的表演艺术——动作艺术。
Ⅳ 如何看待昆曲与京剧的关系与地位
从世俗老百姓的意义上看,京剧是国粹,是国剧,而从学术与美学的角度看,昆曲才是最能代表中国戏曲美学品位的国剧,昆曲是国学,而京剧仅仅是一种戏曲,称之为“国学”,则是不合适的。严格意义上,京剧只是一种普罗文化、是广场文化、大众文化,而昆曲则是精英文化、是宫廷文化、是贵族文化、小众文化。
称昆曲是国学,因为昆曲的水太深了,其学问包括了音韵学、训诂学、注释学、古典文学、古典诗学、古典词学、古典音乐学、古典舞蹈学、戏剧学、历史学、表演学、美术。
京剧只具有声腔价值,不具备文学价值。京剧的脚本是进不了中国文学史的,而昆曲的文学脚本恰恰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第二座高峰——明清传奇。(第一座是元杂剧)。
更严格意义上,不能把京剧划归中国古典戏曲的范畴。不能仅仅从衣服与讲的故事去看。从中国古典戏曲的几大要素看,京剧都不具备:
一是戏曲语言。古典戏曲必须是文言文,不能用白话文;昆曲的舞台语言是古文。而京剧则是现代汉语。
二是文学性。昆曲是古典文学,京剧的唱词则更像现代顺口溜、白话打油诗,毫无文学性可言。昆曲的灵魂是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古典诗学。而京剧则根本谈不上。
三是音乐结构。中国古典戏曲的音乐结构是曲牌体,其乐谱是工尺谱,体现的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宫调理论;而京剧则是板腔体。
由曲牌体向板腔体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有两座高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即昆曲的文学脚本)的完美谢幕,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戏曲样式——皮簧与梆子腔的跨上历史舞台。
四、昆曲有“清曲”与“剧曲”两个传统。而京剧只是一种“剧”,没有“清曲”传统。所谓“清曲”传统,就是中国韵文学的传统。昆曲继承了中国二千多年韵文学的传统,即“唱诗”、“唱词”的传统。自《诗经》三百篇、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昆曲的文学脚本),这是一条韵文学(唱的传统)的线索;至明代嘉靖年间,昆山人梁伯龙写了《浣纱记》,昆曲才有了“剧曲”传统。
五、昆曲在华夏五千年文化史上的地位,正像《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李白、杜甫、苏东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故宫博物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昆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座高峰,是中国韵文学的最后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第二座、也是最后一座高峰。
六、在清代,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称昆曲为“雅部”,称京剧为“花部”、“乱弹”,就是因为京剧没有严格按照曲牌体与古代宫调理论来创作,是乱来的,(板腔体)。“花雅之争”以昆曲的衰落、京剧的胜利而结束,只能证明这个世界上俗人远比雅人多,却并不能借此而认为京剧的美学价值超过昆曲。而是,一种更加大众化、更加浅显易懂、更加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接受的娱乐样式——京剧产生了,不需要什么文化修养,一个没上过小学的小孩或是老太太都能看懂京剧。而昆曲则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是看不懂的。比如,明代许自昌的《水浒记》,其“活捉”一出,光典故就有43个,就是查字典,也未必能搞懂其义。
所以,市场不是衡量艺术美学价值的尺度。昆曲没有市场,不能证明其美学价值低;京剧有市场,不能证明其美学价值就高。正像现在各大电视台都在搞“非诚勿扰”一类时尚的谈恋爱的节目,或是小沈阳的低俗小品,吸引眼球,收视率高,有观众,却不一定有多少文化内涵。一个道理。
