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端项目怎么手动导入依赖包
前端项目怎么手动导入依赖包方法如下,
1.
点击file===>project Structure===>moles
2.
点击dependencies,再点击右侧加号,选择第一个JARs or directories
3.
选择下载好的依赖jar包,然后一直点击OK即可
4.
点击左侧的项目下方的External Libraries会发现刚刚添加的jar包已经存在了
2. 怎么学习前端开发求推荐学习路线
基础知识
1、
HTML + CSS 这部分建议在线教程 上学习,边学边练.
之后可以模仿一些网站做些页面。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可以系统的读一两本书,推荐《Head First HTML 与 CSS
中文版》,这本书讲的太细了,我没能拿出耐心细读。你可以根据情况斟酌。
2、Javascript 要学的内容实在很多,如果没有其他编程语言的基础的话,学起来可能要费些力,建议看《Javascript语言精粹》,JS是一门很混乱的语言,这本书能够帮助你区分哪些是语言的精华,哪些是糟
粕,对于语言精华,应该深入学习。糟粕部分能看懂别人写的代码就行,自己就不用尝试了。
有了以上基础,就可以进行一般的静态网页设计,不过对于复杂的页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1、CSS。必看《精通CSS》,看完这本书你应该对:盒子模型,流动,Block,inline,层叠,样式优先级,等概念非常了解了。作为练习可以看下《CSS艺门之匠》这本书,它对标题,背景,圆角,导航条,table,表单等主题都有详细的介绍。
2、Javascript。上面提到内容还不足以让你胜任JS编程。在有了基础之后,进一步学习内容包括:
a) 框架。
推荐jQuery,简单易用,上手jQuery即可完成一些简单的项目。学习方法也很简单,照着产品文档做
几个页面就行了,不用面面俱到,以后遇到问题查文档就行了。框架可以帮你屏蔽浏览器的差异性,让你能更专注与Web开发学习的精髓部分。补充: 可以使用
Codecademy 学习 Javascript,jQuery,用户体验真的很好(感谢 TonyOuyang )。
b) Javascript 语言范式
。这个名字可能并不恰当,只是我找不到可以描述“面向对象”,“函数式”这个两个概念的概念。Javascript不完全是一个面向对象的语言,它的很多
设计理念都有函数编程语言的影子,甚至说如果你不用面向对象,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一门函数式编程语言。
Javascript的很多语言特性,都是因为他具有函数式语言的特点才存在的。这部分推荐先学习面向对象的基本理论,对封装,继承,多态等概念要
理解,维基网络,网络会是你的帮手,另外推荐《Object Oriented
Javascript》,应该有中文版。对与函数式编程我了解的也不系统,不好多说,可以自己网络一下。
c) Javascript 语言内部机制。必须弄清如下概念:JS
中变量的作用域,变量传递方式,函数的定义环境与执行环境,闭包,函数的四种调用方式(一般函数,对象的方法,apply,call),以及四种调用方式
下,‘this’指向的是谁。这部分内容你会在《Javascript语言精粹》中详细了解。另外,你必须理解 json。
d) dom编程,这个Web前端工程师的核心技能之一。必读《Dom编程艺术》,另外《高性能 Javascript》这本书中关于dom编程的部分讲的也很好。
e) Ajax编程,这是另一核心技术。Ajax建议在网上查些资料,了解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网络,维基网络上的内容就足够了。真正编程是很容易的,如今几乎所有框架都对Ajax有良好的封装,编程并不复杂。
f) 了解浏览器差异性。这部分包括CSS和js两部分,浏览器差异内容很多,建议在实践中多多积累。另外对于浏览器的渲染模式,DOCTYPE等内容应该系统学习。
3、HTML5和CSS3 。HTML5规范已经于2014年10月28日发布了,移动端HTML5和CSS3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必知必会呀。
再进一阶 · 代码层面:
有了以上知识,对于大多数小型网站,你应该已经可以写出能够工作的代码了。但要想成为更专业的前端,你还需继续努力。更高的要求大概还有四方面:1)易维护,2)可测试,3)高性能,4)低流量(移动端)。
1)易维护。对于页面你该理解‘样式’,‘数据’,‘行为’三者分离,对应的当然就是CSS,HTML,js。对于js代码,你最好了解设计模式,重构,MVC等内容。
2)可测性。
3)高性能。必读《高性能Javascript》
4)低流量。移动端关注比较多。
5)对于想要学习前端的同学,尤其是自学的伙伴,自学并非永久的,假如没有定力的还是找个培训机构吧。
再进一阶 · 工程层面:
前端项目同样面临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首先是代码管理,你必须学会使用Svn和Git。其次是代码的构建,如今前端代码构建已经不是简单的压缩一下了,需要进行依赖管理、模块合并、各种编译,比需要学会使用Grunt、Gulp等前端构建工具。
