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解说词(摘要)
第一集《雪泥鸿爪》
一道美食,蕴藏生活智慧。东坡肉It's very delicious。
明月几时有。一首词,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结幸福生活的秘诀。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
人们诵读苏东坡的文章词赋,临摹他的书法,谈论他的生平轶事。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是什么铸就了苏东坡的魅力,让人们对他喜爱至今?
崛起于才华一考成名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
苏东坡最大的一个幸运,就是他父亲带着他去考进士那一年,遇上当年考试的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
阅卷时,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欧阳修估计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
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曾巩,而是苏东坡。
欧阳修说,他(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
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宋朝,苏东坡二十岁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跌倒于才气牢狱之灾
苏东坡入仕之初的宋仁宗年间,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仁宗去世后,宋神宗即位。他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别有企图的官员混进变法机构,新法没有起到正面效果。朝廷官员以支持变法与否而分裂成两派。内耗式的党争愈演愈烈。
宋神宗,急于做出改变。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让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还是忍不住要发声。他写下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苏东坡等人的劝谏无法扭转大局。王安石变法的第三年,欧阳修辞去官职,退隐林泉。不久后,司马光也向朝廷递交了辞呈,隐居洛阳。
公元1071年,七月里,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苏东坡只能通过文章来代替老百姓,表达其悲愤之情。
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苏东坡在《湖州谢上表》中,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他们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
前来抓捕苏东坡的差官气势汹汹,径直闯入州衙。差官下令差役,用绳子把苏东坡捆起来,押往京城受审。
公元1079年腊月,北宋王朝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的监狱里,关押着一个特殊的囚犯,苏东坡。在牢狱里,苏东坡度过了一百多个日夜。
获救于才华贬官黄州
有人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然而,在这生死之际,挺身为苏东坡说情的人更多。
王安石,他也托人带话给神宗,说这个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曹太后生病期间,神宗去探望的时候,曹太后说,先帝在的时候,认为这两个兄弟都是宰相之才,赶紧把他放了。大家的这种援救,也等于给神宗一个台阶下。朝廷的判决终于降临:苏东坡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乌台诗案”终于尘埃落定。
苏东坡第一次为官,到凤翔赴任,在途中他给苏辙写了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泥鸿爪,这四个字宿命般地成为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第二集《一蓑烟雨》
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通往黄州的路途。前路迷茫,苏东坡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他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
诗人“变”农民开垦荒地
因一时无处落脚,定慧院的方丈把一
间尘封已久的小屋,借给了苏东坡。惊魂未定的苏东坡整天闭门不出。
深夜梦醒时分,在彻骨的孤寂中,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面对逆境,苏东坡变得更加坦然,没有那么焦虑了。苏东坡一点点地摆脱了内心的困惑。但生活的困境,却对他步步紧逼。
所幸苏东坡有一个朋友,他叫马梦德。当苏东坡以戴罪之身被贬黄州,马梦德竟然千里迢迢赶来,与苏东坡同甘共苦。
从宋代到现在,假如说他(苏东坡)的这个粉丝有成千上万,这个马梦德是第一个,头号粉丝。(刘小川语)
马梦德出面找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说苏轼家里非常的困难。看你能不能给点地他种。
徐君猷爽朗地答应下来,就把黄州城内,废弃掉的军营地,交给苏轼无偿耕种。
马梦德向官府请领的这块地,苏东坡一见倾心。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因为它位于城东,苏东坡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公元1081年,苏东坡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有时,苏东坡干脆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
皇帝他可以陪,普通的百姓、农民,甚至乞丐他也不见外,也可以平等交往,在他的眼里,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那是真正的对人的大爱。
日暮时分,劳作归来,过城门时,守城士卒都知道这位老农,是一个大文人,但不知道他为何沦落至此,有时候还会拿他开几句玩笑,苏东坡总是泰然处之,笑而不语。
此时的苏东坡,渐渐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第三集《大江东去》
公元1082年,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黄州,在公元1082年之后,发生了奇特的转型。当一个丰盈的生命,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完美的历史传奇。
知识分子在宋代,突然面对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政治舞台。宋代,皇帝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北宋的士大夫——那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始终都知道要约束皇帝,要帮助皇帝成为圣君。
当年初入汴京,苏东坡无意于词的创作。在他看来,唯有帮助圣上成为明君的策论,才是文章的“正道”。
当苏东坡外放杭州后,他开始了词的写作。苏东坡逐渐意识到,与策论不同,词不是为朝廷、为帝王写的,而是为心,为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而写的。
大江东去浪漫与豪放齐飞
当时词坛的霸主是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柳永的词在当时被万人传唱。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是被正统文坛轻视。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真正的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
在日本东京,有一座汤岛圣堂,它被称为日本的孔庙。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这里都会开办一次苏东坡文学讲堂。这个宋代文豪,在日本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力。
词人的豁达,跃然于字里行间。这样的意境超越时空和疆界。而在时间的另一头,苏东坡也停下匆匆的脚步,在惊涛拍浪的赤壁前,露出久违的笑容。
黄州西北的长江之畔,山麓突入江中,石头鲜红如丹,因而得名赤壁。公元1082年,苏东坡在赤壁前,写下着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李清照评价苏东坡的词不协音律。但正因这份自由洒脱,使得苏东坡的词不为时空所阻,在千万人的心头回旋。
历经了世事变迁,苏东坡的词进入了自由天真的境界,以至于豪迈词句里,仍然埋藏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样的细腻之笔,也为苍茫的历史,增添了动人的青春之美。
清风明月豁达与自由同在
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苏东坡与几位好友,泛一叶小舟,在赤壁之下饮酒赏月。
那一晚,人世间的所有喧嚣都退场了,他们的视野里,只剩下了月光水色,还有临江独立的赤壁。
酒过三巡,一个叫做杨世昌的道士吹起了长箫。呜咽的箫声如泣如诉,苏东坡不禁黯然神伤,他问杨世昌为何吹得如此悲凉。
第六集《南渡北归》
苏东坡对朋友说,“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惟有江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呢?”
