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语文脚本三峡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语文脚本三峡

发布时间: 2023-04-04 05:56:19

⑴ 三峡 郦道元 诵读脚本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⑵ 八上上册语文书中《三峡》的原文是什么

1、八上文言文《三峡》的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悉州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八上文言文《三峡》的白话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期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的确是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含陆蠢谷里传来猿叫的谈陪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 语文《三峡》全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高山连绵不断,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石像屏障一样,把太阳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丘,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有时皇帝的命令急着宣告,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到了春冬时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瀑布,在怪柏之间冲荡。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当秋雨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与山涧一片凄凉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长鸣,声音持续不断,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
(3) 阙:通“缺”,空缺 这里是中断。
(4) 嶂(zhàng):高的像屏障闹扮嫌一样的山峰
(5)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若
非:不是
(6)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7)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8)襄,上。
陵,丘陵,小山包
(9)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10)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1)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
(12)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3)虽:即使。 奔:飞奔的马。御:驾着。
(14)不以:不如。此句谓和缺耐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5)素湍液手: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6)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7)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的山峰
(18)悬泉:悬挂着的泉水。飞漱:飞流冲荡。漱:冲荡。
(19)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20)良:实在,很
(21)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2)属引:接连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23)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4)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5)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26)沾:打湿。
(27)裳:(cháng)衣裳。

⑷ 《三峡》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三峡》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古人叙事抒情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4、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要求学生对三峡有些了解

2、 收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诗句

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有关三峡的图片,各个角度的精选一副

2、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诗句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认识作者郦道元,是在《中国石拱桥》,它提到了《水经注》,回忆书的内容,《水经注》是记叙我国江河分布的专着,提到我国的江河,长江与黄河最具代表性, 关于黄河的诗句我们学了不少,那么关于长江呢?(师生共同吟诵有关长江的诗句)

2、 长江确实壮美,尤以三峡为甚,让我们目睹一下三峡的美景。(多媒体展示三峡的美景)三峡指上游自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宜昌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都说瞿塘雄、巫峡绚、西陵险,下面的几句诗各是写哪个峡的?是否验证古人的说法?

多媒体展示:有关三峡的诗句

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7.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注】此设计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三峡的特征,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3、 看着现代的画面,读着古人的诗篇,我们知道,长江不仅壮丽于现在,更壮丽于过去,你觉得三峡最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还是朗读过后再来解决。(学生齐读)

4、 复习生字词,再次齐读课文。

多媒体展示:本文的生字、读音

quē xiāng yǎn zhǔ

阙处 襄陵 绝巘 嘱引

sù shù xī tuān

沿溯 飞漱 曦月 急湍

xiào zhàng

档册悉长啸 重岩叠嶂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切实抓好基础。

5、 师生带着寻美的眼光找寻三峡最美的所在,教师引导:在山水

(学生回答一有沾边,便及时鼓励:你们跟郦道元真是心有灵犀,他也觉得三峡美在山水)

6、 好的诗文不需要也不要求每个字都会翻译,因为美需要的是体会而不是肢解,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文中三峡的美景。(各组一名学生限时1分钟描绘)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7、 教师点评:这几位同学描绘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姿肢(在山水)点出较好的行乎同学给予鼓励

8、 山是雄奇、险峻的山,水是清幽、柔美的水,山美水美,面对美景,你总不能说好美好美,古人可没照相机,他如何传达目睹的美景,一是认真观察,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二是运用恰当的语言。联系你所见过的山,运用你脑中描写山的词库,你能说出哪些?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山的词库

险峻 磅礴 嶙峋 峻峭 突兀

巍峨 峥嵘 连绵 逶迤

千山万壑 峰回路转 峰峦叠嶂

悬崖峭壁 深山幽谷 冰峰雪岭

文中如何写山?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注】此项环节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积累词汇

9、 教师点评:我觉得是郦道元描绘的山美,他是针对山的高这个特点进行描绘,而你们还谈不上描绘,只是词语的堆砌,因为你们脑中并无一副完整的图画。现在,试想着有一副水的图画(瀑布、泉水、小溪),你能说出哪些词语来描绘?

