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爱情脚本
七夕将至,聊一聊与爱情相关的话题,正应景。
(一) 爱情脚本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在她开的课程中,用社会学的思维来理解这个时代的爱情新问题。其中提到了“爱情脚本”的概念: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所确定的一整套有关爱情的机制。
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时间、地点、人物决定了我们在什么时间段遇上一个人是合适的;什么样的感情生活是得到所有人赞赏的。
这些其实是由社会提前决定好的,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在这选择背后有这样一个大的脚本在决定我们怎么做出所谓的正确选择。
自己所做的这些选择不见得一定是最有利于自己的,也不见得是自己内心里最想做的脚本......
讨论爱情时,对于很多的单身朋友来说,经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恐怕当属父母催婚。
沈教授认为,父母对爱情婚姻持有的观念属“爱情旧脚本”。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独立女性从家庭领域走出来走向社会,时间地点人物这些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年轻人所持有的观念属于“爱情新脚本”。
首先,现在年轻人的目标已经不再是找一个人让我生活得更好,而是如果结婚能让自己过得更好,所以才会去结婚。
它不再是种宿命,它是一种选择;从时间角度来看,现在的年轻人认为爱情该发生的时候就发生,而并不一定是说非要在某个时间段。
地点更不是问题了,信息化时代,便捷的交通,地球都已经变成“村落”了,地域影响就更微弱,过往的熟人社会成了陌生人社会。
角色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化着,现在更强调男女双方的各自成长,尤其女性的角色变化,更加注重自我成长。
对比新旧两个脚本,旧脚本所有的出发点其实是从家庭的利益至上来出发的;而新脚本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利益角度。
这是新旧两个脚本巨大的差异。
理解了这点,我们再遇到爱情的一系列问题时,心态上或许可以放平缓些,很多问题并非独属于某个人的,而是不少单身年轻群体普遍遇到的。
(二)亲密关系的益处
成熟的关系可以滋养彼此,获得幸福体验与自我成长,因为在亲密关系里,我们会得到很多益处。
1. 照见自我
关系的另一方,给了一个人照见自我的机会,也可称对方为“镜像自我”。和谁谈一场怎样的恋爱,这里面有很多自我的功课要去学习与体验。
爱情发生的源头其实在于本真的那个自己。成熟的关系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在某个“惺惺相惜”的时刻与场景相遇相识相知后逐步形成的。
自己是爱的源头,犹如爱的瀑布,水源丰沛不缺,分享些细支流给对方很容易。
而如果自己本身是匮乏的状态,依赖对方的认可来获得自我价值感,这种爱的基础是不牢固的。
一旦关系破裂,自己会很受伤,而如果没有检视自己对待感情的一些观念和因应方式的话,
或许在下一段关系里,依然“我行我素" 没有觉知的话,则会困在爱情中循环往复地受苦。
喜欢李欣频老师在《爱情觉醒地图》中提到的一段话:
“爱情就像是一面哈哈镜,经常扭曲了自己的样貌,但这也呈现出看自己的方式:认同了别人眼中的自己。
爱情就是一面残酷的内心明镜,与遇到怎样的情人无关。”
2. 联结感
孤独是生命的底色,在亲密关系中能体会到爱的幸福是人生之幸事。
和对方建立联结,时间酝酿下结成深厚的感情,呵护陪伴走一段人生旅途,美好的经历本身就是人生财富。
3. 爱的能力
弗洛姆曾提到,“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 请相信我们透过学习与体验能够学会如何爱。
近来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些关于亲密关系的负向新闻。这里想提两种伴侣关系,做个对比。
《灵性炼金术》中把伴侣关系分为 ”业力关系“与”疗愈关系“。
书上是这样定义“业力关系”的:
情利义纠缠的现实社会中,无条件的爱依然稀缺,亲密关系的课题依然需要我们用心学习。
其中,保持觉察与沟通尤为重要。
在无条件的爱之下,一切都是自由的。 愿你成功,也愿你能享受到爱的幸福,觉知爱,在爱中懂得分享,在爱中成长。
Ⅱ 沈老师《社会学爱情思维课》笔记 强烈安利 收获一个亿
爱情脚本:由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决定的爱情观念
爱情为什么变难了?