3. 前端工程依赖包的分类
关于 npm 包依赖,分三种情况 :
4. 前端怎么进行组件化的开发,以及如何解决组件之间依赖
可以用webpack,目前最火的前端构建工具。只要加载loader,你想引用什么模块就引用什么模块。现在用的就是webpack+react,组件化太方便了。更多问题可以去php中文网问答社区提问
5. 模块化需要回答系统架构的那些问题
这篇文章给大家介绍前端模块化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分别是什么,内容非常详细,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前言
前端模块化,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命名空间冲突”,“文件依赖管理”。
坑___命名空间冲突
我自己测试好的代码和大家合并后怎么起冲突了?
页面脚本的变量或函数覆盖了公有脚本的。
坑___文件依赖管理
明明项目需要引入的包都引进来了怎么还报缺少包?
手动管理依赖,有天要更换某个插件,要深入代码内部进行修改
如下图,显示的代码加载,依赖关系复杂。在F.js中,分不清某个变量是来自C.js,还是E.js
两次加载同一个模块。比如引入了两遍JQ
其他的坑
为了实现脚本复用,将一个很大的公用public文件引入各个页面中,其中的某些函数,只有个别页面用到。
某个功能的函数群函数,与另一个功能的函数群摆在一起,使用注释来分隔。
目前解决的方法是:模块化
命名空间:各个模块的命名空间独立。A模块的变量x不会覆盖B模块的变量x。
模块的依赖关系:通过模块管理工具如webpack/requireJS/browserify等进行管理。
模块化的基本原理解决命名空间冲突
JavaScript的缺陷,首当其冲就是全局变量。这使得每想命名一个变量的时候都要三思又三思,生怕上方无穷远的地方有一个同事些的代码和自己冲突。以下是一些防范方法
一、使用命名空间
代码如下:
//定义 var mole = { name: 'rouwan', sayName:function(){ console.log(this.name) } } //使用 var a = mole.name; console.log(a)
总结:直接修改name不会影响mole.name,一定程度保护了命名空间。有两个缺点,一,外部还是可以修改mole的属性和方法。二,命名空间有时长起来超乎你的想象。适合一些小型的封装,如一些配置。
二、立即执行函数 + 闭包(实现模块的基本方法)
立即函数可以创建作用域,闭包则可以形成私有变量和函数
//创建 var mole = (function(){ var privateName = 'inner'; //私有变量 var privateFunc = function(){ //私有函数 console.log('私有函数') } return {
6. 前端小白想问,jsp后面是什么意思,怎么用求大神解答
现在前端用Webpack打包JS和其它文件已经是主流了,加上Node的流行,使得前端的工程方式和后端越来越像。所有的东西都模块化,最后统一编译。Webpack因为版本的不断更新以及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配置选项,在使用中出现一些迷之错误常常让人无所适从。所以了解一下Webpack究竟是怎么组织编译模块的,生成的代码到底是怎么执行的,还是很有好处的,否则它就永远是个黑箱。当然了我是前端小白,最近也是刚开始研究Webpack的原理,在这里做一点记录。
编译模块
编译两个字听起来就很黑科技,加上生成的代码往往是一大坨不知所云的东西,所以常常会让人却步,但其实里面的核心原理并没有什么难。所谓的Webpack的编译,其实只是Webpack在分析了你的源代码后,对其作出一定的修改,然后把所有源代码统一组织在一个文件里而已。最后生成一个大的bundle JS文件,被浏览器或者其它Javascript引擎执行并返回结果。
在这里用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说明Webpack打包模块的原理。例如我们有一个模块mA.js
var aa = 1; function getDate() { return new Date(); } mole.exports = { aa: aa, getDate: getDate }
我随便定义了一个变量aa和一个函数getDate,然后export出来,这里是用CommonJS的写法。
然后再定义一个app.js,作为main文件,仍然是CommonJS风格:
var mA = require('./mA.js'); console.log('mA.aa =' + mA.aa); mA.getDate();
现在我们有了两个模块,使用Webpack来打包,入口文件是app.js,依赖于模块mA.js,Webpack要做几件事情:
从入口模块app.js开始,分析所有模块的依赖关系,把所有用到的模块都读取进来。 每一个模块的源代码都会被组织在一个立即执行的函数里。 改写模块代码中和require和export相关的语法,以及它们对应的引用变量。 在最后生成的bundle文件里建立一套模块管理系统,能够在runtime动态加载用到的模块。
