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直肠与肛管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血管、淋巴和神经
1 拼音
zhí cháng yǔ gāng guǎn
2 概述
肛管为消化管的最末一段,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从第3骶椎前方沿骶尾骨的盆面下行,穿过盆膈在会 *** 向后下终于 *** 。直肠全长为12~15cm。直肠不直,在矢状面上,沿骶尾骨的前面下行,形成凸向后方的骶曲; 继而绕过尾骨尖,弯向后下方,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在额状面上呈现3个侧曲。上分的侧曲凹向左,中间的凹向右,最为显着,下分的又凹向左,当通过直肠作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留心这些弯曲,以防损伤肠壁。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为直肠盆部,盆膈以下的部分为直肠 *** 部(即肛管)。
直肠盆部上段的管径与乙状结肠相似,下段长腔显着膨大,形成直肠壶腹。脏腹膜被覆直肠上1/3段的前面和两侧,中1/3段的前面,而下1/3段则没有腹膜,但被盆筋膜的脏层所包裹。在壶腹上部,粘膜呈现2~3条半月形横皱襞,称为直肠横襞,也叫做Houston瓣,它们在直肠扩张时最为明显。其中最大的一条位于直肠壶腹的前右侧壁,距 *** 约7cm,相当于腹膜在直肠的返折线。此襞较为发达,是确定直肠肿瘤位置高低的实用标志。这些皱襞有阻挡粪便的作用。
直肠的 *** 部,或称肛管,是直肠壶腹以下突然变细的部分,长约3~4cm,其上段的粘膜呈现出6~10条纵行皱襞,称为肛柱,肛柱上端的连线称为肛直肠线,是肛管的上界。各肛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皱襞相连,叫做肛瓣,在肛瓣上方与相邻二柱下端之间,围成口向上的小窝,称为肛窦,肛窦或肛瓣的上皮向粘膜下层陷入,形成 *** 腺,它们开口于肛窦底。这些腺的小管受到感染后可能发展成瘘管。肠管后壁的窦最深,如留有粪块易引起肛窦炎,甚至在肠壁内发展成脓肿。肛瓣有时可被硬的粪块撕破,造成肛裂。肛柱与肛瓣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叫肛皮线(齿状线),为粘膜与皮肤相互移行的分界线,在胚胎早期有肛膜附着于此。在此线以上静脉曲张,即构成内痔,此线以下的静脉曲张为外痔。在肛皮线的下方有一宽约15mm的光滑地带,叫肛梳(痔带),系由 *** 内括约肌紧缩而成。肛梳的下界是白线或Hilton线,为一窄波纹带,在活体呈浅蓝色,不易辨认。白线位于外括约肌皮下部与内括约肌下缘之间的平面,在做肛指检查时,可在该处摸到一条浅沟,临床上称之为痔核间沟。肛管壁围以括约肌,分为内外二部。不随意的 *** 内括约肌是肠壁环层肌的增厚,围绕肛管的上2/3,下方终止于白线平面。 *** 外括约肌由三个部分组成,属于横纹肌: 皮下部甚表浅是一扁的肌带,围绕肛管下端;浅部呈梭状位于皮下部的深面,后端起自尾骨的后面,围绕肛管,前端终止于会阴中心腱; 深部是厚的环状带,围绕内括约肌的上部,其较深的肌纤维混入耻骨直肠肌。耻骨直肠肌是肛提肌的一部分,与对侧相同部分构成“U”字形襻,围绕直肠肛管结合处,止于肛管侧壁和后壁,以及肛尾韧带。此肌和外括约肌深部及内括约肌一同形成肛直肠环,将直肠朝向耻骨吊起,此环与直肠粘膜上的肛直肠线基本上一致。此肌的收缩是阻止粪便从直肠通达肛管的重要因素。 *** 内、外括约肌的紧张收缩能保持 *** 及肛管闭锁。手术中切断肛直肠环或外括约肌深部将会导致直肠失禁。
直肠与周围关系很为重要。其前方的毗邻:男性,在腹膜返折以上有膀胱底的上部和精囊腺,有时一部分回肠襻及乙状结肠可伸入到直肠膀胱陷凹内; 在腹膜反折以下,它与膀胱底下部,前列腺、输精管的末端相接触。临床上常可通过肛指检查,隔着直肠前壁来触知上述诸器官。女性,在腹膜返折以上有子宫颈及 *** 后穹,在直肠子宫陷窝内也常有肠襻伸入;在腹膜返折以下,直肠与 *** 后壁相接,卵巢位于直肠的前外侧。这些结构亦可通过肛指检查触知。在直肠与骶骨相连的纤维疏松组织中,含有盆神经丛和直肠上血管的分支; 后外侧有尾骨肌与肛提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