七、许多人说:“京剧是由昆曲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京剧与昆曲没有血缘关系。昆曲是京剧的奶妈,而不是亲妈。京剧只是吃过昆曲的奶。昆、京,一雅一俗,根本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能混淆。
八、北京许多知识分子喜爱京剧,是受地域文化影响。也是不了解中国戏曲史、中国清曲史、中国韵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史的表现。
Ⅳ 我国最着名的京剧作家
中国京剧剧作家“奎派”——纪念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卢胜奎先生诞辰一百九十周年
卢胜奎(1822~1889)中国京剧形成初期演员,工老生,也是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江西人(一说安徽人)。绰号“卢台子”。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三庆班主持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学艺,宗余派(余三胜),深受程长庚器重,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谭鑫培常与他配戏,做功身段亦受其影响。卢胜奎唱腔平整稳练,后世也称“奎派”。因演孔明颇具政治家气度,时称“活孔明”。
卢胜奎最知名的特长是编戏。三庆班的连台戏《三国志》即出自他的手笔,此剧从刘备马跳檀溪起,至取南郡止,共36本。他还编有描写薛仁贵征东的24本《龙门阵》和其它一些剧目,其中不少流传至今,成为京剧保留剧目。
艺术特色
他以念白与做功见长,唱功亦稳实淳朴。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长扮演诸葛亮,有“活孔明”之誉。
编写剧目
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戏,三庆班所演本戏皆出其手,其中以36本连台轴子戏《三国志》最为着称,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门阵》及《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其中许多单折成为京剧优秀传统剧目保留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
卢胜奎有文学根底,善作脚本。三国戏由《马跳檀溪》至《取南郡》共四十折,就是出于他的手笔。卢胜奎搭“三庆班”尊程长庚为师长。凡程长庚不演的戏就由卢胜奎来演,比如程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绝不会冒险,所以不演《空城计》,再如程也不演薛平贵的戏认为是没有历史依据,这些戏都由卢胜奎来演,卢也常演程不演的衰派老生戏和做功戏。比如程不演《搜孤救孤》里的公孙杵臼(那时这出戏是以公孙杵臼为主角的),卢胜奎也接演。谭鑫培在三庆班演须生时多是给卢胜奎配戏,谭的做工、神情、身段有许多处都是模仿卢胜奎,或是在卢的演法基础上进行革新。卢胜奎的拿手好戏有《盗宗卷》、《打棍出箱》、《开山府》、《舌战群儒》、《安居平五路》等。卢胜奎不但能编戏,亦能改戏。《失街亭》、《八大锤》二剧也是经他改编编演出流传至今的,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们阵》及《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卢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老本《失街亭》开头还上姜维、魏延、关兴、张苞等四将,卢都予删除。他在王九龄的改编本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修改,后来谭鑫培遂就王、卢的修改本进行再加工,流传下来现在样子的《失街亭》成为京剧的优秀保留剧目。《八大锤》一剧,就是卢胜奎和徐小香从《天现铜桥》中抽出来的一段故事,经过卢胜奎的改编。
