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导弹最前端的叫什么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导弹最前端的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2-26 02:38:54

⑴ 导弹的前端是什么中端是什么组成末端是什么

导弹的结构
导弹通常由战斗部(弹头)、弹体结构系统、动力装置推进系统和制导系统等4部分组成。在导弹的发展历程中,也曾出现过不带战斗部的导弹。
导弹推进系统是为导弹飞行提供推力的整套装置。又称导弹动力装置。它主要由发动机和推进剂供应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核心是发动机。导弹发动机有很多种,通常分为火箭发动机和吸气喷气发动机两大类。前者自身携带氧化剂和燃烧剂,因此不仅可用于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还可用于在大气层外飞行的导弹;后者只携带燃烧剂,要依靠空气中的氧气,所以只能用于在大气层内飞行的导弹。火箭发动机按其推进剂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吸气喷气发动机又可分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以及冲压喷气发动机。此外,还有由火箭发动机和吸气喷气发动机组合而成的组合发动机。发动机的选择要根据导弹的作战使用条件而定。战略弹道导弹因其只在弹道主动段靠发动机推力推进,发动机工作时间短,且需在大气层外飞行,应选择固体或液体火箭发动机;战略巡航导弹因其在大气层内飞行,发动机工作时间长,应选择燃料消耗低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也可以使用冲压喷气发动机)。战术导弹要求机动性能好和快速反应能力强,大都选择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在空面导弹、反舰导弹和中远程空空导弹里也逐步推广使用涡喷/涡扇发动机和冲压喷气发动机。
导弹制导系统:按一定导引规律将导弹导向目标 、 控制其质心运动和绕质心运动以及飞行时间程序、指令信号、供电、配电等的各种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适时测量导弹相对目标的位置,确定导弹的飞行轨迹,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和飞行姿态,保证弹头(战斗部)准确命中目标。导弹制导系统有4种制导方式:①自主式制导。制导系统装于导弹上,制导过程中不需要导弹以外的设备配合,也不需要来自目标的直接信息,就能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如惯性制导,大多数地地弹道导弹采用自主式制导。②寻的制导。由弹上的导引头感受目标的辐射或反射能量,自动形成制导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如无线电寻的制导、激光寻的制导、红外寻的制导。这种制导方式制导精度高,但制导距离较近,多用于地空、舰空、空空、空地、空舰等导弹。③遥控制导。由弹外的制导站测量,向导弹发出制导指令,由弹上执行装置操纵导弹飞向目标。如无线电指令制导、无线电波束制导和激光波束制导等,多用于地空、空空、空地导弹和反坦克导弹等。④复合制导。在导弹飞行的初始段、中间段和末段,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以上制导方式的制导称为复合制导。这种制导可以增大制导距离,提高制导精度。
导弹制导精度是导弹制导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也是决定导弹命中精度的主要因素。打击固定目标时,导弹命中精度用圆概率偏差(CEP)描述。它是一个长度的统计量,即向一个目标发射多发导弹,要求有半数的导弹落在以平均弹着点为圆心,以圆概率偏差为半径的圆内。打击活动目标时,导弹的命中精度用脱靶距离表示,即导弹相对于目标运动轨迹至目标中心的最短距离。
导弹弹头是导弹毁伤目标的专用装置,亦称导弹战斗部。它由弹头壳体、战斗装药、引爆系统等组成。有的弹头还装有控制、突防装置。战斗装药是导弹毁伤目标的能源,可分为核装药、普通装药、化学战剂、生物战剂等。引爆系统用于适时引爆战斗部,同时还保证弹头在运输、贮存、 发射和飞行时的安全。弹头按战斗装药的不同可分为导弹常规弹头、导弹特种弹头和导弹核弹头,战术导弹多用常规弹头,战略导弹多用核弹头。核弹头的威力用梯恩梯当量表示。每枚导弹所携带的弹头可以是单弹头或多弹头,多弹头又可分为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战略导弹多采用多弹头,以提高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
导弹弹体结构系统 用于构成导弹外形、连接和安装弹上各分系统且能承受各种载荷的整体结构。为了提高导弹的运载能力,弹体结构质量应尽量减轻。因此,应采用高比强度的材料和先进的结构形式。导弹外形是影响导弹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 对于巡航导弹以及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快、机动能力强的战术导弹,要求更为突出。

