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神话中的幽冥体系是怎么来的你了解多少
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来,传说人死后到转世前会有一个完整的路径。
等魂魄喝完迷魂汤以后,就会真的忘却所有尘世,变为一张白纸,即使大罗神仙也拉不回去。过了迷魂殿,就到了酆都城,就是在这里接受十殿阎王的审判。审完一殿再来下一殿,一共审十次,根据因果报应,看你接下来投胎那一道轮回。阎王会根据你今生作为评判你下世是人还是畜生,是享福还是受累。
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关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㈡ 赫尔是北欧神话中的十二主神之一吗
是的。
死神赫尔(Hel,或Hell,就是英语“地狱”的词源)是洛基的女儿,生于寒冷北方的尤腾海姆;是奥丁将她打入了尼弗尔海姆,使其管领幽冥世界。她是死神,又是冥土之君。
赫尔的国度,即所谓冥国,北欧人以为是在地下,须在极北的寒冷黑暗之地走上九天九夜的崎岖道路,方能到达。冥国的大门离人间极远,有名的速行之神赫尔莫德骑了奥丁的八足天马史莱普尼尔,尚且跑了九个日夜才到达吉欧尔(Gjoll)河。这条河是尼弗尔海姆的边界,河上有镀金的水晶桥,用一根头发吊住。守桥的是狰狞的枯骨莫德古德(Modgud,战狂or厌战者),凡要过桥者,须先让他吸血,作为通行税。死后的鬼魂大多是骑马或坐车通过此桥,这些马和车是火葬时随同一起烧了的。北欧人通常在死者脚上穿一双特别坚固的靴子,因为到冥国的九天九夜的崎岖道路须得有一双好靴子才能对付。这靴子特名为“赫尔靴”。
经过吉欧尔河,乃有一铁树之林,林中只有钢铁的树叶,地上不毛。过了铁树之林,则至“赫尔之门”,有可怕的血斑巨犬加尔姆(Garm)守着,它蜷卧在名为格尼帕(Gnipa)的洞窟之中。这可怕的妖魔只有用叫做“赫尔饼”的食物才能买通它。在“赫尔之门”里,是刺骨的寒冷与深远的黑暗;其中有如嘶嘶沸腾的大锅的声音,那是赫瓦格密尔泉奔涌之声。除此之外,又有冥间九河,其中名叫斯利德(Slid)的一条,河水中流淌着锋利的尖刀。
再往前走,就是赫尔的宫殿埃琉德尼尔(Eliudnir,悲惨)。赫尔爱吃的东西是“饿”,她的餐刀是“饕餮”。她的男仆名为“迟缓”(Ganglati),女仆名为“怠惰”(Ganglot)【他们走动得极其缓慢,以至于没人能看出他们在朝哪个方向移动】,卧室名为“毁灭”,床名为“忧愁”,窗帘名为“火灾”。赫尔有许多房间收容每天从阳间来的客人;她不但接收一切杀人犯和冤死鬼,也收容那些不幸没有流血就死去的鬼魂。凡是老死和病死的鬼魂也都到赫尔那里;此所谓“病死”又名“草柴死”,特指那些平凡地死在床上的人而言。
㈢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出字哪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出自魏晋词人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意思是: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拟挽歌辞三首-其三
魏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译文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3)幽冥世界前端突破的路途扩展阅读:
拟挽歌辞鉴赏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
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征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
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