我们可以看一下上面这个例子,Webpack打包出来的结果。最后的bundle文件总的来说是一个大的立即执行的函数,组织层次比较复杂,大量的命名也比较晦涩,所以我在这里做了一定改写和修饰,把它整理得尽量简单易懂。
首先是把所有用到的模块都罗列出来,以它们的文件名(一般是完整路径)为ID,建立一张表:
var moles = { './mA.js': generated_mA, './app.js': generated_app }
关键是上面的generated_xxx是什么?它是一个函数,它把每个模块的源代码包裹在里面,使之成为一个局部的作用域,从而不会暴露内部的变量,实际上就把每个模块都变成一个执行函数。它的定义一般是这样:
function generated_mole(mole, exports, webpack_require) { // 模块的具体代码。 // ... }
在这里模块的具体代码是指生成代码,Webpack称之为generated code。例如mA,经过改写得到这样的结果:
function generated_mA(mole, exports, webpack_require) { var aa = 1; function getDate() { return new Date(); } mole.exports = { aa: aa, getDate: getDate } }
乍一看似乎和源代码一模一样。的确,mA没有require或者import其它模块,export用的也是传统的CommonJS风格,所以生成代码没有任何改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后的mole.exports = ...,这里的mole就是外面传进来的参数mole,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运行这个函数,模块mA的源代码就会被执行,并且最后需要export的内容就会被保存到外部,到这里就标志着mA加载完成,而那个外部的东西实际上就后面要说的模块管理系统。
接下来看app.js的生成代码:
function generated_app(mole, exports, webpack_require) { var mA_imported_mole = webpack_require('./mA.js'); console.log('mA.aa =' + mA_imported_mole['aa']); mA_imported_mole['getDate'](); }
可以看到,app.js的源代码中关于引入的模块mA的部分做了修改,因为无论是require/exports,或是ES6风格的import/export,都无法被JavaScript解释器直接执行,它需要依赖模块管理系统,把这些抽象的关键词具体化。也就是说,webpack_require就是require的具体实现,它能够动态地载入模块mA,并且将结果返回给app。
到这里你脑海里可能已经初步逐渐构建出了一个模块管理系统的想法,我们来看一下webpack_require的实现:
// 加载完毕的所有模块。 var installedMoles = {}; function webpack_require(moleId) { // 如果模块已经加载过了,直接从Cache中读取。 if (installedMoles[moleId]) { return installedMoles[moleId].exports; } // 创建新模块并添加到installedMoles。 var mole = installedMoles[moleId] = { id: moleId, exports: {} }; // 加载模块,即运行模块的生成代码, moles[moleId].call( mole.exports, mole, mole.exports, webpack_require); return mole.exports; }
注意倒数第二句里的moles就是我们之前定义过的所有模块的generated code:
var moles = { './mA.js': generated_mA, './app.js': generated_app }
webpack_require的逻辑写得很清楚,首先检查模块是否已经加载,如果是则直接从Cache中返回模块的exports结果。如果是全新的模块,那么就建立相应的数据结构mole,并且运行这个模块的generated code,这个函数传入的正是我们建立的mole对象,以及它的exports域,这实际上就是CommonJS里exports和mole的由来。当运行完这个函数,模块就被加载完成了,需要export的结果保存到了mole对象中。
所以我们看到所谓的模块管理系统,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只要耐心将它们抽丝剥茧理清楚了,根本没有什么深奥的东西,就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
// 所有模块的生成代码 var moles; // 所有已经加载的模块,作为缓存表 var installedMoles; // 加载模块的函数 function webpack_require(moleId);