苏东坡的一番妙语使朋友们豁然开朗,大家又开始举杯畅饮,不知不觉,夜色越来越深,大家横七竖八地睡在船上,直到天色大亮。
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展区,古老的东方文明吸引着各国游客驻足。但有些人难免失落,这里并没有展出他们期待已久的“镇馆之宝”。那是一幅描绘苏东坡《后赤壁赋》的画卷。
在写完《赤壁赋》的三个月后,苏东坡再一次夜游赤壁。而这一切,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纳尔逊博物馆收藏的这幅画卷上。
苏东坡独自一人,登上赤壁高崖,对着夜空长啸一声。
于是苏东坡回到船上,任小舟在大江中随波逐流。
时近半夜,举目望去,四面茫然,恰巧一只孤独的仙鹤横越大江,一声长鸣,掠过小舟而去。
苏东坡问道士的名字,道士低着头并不回答。苏东坡恍然大悟:“那只横越大江的仙鹤,莫非就是您?”道士回头一笑,苏东坡陡然惊醒。打开门窗去看,除了清朗的月光,什么也没有。
在黄州的这段岁月,是苏东坡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黄金期。公元1082年,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
苏东坡历经荣华和苦难之后,在死亡的边缘获得了重生。对苏东坡来说,黄州不再是一个困苦的流放之地。对黄州而言,苏东坡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地过客。
第四集《成竹在胸》
菊池惺堂喜欢收藏古董书画。苏东坡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
公元1082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苏东坡凝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他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寒食帖》。
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对于寒食节的到来,苏东坡更恍然无知。直到看见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钱,悄然飞过,他才想到这一天是寒食节。
书画艺术古今文人争相收藏
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与憔悴写到了极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终于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
18年后,这幅《寒食帖》,辗转到黄庭坚的手上,他挥笔写下题跋。
黄庭坚的题跋论语精当,书法绝妙,与苏东坡的《寒食帖》可谓珠联璧合。
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有一家名叫荣丰斋的书法教室。每个周末,书法爱好者都会来这里上课。临摹《黄州寒食帖》是今天这堂课的内容。
日本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东坡迷”,在京都这个古老的城市,便住着一位。
公元1082年,年轻的画家米芾,从遥远的湖南来到黄州拜望苏东坡。
那一次相聚,酒酣耳热之际,苏东坡拿出一张宣纸,叫米芾贴在墙上,自己面壁而立,悬肘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
苏东坡用自己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
除了喜欢画石,苏东坡也爱画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有一次,米芾发现苏东坡画的竹子没有竹节,而是一笔从底部画至竹梢,就好奇地问:“为何不一节节分着画?”苏东坡回答:“竹子生长时,哪里是一节一节长的呢?”
公元1083年,在黄州生活了三年后,苏东坡见到了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
临皋亭下的江水不舍昼夜,一晃,四年过去了,就在苏东坡把黄州当作自己的故乡,决心做个安然的农夫时,他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
昔日政敌相会金陵把酒言欢
公元1084年的春天里,苏东坡收到了调离黄州的一纸诏令。
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生命中的悲苦、艰辛、安慰与幸福都推到了极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几乎都在这里完成。
黄州的乡亲好友同样不舍,纷纷携酒相送。
苏东坡就这样离开了黄州,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遭遇政敌迫害,痛苦无解时,他都会想起黄州,甚至打算逃回黄州去,在东坡上重新开始耕种生涯。
苏东坡辞别了黄州。过金陵时,他要去拜见隐居多年的王安石。
王安石虽曾掌握相权,但晚年命运坎坷。经历了亲信的背叛,变法失败,又经历了丧子之痛,王安石选择了归隐金陵,从此不问世事。
听闻苏东坡过金陵,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赶往江边,去等待苏东坡的到来。
在金陵相会的日子里,苏东坡与王安石唱和诗文,谈佛论道。从前的争论,也都成了过眼烟云。
那是苏东坡在羁旅困顿中最痛快酣畅的一段时光。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弥合着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鸿沟。那一次,金陵相别时,王安石慨然发出这样的长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当西方文明的光泽隐遁在中世纪的幽黯里,中国则在宋代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在这个时代里,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舒展,而所有艺术种类的变化,都在苏东坡身上汇拢交织。在政治漩涡里挣扎沉浮的苏东坡,虽然在艺术上并无野心勃勃的构想,却在无意间争得了那个时代的文坛首席。
第五集《千古遗爱》
公元1085年,北宋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太子赵煦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
苏东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短短十七个月,苏东坡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司马光担任宰相后,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哪怕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要尽行废除。苏东坡发出不一样的声音。
不追随,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这是苏东坡的为政原则。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并主张借机议和。苏东坡却上书皇帝,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受到政敌的攻击,他担忧自己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于是再三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公元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
勤政为民 遗爱黄州
苏东坡,他的精神世界,既与现实相纠缠,又不失宗教的宁静与超脱。他的内心“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但那底色,终究还是儒家的,是救世济民。
