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常见的前端集成部署方案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前端行业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技术元素非常丰富,这里列举出一般web团队需要用到的技术元素:
开发规范:包括开发、部署的目录规范,编码规范等。不要小瞧规范的威力,可以极大的提升开发效率,真正优秀的规范不会让使用者感到约束,而是能帮助他们快速定位问题,提升效率。
模块化开发:针对js、css,以功能或业务为单元组织代码。js方面解决独立作用域、依赖管理、api暴露、按需加载与执行、安全合并等问题,css方面解决依赖管理、组件内部样式管理等问题。是提升前端开发效率的重要基础。现在流行的模块化框架有requirejs、seajs等。
组件化开发:在模块化基础上,以页面小部件(component)为单位将页面小部件的js、css、html代码片段放在一起进行开发、维护,组件单元是资源独立的,组件在系统内可复用。比如头部(header)、尾部(footer)、搜索框(searchbar)、导航(menu)、对话框(dialog)等,甚至一些复杂的组件比如编辑器(editor)等。通常业务会针对组件化的js部分进行必要的封装,解决一些常见的组件渲染、交互问题。
组件仓库:有了组件化,我们希望将一些非常通用的组件放到一个公共的地方供团队共享,方便新项目复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组件仓库的东西,现在流行的组件库有bower、component等。团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组件库的需求会变得非常强烈。
性能优化:这里的性能优化是指能够通过工程手段保证的性能优化点。由于其内容比较丰富,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我的这两篇文章 [1] [2]。性能优化是前端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经历的过程。这部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性能优化一定是一个工程问题和统计问题,不能用工程手段保证的性能优化是不靠谱的,优化时只考虑一个页面的首次加载,不考虑全局在宏观统计上的优化提升也是片面的。
项目部署:部署按照现行业界的分工标准,虽然不是前端的工作范畴,但它对性能优化有直接的影响,包括静态资源缓存、cdn、非覆盖式发布等问题。合理的静态资源资源部署可以为前端性能带来较大的优化空间。
开发流程:完整的开发流程包括本地开发调试、视觉效果走查确认、前后端联调、提测、上线等环节。对开发流程的改善可以大幅降低开发的时间成本,工作这些年见过很多独立的系统(cms系统、静态资源推送系统)将开发流程割裂开,对前端开发的效率有严重的阻碍。
开发工具:这里说的工具不是指IDE,而是工程工具,包括构建与优化工具、开发-调试-部署等流程工具,以及组件库获取、提交等相关工具,甚至运营、文档、配置发布等平台工具。前端开发需要工具支持,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来自前端领域语言特性(未来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介绍前端领域语言缺陷问题)。前端开发所使用的语言(js、css、html)以及前端工程资源的加载与定位策略决定了前端工程必须要工具支持。由于这些工具通常都是独立的系统,要想把它们串联起来,才有了yeoman这样的封装。前面提到的7项技术元素都直接或间接的对前端开发工具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能否串联其他技术要素,使得前端开发形成一个连贯可持续优化的开发体系,工具的设计至关重要。
❷ 在创业型公司做前端,应该怎么做
你就有啥就做啥。 不要跑。 你先要学会爬。
1。 给自己指定硬规范。 给队友软规范。 不要对队友强制执行。 你自己有个规范后,设计和制作方向会非常清晰。 摆脱犹豫不觉的问题。
2。 用现有技术(你会的)做一套快速发布系统。 学习gulp 准备来代替grunt。只用grunt也行, 目标是要完整的实现发布,修复,恢复功能。加速deploy。
3。backbone,angular 有学习成本。如果你们公司不是single page app,不需要强制上任何框架。 熟练less 和jquery 足以完成大部分任务。
4。 介于你是半路出家到前台。 需要补习各种浏览器知识,版本区别,手机平板兼容等等。
5。 team build。搞好人际关系
6。 建立task flow 系统。 那个先做那个后做。因为这是老板的事,所以就在这带一句了。打工的程序员基本用不上。
7。 增加后台和前台的联系。 不要分的太开。很多事情还需要后台大大帮你搞定
❸ Github配合Jenkins,实现vue等前端项目的自动构建与发布
转原文: https://www.jianshu.com/p/4c4f92209dd1
