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前端后世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前端后世

发布时间: 2022-07-23 21:00:46

1. 中国古代冷兵器众多,为何这几种几乎后世都不再出现过

导语: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上,战争众多,与战争相关的武器也不断在发展,为何这几种兵器后世很难再看到,也不再沿用?今天兜风哥就和大家一起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消失的着名冷兵器。

中国古代冷兵器众多,自古以来都非常强大,强大到任何一种拿出来都可能让人不寒而栗,让敌人闻风丧胆。但是这几种兵器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下面我们就一起盘点:

一、钺

商周时期青桐钺。青铜钺受限于当时熔炼技术。所以基本我们今天看到的多为出土文物青铜器材。本身存在的时期约为商周时期到西汉时期。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斩杀武器,有点像西方吊着的铡刀。

直到秦王朝,这种粗犷的武器还在使用,一直称为“五兵”之一。在战场中,往往是勇武之人使用,在战车上叫车钺,也有步兵使用的兵钺。一般来说,都较为沉重,因此多为劈斩方式杀敌。

二、三棱銎(或者叫燕翅三棱箭)

这种箭头在中国西周时期出现。因为它的前端是三棱面,因此得名。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箭头,一旦射中人体,箭头就取不出来,而流血也止不住,只能等死了。

在现代战场中,就有国家沿用了三棱的这种兵器杀敌。后来我国被禁用的三棱刺就是一个例子。杀伤力太大。

三、铁蒺藜

在中国主要是宋元时期,这种特有的防御和暗器大量出现。尤其是在北宋时期的辽代大量使用。铁蒺藜一般是用于防御和作为突发迎面暗器使用,带有剧毒,形式非常多,有专门对于敌方马匹或者对于人的。一般在打造好之后都是抹有剧毒,撒在路上可以当地雷,撒在阵地或城池之外当环卫武器。

还有一种铁蒺藜是中间带有小孔,可以用绳子串好,直接放出去可以收回来,它还有一个别名叫“鬼见愁”。一旦被这种武器黏上,几乎半只脚就进了鬼门关,很短时间就会毙命。欧洲并非发现这种武器,而在旁边的倭奴忍者却盗用并发展出很多用途。

四、诸葛弩

在今天很多旅游景区都会有这种玩意儿,不过大多数都是现代人仿制或者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来的,然而并不是最原始的诸葛弩。

相传诸葛弩是诸葛亮在统一西南少数民族用来对付他们大象和崇林之中猛兽的。

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后来大发明家马钧欲对其进行改进,使之成为一种五十矢连弩,威力更大,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

五、血滴子

主要出现于中国的清代,不过这一点很多人表示疑问,认为有可能是杜撰的。今天主要作为列出名单,不作为解释。

六、床弩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很常见的连发武器,床弩。这种一般用多人合作的方式进行连发。不过多用于攻城作战,制作也比较复杂。

2. 崇德修身的名人故事



摘要:今年以来,闵行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策划,组织推出了一系列的文明修身项目,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领百姓一步步从“学”到“修”再到“行”,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近年来,闵行区持续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百姓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大幅提升,城市的角角落落也快速呈现出“整洁美”、“气质美”,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也得到逐步提升……不过,“创全”的核心和难点还在于“人”,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养成”。

“德厚闵行 文进万家”——在闵行区的“创全”口号中,“德”字被放到了最前面。这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当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基础意义上来讲就是要勤学修身,崇德向善,励志笃行……今年以来,闵行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策划,组织推出了一系列的文明修身项目,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领百姓一步步从“学”到“修”再到“行”,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勤学修身

求知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但只有勤学明辨,弄懂修身的内涵和深意,才能更好地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闵行创新推出的“修齐讲堂”,带领当地百姓开启了崇德修身之旅的第一步。这是该区打造市民修身齐家、睦邻友善的道德文化新空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新平台,可以让市民朋友在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中见贤思齐,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水准,并共同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2017年设立以来,“修齐讲堂”已经在闵行全区172个点举办了1800余场,其中名家专场147场,直接听众14余万人次,成为深受闵行市民喜爱的有温度、有标识度的特色文化品牌。今年,讲堂进一步挖掘属地文化潜力资源,先后邀请鲍鹏山、俞丽拿、敬一丹、朱迅、陈美龄等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来到闵行市民家门口,讲述修齐故事、阐明修齐道理、分享修齐经验,以个人讲述与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凸显“为价值搭台,向品质致敬”的文化追求,实现核心价值理念与实际生活世界的无缝对接,着力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