黄州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公元11世纪,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遭遇贬谪,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州。千年时光流转,如今这里已是满目繁华。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大自然慷慨地赐予了一片3平方公里的水域。政府为民造福的决心赋予了这片湖区新的生命。黄冈人因此幸运地拥有了一份“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自在与悠然。这座公园有一个浪漫的名字:遗爱湖。它的由来与苏东坡息息相关。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有一位特殊的知己。他就是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
黄州安国寺的竹林间,有一座小亭子。每每闲暇之时,苏东坡与太守徐君猷就相约来到这里,说古论今,诗酒相酬。
后来徐君猷要调离黄州到湖南任职,苏东坡想,徐君猷在这儿当太守,为黄州人做了不少的好事。他就提议是不是把这个竹简亭改一个名。
苏东坡将这座亭子取名为“遗爱亭”,并作《遗爱亭记》,赞美徐太守的功德。
如今,人们把“遗爱”之名赠予了这座造福百姓的公园,意义深远,令人回味。在遗爱湖旁,消失了近千年的遗爱亭也得以重建。
无论当多么小的官,苏东坡都不曾丧失内心的温暖。他灭蝗,抗洪,救孤儿,能力所及之事,他从不错过。
大爱无疆 为民解忧
公元1089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杭州。他收到黄庭坚专门写来的一封信,劝他不要去杭州,朝廷里的位置更加重要。但苏东坡没有理会黄庭坚的建议,义无反顾地奔赴杭州。
黄州赤壁让苏东坡看到了功名的虚无,所以在政治上,他更加务实。在杭州任职期间,苏东坡最有名的业绩就是治理西湖。
为了疏浚西湖,苏东坡通过各方渠道筹措钱款,空缺的部分,他向朝廷申请予以解决。
疏浚西湖的钱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如果将西湖中的淤泥全部挖掘清理出来,估计会堆积如山。
无处安置的淤泥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堤上芙蓉杨柳、小桥亭阁构成了西湖十景中着名的“苏堤春晓”。
为了让水草不再滋生,苏东坡还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
苏东坡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众在这个区域内种植菱角。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着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这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完成给苏东坡带来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艺术创作。或许,这是另外一种传世的经典作品。
苏东坡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护的民众。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千年后,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们亲切敬佩的微笑。
公元1091年,苏东坡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他被调离杭州。
苏东坡或许已经猜到,在汴京这个权力中心,正有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等待着他。
但他想不到,此后自己将被一路抛到命运的最低谷。
重新进入朝廷,这一次他再也无法全身而退了。
第六集 《南渡北归》
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调离杭州,召回京城。受到高太后的重用,苏东坡很快官升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中的最高官职。
然而,高太后去世后,18岁的宋哲宗执掌朝政。新的党争卷土重来。
年少的宋哲宗开始疯狂打击旧党,重用被冷落多年的新政改革派。新法坚定的拥护者章惇当上了宰相。
再次被贬 屋漏逢雨
唐宋时期,荒凉偏僻的岭南,是被贬官员的流放地。
公元1094年,苏东坡再次被贬。由汴京,到定州,再到惠州,他在人生轨道上转了一大圈,重新回到了被贬黄州时的境况。
在惠州,苏东坡又一次成为由当地官府看管的犯官。
苏东坡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当个人命运的悲剧一再降临,他就用这样细小而具体的快乐将苦痛化于无形。
被贬岭南前,苏东坡把家中仆人和侍妾一一遣散,唯有朝云,不肯在这忧患之际离开他。朝云坚决随同苏东坡,前往惠州。
有一天,苏东坡与朝云在家中闲坐,看窗外落叶萧萧,景色凄迷。苏东坡一边饮酒,一边吟出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惠州居住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
朝云葬在湖边的山坡上。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墓上修了一座亭子,用以纪念她。亭柱上镌有苏东坡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不屈命运心灵超越
在朝云走后的日子,苏东坡的人生猝不及防地滑向了深渊。来自朝廷的一纸诏书,把苏东坡贬到更加荒远的儋州。临行前,他一一交待后事,如同永别。
唯一让苏东坡略感欣慰的是,在前往海南的路途上,他与弟弟苏辙相遇了。他们在雷州天宁寺居住了三天。兄弟二人又跟少年求学时一样,同睡同起,形影不离。
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弟弟苏辙,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其中,最着名的是苏东坡写给弟弟的《水调歌头》。
从宋代到今天,从中国到国外,苏东坡作品的生命力超乎想象。
苏东坡在孤独中与世界对话。他对弟弟的思念,留在他的词与字里,远隔千载,跨越重洋,依旧脉络清晰。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苏东坡相遇。
于是,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而苏东坡也定然在后人的品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苏东坡留下一千多封书信,短则十余字,长则百字,使用“呵呵”有四十多处。
“呵呵”两字是这种自得不加掩饰地自然流露。
谪居海南三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再次被朝廷起用,他从海南岛渡海北归,返回大陆。
苏东坡再次路过大庾岭,这是他当年被贬谪到岭南时,所走的驿道。
年老的苏东坡被贬海南,历经劫难,但幸运地活了下来。他正准备退隐养老之时,厄运却降临了。到了常州,他的旅程,已无法再继续了。
苏东坡病了几十日。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苏东坡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待后事,他说:“我这一生没做亏心事,不会下地狱。我心中毫无畏惧,你们别为我而哭泣。”
去世前三个月,苏东坡途经金山寺,即兴写下一首诗,也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受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走了一生,直到这一刻才真正悟到。
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❷ 荐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之苏轼
卜灭
近来无心诗书静思,浸染红尘俗事颓靡!
