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微服务改造web界面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微服务改造web界面

发布时间: 2023-05-11 11:28:28

㈠ 如何快速搭建一个微服务架构

什么是微服务?

微服务(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种架构风格,一个大型复杂软件应用由一个或多个微服务组成。系统中的各个微服务可被独立部署,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该任务。在所有情况下,每个任务代表着一个小的业务能力。

微服务的概念源于2014年3月Martin Fowler所写的文章“Microservices” martinfowler.com/articles/mi…

单体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

企业级的应用一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业务需求,而常见的方式是把大量功能堆积到同一个单体架构中去。比如:常见的ERP、CRM等系统都以单体架构的方式运行,同时由于提供了大量的业务功能,随着功能的升级,整个研发、发布、定位问题,扩展,升级这样一个“怪物”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种架构模式就是把应用整体打包部署,具体的样式依赖本身应用采用的语言,如果采用java语言,自然你会打包成war包,部署在Tomcat或者Jetty这样的应用服务器上,如果你使用spring boot还可以打包成jar包部署。其他还有Rails和Node.js应用以目录层次的形式打包

上图:单体架构

大部分企业通过SOA来解决上述问题,SOA的思路是把应用中相近的功能聚合到一起,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去。因此基于SOA架构的应用可以理解为一批服务的组合。SOA带来的问题是,引入了大量的服务、消息格式定义和规范。

多数情况下,SOA的服务直接相互独立,但是部署在同一个运行环境中(类似于一个Tomcat实例下,运行了很多web应用)。和单体架构类似,随着业务功能的增多SOA的服务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本质上看没有因为使用SOA而变的更好。图1,是一个包含多种服务的在线零售网站,所有的服务部署在一个运行环境中,是一个典型的单体架构。

单体架构的应用一般有以下特点: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应用是由多个小的、相互独立的、微服务组成,这些服务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开发和发布都没有依赖。不同服务通过一些轻量级交互机制来通信,例如 RPC、HTTP 等,服务可独立扩展伸缩,每个服务定义了明确的边界,不同的服务甚至可以采用不同的编程语言来实现,由独立的团队来维护。简单的来说,一个系统的不同模块转变成不同的服务!而且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加以实现!

上图: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设计

那我们在微服务中应该怎样设计呢。以下是微服务的设计指南:

微服务消息

在单体架构中,不同功能之间通信通过方法调用,或者跨语言通信。SOA降低了这种语言直接的耦合度,采用基于SOAP协议的web服务。这种web服务的功能和消息体定义都十分复杂,微服务需要更轻量的机制。

同步消息 REST

同步消息就是客户端需要保持等待,直到服务器返回应答。REST是微服务中默认的同步消息方式,它提供了基于HTTP协议和资源API风格的简单消息格式,多数微服务都采用这种方式(每个功能代表了一个资源和对应的操作)

异步消息 – AMQP, STOMP, MQTT

异步消息就是客户端不需要一直等待服务应答,有应到后会得到通知。某些微服务需要用到异步消息,一般采用AMQP, STOMP, MQTT 这三种通讯协议

消息格式 – JSON, XML, Thrift, ProtoBuf, Avro

消息格式是微服务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SOA的web服务一般采用文本消息,基于复杂的消息格式(SOAP)和消息定义(xsd)。微服务采用简单的文本协议JSON和XML,基于HTTP的资源API风格。如果需要二进制,通过用到Thrift, ProtoBuf, Avro。

服务约定 – 定义接口 – Swagger, RAML, Thrift IDL

如果把功能实现为服务,并发布,需要定义一套约定。单体架构中,SOA采用WSDL,WSDL过于复杂并且和SOAP紧耦合,不适合微服务。

REST设计的微服务,通常采用Swagger和RAML定义约定。

对于不是基于REST设计的微服务,比如Thrift,通常采用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s),比如Thrift IDL。

微服务集成 (服务间通信)

大部分微服务基于RPC、HTTP、JSON这样的标准协议,集成不同标准和格式变的不再重要。另外一个选择是采用轻量级的消息总线或者网关,有路由功能,没有复杂的业务逻辑。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的架构方式。