⑵ 导弹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他是前身是什么。(不是我国的古董火箭)

世界上第一枚导弹是德国的V2导弹,它的前身是V1火箭,V2是由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港口佩内明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弹道导弹。"V"来源于德文Vergeltung,意即报复手段,这是纳粹在遭到盟国集中轰炸后表示要进行报复的意思。V1和V2表示这两种型号仅仅是整个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驱。

V2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1吨重的弹头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离。火箭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动,燃烧工质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后按照弹上陀螺仪的控制,在喷口燃气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弹上接收机发射无线电指令控制。一分钟后,火箭已飞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达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控制系统指令关闭发动机,火箭靠惯性继续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后以每小时大约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击中目标。由于当时制导系统的精度所限,误差较大。

1943年初按盟国情报人员的情报,盟国发现这一计划,并由对佩内明德的空中侦查得到证实。1943年8月17日夜,英国皇家空军对佩内明德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大规模空袭,毁伤了V2的地面设施。为预防重蹈8月17日灾难,纳粹将V2工厂迁到德国山区的山洞工厂,这个过程耽误了预期的火箭攻势。

1944年6月13日(诺曼底登陆后六天)V1开始攻击伦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伦敦。火箭攻击造成了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果在六个月前对登陆部队集结地进行集中攻击而不是伦敦的话,即如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说,盟国将遭到难以克服的困难。对伦敦的攻击都是在上午7至9时,中午12至2时,下午6至7时交通高峰期进行的,企图吓垮英国的民心士气。可是,对经过1940年空袭的英国人民,在全面胜利已如此接近时,这种新的恐怖算不了什么。在诺曼底前线的英国士兵更尽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胁他们家庭的火箭发射地挺进。除了向伦敦发射外,在盟军9月4日占领安特卫普港后,纳粹向安特卫普港进行了大规模导弹攻击。

V2一共生产了10000余枚,用于实战发射约5000枚。1945年德国投降前夕,布劳恩和4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后到美国,成为美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苏联也缴获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并俘虏了一些火箭专家,以此为起点,开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间计划。

⑶ 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是什么

“白杨”-M导弹

俄罗斯试射成功的新一代“白杨”-M多弹头导弹弹长为22.7米(弹体长17米),弹径为1.95米,射程达1.05万公里,每颗子弹头当量为数十万吨,具有抗核爆炸拦截能力。从发射试验看,由于导弹采用了大量最新技术成果,其总体性能大大超过“白杨家族”的其他导弹,其战斗性能比俄现有洲际导弹高出50%至1倍,命中精度高1~1.5倍,在世界同类导弹中也名列前茅。俄军方人士认为,这种导弹可以突破任何导弹防御系统。

速燃技术——插翅腾空飞行疾

“白杨”-M导弹是一种3级固体导弹。其第一级、第二级取自SS-20,但采用了大推力速燃发动机技术,第一级还安装了大直径新型速燃固体发动机,推进剂的装填量相当大。第三级是新研制的,采用了最先进的推进剂——复合推进剂丁羟加奥克托金。在结构设计上,该导弹还首次采用了3台巡航固体燃料发动机,使导弹的功率更加强大,具备助推段快速助推和机动助推的能力,能够在飞行初始段很快加速(比同样条件下的液体导弹加速时间缩短近一半),不仅大大缩短了发动机的助推段工作时间,而且整个飞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也比以前的战略导弹大大缩短。新型发动机技术还使“白杨”-M导弹能在大气层内实现关机,从而使天基红外探测器难以发现、监测和跟踪导弹的行踪,有如销声匿迹一般。这样,NMD就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跟踪和拦截。