今日在家休憩,书不进,屋外烈日当空,空气燥热,闲来无事,宅于家中,习习凉风相伴左右,文不出。
命始于父母,归于俗世红尘,一生飘荡,无非功名利禄,如今之人,所欲所求皆为粮钱铜锈。
所谓之顺其自然,此乃碌碌无为之借口,心之大,欲求不满,不达者,怨深入髓,突有劫富济贫之想。
家中闲坐,遂观记录之《千古风流人物》,奇景生情,甚觉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在宦海沉浮,虽一时有失意之态,却并没有因此心如死灰,一蹶不振,强大的自愈和适应能力,对生活始终保持着热爱,游山玩水,赏月独酌,觥筹交错,这一切他都经历过,诗人,农民,政治家诸多身份,看开了,怎样活着就不再重要了。
纪录片是我的热爱,心烦意乱之时,翻阅观之,心静意平!
❸ 《苏东坡》纪录片有感
苏轼几乎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一位诗人。从小学时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初中时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再到高中时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似乎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 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苏轼吧,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大家都知道他的《水调歌头》,我也不在外。我们都是因为知道他的诗词,而去了解他的本人。他的诗词非常有名,甚至在国外都流传为广,大家都很喜欢苏东坡。但其实苏东坡不止有这些优点。近日我观看了《苏东坡》纪录片,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苏东坡。 我带着疑问去观看了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是以苏东坡本人为主轴展开的一系列的讨论。 连外国人都知道东坡肉非常的有名,也非常的好吃。后来,我了解了东坡肉后,知道,苏东坡带领百姓抗洪救灾,筑堤建桥,老百姓感谢为了感谢苏轼,到过年时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他收下很多猪肉,把它切成方块,烧得红红的,然后再分给每家每户,后来大家就将这个肉称为东坡肉。 在第一集时我看到了这一段话,是表达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这对千古兄弟的感情的。这首诗是苏轼写给苏辙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意思是,飞鸿这么优雅的鸟,它不是在天上飞,而是在雪泥里践踏。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人生当中很多沉重的东西,累赘的东西,拴在这个地上面,几乎是一种很悲哀的一种情景。泥上偶然留指爪,我们每个人人生在世,留下一点点的印记,雪是会化掉的,泥也会干掉的,之后就没有任何印记留下来了。 苏东坡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文人,古今中外,到处都传唱着他的佳句,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吸引着我们。因此,我们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❹ 苏东坡纪录片第四集主要内容 苏东坡纪录片简介
纪录片《苏东坡》第四集《成竹在胸》:主要讲述苏东坡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上的成就。
纪录片《苏东坡》以苏东坡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横切面,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透视,多角度地解读其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苏东坡纪录片(全6集)》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XRVJhKTpvHHttw5BxfV68w
❺ 历史纪录片《苏东坡》
苏轼20岁中进士,主考官是欧阳修,欧改革了科举考试制度,让考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因为看到这么好的文章,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把苏定为第二名。苏30岁已是知名大文豪。
北宋国库虚空,积贫积弱。宋神宗急于改革,于是王安石变法推行,王安石追求高效、快速,把所有人变成同一种人,统一思想。因变得太快太急,苏轼不支持。后苏轼辞去官职,隐居。
苏东坡率领军民抗洪,得到嘉奖。
后一些小人检举苏诗讽刺新法、朝廷和皇帝,御史台下令抓捕苏。用绳子捆住苏,押往京城受审。御史台是北宋最高司法机关,大院里经常落有乌鸦,于是又叫“乌台”。
苏轼大儿子给狱中的苏轼送饭,约定“如果判了死刑,为了让苏有心理准备,就给他送鱼。”苏迈花光了盘缠,于是出京筹盘缠,让亲戚给送饭,结果亲戚不小心给苏轼送饭时送了鱼。他以为自己要死,给苏辙写了两首诗,可见兄弟情深。
王安石托人带话给神宗,说圣明时代不能杀有才华的人。太后也为苏轼说情,说先帝在的时候就很看重苏轼兄弟两的才华,你把他放了我的病情才能好。
被关押130天后,苏轼被贬官黄州(湖北黄冈),历经五年。在黄州苏心中积郁,常去定国寺静坐参佛,慢慢化解了心结。他在黄州虽有虚职,但无收入。朋友通过关系,将黄州东门外一块坡地无偿给苏轼种以维持生计,苏轼给它起名“东坡”,自称东坡居士。他种植大麦,人不食大麦,但大麦对地的要求不高。苏在黄州过得潇洒,屡屡犯禁,夜晚出城去东坡上喝酒,饿了宰病牛吃,再翻墙回城。
苏常去与和尚下棋,晚上饿了,和尚唤小和尚做吃的,只剩下一碗坨掉的面条,小和尚加了麻油放锅里煮,结果睡着了,苏进去看时,面条已经被炸成了面饼,觉得好吃,便去给饭店老板讲这种方法,后被命名“东坡饼”。
因城外的东坡土地是官地,担心被官府收回,苏决定去购买属于自己的田地,买地路上经过沙湖,突遇暴雨。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苏之前,词不为正统的文人所接受,苏之后,词正式站上历史舞台。他改变了词的题材,使词不再只写男女之情。
苏有次出门喝酒,回来时太晚,敲门无人应,于是去江边散步。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城中传苏轼乘船跑了,他朋友吓一跳,赶紧去他家找他, 他正在床上大睡。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会在生活中发现乐趣。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苏轼作《遗爱亭记》,以称颂黄州太守徐君猷的功能。
黄庭坚打趣苏轼,说他的字像石压蛤蟆,苏回应说,你的字像树梢挂蛇。日本有句有名的话——东坡、山谷、味噌、酱油。是说苏轼和黄庭坚就像味噌和酱油一样必不可少。