如果说“修齐讲堂”是高端大气的文化大餐,那么“闵理故事团”则是更加贴近市民生活的文化小菜。“闵理团”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启身边人”的方式,积极发挥凡人民星的道德感化作用,倾力疏通闵行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源头”。2018年,闵行区“闵理故事团”深入全区14个街镇、工业区开展百姓故事巡讲,通过组织百姓编故事、讲故事、听故事、传故事,引导市民群众一同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故事团还先后邀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获得者张灿红家庭,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铀部件加工者、闵行区居民原公浦等凡人民星担任故事团讲师,以事释理,举例明理,诉说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王海滨的故事在闵行家喻户晓,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上海好邻居,救火真英雄”。2018年,闵行聚焦全国道德模范王海滨开展“浴火重生、海滨归来”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旨在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学习王海滨身上勇敢、坚韧、友善的道德品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迄今,王海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航天局、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全区各街镇(园区)举办了10场,在基层不同受众群体间再次掀起了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热潮。

这样的“身边好人”,在闵行区还有许许多多。刘小路,是闵行中医医院的一名普通医生,但同时也是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里的“上海医生”,迄今为止已经参加了若干次国际救援任务,比如2014年参加鲁甸地震救援,2015年参加尼泊尔地震救援等。2015年厄瓜多爾尔尔地震,他再次跨越国界、跨越语言,肩负中国扶贫基金会救援使命,飞越太平洋,救治灾区民众。每一次有新的救灾任务出现,他总是第一时间报名,从不犹豫。他说:“大爱无疆,不分种族,没有国界!”

好人是走在道德之路前端的先行者,好人是引领社会崇德向善的践行者。2018年,闵行区文明委研究出台了进一步深化先进典型培育和宣传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精心设计打造了区级媒体宣传新品牌——“最美人物周五见”,媒体平台先后报道了穿行于田间岸边、只为青山绿水的康建权,无国界医生刘小路,用白发换取“银发”笑容的孙惠珍,奔走于中风预防治疗的赵静等。新时代、新舞台,闵行区将先进典型的挖掘和宣传工作放在各项宣传工作的重要位置,全区上下着力将挖典型、树典型、学典型、扬典型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地区中心工作的重要抓手,从而在制度上、机制上保证了像王海滨、刘小路这样的身边好人层出不穷。

修——崇德向善

最近,不少乘坐轻轨5号线的市民发现,一列“德厚闵行、文明传习”文化主题列车全新上线,里里外外的装饰让乘客耳目一新。而这正是闵行区通过环境营造,助力市民修身的探索之一。

据介绍,这趟文化主题列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等五个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地铁车厢中进行浓缩提炼,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给市民群众,成为上海市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场移动展览、一间流动教室。

与“德厚闵行、文明传习”文化主题列车立足于公民道德观念养成相对应,定位于文明行为实践养成的“闵行创全号2.0”文化主题列车也正式上线运营。“闵行创全号2.0”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内外全景展示的公益文化主题列车,它以一整套创意视觉设计、生动活泼的画面和文字,吸引市民“眼球”,普及“创全”知识,展示闵行本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该列车将2018年闵行区公益广告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刻画于身,将文化与文明、艺术与文明深度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风景线。

实际上,漫步于闵行的城市街头,穿梭于闵行的公共空间,你会发现文明无处不在,你更会发现,闵行这座城,实实在在地将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创全”标准,融入自己的发展基因之中。