原因1:新旧脚本的冲突
旧脚本基于家庭利益
结婚是宿命,是熟人社会默认的规则
新脚本基于个人利益
结婚是选择,是现代社会的自主人生
新旧脚本冲突的原因
压缩现代化:经济发展快,但文化有滞后性
原因2:男女脚本的冲突
男性的角色改变少,而女性的角色有巨大变化
怎么应对爱情的难?
接受爱情的难,找到适合自己的爱情脚本
调整对对方的期待,找到双方都能认同的模式
爱情不谈成败,更是我们丰富自己生命历程的途径
1.发现自我和自我价值
当有人爱我,我这个自我就被看见了
镜像自我: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形成自我概念
凝视理论:爱人的凝视是一面镜子,让你的自我呈现出来
2.建立连接,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不仅有所获得,更愿意给予
付出感更能感受生命力的升华
3.性欲望的升华
身体接触是亲密关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
情感退避导致很多问题
爱情和性欲望不可分割
爱情不是不能替代,只是成本比较高
好爱情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去维持爱情最初的样子,而是用开放的心态接受爱情的不断变化
1.享乐型:得到快乐但是成长少
快乐分为两个层面
生理层面快乐:外表,气味,多巴胺等。
精神层面的快乐:跟你在一起做事很有意思,想要跟你分享我的一切。
我们要学会放下对快乐的警觉,接受和信任自己直觉感受到的快乐。
享乐的挑战:我们能不能压制理性来享受快乐。
2.互惠型:容易找到归属感
性格上互补 经济上互补
我们穷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我是谁,我能为别人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
好的爱情帮我们成长,让我们发现跟世界连接没有那么可怕
有时候我们不是爱钱,而是欣赏那个人挣钱的能力,我们不应该因为贫穷嫌弃一个人,也不应该因为富有嫌弃一个人。
有些条件的匹配,其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容易。
3.捆绑消耗型:对方提的要求你做不到,并且有亏欠。你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甚至错把控制和捆绑理解成爱。
从控制社交到控制人身自由到控制金钱,可能发展为暴力的原因。
爱情滑向捆绑消耗的4个征兆:
1.你越来越不快乐
2.对方总是贬低你
3.限制你的社交关系
4.经常提你做不到的要求
产生两个以上要非常警觉 ,可能是暴力捆绑 或 精神捆绑
4.成长治愈型:提升探索世界的欲望,并且感到快乐
完美关系很少从一开始就出现的,往往是要加上时间维度的。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这个完美关系,大部分往往都是从享乐型和互惠型进入的。
有很多爱情是慢慢从不错的状态走到消耗捆绑型:
因为很多时候快乐和成长是矛盾的,如果你认为的正确不是对方想要的,你要求对方按照你认为正确的路走,爱情就会陷入困境。我们所认为的正确,不见得能给对方带来快乐和成长。
每个人错误行为的背后都是有需求的,我们首先要看到这个需求,去讨论这个需求怎么解决。
当快乐和成长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要想想这个成长是谁的成长,这个快乐
是谁的快乐。
我们到底要不要用正确去否定别人的快乐?不同人的快乐是不同的。
在关系中,快乐的关系会促进成长,但成长的关系不见得带来快乐
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现代婚姻的两种类型:爱情婚姻 vs 缘分婚姻
缘分婚姻:注重别人怎么看我们的婚姻,在婚姻内部的容忍度高。
缘分婚姻是减法婚姻
爱情婚姻:注重自我感受,强调婚姻内部双方的吸引力。
爱情婚姻是加法婚姻,每一天都是两个人努力经营加上的。
今天很多人理想的爱情是“命中注定我爱你”,既有缘分,也有爱情,很矛盾。但缘分婚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要再用没缘分为自己不想努力经营爱情找借口了。
分手不是个人的失败,是这份感情经营的失败。
爱情婚姻的一个特点就是你要不断变化,让自己更好。
那会有人问:我已经经济独立了,为什么还要走进婚姻?婚姻现在已经不是经济保障了。原来认为核心家庭模式【在外打拼的丈夫+全职太太】是理想的家庭模式。只有当你经济独立的时候,讨论婚姻才更有意义
婚姻的本质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 = 经济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长期契约关系
恋爱是合作,婚姻是合伙,签订契约的双方要是平等的,而只有经济独立,双方才是平等的。经营好一份好的爱情的前提是有离婚的勇气和底气
婚姻的好处与风险
1.得到契约关系的保护,但要让渡一部分权利与自由。
建立了性价比更高的分工体系,但女性付出的代价往往高于收益。
因为女性在家庭内部的付出得不到价值体现。
2.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但不靠谱的伴侣本身就是风险
3.为生育提供合理保障,但育儿的责任往往在女性身上
男性的父亲意识,常常从孩子叫爸爸开始
女性的母亲意识,常常从第一次胎动开始
婚姻经营的关键在于要破除对婚姻失败的恐惧
不见得一致,而是不一致的时候,你是否能承受,能共存就行了
婚前10问
爱情变成全部带来的问题
1.会要求对方的全部投入,把对方的事业当成第三者
爱情旧脚本 :男性在公共领域找到自我,女性在私人领域找到自我,
女性通过嫁人来改变命运
今天女性走出了私人领域,但潜意识还是觉得私人领域更重要
2.会内化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牺牲是理所当然的,不寻求其他解决办法,不跟家人讨论,不寻找第三选择
3.不自觉的要求伴侣在所有方面都是自己的灵魂伴侣
并不是我们所有事情都需要跟我们的爱人一起做
4.走入共同成长的误区
