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网页前端 » 人生如脚本
扩展阅读
webinf下怎么引入js 2023-08-31 21:54:13
堡垒机怎么打开web 2023-08-31 21:54:11

人生如脚本

发布时间: 2023-08-14 16:00:42

1. 【读书思考】有关人生脚本

最近闲暇之余,读了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是一个富二代,但是却有抑郁症的倾向,自我价值也非常低。在经过与心理医生苍鹭进行十多次心理咨询后,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自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可能是考虑到心理咨询的魔力并非有那么大,所以作者采用了一种动物拟人化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至于太当真。但是如书名一样,这本书虽然简短,但却有趣而且给人很大的启发性。

一、要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先要觉知他的人生脚本

苍鹭说,人生来有三种状态,即“父母状态”“适应儿童状态”“成人状态”

“父母状态”是指从父母亲那里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包括对生活的评判标准。

“适应儿童状态”指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父母,自己顺从父母的方式。

“成人状态”是指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在我看来,没有哪一个人一直在一种状态中,比如我们跟上司相处时,可能就是跟父亲相处模式的重演,也就是“适应儿童状态”当我们自己有情绪时,可能有从“父母状态”学习得来的应对方式,也可能有从“适应儿童状态”那里的习惯应对方式。

为此,苍鹭医生用人生三原色来介绍了人的三种基本情绪。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但是因为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父母,每一个儿童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便有了“适应儿童状态”一说。

有的孩子有愤怒情绪,可能是一种直接的原地撒泼打滚的方式。有的孩子愤怒情绪,可能是一种隐藏在心理不发的方式。有些孩子愤怒情绪,可能是一种打人暴力的方式。

有些人为什么抑郁,因为他从小就不知道怎么应对这些情绪。甚至有些人压根不知道怎么应对这些情绪,或者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些情绪,自己要是有这些情绪就是坏人等等。

所以,为什么佛罗伊德说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

童年的幸福在于学习到了如何应对自己的情绪,如何认知自我。这就是所谓的人生脚本。

二、觉知第一步,行动第二步。

觉知是改变的开始,也是行动的前提。

书中讲到了一个经典的例子———如何应对愤怒。

我们都知道愤怒是带有攻击性的,如果要发火一定会带有攻击性,无论是口头的还是肢体的。但是心理医生苍鹭却告诉蛤蟆先生,“可以试着学习不带攻击的发火”

以儿童为例,当一个儿童生气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撒泼方式,因为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方式,他只能将气撒到别处。强度低一点是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的方式应对。苍鹭建议蛤蟆先生可以通过逐步少量降压来降低愤怒的强度,这样攻击性肯定也就减弱了。只要攻击性减弱,自身所受的伤害就会低。

苍鹭先生的建议是为了不伤害自己,更不伤害他人。我觉得觉知自身情绪,感知这份愤怒,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自己安静下来去觉知这份情绪,其实也就能仔细思考自己为什么生气,以及自己如何应对。其实不应对也可以,因为本身觉知它本身就是一种应对方式。

三、我好你也好,才是真的好

看到这句话,不得不让我想起了以前广州电视台喜欢放的一个洗发水品牌“好迪”的广告语,“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心理咨询师苍鹭给了蛤蟆先生一个人生坐标的概念。

蛤蟆先生正是凭着“我好,你也好”的人生信念,改变了自己。

大多数心理有问题的,要么是认为自己不好,要么是认为自己和他人都不好。要真正让自己改变,其实还是要改变自我认知,改变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多一些善意,多一份宽容。这应该也是采取行动的前提。毕竟认为自己不好,无法接纳自己就必然在行动中束手束脚。如果认为别人不好,也不便展开与他人世界的链接。

书匆匆读完,还是有点不相信蛤蟆先生迅速的转变,或者他是一个富二代,没有太多世俗的束缚,所以有很多改变的机会。如果换作一个普通人,改变还是自己难的。可能不是简单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也不一定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苍鹭给蛤蟆先生的理念却值得我们借鉴。

要改变先觉知,尤其是当情绪来临去觉知我们童年的应对方式,然后捧着一颗对世界的有爱之心,友善的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可能收获的会更多。

2. 人生脚本

微课《人生脚本释义》人生脚本就是人生的蓝图。人生脚本(Life Script)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1910.05.10-1970.07.15)提出,他也是沟通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缩写为TA理论)的创始人。这个理论也是后现代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将人生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

Eric Berne

人生脚本当然不是真的脚本,而是人在各种体验中所得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否经过自己的处理,还是一团乱麻?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那些所有曾今对自己说过的话,发过的誓,暗自的决定,都是人生脚本的一部分。这些都是无意识的,然后冥冥中人生就会按照这个脚本开始上演。人如果抱有某种想法或者信念,他真的就会无意识地去配合行动,最后让那个信念变成真实的情况,变成现实。心理学上称为“自我实践的预言”,这个预言是自己在童年早期为自己预言好的,没有人强迫,是自己顺着这个预言慢慢实践出来的。EB提出,人生脚本在我们7岁以前就开始撰写,由此应验了中国的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虽然东西方文化和哲学基础完全不一样,但却都各自契合了起来。人生脚本内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的训诫和周围人的评价;2.学校的教育、老师和同学的评价。角色一旦被“定义”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去配合。因为以一己之力去对抗这个贴在身上的标签和角色是件非常辛苦且孤独的战斗。脚本就如同角色。幼年时期写下的脚本效力比较强。因为幼年时是无意识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并没有能力经过自己意识层面的筛选,因此无法通过意识来逃离。如果生活与脚本不同,人就会不自知地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来配合脚本。人生脚本就是如此的强而有力。

信 —— 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听到这里,似乎对陆老师曾经说的话又多了一层理解与体会。因为这句话,生活只要抱有希望就一定会有希望!只要期盼并坚信幸福,就一定能获得幸福!