因乌台诗案受牵连的王定国被贬谪岭南,北归时与苏轼见面,王定国的妾柔奴唱歌弹曲,唱的非常好,使人心静,苏轼问柔奴,为什么心态还能如此好,柔奴回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王安石虽层官至宰相,但晚年凄凉,经历被亲信背叛、变法失败、丧子之痛。苏离开黄州后,与王安石在金陵会面。二人虽政见不同,但彼此尊重、彼此欣赏。
宋神宗驾崩后,太子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任命司马光组阁。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而苏轼在民间看到一些变法举措的益处,又与司马光政见不同。因有过乌台诗案的经历,苏轼明白自己不宜留在朝廷,再三请求去地方,后被任命杭州太守。
苏轼有一日感觉自己修禅大有精进,便写一首诗让人过江带给好友佛印禅师,内容大致为——我如今意志坚定,八风吹不动,佛印一看哈哈大笑,让人回话——放屁放屁。苏轼气急败坏,过江来找佛印理论,而佛印早在江边等候,他对苏轼说“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明白过来,哈哈大笑。
苏轼在杭州治理西湖、建苏堤,让百姓在岸边种菱角。后又被朝廷重用,重回汴京,官至礼部尚书。高太后去世后,宋哲宗上位,党派之争又起,苏轼被贬谪到岭南,在惠州服刑。
苏轼曾饭后拍着肚皮走,问身边人,你们说我肚子里装着什么,有人奉承装着满腹经纶,苏轼的侍妾朝云说,你这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大笑,说只有朝云懂我。苏被贬岭南之前,遣散家仆和侍妾,只有朝云坚持陪伴苏轼来惠州。两年后,朝云病逝,苏轼为其写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在晚年,再次被贬谪到儋州(海南岛),以为自己将死在儋州,连棺材一同带去。。三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返程至常州时,苏轼病重。
❻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着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❼ 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苏东坡》1-6集共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林语堂赞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 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
只要你读宋词,就绕不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只要你练书法,就绕不过他的寒食帖;即使你不练书法不读宋词,怎么也得吃饭吧,那你一定知道他的东坡肉……
6月13日至15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苏东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受好评。
这部有关苏东坡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全面讲述了他的故事。下面来一起看看吧~
纪录片一共6集,分为《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
第一集: 雪泥鸿爪
第一集,主要讲述苏东坡从闻名天下的大文豪到阶下囚的人生转折。
苏东坡早年成名天下,仕途前景一片光明。之后由于卷入党争,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几乎被判死刑,最终被贬黄州。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第二集:一蓑烟雨
第二集主要讲述苏东坡在黄州苦难中的自我超越。
苏东坡被贬黄州,生活困苦,精神孤独。面临困境,苏东坡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苏轼变为苏东坡。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三集:大江东去
第三集主要讲述苏东坡完成人生蜕变过程中所带来的文学成就。
苏东坡在黄州达到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创作了赤壁“一词二赋”等众多流传千古的名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第四集:成竹在胸
第四集主要讲述了苏东坡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上的成就以及离别黄州的人生阶段。
苏东坡是书法史中宋四家之首,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并且他引领了宋代“文人画”运动。
苏东坡离开黄州与王安石的见面,体现了苏东坡的思想蜕变和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品格。
第五集:千古遗爱
第五集主要讲述苏东坡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和成就。
苏东坡在完成精神嬗变和思想转折之后,他的以民为本的为政理念渐渐成熟,并且取得很大的成就。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有一位特殊的知己,他就是当时的黄州太守——徐君猷。
黄州安国寺的竹林间,有一座小亭子,每每闲暇之时,苏东坡与太守徐君猷就相约来到这里,说古论今,诗酒相酬……
第六集:南渡北归
第六集主要讲述了苏东坡晚年从朝中高官到一路被贬,最后在北归的途中逝世的人生阶段。
苏东坡贬谪海南儋州,成为北宋被贬最远的官员,晚年生活困境重重,但他仍然平和乐观地对待生活,以超脱的胸怀对待苦难,成为后来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东坡八首》(其一)
苏轼
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
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去为柯氏陂,十亩鱼虾会。
岁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块。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寻故渎,知我理荒荟。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
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仕途上及生活上的种种不如意,苏轼从原来名动朝野的天仙才子变成了现在躬耕东坡的乡村农夫。
,时长30:00
最后,来一首苏东坡的词
致敬经典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❽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苏东坡》第四集成竹在胸
苏东坡写出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引领了宋代尚艺书风的发展。告别黄州路过金陵,与王安石再次相遇,当年的政敌能否相逢一笑泯恩仇?