因为它是依赖于 Java 环境的,所以必须先安装 java 环境,否则启动 Jenkins 服务的时候会报错哦。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JDK,一步到位。建议安装版本1.8以上的
我一般习惯使用 yum 安装软件。由于 yum 的 repo 中默认没有 Jenkins ,所以需要先将 Jenkins 库添加到 yum repos 中,依次执行下面的命令:
赋予 Jenkins 在网站根目录的读写权限,我这边网站的根目录为 /usr/share/nginx/hxkj
启动 Jenkins
因为 jenkins 默认使用 8080 端口,如果使用的是云服务器,还需要在安全组中开放 8080 端口(如果不想使用 8080 端口,或者端口被占用了,可以在 Jenkins 的配置文件里修改默认端口)
可以根据页面提示在服务器中找到该密码,输入如下命令:( cat 命令后面的路径为页面上显示的标红文字,每个人的可能不一样)
这一步,啥都不用做,慢慢等吧。。。
接下来默认插件安装完成之后,创建一个管理员账户,完成配置后,就可以登录 Jenkins 了
打开 系统管理 => 管理插件 搜索 NodeJs 然后勾选安装
打开 系统管理 => 全局工具配置 拉到底部 配置 node 版本,如图:
所有命令
步骤分离之后,如下图
进入 github 设置页,选择 Developer settings
选择 Personal access tokens => Generate new Generate
勾选如下配置,然后点击 Generate Generate ,一定要保存好这个 token 哦,它只显示一次。
打开 系统管理 => 管理插件 搜索 Github Plugin 然后勾选安装
然后进入 系统管理 => 系统设置 => Github Server 添加信息
凭据 那里再点击 添加 添加如下信息
添加完毕之后记得选择我们刚刚添加的凭据信息
最后点击 连接测试 如果如下显示,说明配置是正确的
当完成 push 操作之后,回到 Jenkins 管理页面,就会看到在构建队列中,新增了一条记录。
而且,查看构建日志,也提示成功!!!
❹ 前端项目的开发流程
前端开发流程概述
前端开发流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开发阶段、测试阶段、维护阶段,下面分别进行叙述。
2.1 需求分析
这个环节中,首先是和客户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撰写项目需求文档。如果项目可行,则起讨论具体方案,分模块分步骤进行规划,分析项目进度安排、所需成本,进行原型设计(包括页面布局图,页面逻辑流程图,说明文档等。通过原型设计,可以让项目组和客户都可以对项目有一个直观感受,同时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复现业务场景和各模块流程)。
可以说需求分析阶段是整个前端项目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以试想,如果和客户沟通不顺畅,有的方面客户没搞清楚是什么效果,开发完成后就可能与客户发生纠纷;如果可行性有问题,有的模块很难实现或成本超出预算,就很难处理。
2.2 开发阶段
这个环节是前端工程师主要参与的部分,按照需求分析阶段的规划按步骤完成任务。
根据产品需求分析文档和原型图进行UI设计,对产品的整体美术风格、交互设计、界面结构、操作流程等做出设计。负责项目中各种交互界面、图标、LOGO、按钮等相关元素的设计与制作。
根据UI设计进行规划,提取界面中可以复用的模块方便重复利用,分析界面是否有实现难度比较困难的地方,进行沟通和功能排期,按功能大小以及难度进行功能时间的评估,和后端沟通好排期时间,保证大家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合作,针对功能复杂的地方要先理清思路。
不要盲目开发前端搭建框架。根据设计图进行前端界面开发,以及遇到的问题及时与产品、UI、后台人员沟通,保持大家信息一致,针对不清楚的地方也要及时沟通,以免做错功能。
根据后端接口进行字段填充,以及部分功能开发。针对缺少的字段或者数据结构进行提出,及时与后端反应,尽量让大家都能以最小的改动完成后续开发工作。前后端都要按照规范进行开发,针对不规范的地方要给与提出、指正,营造出规范的工作模式,以后维护成本和沟通成本更低以及开发效率更高。如果前端的设计进度远远超前后端的接口和数据结构设计,也不必等后端,可以自行开发nodejs服务器配合postman等接口软件进行开发。
前后端功能联调、完成自测。检查功能完成情况,看是否有遗漏,出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2.3 测试阶段
发布测试、修改bug、发布上线,自测完成后提交测试,测试根据提交的项目以及需求进行测试,提出bug给相关人员修改,开发人员周期性的配合修改bug,保证今天能够修复昨天的bug。
发布dev环境,配合测试,修复bug以及需求优化
发布test环境,修复bug以及需求优化
发布it环境,修复bug以及需求优化
发布pre环境,修复bug以及需求优化
pre验收之后,发布线上环境,产品进行验收
2.4 维护阶段
如果客户验收通过,项目就进入了维护阶段,程序的维护包括程序上线后后续bug的修复和程序版本的更新。