点对点方式

点对点方式中,服务之间直接用。每个微服务都开放REST API,并且调用其它微服务的接口。

上图:通过点对点方式通信

很明显,在比较简单的微服务应用场景下,这种方式还可行,随着应用复杂度的提升,会变得越来越不可维护。这点有些类似SOA的ESB,尽量不采用点对点的集成方式。

API-网关方式

API网关方式的核心要点是,所有的客户端和消费端都通过统一的网关接入微服务,在网关层处理所有的非业务功能个。通常,网关也是提供REST/HTTP的访问API。服务端通过API-GW注册和管理服务。

上图:通过API-网关暴露微服务

所有的业务接口通过API网关暴露,是所有客户端接口的唯一入口。微服务之间的通信也通过API网关。

采用网关方式有如下优势:

目前,API网关方式应该是微服务架构中应用最广泛的设计模式。

消息代理方式

微服务也可以集成在异步的场景下,通过队列和订阅主题,实现消息的发布和订阅。一个微服务可以是消息的发布者,把消息通过异步的方式发送到队列或者订阅主题下。作为消费者的微服务可以从队列或者主题共获取消息。通过消息中间件把服务之间的直接调用解耦。

上图:异步通信方式

通常异步的生产者/消费者模式,通过AMQP, STOMP, MQTT 等异步消息通讯协议规范。

数据的去中心化

单体架构中,不同功能的服务模块都把数据存储在某个中心数据库中。

每个微服务有自己私有的数据库,其它微服务不能直接访问。单体架构,用一个数据库存储所有数据

微服务方式,多个服务之间的设计相互独立,数据也应该相互独立(比如,某个微服务的数据库结构定义方式改变,可能会中断其它服务)。因此,每个微服务都应该有自己的数据库。

每个微服务有自己私有的数据库,其它微服务不能直接访问。每个微服务有自己私有的数据库,其它微服务不能直接访问。

数据去中心话的核心要点:

数据的去中心化,进一步降低了微服务之间的耦合度,不同服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数据库技术(SQL、NoSQL等)。在复杂的业务场景下,如果包含多个微服务,通常在客户端或者中间层(网关)处理。

微服务架构的优点:

微服务架构的缺点:

微服务的一些想法在实践上是好的,但当整体实现时也会呈现出其复杂性。

关于微服务架构的取舍

㈡ 微服务入门|微服务架构怎么设计

将一个单体应用拆分成一组微小的服务组件,每个微小的服务组件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上,组件之间通过如RESTful API这样的轻量级机制进行交互,这些服务以业务能力为核心,用自动化部署机制独立部署,另外,这些服务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研发,用不同技术来存储数据

通过以上的定义描述,我们可以基本确定给出微服务的节特征:

用微服务来进行实践到生产项目中,首先要考虑一些问题。比如下图的微服务业务架构:

在上图图表展示的架构图中,袜蔽我们假设将业务商户服务A、订单服务B和产品服务C分别拆分为一个微服务应用,单独进行部署。此时,我们面临很多要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解决,比如:

1、客户端如何访问这些服务?

2、每个服务之间如何进行通信?

3、多个微服务,应如何实现?

4、如果服务出现异常宕机,该如何解决?

以上这些都是问题,需要一个个解决。

在单体应用开发中,所有的服务都是本地的,前端UI界面,移动端APP程序可以直接访问后端服务器程序。

现在按功能拆分成独立的服务,跑在独立的进程中。如下图所示:

此时,后台有N个服务,前台就需要记住管理N个服务,一个服务 下线 更新 升级 ,前台和移动端APP就要重新部署或者重新发包,这明显不服务我们拆分的理念。尤其是对当下业务需求的飞速发展,业务的变更是非常频繁的。

除了访问管理出现困难以外,N个小服务的调用也是一个不小的网络开销。另外,一般微服务在系统内部,通常是无状态的,而我们的用户在进行业务操作时,往往是跨业务模块进行操作,且需要是有状态的,在此时的这个系统架构中,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用来解决用户登录信息和权限管理通常有一个统一的地方维护管理(OAuth),我们称之为授权管理悉棚。