(小组竞争进行想象积累性的描绘)

【注】利用初中生好胜的心理,故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激起他们思考的激情

10 这次是你描绘的水美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先看一下郦道元的水,万物因水而有灵性,水因季节不同而呈不同景象,郦道元在描绘水时是分季节来写的。

多媒体展示:水因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景象

夏之景: 沿溯阻绝

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秋之景: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多媒体展示:总结描写各类水的词库:

潺潺 淙淙 涓涓 汩汩

奔腾 咆哮 澄清(澈)

汹涌澎湃 浩浩荡荡 波澜壮阔

惊涛骇浪 万丈狂澜 烟波浩渺

碧波荡漾 飞瀑溅玉

【注】此环节把文本和课外积累相结合,牵着他们带着好胜的心进入下一环节

11、教师点评:我觉得还是郦道元描绘的水美,水不可能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若是溪水,它有细沙、鹅卵石相伴;若是泉水,它有青松、绿柳相依;若是瀑布,它必与悬崖、岩石同时出现,作者没有只看到单纯的水,而是把水与周边的景物紧密相连,这样,有个性的水,三峡的水便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而且,他多用四字对偶句,句势略有变化,这样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语言显得精炼,充满生气。

12、 让我们再次欣赏本文的山美,水美和语言美。(学生齐读)

13、 多媒体欣赏图片:找出与之相符的诗句,体会文中简练的语言。

①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②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④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

⑤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峦翠微。

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注】此环节为课外拓展,在欣赏放松的同时积累知识,增强文化底蕴。

14、 诗句再好,意境再美,终究是别人的,还好现在引用不用付专利。我们能否学着用优美简练的语言进行描绘。选定你想描绘的一副山水画,结合文中的句势,等下同学们一起对号入座,能对得上号,说明你观察仔细,对得上号,又能赢得同学的掌声的,证明你已学到本课的精髓了。

【注】此环节为课内兼课外的习作,训练学生的观察、书面表达能力。

15、 小结:点评学生习作,道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短小优美的文章,讲究手、脑、口、眼并用,让我们再次用自己美妙的嗓音诠释一下美。

【注】在朗朗书声中结束本文的学习,意犹未尽。

《三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法。

2、学法:诵读、讨论、探究。

辅助教具

小黑板、录音机、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语

在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长江上,有一处无比壮美的景观,它仿佛是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的母亲河上,它就是闻名世界的长江--三峡。人们都说,三峡美,三峡奇。那它美在哪里,有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北魏的郦道元,一起去领略三峡的魅力!

2、请同学介绍作者、作品等

生A: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生B: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

二、出示目标

1、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品析课文,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伴乐(高山流水)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韵律及情调),学生初步领略三峡之美。

2、学生自读(伴乐),自由欣赏三峡之美

教师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 。

第二段读快,读出气势;第三段读慢,读出清幽;第四段略慢,读出凄美。

3、伴乐朗读竞赛(小组推荐或自荐4人,每人一段,评价、鼓励)

4、学生齐读(美读)

5、自读课文,理解句意(分小组疏通,教师巡视)

6、集体解决疑难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理解了文意。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去领略三峡的美。

1、小组自学,讨论问题,教师巡视、点拨。

问题:

(1):作者从那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归纳其特点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描述。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学完这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可从结构、语言、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2、合作探究(小组代表竞答,师生评议、鼓励、)

(1)三峡之美,美在那里?

生A:美在山,美在水。

(2)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其特点并描。

师:如,三峡的水四季有不同的特点。三峡春冬之水是清幽、激荡、秀丽的。你看:水流湍急如白练,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悬泉瀑布飞流直下。(从 素湍绿谭,回清倒影 可以看出来。)

生B:三峡的山是连绵的、高峻的。你看:它们高耸入云,连绵不绝,隐天蔽日(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以看出来。

生C:夏水是湍急的。你看:湍急的水流,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从白帝城到江陵,1200余里,一天就到达了。(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可以看出来。)

生D:秋天的水是凄清的。你看:树林山涧凄清寂静,高处有哀啭的猿鸣,江上有凄婉的吟唱,让人动情。(从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等可以看出来。)

(3)写景是为了抒情,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生E: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是值得你学习的?(答出一点即鼓励)

生F:(1)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语言精炼、贴切。(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五、拓展介绍

同学们,三峡的景色这样秀美,你想去吗?(想)现在能看到这样的景色吗?(不能)20xx年5月20日14时,宏伟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已经实现。到20xx年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全面竣工,那时三峡将充分发挥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作用。中国人让三峡造福人类的梦想正在实现。

如今,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令世人瞩目的光辉!远去了,一个古老

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是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

六、小结

郦道元抓住特征,仅用155字,就写出了三峡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出三峡无穷无尽的美景,读来令人神往。

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同学们,你们现在也要发奋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将来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和管理中去,把祖国打扮得更加美丽!