共同成长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只能在同一个方面成长,尤其是在
男性的标准下成长
【比如一个人事业做得越来越好 。一个人做饭越来越好】
告诉对方自己成长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爱情不是全部,应该怎么谈?
过滤理论
18个月前:爱情是全部
18个月后考虑互补,进入每日30分钟恋爱阶段【工作日30min高质量相处】
好爱情的三种状态: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
只有抱紧我 阶段才会日思夜想
爱情是打开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捆绑两个人
摆荡策略
自主和关联 开放或封闭 老套或新鲜
比如工作日自主,双休关联
维持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建立仪式感的一个持续的,稳定的,
固定的时间交流【更新双方的生活感受】
一个人要幸福,首先自己要有幸福的能力,爱情只能锦上添花
不能直接给你带来幸福
Ⅲ 沈奕斐老师社会学爱情思维课什么时候会半价吗
不会。沈奕斐老师社会学爱情思维课不会半价,没有打半折的时候。爱情脚本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所确定的一整套有关爱情的机制。
Ⅳ 山西大同大学有哪些专业
山西大同大学包括如下专业: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生物工程、生物科学、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心理学、网络工程、应用化学、化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1、社会学属于社会学类专业,培养具备科学认识、研究社会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专业基础类课程: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发展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
2、传播学属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跨国际、跨文化、跨专业领域公共关系协调和公共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主干课程:影视脚本创作、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新闻与纪录片、科教片编导创作、电视节目编辑、媒体动画与制作、网络传播与文化、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媒体设计等。
3、游戏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掌握常见类型数字游戏艺术设计与制作基本原理、生产流程与方法,具备基本的数字游戏内容创意策划的人才。毕业后主要面向数字游戏开发生产行业,在数字游戏内容创意、设计、制作岗位群,从事游戏内容创意策划、角色场景设计、交互与关卡创意设计,以及数字游戏原型制作和数字游戏的设计生产制作、管理服务等工作。
Ⅳ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伤害他人
攻击的定义: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分类:敌意性攻击。由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激情杀人即是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抢劫。
攻击的理论包括:
一、攻击的生物学理论
1本能论,弗洛伊德的攻击本能。能量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越积越多,直到爆发为主。
2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者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引发攻击的神经机制,当科学家激活这些脑区使人们的敌意程度增加了;当这些脑区的活动被抑制,敌意程度下降。
3基因的影响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在一项长期研究中,研究者对几百名新西兰儿童进行追踪结果显示,攻击行为是由一种能够改变神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决定的。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并非单纯的只受不良基因或不良环境的影响,相反,基因会使某些儿童对虐待更敏感,反应更强烈。先天和后天因素是互相影响的。
4生物化学因素。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酒精就是这样。一旦人们被激怒,酒精会使攻击更容易发生。身体壮硕的男性在饮酒后攻击性明显增加,但酒精对女性和身形较小的男性几乎没有影响。
5睾丸激素。
暴力行为与男性的睾丸激素有关系。被判为蓄意或无端的暴力犯罪的罪犯,其睾丸激素水平,比非暴力犯罪的罪犯要高。睾丸激素大致可比做电池的电力,只有电力水平很低时,暴力犯罪才会有明显下降。
6不良饮食。
有231名犯人签字同意接受营养补充品或安慰剂,额外补充营养的犯人参与暴力事件的比例下降35%。
7生物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生物学和行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睾丸激素可以促进支配欲和攻击性的产生,但同时支配或取胜的行为也会提高睾丸激素的水平。
二、攻击的挫折——攻击理论。