基于以上列出的问题,我们采用一种叫做网关(英文为API Gateway)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网关的作用主要包括:

网关(API Gateway)可以有很多广义的实现办法,可以是一个软硬一体的盒子,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MVC框架,甚至是一个Node.js的服务端。他们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前台(通常是移动应用)提供后台服务的聚合,提供一个统一的服务出口,解除他们之间的耦合,不过API Gateway也有可能成为 单点故障 点或者性能的瓶颈。

最终,添加了网关(API Gateway)的业务架构图变更为如下所示:

所有的微服务都是独立部署,运行在自己的进程容器中,所以微服务与微服务之间的通信就是IPC(Inter Process Communication),翻译为进程间通信。进程间通信的方案已经比较成熟了,现在最常见的有两大类: 同步调用、异步消息调用

同步调用

同步调用比较简单,一致性强,但是容易出调用问题,性能体验上也会差些,特别是调用层次多的时候。同步调用的有两种实现方式:分别是 REST RPC

基于REST和RPC的特点,我们通常采用的原则为: 向系统外部暴露采用REST,向系统内部暴露调用采用RPC方式。

异步消息的方式在分布式系统中有特别广泛的应用,他既能减低调用服务之间的耦合,又能成为调用之间的缓冲,确保消息积压不会冲垮被调用方,同时能保证调用方的服务体验,继续干自己该干的活,不至于被后台性能拖慢。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致性的减弱,需要接受数据 最终一致性 ,所谓的最终一致性就是只可能不告陆州会立刻同步完成,会有延时,但是最终会完成数据同步;还有就是后台服务一般要实现 幂等性 ,因为消息发送由于性能的考虑一般会有重复(保证消息的被收到且仅收到一次对性能是很大的考验)。最后就是必须引入一个独立的 Broker,作为中间代理池。

常见的异步消息调用的框架有:Kafaka、Notify、MessageQueue。

最终,大部分的服务间的调用架构实现如下所示:

在微服务架构中,一般每一个服务都是有多个拷贝,来做负载均衡。一个服务随时可能下线,也可能应对临时访问压力增加新的服务节点。这就出现了新的问题:

这就是服务的发现、识别与管理问题。解决多服务之间的识别,发现的问题一般是通过注册的方式来进行。

具体来说:当服务上线时,服务提供者将自己的服务注册信息注册到某个专门的框架中,并通过心跳维持长链接,实时更新链接信息。服务调用者通过服务管理框架进行寻址,根据特定的算法,找到对应的服务,或者将服务的注册信息缓存到本地,这样提高性能。当服务下线时,服务管理框架会发送服务下线的通知给其他服务。

常见的服务管理框架有:Zookeeper等框架。

如上的问题解决方案有两种具体的实现,分别是: 基于客户端的服务注册与发现 基于服务端的服务注册与发现

优点是架构简单,扩展灵活,只对服务注册器依赖。缺点是客户端要维护所有调用服务的地址,有技术难度,一般大公司都有成熟的内部框架支持。

优点是所有服务对于前台调用方透明,一般小公司在云服务上部署的应用采用的比较多。

前面提到,单体应用开发中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分布式最大的特性就是网络是不可靠的。通过微服务拆分能降低这个风险,不过如果没有特别的保障,结局肯定是噩梦。

因此,当我们的系统是由一系列的服务调用链组成的时候,我们必须确保任一环节出问题都不至于影响整体链路。相应的手段有很多,比如说:

㈢ 前端微服务设计

近些年,前端发展呈百家争鸣式发展,框架层出不穷,版本更是迭代不穷,难免会出现前端项目技术栈不统一、所用框架版本不统一的情况。
如若某些项目,没有新的功能加入,又能线上稳定运行,但其技术栈却用的是 vue1.0,为了将其结合到新应用中去而对其重构,成本会很高。然而,微服务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在既不重写原有系统的基础之下,又可以抽出人力来开发新的业务。其不仅仅对于业务人员来说是一个相当吸引力的特性,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不重写旧的业务,能在一些新技术上做挑战,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除此之外,在这两三年里,移动应用出现了一种趋势,用户不想装那么多应用。而往往一家大的商业公司,会提供一系列的应用。这些应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这家公司的组织架构。然而,在用户的眼里他们就是一家公司,他们就只应该有一个产品。相似的,这种趋势也在桌面 Web 出现。聚合成为了一个技术趋势,体现在前端的聚合就是微服务化架构。