七、学生根据板书提纲试背课文。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一、二、三。

3、查阅有关资料,自办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山-- 绵长 高峻 (高峻美)

三峡(美) 夏 湍急 (奔放美) 热爱祖国

郦道元 水-- 春冬 清幽 (清幽美) 大好河山

秋 凄清 (凄婉美)

《三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着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这个问题可由学生提出,注意注释3的提示。

第二课时

一、释题导入

指名解释“峡”字及“三峡”两字的含义。

二、理清结构

1.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三峡的哪些景?(山、夏水、春冬景、秋景)

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水”、“春冬景”、“秋景”特点的词?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用简练的字概括:连、高、峻、奇。

师:山高峡窄,这就是着名的景观“一线天”。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山的高峻与雄奇。

水:急语速略快,读出水的雄浑急速。

春冬:趣音色富于变化,读出山水之美,山水动静之趣。

秋:凄语调哀婉低沉,突出其凄厉。

情由境生,秋的清幽,猿鸣使人备感伤心。

学生总结出一条,我就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的理解变成声音。

读出来,边思边读,加深体会,升华主旨。当然,学生读不到位的,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去休会,尤其是春冬之趣一段,较难)

三、品味语言

多媒体提示:1.从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动态与静态。从声、色方面等到多角度品析作者写山水的高明。

例如写山的正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 隐天蔽日

侧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也可以说从哪个词或哪一处景能打动你?例如“飞漱”飞流冲刷,具有动态美。

小结:三峡四季之景,了解如此全面,描写却又如此细腻,可见郦道元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给我们留下一个1500年前美丽而又神奇的三峡。让我们和郦道元一样怀着一颗爱国之心,陶醉在祖国河山的美之中。

四、拓展: 多媒体:让学生们下课到网上了解“三峡悬棺”“三峡工程”和“今日三峡的景色”等内容,把课堂的余趣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一、朗读

朗读是易于记住字形和字音,默读易于理解,记住字的义,读的多了,一些经典的散文、诗歌、片断也会背了。每拿到一篇课文,我总会先大声朗读几遍,每次上语文课我都会或多或少读上一段;我的学生都很喜欢朗读,也能大声大胆地朗读。读是有魅力的,或充满感情,或清晰流利,或有激情和震撼力,读得多了,即使最枯燥的议论文和说明文,也能让最调皮的学生常常目不转睛的陶醉于我的朗读中。

我在语文课上读的特别多,我特别讲究读出韵味,我常常设计出不同形式的读、设计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读不同风格的作品,读帮助我提高了文素养,也使我在语文课上牢牢的抓住了学生的眼、口、心。

二、研究作者和时代背景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人文,文亦离不开人,毕竟是人的文吧!很多作家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本身人格的感召,可获得精神的升华。借助作者的资料和时代背景来解读文本,我在《听潮》,《右溪记》,《小石潭记》,《故乡》等课文中得到成功的尝试,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更深刻,古人高尚的人格慢慢渗入到他们的灵魂中,“知世论人”,“知人论文”这种解读文本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了正确的方向。

三、课上生成的一个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

“其间千二百里”如何翻译?

课文注释3告诉我们,古代“里”这个单位比现在的“公里”和“里”小得多。“自三峡七百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我们是按现在的“里”或“公里”来翻译,还是按古代的“里”的单位来翻译呢?

有的同学认为要换算,也有的同学认为不换算,在全文翻译结尾做一个注释就可以了。例注1:当时的七百里,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公里左右。

本来,我是赞同翻译时,换算成现在“里”的单位的。听学生做注释一说,觉得妙极,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呀!