3 个人经验总结
3.1 文档很重要
前端项目的文档似乎已经作为前端工程化的标准流程之一了,文档写的好,可以便于同事快速了解你的代码功能和需求,便于协作。可以想象,随之项目复杂度增加,体量越来越庞大,开发团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如果像变魔术一样隐匿中间流程而直接得出结果,后果可想而知:项目复杂度越增加就越难以管理,开发效率低,合作混乱,结果甚至导致项目死亡。
好的文档看起来就像一个产品说明书,但作用却远远超过了说明书,不仅仅告诉你如何使用,还应该告诉你项目的设计思路,用了哪些组件,哪些部分不完善,将来有什么规划等等。这是一份比较好的说明文档。
3.2 与客户及时沟通很重要
3.3 扎实的基本功很重要
尽管当下框架、函数库、工具包等更新迭代非常快,前端工程师有很多新的知识要学,但原生JS、HTML和CSS依然是重要的基本功,在学习前沿工具的同时不能放弃基本功的训练。
❺ 前端发布重要功能应该做好什么准备事项
1,及时关注,并且自己在生产去测测,即便有bug,也不要等别人测出来,那样就晚了,有bug,先回退版本,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2,发布之前,反复的多测试即便。
❻ 我是一个马上毕业了的前端程序员,前端项目开发的流程一般是怎样的呢
首先呢,前端算不上程序员,可以叫做“前端工程师”,跟我一样撒(当然了,我技术差点,O(∩_∩)O~)。项目开发一般是这样的流程:
产品给出UE
美工给出设计图
前端开发
功能开发
测试
上线
以上就是大体的流程,你的工作就是在第3步,其他的不用管。
❼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web前端岗位工作内容有哪些不同
然,对于不同规模的公司,web前端岗位的设定也是有区别的,下面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企业是如何根据规模大小设定web前端的岗位的。
▼
1. 企业规模:10人以下
我们先从几个人的小作坊说起,这种小作坊里面,基本上有一个人负责页面的设计,然后把页面“切”出来,然后有一个专门的人负责套程序。在这样的公司里面,Web前端其实是由网页设计人员来兼作的,而这个职位一般叫做网页设计师或者叫做网站美工。
2. 企业规模:10——30人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在达到十人以上到三十人左右的时候,网站一般会设置一个设计组,而这个组里面一般要分出一个人来专职做Web前端的页面制作,而不再是由美工兼任。而这样的职位一般叫做网页制作,说好听一些可以叫做“网页制作工程师”。不过在公司的一般泛称则是诸如“制作”、“切页面的”、“页面仔”等。
3. 企业规模:100人以上
公司继续壮大,发展到上百人的时候,网站一般来说也会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等细节,这个时候,大公司的一般做法是成立一个由设计人员和Web前端人员组成的用户体验部门,这个部门一般来说应该叫做UED(腾讯的叫ISD),而Web前端也在这个部门之中。
规模较小的UED中的Web前端团队一般叫做网页制作组或者Web前端组,这个组主要是负责Web页面的制作的,也就是Web页面中的HTML和CSS的相关工作,相应的职位则叫做“网页制作工程师”或者“Web前端制作工程师”。
腾讯的Web前端设置比较特殊,他们的规模较大,不叫UED,而是叫做ISD,他们的分工一般来说也是只负责Web页面的HTML和CSS部分,可能也包含少部分的Java代码,而他们的这个职位叫做“Web重构工程师”。
4. 大型购物网站
而类似淘宝UED这种比较大的UED团队,其Web前端人员的职责范围也更大一些,他们的Web前端人员不仅要做HTML和CSS,还要做全部的Java或者Action,并且进一步扩展到Ajax甚至PHP等脚本语言的范围,而其相关的职位则主要分为“前端开发工程师”、“资深前端开发工程师”以及“前端架构师”。
5. 结语
概括来说,Web前端的相关职位名称主要有:“网页制作”、“网页制作工程师”、“前端制作工程师”、“网站重构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资深前端开发工程师”以及“前端架构师”。
❽ 请高手解答在实际的Web前端开发的过程中,项目是怎么做下来的(开会什么的就免了,主要说做的过程)
我做前端有三年了吧,给你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合适你就看看,不合适就当我说废话了;前端首先从美工手里拿到源文件,然后自己就对源文件分析,看看结构怎么去布置,这个结构得在自己脑子里面画出来,然后就开始切图,一边切一边写html和css,js简单的一些可以先写,复杂一些放后面,这样可以保证进度,比如一个焦点图的js,在写html的时候自己也是要把框架搭建好,不然后面写js就麻烦了,就这样把前端的东西搞好了之后就先给美工过关,看需求要调兼容性,包括犯贱的IE6,美工过关了之后就给程序员吧;程序员添加功能之后,页面上出现的问题你也的去修修补补了,我的工作就这样吧!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