理想的前端微服务化,应该是符合如下几个特点:

路由分发式微前端,即通过设置路由,将不同的业务分发到不同的、独立前端应用上。其通常可以通过 HTTP 服务器的反向代理来实现,又或者是应用框架自带的路由来解决。

就当前而言,通过路由分发式的微前端架构应该是采用最多、最易采用的 “微前端” 方案。但是这种方式看上去更像是多个前端应用的聚合,即我们只是将这些不同的前端应用拼凑到一起,使他们看起来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是,它们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每次用户从 A 应用到 B 应用的时候,往往需要刷新一下页面。
通常可通过 nginx 配置反向代理,来进行路由分发,从而实现前端微服务。

它适用于以下场景:

iframe 可以创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宿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的前端应用之间可以相互独立运行。

采用 iframe 有几个重要的前提:

即何时加载、卸载应用,如何监听应用事件等。

不论是基于 Web Components 的 Angular,或者是 VirtualDOM 的 React 等,现有的前端框架都离不开基本的 HTML 元素 DOM。

那么,我们只需要:

第一个问题,创建 DOM 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则一点儿不容易,特别是移除 DOM 和相应应用的监听。当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技术栈时,我们就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出一套这样的逻辑。现有的框架有single-spa、qiankun、mooa等

常见的方式有:

其次,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一个限制,那就是:规范! 规范! 规范!。在采用这种方案时,我们需要:

Web Components 组件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 Scripts 和 Styles,以及对应的用于单独部署组件的域名。然而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要直接使用纯 Web Components 来构建前端应用的难度有:

现有的微前端框架有single-spa、qiankun、mooa。其均是在前端框架之上设计通讯、加载机制来实现的。

㈣ 开微服务项目tomcat更换成undertow

    Undertow是一种用Java编写的灵活的高性能开源Web服务器,它提供基于NIO的阻塞和非阻塞API。具有基于合成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允许您通过组合小型单一用途处理程序来构建Web服务器。使用,您可以灵活地在完整的Java EE Servlet 4.0容器或低级别的非阻塞处理程序之间进行选择。 设计为完全可嵌入的,并具有易于使用的流畅的Builder API。Undertow的生命周期完全由嵌入应用程序控制。在高并发系统中undertow 吞吐量 比tomcat,jetty好。

下面介绍undertown在开源微服务项目Ruoyi-cloud下的应用

1 在项目模块下pom文件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undertow</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exclusions>

                <exclusio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omcat</artifactId>

                </exclusion>

            </exclusions>

        </dependency>   

2 undertown 配置及原理

2.1 以Ruoyi-cloud 模块下ruoyi-system yam文件做配置

server:

  port: 9201

  undertow:

    io-threads: 16

    # 阻塞任务线程池, 当执行类似servlet请求阻塞IO操作, undertow会从这个线程池中取得线程

    # 它的值设置取决于系统线程执行任务的阻塞系数,默认值是IO线程数*8

    worker-threads: 256

    # 以下的配置会影响buffer,这些buffer会用于服务器连接的IO操作,有点类似netty的池化内存管理

    # 每块buffer的空间大小,越小的空间被利用越充分,不要设置太大,以免影响其他应用,合适即可

    buffer-size: 1024

    # 每个区分配的buffer数量 , 所以pool的大小是buffer-size * buffers-per-region

    buffers-per-region: 1024

    # 是否分配的直接内存(NIO直接分配的堆外内存)

    direct-buffers: true

2.2 2.1的配置undertown怎样去获取?启动时候undertown 会去读取yml 文件server 开头的配置参数,并对数据封装,初始化数据。依据这个ServerProperties得知一些原理的

ServerProperties源码

untertown配置参数

2.3 undertown 怎样处理请求呢?

