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JS实现清除浏览器缓存,解决方法如下:
1、在静态页面也就是以.html,.jsp,.aspx,.php结尾的文件中在<dead></head>中加入以下代码。
注意事项:
JavaScriptJavaScript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并具有相对安全性的客户端脚本语言。也是一种广泛用于客户端Web开发的脚本语言,常用来给HTML网页添加动态功能,比如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
㈡ 前端开发,页面优化,性能优化有哪些方面
感觉前端的性能确实是很重要的,我谈谈我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前端的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减少http请求
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应用层协议,意味着每次HTTP请求都需要建立通信链路、进行数据传输,而在服务器端,每个HTTP都需要启动独立的线程去处理。这些通信和服务的开销都很昂贵,减少HTTP请求的数目可有效提高访问性能。减少HTTP的主要手段是合并CSS、合并JavaScript、合并图片。将浏览器一次访问需要的JavaScript、CSS合并成一个文件,这样浏览器就只需要一次请求。图片也可以合并,多张图片合并成一张,如果每张图片都有不同的超链接,可通过CSS偏移响应鼠标点击操作,构造不同的URL。
2.使用浏览器缓存
对一个网站而言,CSS、JavaScript、Logo、图标这些静态资源文件更新的频率都比较低,而这些文件又几乎是每次HTTP请求都需要的,如果将这些文件缓存在浏览器中,可以极好地改善性能。通过设置HTTP头中Cache-Control和Expires的属性,可设定浏览器缓存,缓存时间可以是数天,甚至是几个月。在某些时候,静态资源文件变化需要及时应用到客户端浏览器,这种情况,可通过改变文件名实现,即更新JavaScript文件并不是更新JavaScript文件内容,而是生成一个新的JS文件并更新HTML文件中的引用。使用浏览器缓存策略的网站在更新静态资源时,应采用批量更新的方法,比如需要更新10个图标文件,不宜把10个文件一次全部更新,而是应一个文件一个文件逐步更新,并有一定的间隔时间,以免用户浏览器突然大量缓存失效,集中更新缓存,造成服务器负载骤增、网络堵塞的情况。
3.启用压缩
在服务器端对文件进行压缩,在浏览器端对文件解压缩,可有效减少通信传输的数据量。文本文件的压缩效率可达80%以上,因此HTML、CSS、JavaScript文件启用GZip压缩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宴袜。但是压缩对服务器和浏览器产生一定的压力,在通信带宽良好,而服务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权衡考虑。
4.CSS放在页面最上面、JavaScript放在页面最下面
浏览器会在下载完全部CSS之后才对整个页面进行渲染,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将CSS放在页面最上面,让浏览器尽快下载CSS。JavaScript则相反,浏览器在加载JavaScript后立即执行,有可能会阻塞整个页面,造成页面显示缓慢,因此JavaScript最好放在页面最下面。但如果页面解析时就需要用到JavaScript,这时放在底闭祥坦部就不合适了。
5.减少Cookie传输
Cookie在每次响应请求中,如果太大势必会影响性能,所以没必要网cookie放的就不放,针对性的选择放入cookie的数据。
总之,优化轿桐的方法还很多,我感触最深的是第4项,有些js文件大引用如果放到最前面对性能损耗很大。
㈢ web前端缓存机制
前端缓存机制有多种,如浏览器缓存、CDN缓存、DNS缓存、代理服务器缓存等。