演出剧目
他擅演剧目有《盗宗卷》、《胭脂虎》、《空城计》、《琼林宴》、《开山府》等。
活动年表
1879年9月4日,光绪五年(己卯)七月十八日、十九两日:三庆班应史家胡同仁和王文恰公夒石宅堂会,并外串四喜班。
主要剧目
《伏虎》(程长庚)
《文昭关》(程长庚)
《八大锤》(徐小香,杨月楼,黄润甫)
《梳妆掷戟》(徐小香,朱莲芬)
《游园惊梦》(徐小香,朱莲芬)
《四思凡带下山》(朱莲芬,沈芷秋,孙彩珠,陈兰仙,杨明玉)
《群英会》(杨月楼,卢胜奎,徐小香,钱宝峰,孙二官)
《活捉三郎》(杨明玉,朱莲芬)
《双包案》(初连奎,何桂山)
《伐东吴》(谭金福)
《一门忠烈》(谭金福)
《定军山》(谭金福)
《巧连环》(德子杰,李顺亭)
《捉放曹》(卢胜奎,何桂山,刘桂庆)
《玉玲珑》(蒋长福,小二哥)
《镇潭州》(李小珍,殷德瑞)
《阳平关》(迟定儿,黄润甫,李顺亭,张三元)
《状元谱》(小叫天,孙二官,陆杏林)
《双泗洲》(李小珍,李小玉,张芷芳,朱小元)
《祭江》(陆小芬)
《闯山》(宋福寿,刘赶三)
《相梁刺梁》(杨明玉,朱莲芬,叶中定)
《大小骗》(杨明玉,宋赶升)
《探母》(杨月楼,陈德霖,陆小芬)
《北诈》(何桂山)
《截江》(迟定儿,孔元福)
《御碑亭》(小叫天,赵宝芬,李小珍,陈德霖)
《桑园寄子》(卢胜奎,陈德霖)
《金山寺》(陈德霖,李六儿,李七儿,钱金福,李殿甲)
《云台观》(卢胜奎)
《戏目莲》(陈德霖,陆杏林)
外串四喜班主要剧目
《千里驹》(陈兰仙,曹春山,叶中定,姚增禄,王阿巧)
全本《梅玉配》(梅巧玲,夏福宝,范春桂,鲍福山,吴连奎)
《探亲》(刘赶三,梅巧玲)
Ⅵ 中国戏剧的魅力是什么
中国戏剧的魅力
1898年9月,一个来自东瀛岛国的青年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从此迷醉于京剧,并倾注毕生精力看剧、听剧、评剧乃至写剧。33年之后暑热的8月,这个已过花甲的老人,在北京西城半壁街一个杂乱肮脏的小屋里停止了呼吸。“北京居留日本人会”按惯例给他送来了粗糙的白木棺材,而几乎同时,北京梨园界的知名人士尚小云、梅兰芳、马连良等人也为他送来了豪华的中国式棺材。两口棺木对比鲜明地并置在他的遗体前,仿佛等待着承载他在日本和中国分别度过的30余年岁月。对他而言,更为精彩的人生显然是与京剧结缘的后半。这位客死中国的日本老人就是辻听花(1868-1931),无论在京剧发展的进程中,还是在京剧研究的历史上,他所做的种种努力都不应被忽视
我最初听到辻听花的名字,是几年前与一位研究日本文学的朋友闲聊的时候。出于对京剧的爱好,便对辻听花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四处搜集与他相关的资料,不料却发现涉及他的文字意外地少之又少。对辻听花专门加以介绍或从学理层面进行研究的文章,仅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么书仪的《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阜阳师范学院吴修申的《辻武雄:近代日本研究京剧的第一人》以及旅日学者张明杰的《旧北京的日本戏迷》等有限的几篇。对辻听花的忽略不仅存在于中国,同样也存在于日本,笔者迄今只查找到一篇日本人关于辻听花的专论--天理大学教授中村忠行的《中国戏剧评论家辻听花》。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辻听花并非学界人士,而只是一名报社编辑。
辻听花本名辻武雄,号剑堂,日本明治元年出生于熊本县。他写诗时多署“剑堂”,而评戏时则署“听花”,因为“听花”正是取自“听戏”的“听”和“花旦”的“花”。辻听花1898年从受到欧化思潮影响的庆应大学毕业后,为考察中国的教育情况到了北京、天津、上海和苏州,同年回国。在京津两地因友人邀请观看了京剧,他在《中国剧及剧本》中记录了最初的体验:“不可思议的是,从我初次观看中国剧的那一刻开始,就十分喜欢,觉得很有意思。”1905年,辻听花再次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参与编辑《教育报》、在“江苏两级师范学堂”和南京“江南实业学堂”担任教习。这期间,他继续浸淫于京剧并结识了戏园园主、京剧演员等许多梨园界人士,逐渐产生了研究京剧的想法。辛亥革命前后,辻听花返回家乡照料病重的妻子。1912年,妻子撒手人寰,辻听花备受打击,他将年幼的孩子们托付给父母,孑然一身第三次来到中国。此后辻听花不曾再娶,一直在北京担任日本在华报纸《顺天时报》的编辑,度过了长达20年的报人和戏迷生涯。辻听花以京剧抚慰着内心丧妻别子、身处异乡的孤寂,因此冢本助太郎说:“夫人的死决定了中国戏剧研究家听花的命运。”