从某种角度上说,每个人在幼年时期就决定了自己要如何生、如何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按照这个脚本忠实地卖力演出。我们都是无意识演出的演员,很多时候我们无意识做的事情都在受到人生脚本的驱使,然而我们自己是不自知的。脚本的内容大概包括五个内容:1.父母的指令;2.指令下的人格发展;3.童年时期重要的决定;4.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成功或者失败;5.对过去的事情坚信不疑的这种确信的态度。作为人生脚本中唯一的主角,我们通过“禁止命令”这四个字来执行完成每一幕的剧情。这些禁止命令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也就是别人对我们说的“你不能……”;“你不可以……”;以及别人从语气、表情、动作、神态和身体姿势中表达出来的对我们的否定,而且非语言的禁止比语言上的禁止效力更高。气氛上的“禁止令”往往更为可怕,在语言背后的潜台词往往对孩子伤害更大。一句冷冷的“不知道”带给孩子的是“不要靠近我,不要来烦我”、“不可以撒娇,不能给爸爸妈妈带去麻烦”等成见。孩子会通过限制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来获得双亲更多的爱和关注,这就是孩子生存的本能。而幼年时期形成的成见往往不会自动消失,反而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孩子整个人生。让脚本预言成真的,就是这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形成的禁止令。十三个禁止令:1.不可以做……这个禁止令容易发生在父母管教严格、过度保护或者过分注重细节的家庭中。这种过分的行为规范会让孩子形成“我还是什么都不做比较好”的想法。有这种禁止令的人会一直扮演乖小孩的角色,长大后会欠缺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愿意顺从别人的意见。习惯顺从别人的意见,不会自己主动思考。2.不可以做自己很多时候涉及到一个性别认同。“其实我们本来是想要个女孩的”、“女儿就是赔钱货”、“要是生的是个男孩该多好”等等,父母或所处文化对孩子在性别上的“否定”或者所谓“遗憾”,其实是对孩子性别甚至人格的否定。禁止令也就随之产生。这种禁止令会让孩子异性朋友很多,同性朋友却很少。对性别、性格等自己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特质,如果有不能接纳的地方,那很有可能会受这个禁止令的影响,变得没有女人味或者男人样。这个禁止令会让自己对自己的性别或者自我很没有自信,因为个人的东西都被父母或者所处的文化给否定掉了。连父母都不喜欢的,你自己如何会喜欢,又怎么能相信别人会喜欢呢。所以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在评价、常识以及社会氛围所左右。明明能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不愿意去做,就是禁止令在起作用。3.不可以孩子气家里的哥哥姐姐经常会被要求让着家里的弟弟妹妹,于是便会产生禁止令。当成年后,聚餐聚会时忙着照顾大家,自己却不值得享受或者没有办法让自己享受。很可能就是受到这个禁止令的束缚。有这个禁止令的人,早早地被催促着长大,明明还是孩子却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能够表现出童真烂漫,性格上容易太过认真甚至是有些顶真,有时明明是别人的事,却非得自己做,好像自己不做不行,就是责任感过剩,有可能会变成累赘。这个累赘就是禁止令带来的。4.不可以长大和上一条情形相反。这种禁止令容易出现在被过度保护、被过度宠溺的孩子身上。这个禁止令会让人觉得“我还是永远当个孩子吧,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错,反正有别人帮我”。很多时候恋母情形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长大成人之后可能依然无法摆脱这种“不可以长大”的禁止令,变成一个巨婴。替孩子相亲、决定结婚对象等,就是父母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你不可以长大”。至于父母不让孩子长大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对于祖辈来说,孩子不长大,比较好掌控,比较容易从孩子身上获取价值感。对于父母来说,孩子不长大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说父母可以享受“自己永远是正确的”这个感受,孩子长大了就会与父母争论,孩子小就能完全掌控他。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长大,而是父母不愿意放手。因为放手之后将面临太多的不确定,放手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挑战,于是就把这个挑战扼杀在摇篮里,何乐而不为呢?如果父母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对养育孩子的方法有足够的自信,那么这条禁止令可能就不会轻易地加在孩子身上。这与孩子没有关系,这只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有关。突然想到了男明星朱雨辰,他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位事无巨细事事躬亲的母亲。真的是太可怕也太可悲了。5.不可以有情感。很多军人、警察或家里有人位居高官的不苟言笑、很严肃的家庭中会出现这条禁止令。遇到伤痛被逼着只能忍住,不能表达。