前不久,闵行首座24小时开放的城市公园——莘城中央公园宣布开放。在这座占地65亩的城市公园里,一条“修身长廊”特别引人注意。夜幕下的“修身长廊”灯光炫酷,周围的花草树木与莘庄独有的人文气息完美融合在一起。据介绍,这是区委宣传部、莘庄镇精心布置设计的。长廊按照“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修身理念加以创作,加上本镇人文特色,展示文明风尚的14块展板每季度更新一次,未来还将陆续展示钩针编结、蛋壳画等具有莘庄特色的内容。颛桥镇充分挖掘轻轨五号线的地表空间潜力,将自己的海派剪纸特色文化与城市更新项目完美结合,主打“雅、善、美”特色主题,其中今年为闵行颛桥籍抗战烈士曹仁寿新建的雕塑,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瞻仰。梅陇镇更是以外环绿带生态改造为契机,打算在“十三五”期间一口气新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文化主题公园。2018年,梅陇好人公园、廉洁文化公园、永联文化生态园、国防教育基地公园、集心24节气公园已开门迎客。

据了解,2018年,闵行区委宣传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可视化这一命题,精心策划设计了“德厚闵行、文明传习”公益广告视觉展示方案。在展示方案的整体布局下,从离市民城市生活最密切的墙面、凉亭、公园、街角、长廊着手,建设形成一批具有高品质城市景观的公益宣传阵地。古美的32座文明亭、华漕的百米花墙、七宝的好人一条街等,充分体现文明与文化的融入,体现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风貌相融合、与城市历史文化相承接、与市民接受方式和欣赏习惯相契合。

如此,崇德修身、文明传习的理念,浸润在闵行的城市空间里,嵌入到市民生活中。闵行区的社会宣传工作正以打造“可阅读的景观、可漫步的街区、有温度的城市”为目标,处处体现向上向善、公平正义的社会正能量。

行——励志笃行

年轻姑娘的一次“闯红灯”行为,竟然碰巧被应聘公司的面试官撞见了,会不会影响她的面试成绩?小伙子去饭店用餐,吃起了别人的剩饭剩菜,结果引起了女孩和其他食客的反感,他“不浪费粮食”的理念能得到理解吗……

这一个个似乎“夸张”的故事情节,节选自闵行区今年正在播出的“寻找改变的你”互动创意周播剧。据悉,这样的周播剧,就是针对闵行从商从学从业流动人口较多的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将市民熟悉但却容易忽视的不文明行为写进剧本,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引起老百姓的共鸣,引发探讨,从而唤起市民群众对自身不文明行为的反思和改变。周播剧的创作和传播,真正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宣传工作“接地气”、“有人气”。周播剧从今年9月上线以来,陆续推出五部,内容聚焦上海新“七不”规范和文明行为养成,目前官方H5平台在线互动观看达到2.6万人次,在感动上海、上海闵行等微信公众号累计阅读量约11.6万人次,腾讯、乐视、PPTV等视频网站、微信视频累计推送播放约28万人次。今日头条、搜狐、网易新闻等门户APP纷纷对闵行周播剧做了推荐播放。其中,上海网球大师赛期间推送的文明观赛专题宣传,单篇累计推送阅读达到95万人次,将整个宣传活动推上高潮。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树立起来。

今年9月,按照“修身、正己、立德”的要求,结合区域内自然景观、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等,闵行区推出八条“市民修身体验线路”,聚焦传统文化、人文行走、体育健身、科普文创、美丽乡村、邻里守望、红色印迹、全民悦读等64个点位,串点连线,以线带面,形成闵行“市民修身地图”,全方位展示闵行近年来在城市发展、社会治理、文明创建、文化涵育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同时,闵行区还全新推出“寻找改变的你”文明修身打卡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在潜移默化中提醒市民群众养成文明好习惯。不仅如此,闵行区还利用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的“创全”吉祥物“美美好好”创作出新“七不”规范漫画长图,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提醒市民群众纠正身边的不文明行为。闵行区不断思考和探索更多贴近市民群众的方法,进一步拉近与市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地扎根在市民群众的心里,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