《三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着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xx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xx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xx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⑸ 初中《三峡》文言文及翻译

1. 初中 语文 课文 《三峡》原文及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敬粗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携散映出了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

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亮隐镇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如有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生)【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望采纳,谢谢~。

2. 三峡文言文原文

原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 初一上语文 十五课《三峡》 文言文翻译 全部的

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七年级上语文《三峡》的文言文翻译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嗯哼,有错别字么?不知道如果有你慢慢找吧

5. 七年级上语文《三峡》的文言文翻译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嗯哼,有错别字么?不知道如果有你慢慢找吧。

6. 文言文《三峡》课文和翻译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

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

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风:驾风。 以:认为。

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

(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

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

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

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着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

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

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

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

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

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

7. 八上文言文《三峡》全文翻译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

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静寂的涧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所以,打鱼的人往往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8. 郦道元 文言文《三峡》翻译

《三峡》的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 文言文《三峡》翻译

【原文】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阙[quē,断缺。现在写作“缺”]处。重岩(yán)叠嶂[zhàng,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bì)日。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xī)月[日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涨上山陵。襄,上。陵,大的土山],沿[yán,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或王命急宣[如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宣,宣布,传达],有时朝(zhāo)发白帝[即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暮到江陵[地名,在今湖北荆州],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风。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不以[如此,这么]疾[快]也。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素,白色。湍,急流的水。潭,深水],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山峰]多生怪柏,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shù,冲荡]其间,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意思是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良[确实,实在]多趣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缺口。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是不能见到日月的。

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有时遇到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上从四川的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荆州。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乘御快马疾风,也没有这样迅疾。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清波回旋,绿色的水潭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之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山峻,草木茂盛。(这情景)给人带来无限的情趣。

每逢到了天气放晴或降霜的早晨,在凄清的林木、静寂的涧谷中,常常听到高处传来猿猴的叫声,凄厉异常,绵延不息。(那叫声)在空谷中鸣荡,哀婉凄切,久久不绝。所以,打鱼的人往往唱道:“巴东三峡哦,巫峡最长;听那绵绵不息的猿猴叫声哦,不禁泪湿衣裳。”

10. 与 郦道元的《三峡》相关的课外文言文及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三峡之内,每到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是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⑹ 七年级语文下册《三峡》教案

导读:《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着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名日“水经注”。下面是我分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特别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在品味文章诗情画意的基础上,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琢县)人。着有《水经注》四十卷。尚有《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现今全部失存。

2.背景资料

《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着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在“访渎搜渠”,亲自考察后为其补订作注,名日“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着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租昌之情。

2. 对话文本

(1)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峡的地貌特征的?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弊芦扒,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凉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秋天),写出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3)语言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叠(zhànɡ)______ (xiānɡ) ______陵 素(tuán) ______

绝______(yǎn) 长______ (xiào) 哀(zhuǎn)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略无阙处( ) 不见曦月( )

沿溯阻绝( ) 属引凄异( )

3.解释下面的哗枯词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2)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

(3)属引凄异。( )

(4)朝发白帝。( )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

5.《三峡》是_________所着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_________的着作。

三、重点语句

6.《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下面这句话,说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l.下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同“缺”) 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正午) 飞漱其间(冲刷)

C.夏水襄陵(上) 清荣峻茂(茂盛)

D.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回清倒影(回旋)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下面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一句的翻译,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B.向来碧绿的潭水里,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C.平静的河流,碧绿的潭水,都清楚的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

D.平时碧绿的潭水里,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

4.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5.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1)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1)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夺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亭午__________________

(2)绝巚多生怪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填空。

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0.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导游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

西山十记(节选)

袁中道

出西直门①,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②,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③。小鱼尾游,翕忽跳达④。亘流背林⑤,禅刹相接。绿叶裱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呜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⑥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④,临流泛觞⑧,最为胜处矣。

【注】①西直门:指今北京的西直门,城楼已拆除。②带以清溪:道旁清溪如同衣带。③鬣(liè)走带牵: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动互相牵扯。鬣,马颈上的长毛。④翕忽跳达:迅疾的样子。跳达,轻捷。⑤亘流背林:流水绵延,背依树林。⑥西湖:指颐和园内的昆明湖。⑦骈阗(tián):络绎不绝。⑧泛觞(shānɡ):酒杯放在流水上,任其漂流,流到谁面前,谁饮酒。

11.解释加点的字,按例子写出一个有同一义项的成语。

例:过高梁桥经过,成语:过河拆桥

(1)流水澄澈,洞见沙石_________,成语_________

(2)树益茂,水益阔_________,成语_________

1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是为西湖也(这) B.最为胜处矣(胜过,超过)