CDN全称是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CDN的原理是将资源存放在各地的缓存服务器上,当用户请求资源时,从就近的服务器上返回缓存的资源,而不需要每次都从源服务器获取,减轻源服务器的压力,又能提升用户的访问速度。
浏览器可以将用户请求的资源进行缓存,存放在本地。浏览器缓存一般通过请求头来设置。
与浏览器缓存有关的头部有:
浏览器会将服务器的域名与IP地址的映射缓存在本地,这样用户在访问网站时,不用每次都去查询DNS映射表。
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架设的一个服务器 ,这个代理服务器会帮助浏览器去请求页面,然后将页面进行处理和压缩(例如压缩图片和文件),使页面变小,再传输给浏览器。大部分代理服务器都有缓存的功能,如果浏览器所请求的文件在它本机中存在且是最新的,就不需要再从源服务器请求数据,提高了浏览速度。
在浏览某个页面时,浏览器会判断页面的关联内容,进行预加载。用户在浏览A页面时,就加载好B页面,这样当用户去访问B页面时,B页面很快就出来,提升了用户体验。但这个机制有一定的缺陷,就是预判不一定准确,可能会造成流量和资源的浪费。
㈣ 系列分享之浏览器、本地DNS缓存篇
我们在使用浏览器访问互联网资源时,想获取指定的服务和信息。首先就要了解浏览器是如何定位到我们的站点的。输入一个域名(如:www.jd.com)浏览器会首先从自身的缓存中查询是否有历史域名对应的IP并且有效,如果有就使用该缓存通过IP直接访问到指定的站点。如果没有则查询本地的Host缓存,如果有就使用本地的缓存直接访问站点,没有则向本地DNS服务器发起请求查询,如果本地DNS服务也没有找到,则向公网DNS服务发起查询请求获取对应的有效IP,并返回缓存到浏览器和本地缓存中,供后续请求使用。
DNS记录会有一个ttl值(time to live),单位是秒,意思是这个记录最大有效期是多少。操作系统缓存会参考ttl值,但是不完全等于ttl值,而浏览器DNS缓存的时间跟ttl值无关,每种浏览器都使用一个固定值。
DNS查询请求类型:
1、权威答复:权威答复是返回给客户的正向答复,并且设置了DNS消息中的权威位。此答复代表从具有权威的DNS服务器处发出。
2、正向答复:正向答复包含了匹配客户端解析请求的资源记录。
3、参考答复:参考答复只在DNS服务器工作在迭代模式下使用,包含了其他有助于客户端解析请求的信息。例如,当DNS服务器不能为客户端发起的解析请求找到某个匹配值时,则向DNS客户端发送参考回复,告诉它有助于解析请求的信息。
4、否定答复:否定答复指出权威服务器在解析客户端的请求时可能遇到了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权威DNS服务器报告客户端查询的名字不存在;
权威DNS服务器报告存在对应的名字,但是不存在指定类型的资源记录。
DNS服务器解析返回IP分配策略与客户端对域名IP选择策略,无论正向答复还是否定答复,DNS客户端都将结果保存在自己的本地缓存中
浏览器缓存:
浏览器在获取网站域名的实际IP地址后会对其IP进行缓存,减少网络请求的损耗。每种浏览器都有一个固定的DNS缓存时间。
参考浏览器DNS缓存时间:
本地缓存:
每种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的DNS缓存时间控制。
1、Windows DNS默认值是MaxCacheTTL,它的默认值是86400s,也就是一天。
2、MacOS遵循DNS协议中的TTL,根据各种网络协议不同对不同的域名采用不同的缓存时间策略。在IPv4包头中TTL是一个8 bit字段,它位于IPv4包的第9个字节。
参考本地DNS缓存时间:
在命令行执行nslookup指令可以看到一个域名对应的IP地址,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DNS劫持。随便解析一个网站,比如
www.jd.com 应该返回的是正常的地址
然后再解析一个不存在的网站,比如123123.aaaa.com.cn如果返回的结果是
DNS request timed out.
timeout was 2 seconds.