菊池隆村生活在日本的多摩市,他的祖父是日本着名的富商——菊池惺堂。除了积累财富,菊池惺堂喜欢收藏古董书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黄州寒食帖》曾是他最珍贵的藏品。
日本,菊池隆村:“我实在惺堂先生逝世后出生的,从父亲那里听说惺堂先生买进《寒食帖》的故事。那个时候《寒食帖》经历圆明园的大火,之后流落民间,惺堂先生买回来,拿到了那个时代的珍品。”
菊池隆村郑重更衣,他将前往东京的家族神社祭拜自己的祖父。
日本,菊池隆村:“关于那间宅子,我是完全没有记忆的。在我出生之前,由于关东大地震时候的一场火灾,(宅子)已经被烧掉了。从那以后,由于种种事情,已经七八十年前的事情了。这里是惺堂先生曾经住过的庭院的附近,这里开始全部都可以看作是当时的庭院,现在都重建了,所以什么都看不出来了。惺堂先生曾经住在这里的时候,发生了令整个日本都陷入危险之中的关东大地震。他(菊池惺堂)像飞一样冲进屋子,把《寒食帖》抢救了出来。当时我的祖父,他已经六十岁了。惺堂先生当时已经将《寒食帖》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了,也要让后人好好保管。”
菊池惺堂对于《寒食帖》的抢救,造就了这幅名作大难不死的奇迹。后来,《黄州寒食帖》辗转来到台北故宫,成为这里最受瞩目的藏品之一。
公元1082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苏东坡凝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他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寒食帖》。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衣若芬主任:“刚开始他写‘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自己到了黄州过了三年。”
台湾实践大学:“就春天走得好快!还来不及看花,然后整个(海棠花)因为大雨,就造成了红白花瓣散落在泥污里面了。所以他自己很感伤。”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衣若芬主任:“讲到了寒食节不停地下雨,甚至这个雨呢还流到了他的家里,让他的家就好像是一个小舟一样,慢慢地他的情绪就产生一种波动。”
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对于寒食节的到来,苏东坡更恍然无知,直到看见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钱悄然飞过,他才想到这一天是寒食节。
书法家,刘正成:“他书写的时候,先是比较平和地书写,随着他的感情的起伏的时候,这个字逐渐变大,推向高潮。”
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与憔悴写到了极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衣若芬主任:“想要去扫墓,没办法去他的一些想法也没办法好好地传递给朝廷,他也表现出来对人生的一种无力感,那个时候真的是心如死灰。”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东方艺术部,马麟主任:“苏轼想要表达的东西是非常个人的,他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是非常强烈的,感觉他似乎一直在挣扎,感觉有点像西方的歌德,他是中国的‘歌德’。”
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终于了悟,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
美国国立亚洲博物馆中国艺术部,司美茵主任:“看苏轼的书法,你能看到他的坦诚、直率。”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衣若芬主任:“因为《寒食帖》比较像是一个写给自己看的作品,所以其中有一些字,比如说多余了或者是写错了,他就很率性的在上面做一些记号,所以更可以看得出来那样的一种真性情。”
美国斯坦福大学,艾朗诺教授:“他不希望自己受到之前书法大师的限制,他没有一个‘法’。”
十八年后,这幅《寒食帖》辗转到黄庭坚的手上,他挥笔写下这样的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台湾实践大学,卢延清教授:“他(黄庭坚)说‘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这是非常高的褒扬,说他(苏轼)诗写的很好。”
台湾书法家,傅申:“他(黄庭坚)认为说《寒食帖》是苏东坡最好的,再写也不一定写得出来。”
黄庭坚的题跋论语精当、书法绝妙,与苏东坡的《寒食帖》可谓珠联璧合。
吉林大学文学院,由兴波副教授:“有一次黄庭坚很苏东坡开玩笑就说,说您的字一个个胖呼呼的、扁扁的,就像石压蛤蟆,拿一个石头把一个蛤蟆压扁了。”
台湾书法家,傅申:“因为黄庭坚是大字,时常有一长竖。那苏东坡也很诙谐地回答,他说你的字像树梢挂蛇,有的时候拉长拉的不好,像一条死的蛇挂在那里没有生命。”
在繁华的东京街头,有一家名叫荣丰斋的书法教室,每个周末书法爱好者都会来这里上课,临摹《黄州寒食帖》是今天这堂课的内容。
日本荣丰斋书法教室教员:“这幅作品里,字与字连续的部分非常的多彩,所以在书写的时候途中尽量不要停下。如果不连续的话,写字的心情也会中断。书法是人的内心画像,人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心,这些都可以通过书法来表现出来。”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板仓圣哲教授:“我认为苏东坡,给日本书法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苏东坡作为现代日本书法的一个憧憬而延续着。”
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浅见洋二教授:“有一句有名的话,‘东坡、山谷、味噌、酱油’,也就是把苏东坡与黄庭坚(山谷)比作如同味噌、酱油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日本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东坡迷”,在京都这个古老的城市,便住着一位“东坡迷”。
日本书法家,杭迫柏树:“我非常喜爱苏东坡,一度甚至想要收集一切关于苏东坡的东西,想要临摹他的所有作品。”