变轨技术——飘忽不定常改道

导弹的机动变轨就是改变导弹基本上沿着不变弹道飞行的轨道,以有效突破敌防御系统的拦截。“白杨”-M导弹由于采用了新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其飞行弹道已不是普通的惯性弹道,在飞行过程中可机动滑翔,从而多次改变弹道高度。其弹头也具有特殊的弹道,反导系统难以发现和跟踪。在导弹的末助推推进与控制系统中,包括4个互通的燃气发生器。每个发生器有两个喷管,由燃气阀根据控制系统的指令打开或关闭,控制末助推级的飞行和弹头的释放。每个燃气发生器可由发动机按照预设的程序带动旋转,以改变控制力的方向,并实现机动变轨,从而提高导弹的反拦截性能。

分导技术——铺天弹雨威力大

分导式多弹头就是一枚导弹发射多个分别沿不同轨道飞行、瞄准不同目标的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就是一枚可以产生巨大杀伤效果的炸弹,即使这些弹头被击毁,也可以大大消耗拦截导弹的数量,从而使后续导弹得以突防。有关研究证明,当子弹头数为5~15时,导弹的突防概率趋近于1,就是说,拦截导弹将无从拦截。“白杨”-M导弹最初设计的是一种单弹头导弹,但在投掷重量和其他相关技术上留有改装为多弹头分导式导弹的接口。其目的就是在必要时,使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能成倍增加。即将装备部队的新一代“白杨”-M导弹就是这样一种可携带多枚弹头的分导式导弹——面对铺天盖地的来袭弹头,NMD是分身乏术,难有招架之力。

加固技术——坚不可摧抗核击

抗核加固技术就是在弹头表面包覆特殊材料,以防止拦截导弹的核辐射、电磁辐射;也可在导弹上采用硬度大的合成材料提高导弹抗击拦截导弹碰撞的能力。

为防止敌在NMD中使用核弹头进行拦截,“白杨”-M导弹弹头采用了多层壳体结构,不仅提高了弹头的结构强度,有效防止在非直接撞击条件下核爆炸效应对其产生的壳体熔化、烧毁、断裂等,还可以吸收、衰减和屏蔽核电磁脉冲等的辐射能量,使NMD很难对其进行拦截。“白杨”-M导弹对核爆炸的失效距离仅为500米,而世界上同类导弹弹头的失效距离为10公里,两者相差20倍!

另外,“白杨”-M导弹的控制系统还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使电磁脉冲干扰失效,使导弹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及飞行的安全与稳定性,有效规避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

⑷ 导弹名称前面的AIM,AGM,GBU各代表什么

aim 就是Air Intercepte Missileagm空中截击导弹;AGM是空对地导弹(Air-to-Ground Missile);GBU如果在军事上就是激光制导炸弹Guided Bombing Unit或者引导轰炸单位。

⑸ 怎样区分导弹的前端制导和末端制导

关于导弹制导有很多方式
导弹制导与控制的基本原理、导弹飞行的力学环境和导弹运动数学模型、导引飞行与弹道、遥控制导、无线电寻的制导、红外点源寻的制导、红外成像寻的制导、电视寻的制导、激光寻的制导、多模复合制导与信息融合、惯性导航与卫星导航以及导弹控制方法等内容。

⑹ 洲际弹道导弹前端的金属棒是作什么用的

估计是整流罩,因为一般洲际弹道导弹都是多弹头的,必然要有整流罩,就如同人造卫星火箭前端一样的.是天线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他们都是卫星遥感测控的.

⑺ 目前最先进的地空导弹是什么

中国红旗-64地空导弹在世界最先进!红旗-64地空导弹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于上世纪90年代研发,该导弹的研发基于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的“蝮蛇”(Aspide)地对空导弹技术。该型导弹有陆地和海上两种版本,推向国际市场的版本叫做猎鹰-60(LY-60)。此前,这种导弹被认为是专门用来出口,但如今互联网上有图片显示,该型导弹已经进入解放军空军的防空导弹部队,作为中短程防空导弹服役。
红旗-64设计用来打击中低空快速飞行的战机、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和掠海飞行的反舰导弹,采用了具备仿真干扰能力的无线电控制制导方式,据称,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微处理器智能模块技术的中低空防空导弹。