约翰.多拉德和他的同事认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这里的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当我们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挫折便产生了。
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上。当新的目标与挫折源有相似之处,并且稍稍刺激了攻击能量的释放,是攻击的转移最容易发生。
生活中很多女性容易唠叨,尤其是在丈夫心情不好的时候,唠叨就刺激了攻击能量的释放,丈夫对妻子愤怒就很容易得到解释。
伯克威茨认为原有的理论夸到了挫折与攻击之间的关联,他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伯克威茨认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愤怒起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相对剥夺也会让人产生挫折感,相对剥夺是与别人进行比较产生的落差感。这就是为什么在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和社会里人们的幸福感较低,而犯罪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绝对剥夺。例如: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贫穷的时代,那我们并不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有人比我们生活的更好,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这种贫富差距很大的感受,但我们比别人差这是一个事实,这就是绝对剥夺。
三、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1攻击能带来好处,这就强化了我们的攻击行为。
2观察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孩子是通过模仿学习。
3家庭。身体赋予攻击性的儿童往往有惯用体罚的父母。
4文化。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攻击的影响因素包括:
一、厌恶事件
1.疼痛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有的老人在做完手术后经常骂人。
2炎热。在炎热的房间里完成任务的被试,感觉更为疲惫,更富攻击性,对陌生人表现出更强的敌意
3 攻击。受到攻击或侮辱尤其容易引发攻击。
二、唤醒
一种躯体唤醒状态会引发怎样的情绪,取决于人们对这种唤醒的解释和分类。
药物性情境可以激起人们敌对性的认知,敌对情绪和唤醒状态,进而引发攻击行为,这样的反应使我们更容易将他人意图理解成恶意的并报之以攻击。
性唤醒和愤怒等其他各种形式的唤醒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增强的,性爱只有在打完架或者受到惊吓之后才出现激情,做一次过山车引起的唤醒状态,也可能使人深深陷入对伴侣的爱意之中。
三、线索攻击。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把枪,攻击性会更强。枪支,并不只是提供攻击线索,他们还拉大攻击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与受害人的远离使我们更加残忍。
四、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观看虚构场景,如一个男人制服一个女人,激起他的性兴奋,可以导致以下两个结果,一歪曲其关于女人对性侵犯的真实态度的认知,二,增加男人对女人的攻击。
媒体的意识教育。也起到了作用,对于媒体中充斥着对妇女的骚扰,虐待,强迫的画面,人们已经司空见惯。
五、媒体影响:电视和互联网。
1看电视与攻击的相关研究。
一个儿童看的电视,节目中包含的暴力内容越多,它的攻击性就会越高。观看了一部暴力电影的愤怒的大学生,比观看一部非暴力电影的同样愤怒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为什么看电视影响行为三个可能性,一、导致社会暴力行为的,不是暴力内容本身而是其造成的唤醒状态,唤醒状态容易引发其他行为。二、在一些研究当中显示,观看暴力使人们降低抑制。班杜拉的实验中,成人对充气娃娃的重击似乎是这种发泄方式显得合理,从而降低了儿童的抑制。三、媒体内容同样引起模仿。
电视对思维的影响。
1脱敏作用,重复呈现一个激发情绪的刺激,例如骂人,看了上千遍残忍的行为后,我们有同样的理由会相信会发生情绪麻痹。
2社会脚本。即文化提供的关于如何行为的心理指导。青少年观看了越多的性内容,他们就越有可能觉得其同伴是性活跃的,于是会发展出新开放的态度并经历过早的性交。
3改变知觉。对成年人和儿童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看电视多的人更容易夸大周围世界暴力发生的频率,更害怕遭到人身攻击。
4认知启动,在观看了暴力节目之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会做出更赋予敌意的解释。
5消耗时间,电视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它的质量,而在它的数量,更多的娱乐活动相比,看电视消耗了人们的精力,压抑了他们的心境。
媒体影响: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为什么玩暴力游戏可能比观看暴力电视更容易诱导人们做出攻击性行为呢?
大量研究表明,一般来说玩暴力电子游戏确实会增加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思维和攻击性情绪,纵向研究对参与者进行长期追踪也得出类似结论。
金泰尔和他的同事们对青少年的观察结果表明,即使是在敌意较低的青少年中玩暴力游戏的人中,参与打架行为的百分比是他们不玩暴力游戏同伴的10倍,先前没有敌意的孩子会越来越喜欢打架。