当然以上一切代码,在整个编译后的bundle文件中,都被包在一个大的立即执行的匿名函数中,最后返回的就是这么一句话:
return webpack_require(‘./app.js');
即加载入口模块app.js,后面所有的依赖都会动态地、递归地在runtime加载。当然Webpack真正生成的代码略有不同,它在结构上大致是这样:
(function(moles) { var installedMoles = {}; function webpack_require(moleId) { // ... } return webpack_require('./app.js'); }) ({ './mA.js': generated_mA, './app.js': generated_app });
可以看到它是直接把moles作为立即执行函数的参数传进去的而不是另外定义的,当然这和上面的写法没什么本质不同,我做这样的改写是为了解释起来更清楚。
ES6的import和export
以上的例子里都是用传统的CommonJS的写法,现在更通用的ES6风格是用import和export关键词,在使用上也略有一些不同。不过对于Webpack或者其它模块管理系统而言,这些新特性应该只被视为语法糖,它们本质上还是和require/exports一样的,例如export:
export aa // 等价于: mole.exports['aa'] = aa export default bb // 等价于: mole.exports['default'] = bb
而对于import:
import {aa} from './mA.js' // 等价于 var aa = require('./mA.js')['aa']
比较特殊的是这样的:
import m from './m.js'
情况会稍微复杂一点,它需要载入模块m的default export,而模块m可能并非是由ES6的export来写的,也可能根本没有export default,所以Webpack在为模块生成generated code的时候,会判断它是不是ES6风格的export,例如我们定义模块mB.js:
let x = 3; let printX = () => { console.log('x = ' + x); } export {printX} export default x
它使用了ES6的export,那么Webpack在mB的generated code就会加上一句话:
function generated_mB(mole, exports, webpack_require) { Object.defineProperty(mole.exports, '__esMole', {value: true}); // mB的具体代码 // .... }
也就是说,它给mB的export标注了一个__esMole,说明它是ES6风格的export。这样在其它模块中,当一个依赖模块以类似import m from './m.js'这样的方式加载时,会首先判断得到的是不是一个ES6 export出来的模块。如果是,则返回它的default,如果不是,则返回整个export对象。例如上面的mA是传统CommonJS的,mB是ES6风格的:
// mA is CommonJS mole import mA from './mA.js' console.log(mA); // mB is ES6 mole import mB from './mB.js' console.log(mB);
我们定义get_export_default函数:
function get_export_default(mole) { return mole && mole.__esMole? mole['default'] : mole; }
这样generated code运行后在mA和mB上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var mA_imported_mole = webpack_require('./mA.js'); // 打印完整的 mA_imported_mole console.log(get_export_default(mA_imported_mole)); var mB_imported_mole = webpack_require('./mB.js'); // 打印 mB_imported_mole['default'] console.log(get_export_default(mB_imported_mole));
这就是在ES6的import上,Webpack需要做一些特殊处理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ES6的import/export在本质上和CommonJS没有区别,而且Webpack最后生成的generated code也还是基于CommonJS的mole/exports这一套机制来实现模块的加载的。
模块管理系统