红旗-64的监视雷达探测到目标之后会把信息传递给相应的跟踪/照明雷达进行处理。一个红旗-64导弹连可处理40个目标,跟踪12个目标,并同时对其中三个目标进行打击;另外,移动目标跟踪处理系统和频率捷变技术赋予了该导弹良好的抗干扰能力,整个系统的反应时间只有9秒。
部署:

一个典型的陆地红旗-64导弹连由以下单元组成:一部4X4车载监视雷达、3部4X4车载跟踪/照明雷达、一部应急电力支持车,以及6部6X6车载运输/发射车,每部发射车配备5枚待发导弹,导弹均置于方形弹箱内。

此外,还有一套技术支持单元作为红旗-64导弹连的辅助系统,该系统由一部运输/重新装填车、一部测试车、一部电子维修车、一部电机维修车、一部工具支持车等。
规格:

单体尺寸:长3.89m,弹径0.208m,弹翼0.68m

发射重量:220kg

推进系统: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打击高度:0.03~12Km

打击距离:1~18km

最大速度:4.0马赫

制导方式:半主动雷达制导

弹头:高爆弹(内含杀伤钢珠和预制碎片)

系统反应时间:9秒

首发命中率:60~80%

⑻ 英国星光防空导弹的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星光”导弹系统是英国肖特公司在“标枪”导弹基础上发展的一种高速近程面对空导弹武器系统,导弹代号S14。1986年研制工作正式开始,1988年肩射型“星光”导弹首次试验成功,1988~1989年开始进行批量生产,1993年装备英国陆军,“星光”最初设计为一种单兵便携式快速反应的面对空导弹系统,用以替代“吹管”和“标枪”导弹。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三脚架式、轻便车载式、装甲车载式以及舰载式等多种型号。到1993年底,共生产了422枚“星光”导弹,研制及生产的总费用2.7亿英镑。一套“星光”导弹系统的售价约为10.75万美元。

技术指标

“星光”导弹,对付目标:低空飞机、直升机;发射筒外径274mrn;作战距离:最大7km;质量20kg;最小300rn;速度>4Ma;杀伤概率96%;战斗部3个;“标枪”动能制导体制:激光架束制导;穿甲子弹头和小型;爆破战斗部子弹头;发射方式:单兵肩射、三角架发子弹头长300mm射、车载发射、舰射弹径25mm;弹长1.397m,质量lkg,弹径127mrn;动力装置:二级固体火箭发动机。

布局与结构

导弹弹体为圆柱体,弹体后部有“十”配置的矩形尾翼。导弹前端为3个“标枪”子弹头。呈正三角形分布,子弹头为鸭式布局。在脱离弹体后,子弹头利用其可控尾翼来实现飞行姿态控制。

“星光”导弹使用的是半主动视线指挥系统,光电跟踪系统的承包商是阿非莫公司。当主火箭发动机工作完毕,3个“标枪”弹头实现自动分离并开始寻找目标。“星光”导弹的瞄准装置包含两个激光二极管:一个垂直扫描,另一个水平扫描,构成一个二维矩阵。“星光”导弹的3枚杀伤子弹头就在这个矩阵中飞行,“标枪”子弹头利用可控尾翼沿轴线调整其位置以提高命中概率,目标跟踪和导弹制导均由光电或毫米波雷达跟踪器完成。

“星光”导弹弹头由3个“标枪”子弹头组成,每个子弹头包括高速动能穿甲弹头和小型爆破战斗部,杀伤体占各分弹头长度的一半多。散开的单个“标枪”子弹头最适合用来摧毁攻击地面飞机。