C.临流泛觞(靠近) D.至龙潭堤(到)

13.翻译下列句子。

(1)绿叶秾郁,下覆朱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由本文中“寂静无人,鸟鸣花落”的意境,你会联想到哪些与之相似的古诗文?摘出两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水经》本为我国古代地理志。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均不确知。《水经》原着过于简略,郦道元遂立志为《水经》作注。旁征博引,引用之书达437部之多,大大丰富了原着。所写江河的支流有一千多条,因水记山,因地记事,使《水经》不仅成为一部研究古代地理的参考资料,而且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价值。它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还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和风土人情,既能丰富我们的地理知识,又能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读下面《水经注》的《序》,想一想,郦道元果真仅仅是为了不“空倾岁月”而撰写《水经注》的吗?

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大传》曰:“大川相同,小川相属,东归于海。”脉其支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chán,流经)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并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导解

26 三峡

【课堂达标】

1.嶂 襄 湍 啾 啸 转

2.quē xī sù zhǔ

3.(1)的确,实在(2)早晨;萧索(3)连接(4)早上

4.(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树木茂盛,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5.郦道元 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

6.“重岩叠嶂,隐天蔽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7.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课后强化】

1.B 导解:曦的意思应是“阳光”。

2.B 导解:B项“林”都是“树林”的意思。A项分别解释为“有时”、“有的”;C项分别解释为“消失”、“隔绝”;D项分别解释为“雪白”、“不加装饰”。

3.A

4.B导解:B项应为写月光清澈透明,而非写“水清”。

5.(1)水势迅急凶猛。(2)景色秀丽奇绝。(3)萧瑟凄凉。

6.(1)三峡七百里。(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1)正午。(2)极高的山峰。(3)顺流而下。(4)快。

8.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9.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10.示例:各位旅客,欢迎大家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涸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11.(1)清楚洞若观火;(2)更加精益求精。

12.B导解:“胜”在此处应为“美好”的意思。

13.(1)绿叶茂密繁盛,下面遮掩着富贵人家的宅第。 (2)荷花盛开蔓延十里,如一匹锦缎,风中飘着清新浓郁的香气。

14.按照自己的行踪来组织材料。

15.示例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示例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参考译文】

我走出西直门,经过高梁桥,路两边都是杨树柳树,旁边清溪如同表带,流水非常清澈,洞中能看见沙石,水草积聚,枝蔓缠绕。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动互相牵扯。小鱼来回游泳,非常迅疾。流水绵延,背依树林,禅院和古刹相接。绿叶浓郁,下面盖住了富贵人家的宅第,寂静无人,鸟在呜叫花瓣飘零。能够开放的水闸,可以听见汩洄的水声。到了龙潭堤,树更加茂密,水面更加宽阔,这就是昆明湖了。每至盛夏的时候,芙蓉花开十里像锦缎一样,芳香扑鼻,士子游女络绎不绝,酒杯放在流水上,任其漂流,这是最好的胜景。

⑺ 初中 语文 课文 《三峡》原文及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凯液樱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盯丛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埋盯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如有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生)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望采纳,谢谢~

⑻ 初二语文文言文《三峡》知识点汇总

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文言文《三峡》知识点汇总,希望大家喜欢!

初二语文文言文《三峡》知识点汇总一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 短语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带迅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 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问题探究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知握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搭行庆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初二语文文言文《三峡》知识点汇总二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散文 家。他所着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处(quē)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月(xī)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绝?多生怪柏(yǎn)飞漱其间(shù)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_溯阻绝(隔绝)

_转久绝(消失)

2、自

_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_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 句子 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_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_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_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_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 方法 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_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

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_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_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初二语文文言文《三峡》知识点汇总三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着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在。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御:驾。巚:山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良:实在、真。肃:寂静。属 :(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注意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 作文 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阻绝:断。自三峡……(在)。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上涨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航。

初二语文文言文《三峡》知识点汇总四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重点词语: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 自三峡七百里中

2、 略无阙处

3、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 或王命急宣

6、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 飞漱其间

8、 良多趣味

9、 每至晴初霜旦

10、林寒涧肃

11、属引凄异

12、空谷传响

二、重点句:准确翻译下面的重点句。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三、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1、描写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文章开篇写山,请你结合文章的语句说一说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夏天三峡的水又有什么特征?