辻听花既非科班出身的梨园优伶,亦非能唱念做打的京剧票友,但他对京剧的发展却有着多方面的贡献。首先,辻听花利用报人之便,撰写了大量剧评。在他眼中,京剧并非仅为市井之娱,而是深奥复杂、值得研究和推广的艺术。1913年元旦,《顺天时报》(第3279期)上发表了辻听花的第一篇剧评《演剧上之北京及上海》。这篇汉语长文,以辻听花在京沪两地的观剧体验为基础,从观众的观剧方式、剧场的改革、戏剧与新闻媒体的关系以及女伶的活跃程度等方面,细致而透彻地对比分析了两地的差异。同年10月31日,辻听花在《顺天时报》(第3573期)首开剧评专栏“壁上偶评”。此后或频或疏,辻听花一直坚持写剧评,每写满300篇则另取一个专栏题目。据么书仪的统计,经“菊室漫笔”、“东栏雪”、“缥蒂花”等专栏,辻听花撰写的剧评在千篇以上。在剧评中,辻听花尖锐地指出京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华人对戏剧的喜爱重在声色,却茫然不觉对戏剧应有艺术上的尊崇;学者也轻视曲本,疏于研究;世人鄙视优伶,优伶亦不自重。综观辻听花在剧界的活动不难看出,他正是从强调京剧的艺术性、重视京剧研究、提高伶人地位这几个方面致力于推动京剧发展的。
辻听花感慨于中国“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的现状,想方设法提高演员地位。为此,辻听花利用报纸媒体的力量和自己广泛的人脉策划过不少梨园活动。1927年6月20日至7月20日,《顺天时报》举办了“征集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这一活动被中国戏曲研究界频繁提及,是因其与“四大名旦”相关。实际上,投票的目标并非“四大名旦”本身,而是五大名伶的新剧剧目(“五大名伶”中包括了如今所说的“四大名旦”,多出的一人是徐碧云),但此次投票确成为“四大名旦”产生的源头,并且促进了京剧表演艺术由以生角担纲开始向旦角转移。此次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正是辻听花--从活动开始前的预告、进行中的报道直至结束后的总结都出自辻听花之笔。通过这次历时月余、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投票活动,在促使人们关注新剧的同时,提高了京剧演员的知名度,对伶人自身是一种有力的鼓舞与奖掖。辻听花始终主张京剧是艺术、京剧演员是艺术家,因此政府应该褒奖他们以光大京剧艺术。如今看来,这一主张是有远见的。据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去世时,辻听花曾上书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要求追赏谭鑫培。辻听花在观剧、评剧的过程中,往往能够独具慧眼,发现人才,倾力推举年轻演员。他曾全力支持尚小云的演艺事业,在报上大加宣传。1919年梅兰芳首次赴日演出时,辻听花盛赞梅兰芳“性资聪敏,姿态袅娜,家学深厚”,“为中国戏曲界的凤毛麟角”(村田乌江:《中国剧与梅兰芳》“梅兰芳序”,东京玄文社,1919年)。这些活动,有点类似于如今流行的演艺与出版界对演员的联袂包装与打造。
更令人赞叹的是,辻听花作为一个日本人,竟然用中文编写过京剧剧本。1912年11月26日、27日发行的《顺天时报》(第3243、3244期)上连载了辻听花的剧本《兰花记》。在序言中辻听花写道:“余颇乏词藻文辞,险涩不免贻笑大方。虽然,兹特一小品,若假梨园弟子,扬厉铺张装点彩色,得以登场演唱供歌舞之,一助裨附庸风雅,则于愿足矣。”
辻听花最为着名的成就当属京剧研究专着《中国剧》。据辻听花在凡例中的自述,该书本拟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同时出版,但最终未能如愿。1920年4月28日,顺天时报社首先在北京刊出了中文版的《中国剧》。一周之后即5月5日,该书再版。日文版《支那芝居》直到4年后的1924年2月26日才由北京的华北正报社出版。1925年11月,该书经过修订,更名为《中国戏曲》,由顺天时报社出版了第5版。几年之内的数次再版,充分说明了该书的影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初版时,为其撰写序言的,从皇室贵胄到政界要人、从中外报人到学界名士竟有50位之多,包括章炳麟、熊希龄、曹汝霖、林纾、欧阳予倩、坪内逍遥等,可谓古今少见。从这些序言可见辻听花交游之广和该书获评之高。