六、群体影响
芬兰一项有效的反欺负计划表明,当旁观者不对欺负行为作出积极反馈时,欺负行为就会减少。
减少攻击行为:
1宣泄
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宣泄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体验情绪来摆脱他们。通过观看经典悲剧而达到一种对怜悯和恐惧情绪的宣泄。他相信让某种情绪兴奋,就是让那种情绪得到释放,宣泄假设已经扩展到不仅仅包括观看戏剧,也包括回忆,重新体验往事,表达情绪和各种行动。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宣泄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并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在攻击型游戏中释放他们的情绪压力。
2社会学习法。
厌恶体验如期望破灭,人身攻击等都会导致敌意性的攻击,所以避免给人们以错误的、不可达到的预期是明智的,在实验中当看护者忽略他们的攻击行为,并强化非攻击性行为时,儿童的攻击性降低。通过增加惩罚来减少犯罪无疑是徒劳的,但沿街的治安整顿却有着积极的效果,如在一些城市中降低50%的持枪犯罪行为。
文化改变和世界暴力。
文化是可以改变的。除了美国外其他西方民主国家都废除了死刑,美国也不再将死刑用于处置巫术造假和盗马等罪行,而且私刑、仇视犯罪、强奸、体罚以及反同性恋态度和同性恋恐吓等都在减少或消失。
为了得到保障,我们需要警察,监狱和社会工作者,以帮助我们对付这些困扰我们的社会病,打蚊子确实不错,但排干沼泽的水会更好通过改造我们的文化,去除那些腐蚀年轻人的社会毒瘤和重建我们的道德根基。
Ⅵ 社会学理论笔记04--韦伯
1) 定义: 社会学是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故而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别无他途,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2 )理解
从 确定性角度 看有二:理性的方法和 重新体验的方法;
a.理性的方法,即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
b.重新体验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狄尔泰“再现你中之我”,通过同情的参与并能恰当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精确性。这种方法是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必要的条件,理解凯撒不必成为凯撒。
从 操作类型 来看,理解分为两类:
a.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语言行动情绪、逻辑命题等
b.解释性理解,即 根据动机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将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前者在理解社会行动 是什么、干什么;后者则理解社会行动为什么
1)韦伯的 思想脉络 是,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行动者的社会行动是有意义且可以理解的,对其理解还须要伴有经验上的验证。这种经验上的验证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关系,而非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将这种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当性”两个命题
a. 主观恰当性 ,是对具体社会行动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
b. 因果恰当性 ,是指从主观观点出发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2)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蕴含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故而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客观可能性和因果恰当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是统一的,因果恰当性是客观可能性中的因果恰当性.没有客观可能性,因果分析就变成了线性的因果决定关系;没有因果恰当性,客观可能性的分析就失去了意义。
1)为理解价值中立,可以先理解它的对立面 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 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科学中价值中立就是在研究过程中摆脱价值判断, 不作价值判断和暂停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只做“是什么”的研究而非“应当是什么”的研究
2)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是学术和政治的关系:学术不能与政治搅在一起,要将讲课与演说区别开来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不能有自身的价值判断,而是告诫他们不应将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评论相混淆
1)问题: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客观性,那如何实现社会学的客观性?