以上就是Webpack如何打包组织模块,实现runtime模块加载的解读,其实它的原理并不难,核心的思想就是建立模块的管理系统,而这样的做法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果你读过Node.js的Mole部分的源代码,就会发现其实用的是类似的方法。这里有一篇文章可以参考。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脚本之家。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探索webpack模块及webpack3新特性关于webpack2和模块打包的新手指南(小结)详解react-webpack2-热模块替换[HMR]webpack配置sass模块的加载的方法详解用webpack把我们的业务模块分开打包的方法Webpack常见静态资源处理-模块加载器(Loaders)+ExtractTextPlugin插件详解webpack异步加载业务模块jQuery 移动端拖拽(模块化开发,触摸事件,webpack)
7. 前端项目中下载好依赖后会出现什么文件夹
前端项目中下载好依赖后会出现cmd进入前端vue项目的根目录。npm项目依赖组件安装:cmd进入前端vue项目的根目录,输入命令cnpminstall,会根据前端项目的依赖关系下载好相关的组件,存在项目目录的node_moles文件夹下。
8. 前端项目的开发流程
前端开发流程概述
前端开发流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开发阶段、测试阶段、维护阶段,下面分别进行叙述。
2.1 需求分析
这个环节中,首先是和客户进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撰写项目需求文档。如果项目可行,则起讨论具体方案,分模块分步骤进行规划,分析项目进度安排、所需成本,进行原型设计(包括页面布局图,页面逻辑流程图,说明文档等。通过原型设计,可以让项目组和客户都可以对项目有一个直观感受,同时可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复现业务场景和各模块流程)。
可以说需求分析阶段是整个前端项目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以试想,如果和客户沟通不顺畅,有的方面客户没搞清楚是什么效果,开发完成后就可能与客户发生纠纷;如果可行性有问题,有的模块很难实现或成本超出预算,就很难处理。
2.2 开发阶段
这个环节是前端工程师主要参与的部分,按照需求分析阶段的规划按步骤完成任务。
根据产品需求分析文档和原型图进行UI设计,对产品的整体美术风格、交互设计、界面结构、操作流程等做出设计。负责项目中各种交互界面、图标、LOGO、按钮等相关元素的设计与制作。
根据UI设计进行规划,提取界面中可以复用的模块方便重复利用,分析界面是否有实现难度比较困难的地方,进行沟通和功能排期,按功能大小以及难度进行功能时间的评估,和后端沟通好排期时间,保证大家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合作,针对功能复杂的地方要先理清思路。
不要盲目开发前端搭建框架。根据设计图进行前端界面开发,以及遇到的问题及时与产品、UI、后台人员沟通,保持大家信息一致,针对不清楚的地方也要及时沟通,以免做错功能。
根据后端接口进行字段填充,以及部分功能开发。针对缺少的字段或者数据结构进行提出,及时与后端反应,尽量让大家都能以最小的改动完成后续开发工作。前后端都要按照规范进行开发,针对不规范的地方要给与提出、指正,营造出规范的工作模式,以后维护成本和沟通成本更低以及开发效率更高。如果前端的设计进度远远超前后端的接口和数据结构设计,也不必等后端,可以自行开发nodejs服务器配合postman等接口软件进行开发。
前后端功能联调、完成自测。检查功能完成情况,看是否有遗漏,出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2.3 测试阶段
发布测试、修改bug、发布上线,自测完成后提交测试,测试根据提交的项目以及需求进行测试,提出bug给相关人员修改,开发人员周期性的配合修改bug,保证今天能够修复昨天的bug。
发布dev环境,配合测试,修复bug以及需求优化
发布test环境,修复bug以及需求优化
发布it环境,修复bug以及需求优化
发布pre环境,修复bug以及需求优化
pre验收之后,发布线上环境,产品进行验收
2.4 维护阶段
如果客户验收通过,项目就进入了维护阶段,程序的维护包括程序上线后后续bug的修复和程序版本的更新。
3 个人经验总结
3.1 文档很重要
前端项目的文档似乎已经作为前端工程化的标准流程之一了,文档写的好,可以便于同事快速了解你的代码功能和需求,便于协作。可以想象,随之项目复杂度增加,体量越来越庞大,开发团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如果像变魔术一样隐匿中间流程而直接得出结果,后果可想而知:项目复杂度越增加就越难以管理,开发效率低,合作混乱,结果甚至导致项目死亡。
好的文档看起来就像一个产品说明书,但作用却远远超过了说明书,不仅仅告诉你如何使用,还应该告诉你项目的设计思路,用了哪些组件,哪些部分不完善,将来有什么规划等等。这是一份比较好的说明文档。
3.2 与客户及时沟通很重要
3.3 扎实的基本功很重要
尽管当下框架、函数库、工具包等更新迭代非常快,前端工程师有很多新的知识要学,但原生JS、HTML和CSS依然是重要的基本功,在学习前沿工具的同时不能放弃基本功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