辻听花虽不是学院派的专家学者,但他对京剧的研究亦有独到贡献。首先,《中国剧》的第一部分“剧史”从“太古”述至“今代”,显示了戏剧研究的“通史”观念。其可贵之处在于,对戏剧的“史”的研究不仅摆脱了作为王朝更迭之附庸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摆脱了作为文学史之附庸的研究方法,而是立足于戏剧自身的发展,描画出作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剧史”。如在“剧史”第四节“近世”和第五节“今代”中,就将清王朝从中间切断,按照戏剧本身的发展特点,以“自元代起至清朝道光止”、“自咸丰起至民国止”进行切分。此外,辻听花的研究是把京剧作为汇集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的综合性艺术,关注到了其中所包含的诸多因素--既有脚本唱词、名目派别,亦有歌曲音乐、装束脸谱,甚至囊括了剧场道具、营业方式、管理捐税等等,许多都是当时乃至如今的戏剧研究者所忽略的内容。辻听花所做的不是纯书案的研究,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研究。《中国剧》在第二部分“戏剧”的本体研究之外,还有第三“优伶”、第四“剧场”、第五“营业”、第六“开锣”等几大部分,可见他的研究对象不是仅仅作为文学文本的京剧,而是真正作为戏剧的京剧,这就打破了单纯研究剧本的片面性。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剧》比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重视文本而忽略演出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第三,辻听花的京剧研究具有比较的意识,他不仅对中国国内不同地区的戏剧进行了比较,而且将中国京剧与日本“能乐”、与“西洋剧”等进行了比较。第四,辻听花一方面强调了京剧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关注到了其社会价值。他认为通过京剧能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古今的风俗变迁、华人的思想感情与国民气质,同时还可以学习汉语。实际上,《中国剧》本身收集整理的戏目类别、名伶一览、戏单剧场等,也成为研究近代社会转型期戏曲形态乃至社会风俗的难得史料。
客观地说,辻听花的京剧研究不算细致深入,但其视角与方法确有独到之处。尽管辻听花自称《中国剧》“系就余脑海中所记忆者,拉杂写来,并不引用古书及各笔录等”,但他在研究过程中经常通过留学于北京大学的日本友人黑根祥作从图书馆借阅图书,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其研究并非完全是感性杂陈、空中楼阁。熊希龄称《中国剧》是“剧界刷新之良导”,欧阳予倩言其“足以愧吾文艺界”,实不为过。
张伯驹先生曾诗咏辻听花:“东瀛有客号行家,论戏评人或不差。接洽时常称种种,报端自署辻听花。”(《红毹纪梦诗注》,香港中华书局,1978年6月)可以说,辻听花对中国京剧的研究,是日本近代中国学中一个独具创始之功、却逐渐失去学界关注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Ⅶ “脚本”一词最早是怎么由来的它的含义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引申 和 最终形成
脚本语言有很多种,比如VBScript / JavaScript等,完成的功能也有很多。至于怎么写脚本,每个脚本都有自己的语言规范,按照语言规范来写吧,一般脚本都是纯文本格式,所以使用系统自带的笔记本软件就可以完成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