2) “理想类型” 。实际上并不存在,是为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的精确有效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不是假设,却为假设提供指导;不是对现实的描述,却为这种描述提供明确的表达手段
3)从两个方面理解理想类型:
a.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的思维构建,不是基于对事实的经验概括或对社会的理想,不存在现实中是价值中立的,理想类型的价值中立性保证了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
b.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却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决非一种理念游戏。而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其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对某一社会现象解释的理想类型并不唯一,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1)社会行动的本质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判定行动是否为社会行动,要考虑这一行动是否“针对他人”、是否具有“主观意义”。
2)依据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的程度,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作 四种类型
a. 目的合理性行动 ,即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的举止为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b. 价值合理性行动 ,即 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举止(宗教伦理美学等)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而不论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c. 情感行动 ,即 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d. 传统行动 ,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工具合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程度合理性,行动者对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有清晰的认识和自觉的选择;
价值合理性行动中,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就是行动者的目的,信奉某种价值之后,目的是否达到便不在考虑之列;
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都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行动,前者的依据是“习惯如此,历来如此”,后者则受感情和情绪支配,前者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后者则相反
1)韦伯构建的理想类型,在现实中并不以单纯的形式存在,现实中任何行动都有理性成分和非理性成分,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现实行动,而是同一现实行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2)研究经济行动时,又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将经济行动区分作:形式合理性行动和 实质合理性行动
3) 形式合理性 ,指一个经济系统中,若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的形式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货币为经济行动提供统一计算尺度,用货币对各种经济行动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对不同行为方式进行比较。所有这些都通过复式簿记技术进行,因而货币计算是最合理最完善的经济计算手段。运用复式簿记技术的经济行动是形式合理性程度最高的经济行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就是这种经济行动
4) 实质合理性 ,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和被提供产品的人群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目的合理性的计算,而要提出价值合理性或者实质上目的合理性的观点,以此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5)形式合理性行动的唯一 目标 是利润的最大化,任何导向这一目标的、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因而形式合理性是独立于其他价值的,是价值中立的。形式合理性只与经济系统内的目标有关,与经济系统外的目标和价值无关
实质合理性行动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建立在“解放全人类”的外在道德理想之上
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目的合理性和价值非理性、形式合理性和实质非理性的社会。且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紧张和对立
通过对这些合法统治形式组织制度典型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西方社会组织制度的合理化趋势
统治 ,指在一个特定人群中,某些具体的命令被遵从的机会。这种机会的出现往往与特定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借助于一定的权力与影响。根本上,是要解决统治的“合法性”问题,现实中任何形式的统治首先要面临合法性认同的问题,即要取得人们对其合理性的认可。韦伯将之分作三种类型 。
1) 传统型统治 ,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之上,主要存在于前现代社会。统治者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确定,具有终身的权力,可以将这种权力传给后裔。人们对统治者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严,统治者不是上司而是主子。统治者与成员的关系不是事务上的职务职责,而是奴仆的个人忠诚。人们服从的不是章程,而是由传统决定的统治者任命的个人。
组织特征 :缺乏按照事务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缺乏固定合理的等级制度;
官员晋升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缺乏展业的业务培训;
官员没有固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付的薪金