见证改革发展,感受闵行文明温度。今年,闵行区文明办联合区社建办,共同发起“市民拍闵行、百姓说闵行、群众看闵行”主题系列活动,以工作和生活在闵行的市民群众为参与主体,通过拍、说、看等方式,全方位展示闵行近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品质卓越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区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5月至今,主办方共征集“精彩闵行·市民拍闵行”摄影作品556件、“幸福闵行·百姓说闵行”征文153篇,组织“文明闵行·群众看闵行”活动70余批次。很多市民拿着融汇闵行96个最美“创全”点位的“手绘闵行最美地图”,心情格外美好。确实,感同身受的对比,最有说服力,创建惠民、创建利民、创建靠民的风气在闵行蔚然成风。

3. 上古四圣中的皋陶,为何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上古四圣中的皋陶,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是因为它是我国历史文献中第一位以法官形象记载的人,对法制社会有着启蒙作用,影响很大,让人类意识到了什么叫做依法治国。

所以说皋陶是中国的司法始祖。这个称谓当之无愧,因为他是司法第一人。

4. 周秦汉唐各个朝代,迎亲的时候需要遵守什么礼节



合发。又叫“结发”、“合鬓”,唐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婚俗。将新婚夫妇的头发“合而结之”的礼俗。高适《秋胡行》诗曰:“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鲁陲。”后来,人们用“结发”指元配夫妻。

唐代,新妇要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友们观看、闹房,谓之“观华烛”。

5. prototype js怎么样

作为对后世很多库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库,Prototype 对前端技术进步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但是鉴于其主要功能都能被更好用的 jQuery(或者其它同类型的库)甚至是标准取代了,Prototype 早就已经事实上退出历史舞台了。

6. 汉代建筑体现了怎么样的思想内涵

阶基
未央宫
阶基为中国建筑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汉代,前殿,“疏龙首山以为殿台”;“重轩三阶”,文献可稽。川康诸阙亦有下以阶基承托,阶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画像石中,厅堂及阙下亦多有阶基,亦用矮柱以承阶面,柱与柱之间刻水平横线,殆以表示砖缝。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极通行。

柱及础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间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杀急。柱之高者,其高仅及柱下径之三点三六倍,短者仅一点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仅施大斗,柱下之础石多方形,雕琢均极粗鲁。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为径之三点一四倍,上下同径无收杀。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为础。出土汉墓砖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础之圆柱或八角柱,殆即此类柱之砖制者;但较为修长,其高可及径之五六倍。画像石中所见柱,难以判其为方为圆,柱下之础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将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汉代若果有此法,虽可使柱稳定,然若上面重量过大或重心偏倚,则易使柱破裂,故后代无用此法者。

门窗
汉代墓门样式
门之实物存者唯墓门。彭山墓门门框均方头,其上及两侧均起线两层。石门扇亦有出土者,均极厚而短,盖材料使然也。门上刻铺首,作饕餮衔环图案,明器所示,则门框多极清晰,门扇亦有作铺首者。函谷关东门画石,则门之两侧,有腰枋及余塞板,门扉双合,扉各有铺首门环。明清所常见之门制,大体至汉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状见于明器者,以长方形为多,间亦有三角,圆形或它种形状者。窗棂以斜方格为最普通,间有窗棂另作成如笼,扣于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处,为唯一之实例,其窗棂则为垂直密列之直棂。平坐与栏干画像石与明器中之楼阁,均多有栏干,多设于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与腰檐承接。后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汉代确已形成。栏干样式以矮柱及横木构成者最普通,亦有用连环,或其它几何形者。函谷关东门图所见,则已近乎后世之做法与权衡矣。

斗拱
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坞堡”
汉斗拱实物,见于崖墓,石阙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内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头上施栌斗(即大斗),其上安拱,两头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块,如枋头。斗下或有皿板,为唐以后所不见,而在云冈石窟及日本飞鸟时代实物中则尚见之。拱之形有两种,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圆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联,殆即后世分瓣卷杀之初型,如魏唐以后通常所见;或弯作两相对顶之S字形,亦见于石阙,而为后世所不见,在真正木构上究否制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诸石阙所刻斗拱,则均于栌斗下立短柱,施于额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单弯与复弯两种;拱心之上或出小枋头,或不出。斗下皿板则不见。朱鲔石室残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简单弯拱托两散斗者,与后世斗拱形制较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墙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栌斗,其上施拱,间亦有柱上施栌斗者。“一斗三升”颇常见。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较长之拱一层者,即后世所谓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转角处则挑出角枋,上施斗拱,抹角斜置,并无角拱。
画像石中所见斗拱多极程式化,然其基本单位则清晰可稽。其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单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则有在柱头或补间者。
综观上述诸例,可知远在汉代,斗拱之形式确已形成,其结构当较后世简单。在转角处,两面斗拱如何交接,似尚未获圆满之解决法。至于后世以拱身之大小定建筑物全身比例之标准,则遗物之中尚无痕迹可寻也。