A 当用户访问系统,undertown接收到请求后建立链接,XNIO调用io.undertow.server.HttpOpenListener,此监听器创建一个新的io.undertow.server.HttpServerConnection以保持与此连接关联的状态,

B 然后调用io.undertow.server.HttpReadListener负责解析传入的请求,并创建一个新 io.undertow.server.HttpServerExchange的存储请求状态,交换对象包含请求和响应状态。

C 通过执行根处理程序io.undertow.server.Connectors#executeRootHandler(Connectors下面的函数executeRootHandler())。处理程序链接在一起,每个处理程序可以修改交换,发送响应或委托给其他处理程序。

D 最后调用ServletInitialHandler 里面函数dispatchRequest(HttpServerExchange exchange, ServletRequestContext servletRequestContext, ServletChain servletChain, DispatcherType dispatcherType)把请求分发到对应处理接口上。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留言!

㈤ Spring微服务灰度发布(热部署)的实现(二)

接着上篇说,我们微服务中用到的nepxion discovery主要采用了三种灰度发布方式,一种是web图形化界面发布,二是zuul过滤器灰度发布,三是业务参数策略灰度发布。下面将重点介绍三种方式的实现。

一、web图形化界面灰度发布

因为我们项目用到了eureka注册中心,所以选择web图形化界面灰度发布比较合适。

1)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discovery控制台工程console, 端口为2222,控制台工程负责web图形化界面请求的处理,运行console工程。

2) 下载discovery ui,地址:https://github.com/Nepxion/DiscoveryUI,运行discovery UI,端口为8090

3)浏览器中输入localhost:8090,即可打开控制台,如下

注意:全链路灰度发布需要在“配置中心”下才可用。灰度发布配置中心,负责存储全链路灰度发布规则,并将规则推送到各个微服务中。而配置中心可用nacos,redis等,Discovery 中提供了相应配置中心的插件包。

二、zuul网关过滤器灰度发布

通过网关过滤器传递Http Header的方式传递全链路灰度路由规则。下面代码只适用于Zuul和Spring Cloud Gateway网关,Service微服务不需要加该方式。

三、业务参数在策略类中自定义灰度路由规则

通过策略方式自定义灰度路由规则。下面代码既适用于Zuul和Spring Cloud Gateway网关,也适用于Service微服务,同时全链路中网关和服务都必须加该方式

上面说了具体灰度规则发布方式,那究竟怎么定义灰度规则呢??

规则是基于XML或者Json为配置方式,存储于本地文件或者远程配置中心,可以通过远程配置中心修改的方式达到规则动态化。其核心代码参考discovery-plugin-framework以及它的扩展、discovery-plugin-config-center以及它的扩展和discovery-plugin-admin-center等,规则示例

XML示例(Json示例见discovery-springcloud-example-service下的rule.json)

黑/白名单的IP地址注册的过滤规则

微服务启动的时候,禁止指定的IP地址注册到服务注册发现中心。支持黑/白名单,白名单表示只允许指定IP地址前缀注册,黑名单表示不允许指定IP地址前缀注册。规则如何使用,见示例说明

最大注册数的限制的过滤规则

微服务启动的时候,一旦微服务集群下注册的实例数目已经达到上限(可配置),将禁止后续的微服务进行注册。规则如何使用,见示例说明

黑/白名单的IP地址发现的过滤规则

微服务启动的时候,禁止指定的IP地址被服务发现。它使用的方式和“黑/白名单的IP地址注册的过滤规则”一致

版本访问的灰度发布规则

版本权重的灰度发布规则

全局版本权重的灰度发布规则

区域权重的灰度发布规则

全局区域权重的灰度发布规则

网关端全链路路由策略的灰度发布规则

注意 路由策略的入口有三个(以{"discovery-springcloud-example-a":"1.0", "discovery-springcloud-example-b":"1.0", "discovery-springcloud-example-c":"1.0;1.2"})为例:

其作用的优先级为外界传入>网关Filter指定>配置中心或者本地rule.xml配置

您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自由定义灰度发布规则,灵活实现微服务的灰度发布。

源码位置:https://github.com/Nepxion/Discovery

㈥ 怎样搭建web项目测试环境_测试环境的搭建

在开发中大型的JavaEE项目时,前后端分离的框架逐渐成为业界的主流,传统的单机部署前后端在同一个项目中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少。这类JavaWeb项目的后端通常都采用微服务的架构,后端会被分大伍哪解为诸多个小项目,然后使用bbozookeeper或者springCloud来构建微服务,前端则会是一个单独的项目,前台的请求通过微服务来调用。但是,不同与传统的web项目,这类前后端分离的项目如何在开发中部署和运行呢?