历史上出现的四种传统型统治:老人政治和原始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
2) 魅力型统治 ,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仰的基础之上。
魅力,是一个人被视为非凡的品质。具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和素质,被视作领袖。
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先天有魅力不是统治合法化的条件;
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情感共同体;
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的典型政权;受传统束缚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魅力型统治是一种严格地与个人的魅力品质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统治形式,其确定的社会关系是短暂的
“魅力的平凡化”,其结果是魅力型统治转向传统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或者成为二者的混合形式
3) 法理型统治 ,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是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
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受到规则的约束;
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出现“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固定的监督监察制度;
有明确的议事规则,行政官员接受专业培训;
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的私人占有
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档案与官员们的持续运作结合起来,使得“办公机关”得以产生
现代资本主义借助于科层制所进行的统治是最为纯粹的法理型统治类型
1)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特殊形式,是人类组织的合理形式。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官员们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的主要是业绩。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2)任何科层制统治形式下,统治者的统治权力都有合法的权限。特征如下:
官员们个人自由,仅在事物上具有服从官职的义务;处于固定的职务等级制度之中拥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官员根据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的契约受任命,这是现代科层制度的本质;官员们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
官员们获得固定的货币薪酬,领取养老金;职务是其主要的职业;升迁依据资历、政绩和上级评价;
官员工作中完全同行政管理资源分开,不得将职务占为己有;要受到严格统一的纪律监督
3)科层制是人类最为合理的统治形式,且是未来社会统治形式的合理发展方向,可以最大限度获得劳动效益
4)科层制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各种组织行为之中,对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现代组织和团体的发展都是与科层制的发展和不断增强相一致的
5)科层制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这是其固有的特别合理的基本性质。整个统治的科层化将促进理性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而专家比非专家的政府官员占有更多优势
6)科层制具有的集权的特征并不妨碍民主精神在其中的孕育。招募专业业务上最有资格的人才,倾向于等级拉平化
7)而韦伯对科层制也持有一种复杂的情绪:肯定科层制的同时,也意识到其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科层制的效率以忽视人的精神情感为代价,科层制愈是彻底的非人格化,就愈会背离人的价值尊严。对规则的绝对服从易导致人们创造力和责任心缺失,易滋长官员的独断专行和妄自尊大
1)分析近代资本主义要把握两个方面:经济形态和观念形态(宗教伦理),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试图解释为什么近代形式的资本主义出现在西方而非其他文明的原因。
2)强调理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集中探讨以自由劳动组织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起源: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
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把握资本主义精神,这种区别表现在劳动者身上和企业家身上。两种条件下劳动者赚钱的欲望并无不同,前资本主义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将劳动视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视作一种天职 。认为这种天职观,是资产阶级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前资本主义的企业家趋向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活动追求经济的成功,表现出传统和非理性的特点。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固守严格的资本主义观点和原则,为事业而生存而非为了生存而经营事业
路德的职业观 ,职业是人们终身的任务,是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放弃现世义务是自私和逃避世俗责任的
加尔文教的恩宠论和预定论 ,上帝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人类是为上帝而存在,一切造物都服务于上帝的荣耀
清教的禁欲主义 ,将劳动作为人生追求目标,将浪费时间视作最大的罪恶;唯有劳动而非悠闲方可荣耀上帝。对于清教徒而言,经济活动是一种“成圣”的劳动,财富是为了荣耀上帝而不是自用,人不过是上帝的工具。新教教派都信奉天职观和入世禁欲主义伦理观,将世俗职业义务尊崇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使得日常世俗行为具有了宗教意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有了某种亲和性。将努力工作追求财富视作天职,将职业视作荣耀上帝的体现。天职观是塑造资本主义精神的关键:使工人和企业家在复杂经济行为中获得共同的伦理基础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