十几年前杭迫柏树来中国时,看到一幅落款为苏东坡的墨竹图。虽然他知道不可能是真迹,但还是因为太喜爱苏东坡,便买了下来。
日本书法家,杭迫柏树:“虽然不是真迹,我非常珍惜这个卷轴。”
直到今天,年近古稀的杭迫柏树依然一遍遍地临摹着苏东坡的书法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优美的线条,来完成自己与偶像的心灵对话。
公元1082年,年轻的米芾从遥远的湖南来到黄州拜望苏东坡。那一次相聚,酒酣耳热之际,苏东坡拿出一张宣纸,叫米芾贴在墙上,自己面壁而立,悬肘画了一幅《枯木怪石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山教授:“文人画主要不是以技法取胜,以这种寓意取胜,像枯木,你不(会)感觉到萧索、落寞、死亡,按照中国人古代的理解,冬季万物皆枯,但是大地在孕育着生机。”
苏东坡用自己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苏东坡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的美学标准,在这样一个主流价值观中,人们对于绘画评判的标准已经不在于你画的像与不像,重要的你是表达画面的意趣。”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东方艺术部,马麟主任:“同时代的欧洲,其实还是很原始的状态,只有宗教画,没有表现、没有委婉的书法,不会更加细腻地表现。但是中国在当时的艺术就已经有了很高的美学标准,一种对于美的品味。”
除了喜欢画石,苏东坡也爱画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美国国立亚洲博物馆中国艺术部,司美茵主任:“竹子在风中、雪中弯曲,但是雨雪之后,它有挺拔回来了,那是一种‘正直’的代表。竹子身上有坚持和不屈服的品格。苏轼自己经历了很多挫折,觉得自己和竹子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追求。”
有一次,米芾发现苏东坡画的竹子没有竹节,而是一笔从底部画至竹梢,就好奇地问为何不一节节分着画?苏东坡回答,竹子生长时哪里是一节一节长的呢?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他(苏轼)提出的‘成竹在胸’的理论,对于竹子的这种基本的观察,他是至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公元1083年,在黄州生活了三年后,苏东坡见到了自南国北归的好友王定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冷成金教授:“这个‘乌台诗案’以后,受牵连的人很多,其中王定国就是受牵连的一个人。被贬回来的时候呢,在苏轼给王定国接风的席上,王定国的这个妾啊,也叫柔奴,唱的非常好,她的歌声非常地美,使人心静。本来(苏轼)以为(王定国)贬到岭南去,应该回来非常憔悴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他(苏轼)觉得很奇怪,他就问这个柔奴,就说你这个心态为什么能调整的这么好?这个柔奴就回答他几个关键词——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柔奴的回答触动了苏东坡的内心,当即作词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你到了那个地方,你就把自己当作本乡人,只有这样,你才能去掉那个陌生感,你才能让自己的身心获得一种舒适感。这并不是说强迫你便认他乡做故乡,(而是)因为你得生活,你得活下去,而且要想办法活得好一点。他从这个柔奴的身上,提炼了一种价值观。而苏轼自己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临皋亭下的江水不舍昼夜,一晃,四年过去了,就在苏东坡把黄州当作自己的故乡,决心做个安然的农夫时,他的命运再一次发生转折。公元1084年的春天里,苏东坡收到了调离黄州的一纸诏令。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生命中的悲苦、艰辛、安慰与幸福都推到了极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几乎都在这里完成。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涂普生会长:“黄州成为了苏东坡的精神地标,那么东坡文化又成为了黄州的文化标识。”
黄州的乡亲好友同样不舍,纷纷携酒相送。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谈祖应副会长:“四月一号决定走,他又给乡亲们留下一些纪念品,给他写这个前后《赤壁赋》,花了好长时间。四月七号离开黄州,黄州有十几个人,十九个人把他送。”
苏东坡就这样离开了黄州,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遭遇政敌迫害,痛苦无解时,他都会想起黄州,甚至打算逃回黄州去,在东坡上重新开始耕种生涯。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谈祖应副会长:“黄州是苏东坡先生最美好、最温暖的人生记忆,是他梦魂萦绕的精神家园。这里有临皋亭,这里有东坡,这里更有雪堂,这里给他的记忆太多太多。用我们现在的话说,痛并快乐着的地方。”
苏东坡辞别了黄州,过金陵时他要去拜见隐居多年的王安石。当年王安石力主变法,希望借由变法富国强兵。初入政坛的苏东坡挺身而出反对变法。
湖北省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谈祖应副会长:“王安石和苏东坡之间,他们都是君子之争。”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冷成金教授:“我们的政治观点可以不同,但是我们的人格都是高尚的。”
王安石虽曾掌握相权,但晚年命运坎坷,经历了亲信的背叛,变法失败,又经历了丧子之痛。王安石选择了归隐金陵,从此不问世事。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但是他很关注苏轼,特别是(对)苏轼在黄州的动向是非常关心的。那么,有一次黄州有人来,来人告诉他,最近苏轼喝醉了,醒了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写的非常好。王安石说那赶紧去拿来啊。这个拿来的时候离掌灯还有一段时间,可是呢夕阳已经西下,外面的院子已经很昏黄。王安石等不及,立刻就着晚霞的昏黄的日光,在这个地方阅看,一边看一边说:苏子瞻(东坡)真是人中之龙啊!说这个文章写得实在是太漂亮了!”