当前后端分离时,后端项目一定会被加载到tomcat的webapp目录下面,但是前端的资源院该如何被访问到呢?这里以tomcat这个中间件为例,探讨在开发这类项目的时候,如何让前后端分离的项目部署并且运行起来,即后端项目部署在tomcat之后如何在运行时访问静态滚码资源(非上线部署)。

主要有两种方案:1.在本地通过Nginx来处理这些静态资源。2、将静态资源统一放入一个javaweb应用中,并将自动生成的war包随后端项目一期丢入tomcat。下面详细介绍

一、使用Nginx来访问静态资源。

在本地安装nginx并且修改nginx.conf,修改相关配置,将web访问的端口的资源进行更改,配置如下:

server{listen80;server_namelocalhost;charsetutf-8;#aess_loglogs/host.aess.logmain;

location/{proxy_passtomcat_pool;proxy_redirectoff;

proxy_set_headerHOST$host;

proxy_set_headerX-Real-IP$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X-Forwarded-For$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client_max_body_size10m;

client_body_buffer_size128k;

proxy_connect_timeout90;

proxy_send_timeout90;

proxy_read_timeout90;

proxy_buffer_size4k;

proxy_buffers432k;

proxy_busy_buffers_size64k;

proxy_temp_file_write_size64k;

}

location~.*.(html|htm|gif|jpg|jpeg|bmp|png|ico|txt|js|css|woff|woff2|ttf|eot|map)${

rootD:Workspacesesop-html;indexindex.html;

}

listen对象改为你本地的tomcat访问端口,最下面location中的root改为你前端项目中静态资源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实现只部署后端的项目就能访问前端的页面了。

二、将前端项目转换为动态的web项目,随后端项目一起丢入tomcat

这个方案省去了在本地安装和配置nginx,但是也只适用于开发阶段项目的部署运行和调试,真正在生产环境通常前后端项目会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

如果是IntellijIdea,在导入前端项目之后,右键项目addframeworksupport-->webapplication,这时将会把前端项目转换为一个javaweb项目,然后将静态资源放在生成的web目录下即可。

如果是eclipse,可以新建一个javaweb项目然后将静态资源放入web或橘含者webcontent目录下,或者直接先导入前端项目,然后通过projectfacts将项目转换为dynamicweb项目并勾选js等相关配置。

然后,运行项目时把后端的war包和前端的war包一同添加到deployment中运行即可。

㈦ web开发常用框架有哪些要注意什么

分享个开源项目快速开发框架运闭,采用springcloudalibaba+nacos+vue的技术栈,实现了大部分

钉钉宜搭的快速开发功能,很值得借鉴下。

这是在git上开源的快速开发项目,项目采用微服务为基础的脚手架,包括流程、表单、列表、图

表、应用等多个界面化的配置引擎。

项目介绍:

**JVS的核心目标:**让中小型开发团队过得轻松一点,优化开发团队人力成本高、交付效率低、质量不可控、周期不确定、基础技术投入不足、高端技术支持不够等JVS是面向软件开发团队可以快速实现应用码歼的基础开发框架,采用微服务分布式框架,提供丰富的基础功能,集成众多业务引擎,它灵活性强,界面化配置对开发者友好,底层容器化构建,集合持续化构建。

项目标签

低代码、微服务、支持SaaS、私有化部署、DevOps、

开源项目地址

框架前端地址:/software-minister/jvs-ui框架后端地址:/software-minister/jvs快速安装地址:JVS/jvs-docker-compose