那么证明你的DNS没有被劫持。
如果返回的结果是一个IP地址,比如说网通的返回地址是230.xxx.xxx.xxx,那么证明你的DNS被劫持了。
通过了解浏览器、本地缓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1、大型的互联网公司都有IP流量监控,当发生网络故障或劫持时可以第一时间发现。
2、页面是我们与用户面对面沟通的渠道和方式,当我们的网页和服务呈现在用户面前时,我们要了解我们提供的服务是如何影响到用户的体验的,比如我们前端页面的JS、CSS等文件的动态版本号处理方式结合缓存是如何变化的,每次发版会对什么样的用户有影响,都需要严谨。
3、机房内部的各个应用程序服务,比如Zookeeper、Redis、RPC、DB在DNS缓存变化时,可能引起的网络抖动,是否会对用户请求造成影响,也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㈤ 怎么在前端页面设置不让浏览器缓存
你好
HTTP1.0中通过Pragma控制页面缓存,可以设置:Pragma或no-cache。网上有非常多的文章说明如何控制不让浏览器或中间缓存服务器缓存页面,通常设置的值为no- cache,不过这个值不这么保险,通常还加上Expires置为0来达到目的。但是如我们刻意需要浏览器或缓存服务器缓存住我们的页面这个值则要设置为 Pragma。
HTTP1.1中启用Cache-Control来控制页面的缓存与否,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参数:
no-cache,浏览器和缓存服务器都不应该缓存页面信息;
public,浏览器和缓存服务器都可以缓存页面信息;
no-store,请求和响应的信息都不应该被存储在对方的磁盘系统中;
must-revalidate,对于客户机的每次请求,代理服务器必须想服务器验证缓存是否过时;
Last-Modified只页面的最后生成时间,GMT格式;
Expires过时期限值,GMT格式,指浏览器或缓存服务器在该时间点后必须从真正的服务器中获取新的页面信息;
上面两个值在JSP中设置值为字符型的GMT格式,无法生效,设置long类型才
满意请采纳
㈥ 前端浏览器缓存机制
在前端开发中,性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判断一个网站性能好坏,一个直入眼观的即是网页的反应速度,有一个方式就是使用缓存,一个优秀的缓存策略可以缩短网页请求的时间,减少延迟,并且网页可以重复利用,还可以减少带宽,降低网络负荷。
1: 为什么需要缓存?
a:缓存可以减少用户等待时间,提升用户体验
b:减少网络带宽消耗
c:降低服务器压力
Note:缓存使用不当,也会造成‘脏数据’问题
2:常见的缓存类型
强缓存 -
Expires服务器端设置,表示该资源的过期时间,会有弊端,客户端时间和服务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Cache-Control:max-age表示缓存资源的最大生命周期,单位是秒
所以Expires 结合 Cache-Control 一起使用,大型网站中一般比较适用
协商缓存-
Last-Modified:值为资源的最后更新时间,随服务器response返回
If-Modified-Since:通过比较两个时间来判断资源在两次请求期间是否有过修改,如果没有,则命中协商缓存
Etag:表示资源内容的唯一标识,即资源的消息摘要
If-None-Match:服务器通过比较请求头中的If-None-Match与当前资源的Etag是否一致来判断资源是否在两次请求期间有过修改
3:缓存流程图示:
a:浏览器会先检测强缓存类型(Cache-Control 或者 Expires)是否有效;命中直接浏览器本地获取缓存资源
b:未命中。服务器会根据请求头Request Header验证这个资源是否命中协商缓存,称之为HTTP二次验证,命中,服务器返回请求,但返回资源,而是告诉客户端直接中直接从浏览器缓存中获取
Note:
1.强缓存不会发生请求,协商缓存存在服务器请求
2.当协商缓存也未命中时,则服务器会将资源发送到客户端
3.F5刷新页面,会跳过强缓存
4.Ctrl+F5刷新页面,跳过强缓存和协商缓存
5.不会缓存的情况
HTTPS POST请求 根据Cookie获取认证信息 Request Header Cache-Control:no-cache, max-age=0
6.小故事大道理
上文对整个概念做了阐述,还是不够形象,我们来通过几个小故事生动理解一下:
故事一:Last-Modified
浏览器:Hi,我需要 jartto.min.js 这个文件,如果是在 Last-Modified: Fri Feb 15 2019 19:57:31 GMT 之后修改过的,请发给我。
服务器:(检查文件的修改时间)
服务器:Oh,这个文件在那个时间之后没有被修改过,你已经有最新的版本了。
浏览器:太好了,那我就显示给用户了。
故事二:ETag
浏览器:Hi,我需要 jartto.css 这个文件,有没有不匹配 3c61f-1c1-2aecb436 这个串的
服务器:(检查 ETag…)
服务器:Hey,我这里的版本也是 3c61f-1c1-2aecb436,你已经是最新的版本了
浏览器:好,那就可以使用本地缓存了
㈦ ☆前端优化:浏览器缓存技术介绍