⑼ 射程最远的导弹叫什么

俄罗斯SS-18洲际弹道导弹
基本数据
现状:服役中
规格:长33米;宽3米。
射程:(一型)6480海里(12000公里);(二、四型)5940海里(11000公里);(三型)8640海里(16000公里)。
发射重量:78000公斤
投掷重量:7575公斤
发射方式:二节推进;液态燃料;冷射。
导引系统:惯性
弹头:(一型)1枚2500万吨;(二型)8或10枚万吨(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三型)1枚2000万吨;(四型)10枚55万吨(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
圆周公算偏差值:0.14海里(260米)
发展概述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大的导弹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俄罗斯的SS-18。该型导弹无论外形尺寸还是威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难怪它在冷战时期一问世,北约就将其称作“撒旦”(恶魔),从中我们不难听出“畏而敬之”之意。该导弹自服役以来几乎一直默默无闻,进入新世纪后,开始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先是俄战略火箭兵司令索罗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将SS-18服役期延长到2014年,不久俄在2004年12月又恢复了中断16年的SS-18试射,此后俄在削减该导弹的同时又不断重新部署和试射SS-18。这些举动使人们不禁疑惑,行将就木的“恶魔”为何总是僵而不死?
“恶魔”出世
“巨无霸”的血统——SS-18的发展背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冷战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这时在“确保相互摧毁”战略思想指导下,美苏两国将拥有完全摧毁对方的能力作为遏制战争的前提,因而走上了全面的核武器军备竞赛。因此,美苏部署了大量战略导弹,同时,两国又开始考虑自身核武器的安全性,开始发展射程更远、当量更大、分导式弹头更多的坚固地下发射井式的导弹核武器。60年代,“民兵”导弹的部署和改进使美国在武器竞赛中占据了先机,这在冷战的严酷气氛中是决不允许的。于是苏联在60年代末开始发展第四代陆基核导弹SS-18。
在SS-18诞生前,苏联战略核武器的主体是SS-9,一种专门用来打击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的重型导弹,在当时也是“巨无霸”。该弹运载能力巨大,装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0兆吨级当量核弹头,而且它还是世界上首型轨道型导弹,可将弹头送到地球轨道运转,随时对地面发动核打击。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一种对美国洲际弹道导弹构成实际威胁的武器。但由于地面发射系统复杂,导致发射井抗摧毁能力较差,而且作战反应时间长、服役期短,因此其实用性不强,只能是纯粹的战略威慑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苏联最高部长会议作出了研制其后继型SS-18导弹的决定。
复仇的“恶魔”——SS-18早期型 承担SS-18导弹设计的是苏联着名的导弹设计机构“南方”设计局,当时任该设计局领导的是被尊称为当时苏联导弹“教父”的费多罗维奇?乌特金。1967年乌特金进入“南方”设计局领导层,主持了多种洲际弹道导弹设计,SS-18就是他的得意之作。
当时苏联国内有人提出了“还击—迎击”思想,即核打击应在来袭导弹离开敌人发射装置但还未到达苏联领土之时进行。这一思想不要求对导弹发射井进行抵御核爆炸的特别加固,从而降低了部署成本。但是乌特金和其导师扬格利认为,应该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侧重报复性的“还击”,发展抗打击能力高的大威力洲际弹道导弹。这一思想得到了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乌斯季诺夫的支持,为此苏联战略火箭军提出了分导式弹头、竖井冷发射的要求。
SS-18被设计为携带分导式多弹头或单弹头的二级导弹,在结构布局方面基本与SS-9类似,但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紧凑的配置,使导弹结构重量减轻。1971年苏联开始SS-18的冷发射演练.1973年2月成功进行全程飞行试验,1975年12月SS-18导弹正式装备部队。初期服役的SS-18为单弹头,以后又增加了多弹头型和大威力单弹头型,分别命名为SS-18I、II、III型。
“恶魔”也精确—SS-18多弹头型(IV) 早期型SS-18采用自主惯性制导系统,精度不是很高,即使是多弹头也要求具备较大威力,才能打击加固发射井等硬目标。而威力提高意味着弹头重量的增加,这使其携带的弹头数最多只能有8个。而科学家经过计算发现,若命中精度不变,弹头威力提高1倍,摧毁能力增加大约0.6倍;若弹头威力不变,命中精度提高1倍,则摧毁能力增加大约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的多。为此,苏联开始着手改进SS-18。在SS-18前三个型号服役才过了几个月,苏联就在1976年8月16日通过了IV型的改进决议。“南方”设计局的改进方案采用了平台—计算机显示制导方案,使弹头打击精度由500米以上缩小到了350米以内,这使SS-18可以用更小的弹头打击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