体验地址:#/login

登陆可以通过微信扫码登陆,对于配置数据,请各位技术同学手下留情。

部署文档

/software-minister/jvs-docker-compose/blob/master/readme.md

**物理拓扑:

技术文档地址(微信登陆可查看旁模裂):

技术栈说明:

系统部分截图:

登陆页面

配置化首页

系统基础信息设置

框架基础功能

应用创建

列表配置

流程配置

表单配置

图表配置

逻辑配置

demo环境:#/login

开源地址:/software-minister/jvs

如果还有其他的疑问,可以私信

㈧ 如何在一分钟内实现微服务系统下的架构可视化

随着企业进行微服务架构改造,系统架构复杂度越来越高,架构变化日益频繁,微服务改造后的实际架构模型可能与预期已经产生了巨大差异,架构师或系统运维人员很难准确记忆所有资源实例的构成和交互情况;其次,手穗系统架构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可能引入了一些不可靠的因素,比如弱依赖变强依赖、局部容量不足毕罩卜、系统耦合过重等,给系统的稳定性带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RestCloud是轻量级的微服务系统下可以通过WEB可视化的拖、拉、拽即可完成对多种不同协议API的聚合、编排等实现对微服务API的裁剪功能,并可实现定时调度来进行数据交换,同时支持分布式事务能力,在API执行失败时可以进行补偿或回滚操作。相对闷喊于传统依赖编码模式的API组合,API可视化编排平台可大幅提升API集成和编排的效率,同时提供多种监控和分析手段可以快速定位API交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立即找回错误的数据或单据。

㈨ 微服务架构下,进行前后端分离,前端怎么写

分离后的前端,不再是一个简单的HTML文件,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应用系统。除了要考虑页面的数据渲染展示,还要用工程化的思想来考虑前端的架构,前后端的交互和数据安全等事情。

RESTful接口交互
前后端分离之后,更多的是采用RESTful风格的接口与后端进行数据交互。

REST是“呈现状态转移(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缩写,一种API的架构风格,在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通过呈现状态的转移来驱动应用状态的演进。

在 REST 样式的 Web 服务中,每个资源都有一个地址。资源本身都是方法调用的目标,方法列表对所有资源都是一样的。这些方法都是标准方法,包括 HTTP GET、POST、PUT、DELETE,还可能包括 HEADER 和 OPTIONS。
RESTful的API设计,使得后端通过接口向前端传递数据,数据的格式通常是JSON这种通用的格式。对前端来说,只要后端返回过来的是RESTful的数据就行,不管后端是用Java写,还是用python或PHP,拜托对后端的依赖,做到前端系统的独立。

工程化构建

Nodejs不止可以用来做前端服务器,在开发阶段,它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前端生态的发展,是围绕着Nodejs进行的。用npm来管理项目依赖,可以很好的维护和运行在Nodejs环境上。

打包工具grunt、gulp、webpack和rollup等,都是运行在nodejs上,再结合语法编译、打包部署等插件,将应用输入成一个完整的应用。

如果你使用了Angular、React或Vue框架,或者你使用浏览器暂时还不兼容的ES6语法,还需要在应用打包前用babel将语法编译成浏览器可识别的ES5的语法。

SPA
SPA是单页Web应用(single page web application,SPA)的简写,就是只有一张Web页面的应用,是加载单个HTML 页面并在用户与应用程序交互时动态更新该页面的Web应用程序。

像Angular、React或Vue就是为了SPA而设计的,结合前端路由库(react-router、vue-router)和状态热存储(rex、vuex)等,可以开发出一个媲美Native APP的Web APP,用户体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当然,SPA也不是完美的,也不是适合所有的web应用,需要结合项目和场景来选择。

SPA有如下缺点:

  • 初次加载耗时增加。可以通过代码拆分、懒加载来提升性能,减少初次加载耗时。

  • SEO不友好,现在可以通过Prerender或Server render来解决一部分。

  • 页面的前进和后端需要开发者自己写,不过现在一些路由库已经帮助我们基本解决了。

  • 对开发者要求高,由于做SPA需要了解一整套技术栈,所以,要考虑后期是否有合适的人选进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