2、作者写三峡春冬之时的景色,都写了哪些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分别 说说 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征?

3、作者笔下秋天的三峡有种异常的凄凉的气氛,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三峡这样的特点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4、选文写三峡春冬景色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景物特点鲜明。请你结合原文分析何处写动,又何处写景?

参考答案:

1、 在

2、 同“缺”,断缺。

3、 如果

4、 到

5、 有;宣布、传播

6、 即使;快;

7、 冲荡

8、 的确,实在;

9、 早晨

10、 寂静

11、 连续

12、 回声

二、译句

1、 重重叠叠山峰,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2、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午夜就看不见月亮。

3、 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呀!

4、 春冬两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着山石树木。

5、 水清、草荣、山峻、树茂,的确趣味无穷啊!

6、 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完全没有断缺的地方。

7、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上下下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三、问题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写出了山的高峻。

“夏水襄陵”写出夏季水势的大;“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写出了水流之急。

2、写了山、树、水、草这几种景物,其特征分别为“水清、草盛、山峻、草盛”。

3、“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属引凄异,空谷传响,”我们可以感受到冬日三峡凄凉、悲伤的气氛。

4、本段中的静景是:“绿潭倒影”(怪柏)、素湍回清(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景。


⑼ 三峡拍摄脚本画面内容

从观察方法和描写手法,设升厅唯计动态场景拍摄和后期制作脚本。

示例:承天寺院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月下竹柏

景物元素:明月、庭院、竹柏。特点:明净、茂密。具体场景:月下竹柏

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先近距离对地面、墙面的投射竹柏交错纵横的光影进行拍摄,营造水中藻荇植物浮动之态;镜头逐渐拉远,抬升镜头到填空明月。后期将前后自然衔接,给人以梦中游走,梦中醒来的浪漫唯美之感。

⑽ 初二语文文言文三峡

1. 初中 语文 课文 《三峡》原文及翻译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枝睁cháng)。”

翻译: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

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让滚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着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猛滑岁: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

属:连接。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如有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停止)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生)【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望采纳,谢谢~。

2. 《三峡》初2课文全篇翻译

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绝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那么,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飞奔的马,驾者烈风也没这样快. 每当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两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柏树,悬崖上流下的瀑布,飞花四溅,在山峰和树林之间飞溅,水清、树荣、高山、草盛,确有许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萧瑟冷静,山涧寂静,猿猴啼啼的长叫,持续有很久,凄惨的声音异常,在山谷久久回荡,所以打渔的人说:"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见猿声后,眼泪沾湿了衣服。

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三峡》

1、注音或写字。

阙 处 素湍 属 引 绝yǎn 沿sù xī 月2、课文选自《______ __》,作者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家,_______家。 三峡是指 峡、峡、峡的总称,作品在写景物时多用 字 句,受楚辞、汉赋的影响,富有文学气息。

3、解释加点字词。 ○1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亭午夜分 ○4不见曦月 ○5至于夏水襄陵 ○6沿溯阻绝 ○7或王命急宣 ○8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9虽乘奔御风 ○10不以疾也 ○11则素湍绿潭 ○12良多趣味 ○13每至晴初霜旦 ○14林寒涧肃 ○15属引凄异 ○16空谷传响。

4. 求初二语文《三峡》课后题和原文翻译

课后题: 一 背诵全文,并完成下类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二 解释下类词语。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绝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洪水暴涨满上山冈的时候,无论是上行还是下行,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诏书急需传达,那么,从白帝到江凌,虽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发,晚上便到,即使乘飞奔的马,驾者烈风也没这样快. 每当春冬的时候,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谭,回旋着清波,倒影着两岸的景色.高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怪的柏树,悬崖上流下的瀑布,飞花四溅,在山峰和树林之间飞溅,水清、树荣、高山、草盛,确有许多趣味. 到秋天初晴下霜的早晨,树林萧瑟冷静,山涧寂静,猿猴啼啼的长叫,持续有很久,凄惨的声音异常,在山谷久久回荡,所以打渔的人说:"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见猿声后,眼泪沾湿了衣服。.。

5. 初二文言文 三峡 翻译. 要简便的 越简便越好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