在前端开发中,性能一直都是被大家所重视的一点,然而判断一个网站的性能最直观的就是看网页打开的速度。 其中提高网页反应速度的一个方式就是使用缓存 。缓存技术一直一来在WEB技术体系中扮演非常重要角色,是快速且有效地提升性能的手段。
一个优秀的缓存策略可以缩短网页请求资源的距离,减少延迟,并且由于缓存文件可以重复利用,还可以减少带宽,降低网络负荷。
所以,缓存技术是无数WEB开发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大问题。 在产品开发的时候我们总是想办法避免缓存产生,而在产品发布之时又在想策略管理缓存提升网页的访问速度 。了解浏览器的缓存命中原理,是开发WEB应用的基础,本文着眼于此,学习浏览器缓存的相关知识,总结缓存避免和缓存管理的方法,结合具体的场景说明缓存的相关问题。希望能对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在实际WEB开发过程中,缓存技术会涉及到不同层、不同端,比如:用户层、系统层、代理层、前端、后端、服务端等, 每一层的缓存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尽快返回请求数据、减少延迟 ,但每层使用的技术实现是各有不同,面对不同层、不同端的优劣,选用不同的技术来提升系统响应效率。所以,我们首先看下各层的缓存都有哪些技术,都缓存哪些数据,从整体上,对WEB的缓存技术进行了解,如下图所示:
本篇文章重点讲的就是上面红色框部分缓存内容。
当浏览器请求一个网站的时候,会加载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HTML文档、图片、CSS和JS等文件。对于一些不经常变的内容,浏览器会将他们保存在本地的文件中,下次访问相同网站的时候,直接加载这些资源,加速访问。
那么如何知晓浏览器是读取了缓存还是直接请求服务器?如下图网站来做个示例:
第一次打开该网站后,如果再次刷新页面。会发现浏览器加载的众多资源中,有一部分size有具体数值,然而还有一部分请求,比如图片、css和js等文件并没有显示文件大小,而是显示了 from dis cache 或者 from memory cache 字样。这就说明了,该资源直接从本地硬盘或者浏览器内存读取,而并没有请求服务器。
浏览器启用缓存至少有两点显而易见的好处: (1)减少页面加载时间;(2)减少服务器负载;
浏览器是否使用缓存、缓存多久,是由服务器控制的 。准确来说,当浏览器请求一个网页(或者其他资源)时, 服务器发回的响应的“响应头”部分的某些字段指明了有关缓存的关键信息 。下面看下,HTTP报文中与缓存相关的首部字段:
根据上面四种类型的首部字段不同使用策略, 浏览器中缓存可分为强缓存和协商缓存 :
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的请求命中了强缓存时, 返回的HTTP状态为200 ,在chrome的开发者工具的network里面 size会显示为from cache ,比如:京东的首页里就有很多静态资源配置了强缓存,用chrome打开几次,再用f12查看network,可以看到有不少请求就是从缓存中加载的:
Expires是HTTP 1.0提出的一个表示资源过期时间的header,它描述的是一个绝对时间,由服务器返回,用GMT格式的字符串表示 ,如:Expires:Thu, 31 Dec 2037 23:55:55 GMT,包含了Expires头标签的文件,就说明浏览器对于该文件缓存具有非常大的控制权。
例如,一个文件的Expires值是2020年的1月1日,那么就代表,在2020年1月1日之前,浏览器都可以直接使用该文件的本地缓存文件,而不必去服务器再次请求该文件,哪怕服务器文件发生了变化。
所以, Expires是优化中最理想的情况,因为它根本不会产生请求 ,所以后端也就无需考虑查询快慢。它的缓存原理,如下:
Expires是较老的强缓存管理header, 由于它是服务器返回的一个绝对时间 ,在服务器时间与客户端时间相差较大时,缓存管理容易出现问题, 比如:随意修改下客户端时间,就能影响缓存命中的结果 。所以在HTTP 1.1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header, 就是Cache-Control,这是一个相对时间,在配置缓存的时候,以秒为单位,用数值表示 ,如:Cache-Control:max-age=315360000,它的缓存原理是:
Cache-Control描述的是一个相对时间 ,在进行缓存命中的时候, 都是利用客户端时间进行判断 ,所以相比较Expires,Cache-Control的缓存管理更有效,安全一些。
这两个header可以只启用一个,也可以同时启用, 当response header中,Expires和Cache-Control同时存在时,Cache-Control优先级高于Expires :