听闻苏东坡过金陵,王安石迫不及待地赶往江边,去等待苏东坡的到来。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苏轼应该算是王安石的晚辈,而且从官职上来讲,他(苏轼)是他(王安石)的下属。苏轼开玩笑说,今日子瞻敢以野服见大丞相,作揖。王安石挽着他的手说这世间的礼俗岂能适用于我等二人。(就是)我们这样的人沟通是没有障碍的,甭跟我来这个。”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冬梅副教授:“两个人就是相逢一笑泯恩仇,当世两大才子之间的一次会面,两颗最耀眼的星星,论学问、论性情,都是最出色的两个人。在金陵,那也是属于千古一遇的这样一个会见的场面。”
在金陵相会的日子里,苏东坡与王安石唱和诗文,谈佛论道,从前的争论也都成了过眼烟云。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苏轼跟王安石两个人在政见上是有不同的,甚至是有相悖之处的。但是宋人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有时候有这种意气之争,或者政见之争,这不奇怪,但是好像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影响到私人的关系。政事于他们而言反而是低一个层次的问题,他们有一个更高的一个层次的沟通渠道,在这个渠道上(沟通)是畅通无阻的。在这个渠道里边,尽力地展示的是他们的才华,他们在才华上彼此认同度是非常高的,引以为自己的友朋。”
那是苏东坡在羁旅困顿中最痛快酣畅的一段时光,艺术在不知不觉中弥合着横亘在两个人之间的鸿沟。那一次金陵相别时,王安石慨然发出这样的长叹——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东坡回到汴京后,慢慢地在动荡中离散的朋友们又重新聚集起来,他们在驸马王诜的西园举行一次雅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衣诺芬主任:“宋代的文人他们本身文化的品味非常地高,而且喜欢彼此交流对于文化的或者是艺术,包括书法、诗歌和绘画的看法。”
李公麟作画描绘当时的情景,这就是《西园雅集图》。在北宋,一个小小的私家花园就成为融汇那个时代辉煌艺术的空间载体。
台湾实践大学,卢延清教授:“虽然有十六个重要的文坛的人士,其实整张画是以苏轼为中心的。因为这些人几乎都是跟他有密切关系的人。”
《西园雅集图》后来也如“夜访赤壁”一样,成为被历代画家不断回放的经典场景。当西方文明的光泽隐遁在中世纪的幽暗里,中国则在宋代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衣诺芬主任:“有人问我,你最想回到中国的哪一个时代?我常常说我最想回到的是宋代。”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冷成金教授:“大学者陈寅恪先生曾经说中国的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东京大学,小岛毅教授:“在日本,大约一百年前,一位叫做内藤湖南的学者曾经说过,宋代以后就是近世了。”
在这个时代里,个性个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舒展,而所有艺术种类的变化,都在苏东坡的身上汇拢交织。在政治漩涡里挣扎沉浮的苏东坡,虽然在艺术上并无野心勃勃的构想,却在无意间争得了那个时代的文坛首席。
❾ 如何评价纪录片《苏东坡》
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汇集中外专家学者的目光,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
在影像造型上,该片追求贴近宋代审美的情景再现,通过CG特效和手绘动画,“复活宋之画卷,展现宋之韵味,”重现天人合一的诗情画意,呈现趣味盎然的人文情调和跨越时空的视觉奇观。
该片采用了众多“国际元素”。摄制组采访日本、韩国、美国等国20多位苏东坡文化研究学者,展现海外对苏东坡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日本拍摄的苏东坡《寒食贴》复制胶片、苏东坡真迹《李白仙诗卷》等,都是首次展示在公众面前。
纪录片开拍
2015年7月28日下午,六集大型纪录片《苏东坡》签约仪式在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举行。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苏东坡》于2015年12月15日在黄冈东坡赤壁公园开机。计划一年完成拍摄。
整个拍摄过程历时16个月,追随苏东坡的足迹,行程10余万公里。除在黄冈境内多地取景外,还到杭州、惠州、儋州、眉山以及日本、韩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素材。
对余光中、叶嘉莹、康震、陈义芝等数十位国内外着名学者文人进行访谈,在专家们的多元解读中,探讨苏东坡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