构架
汉代高层建筑-绿釉陶楼
川康诸阙,在阙身以上,檐及斗拱以下,刻作多数交叠之枋头,可借以略知其用材之法。朱鲔墓址所遗残石一块,三角形,上刻叉手,叉手之上刻两斗。其原位置乃以承石室顶板者。日本京都法隆寺飞鸟时代回廊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均用此式结构,汉代建筑内部结构之实物,仅此一例而已。

屋顶与瓦饰
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五种。汉代五种均已备矣。四阿,不厦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攒尖则多见于望楼之顶。九脊顶较少见,唯纽约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厦两头四周绕以腰檐合成。二者之间成阶级形,不似后世之前后合成一坡者。此式实例,至元代之山西霍县东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极罕见也。重檐之制,见于墓砖,其实例则雅安高颐阙。汉代遗物之中,虽大多屋顶坡面及檐口均为直线,然屋坡反宇者,明器中亦偶见之。班固《西都赋》所谓“上反宇以盖载,激日景而纳光。”固以为汉代所通用之结构法也。嵩山太室石阙,将近角瓦陇微提高,是翘角之最古实例。

檐端结构
石阙所示,由角梁及椽承托;椽之排列有与瓦陇平行者,有翼角展开者,椽之前端已有卷杀,如后世所常见。
屋顶两坡相交之缝,均用脊覆盖,脊多平直,但亦有两端翘起者。脊端以瓦当相叠为饰,或翘起,或伸出,正式鸱尾则未见也。
汉瓦有筒瓦、板瓦两种,石阙及明器所示多二者并用,如后世所常见,汉瓦无釉,而有涂石灰地以着色之法。瓦当圆形者多,间亦有半圆者。瓦当纹饰有文字,动物,植物三种,当于雕饰题下论之。砖作汉代用砖实例,均见于墓中。墓壁砌法,或以卧立层相间,或立砖一层,卧砖二三层;而各层之间,丁砖与顺砖又相间砌,以保持联络。用画像砖之墓,则如近代用“面砖”之法,以画像之面向外。墓室顶部穹窿之结构,有以平砌之砖逐层叠涩者,亦有真正发券者,前者多见于辽东高丽,后者则中原及巴蜀所常见也。

砖之种类
汉代建筑大殿复原图
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雕饰
崖墓门上,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石室内壁面,为建筑雕饰实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艺品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建筑雕饰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及镶嵌。四川石阙斗拱间之人兽,阙身之四神,枋角之角神,及墓门上各种鱼兽人物之浮雕,属于第一类。绘画装饰,史籍所载甚多,石室内壁之“画像”,殆即以雕刻代表绘画者,其图案与色彩,则于出土漆器上可略得其印象。至于第三类则如古籍所谓“饰以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之类,以金玉珍异为饰者也。
雕饰之题材,则可分为人物,动物,植物,文字,几何纹,云气等。
人物或用结构部分之装饰,如石阙之角神,但石室壁面,则多以叙史纪功,武氏祠画像,图案多程式化,朱鲔祠则极自然写实。动物以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最常见,川康诸阙有高度写生而强劲有力之龙虎、四神瓦当传世者亦多。此外如马,鹿,鱼等皆汉人喜用之装饰母题也。植物纹有藻纹,莲花,葡萄,卷草,蕨纹,树木等,或画之壁,或印之瓦当。文字多用于砖瓦铭刻,汉瓦当之以文字为饰者尤多。几何纹则有锯齿纹,波纹,钱纹,绳纹,菱纹,S纹等等。自然云气,见于武氏祠;董贤宅“柱壁皆画云气花卉”,殆此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