此外,还可以为 Cache-Control 指定 public 或 private 标记。 如果使用 private,则表示该资源仅仅属于发出请求的最终用户,这将禁止中间服务器(如代理服务器)缓存此类资源 。对于包含用户个人信息的文件(如一个包含用户名的 HTML 文档),可以设置 private,一方面由于这些缓存对其他用户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用户可能不希望相关文件储存在不受信任的服务器上。需要指出的是,private 并不会使得缓存更加安全,它同样会传给中间服务器(如果网站对于传输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应该使用传输层安全措施)。 对于 public,则允许所有服务器缓存该资源 。通常情况下,对于所有人都可以访问的资源(例如网站的 logo、图片、脚本等), Cache-Control 默认设为 public 是合理的 。
当浏览器对某个资源的请求没有命中强缓存, 就会发一个请求到服务器,验证协商缓存是否命中,如果协商缓存命中,请求响应返回的http状态为304并且会显示一个Not Modified的字符串 ,比如你打开京东的首页,按f12打开开发者工具,再按f5刷新页面,查看network,可以看到有不少请求就是命中了协商缓存的:
查看单个请求的Response Header, 也能看到304的状态码和Not Modified的字符串,只要看到这个就可说明这个资源是命中了协商缓存,然后从客户端缓存中加载的 ,而不是服务器最新的资源: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的控制缓存的原理,如下 :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都是根据服务器时间返回的header,一般来说, 在没有调整服务器时间和篡改客户端缓存的情况下,这两个header配合起来管理协商缓存是非常可靠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服务器上资源其实有变化,但是最后修改时间却没有变化的情况 ,而这种问题又很不容易被定位出来,而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就会影响协商缓存的可靠性。 所以就有了另外一对header来管理协商缓存,这对header就是【ETag、If-None-Match】 。它们的缓存管理的方式是:
Etag和Last-Modified非常相似,都是用来判断一个参数,从而决定是否启用缓存。 但是ETag相对于Last-Modified也有其优势,可以更加准确的判断文件内容是否被修改 ,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实用程度也更高。
协商缓存跟强缓存不一样,强缓存不发请求到服务器, 所以有时候资源更新了浏览器还不知道,但是协商缓存会发请求到服务器 ,所以资源是否更新,服务器肯定知道。大部分web服务器都默认开启协商缓存,而且是同时启用【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比如apache:
如果没有协商缓存,每个到服务器的请求,就都得返回资源内容,这样服务器的性能会极差。
【Last-Modified,If-Modified-Since】和【ETag、If-None-Match】一般都是同时启用,这是为了处理Last-Modified不可靠的情况。有一种场景需要注意:
比如,京东页面的资源请求,返回的repsonse header就只有Last-Modified,没有ETag:
协商缓存需要配合强缓存使用,上面这个截图中,除了Last-Modified这个header,还有强缓存的相关header, 因为如果不启用强缓存的话,协商缓存根本没有意义 。
如果资源已经被浏览器缓存下来,在缓存失效之前,再次请求时,默认会先检查是否命中强缓存,如果强缓存命中则直接读取缓存,如果强缓存没有命中则发请求到服务器检查是否命中协商缓存,如果协商缓存命中,则告诉浏览器还是可以从缓存读取,否则才从服务器返回最新的资源。其浏览器判断缓存的详细流程图,如下:
㈧ 浏览器缓存 前端页面获取存放token
//sessinonStorage只在当前窗口有效 生命随浏览器关闭终止 容量约5M
window.sessionStorage.setItem("name",'男');
//获取name
console.log(window.sessionStorage.getItem('name'));
//清空Storage
window.sessionStorage.clear();
//删除数据
window.sessionStorage.removeItem('age')
先打开a页面储存name 在打开桌面b获取时会获取不到如下图
但是在a页点击a链接跳转b却可以获取到
当跳转到b时修改name,在返回a页查看name, a页并没有发生改变(这说明a和b页面不是公用的一个sessionStorage,而是在页面跳转时a传给了b)
//localStorage在关闭浏览器后依然有效 容量约20M
//放入缓存中
window.localStorage.setItem('userToken', token);
//获取
console.log(window.localStorage.getItem("userToken"))
//删除数据
window.sessionStorage.removeItem('userTo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