久而久之可能会变成一个很坚强的孩子,但内心的心酸和苦楚只有自己知道,无法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追求和情感,就是受到这条禁止令的影响。这条禁止令会让人压抑自己的情感,对很多事情装作漠不关心,装作毫不感动,没有办法痛哭流涕,也很难做到勃然大怒。声音没有抑扬顿挫,表情比较匮乏,这就是禁止令在影响你。为什么家里会不允许有情感?可能是因为家里认为情感是种累赘,完成任务是不需要情感的。讲究纪律和效率、严肃谨慎的氛围会把人的情感压抑下去。回到家后由于没法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而让家里也处于这样的氛围中,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一点点威严就可能形成非常大的禁止令。当孩子在家长这里受到一两次挫折,当孩子发现自己开心的状态却不能被父母接受,会被认为是轻佻、随意、孩子气,那么孩子便会根据父母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另外可能是家里不允许有负面情绪出现。家长无法再承载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者也无法处理这些负面情绪,从而这些负面情绪就像家中的大象,大家都看到却又都装作看不到,成为了家里的累赘。陆老师说:很多来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受了这条禁止令的影响。人生在世苦多乐少,很多事都会牵扯我们的情绪,如果有排泄的渠道和出口那还好,但如果渠道和出口都被堵上了,久而久之连感受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能力都退化了、消失了,那么面对你的可能会是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压抑到让自己出现各种病症,压抑到出现神经症,让自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强烈建议家长进行反思,千万不要给孩子加上这种禁止令。否则孩子看起来满足了你的内心需要,但是他自己的内心将变得一片荒芜。你把他最后的出口都给堵上了,你把他享受人生的机会都给抹杀了,你把他能够表达情绪的通道全部堵死了,所以不要做这样的事。这是很危险的。要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情绪,情商不是通过压抑来完成的,而永远是通过培养和提点来完成的。6.不可以思考“不要和我顶嘴!”、“你闭嘴!听我说!”……在父母歇斯底里怒骂下成长的孩子,非常容易有这种禁止令。这种禁止令久而久之会让人放弃思考,甚至无法进行较为精密的逻辑思考,没有办法进行冷静的判断,很多盲目迷信,相信卜卦算命、星象命运包括星座等等的,很可能就是受到“不要思考”这条禁止令的支配。父母为什么不允许孩子思考?因为思考会带来碰撞。父母为了当下的安稳和求全,不想发生冲突,趁自己还有权力的时候,便运用权力去恐吓孩子,不允许孩子多想。孩子想事情确实不会非常完善,会比较幼稚,甚至会问东问西地有些烦人,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剥夺别人思考的权利。不应该因为孩子打扰到你、与你观点不一致了,你就打压孩子思考的能力。在家里能否允许几种不同观点同时并存呢?还是潜意识里你只认为自己才是唯一正确的?抑或是你认为家里一言堂没有问题?这种想法不能说是错,但也绝对称不上正确。因为你在否定孩子的同时,把他思考的能力和机会一并否定掉了。孩子不是玩具,更不是家长用来比较的工具。孩子是会成长的,他现在不如你不代表以后不如你,现在没经验不代表以后也没经验。现在的观点不妥不代表以后的观点一直都不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但是很容易我们就把孩子思考的机会堵住了,因为此时此刻孩子确实不如你。比较心强、胜负心强得失心强的父母,很容易不自觉地去打压孩子的能力。以后孩子不出息、不愿意思考,不怪别人,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会鼓励孩子,一个家里有多元化价值观的,一个允许孩子怼自己的家长,才是新时代的好家长。因为你在认可孩子价值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对错没有那么重要,孩子以后终将离开你,你也终将离开孩子,你的离开是永久的离开,孩子一个人面对世界的时候,能力是否够强就是现在你所决定的。多给他一点机会就是多给他一条生路。

智慧的代价是矛盾。

第一流的智慧是能够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同时并存。

7.不可以靠近“别烦我,我忙着呢”说这样话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很难亲近。你被迫与双亲保持距离,这种禁止令会让你亦步亦趋,不敢接近。这个禁止令会让人逃避和父母说话,有心事自然也不会说给他们听,长大后也很难和别人诉说心中的想法,即使工作上有烦恼,也很难和主管或同事讨论。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人埋头苦干,遇到讨厌的事情就抱着“忍忍就行了”的想法。这种人非常容易压抑,因为你无法和别人靠近的时候,你就堵住了和别人沟通的渠道。这个禁止令会成为其他禁止令的基础,对其他禁止令带来“增幅”的作用,因为当你和别人沟通少了,你的内心会越来越压抑,内心中的其他模式就会被放大。8.不可以成功做得好的时候没有得到赞美,失败的时候反而能得到安慰和鼓励,这样的经验不断重复很容易就形成“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东方是儒家文化,我们不崇尚成功文化,我们提倡胜不骄败不馁,于是就很容易受到“不可以成功”禁止令的影响。因为成功了不能开心,胜利了却得不到一句好话或者一个公平的评价。相反,失败了之后会得到鼓励与安慰,这就是种强化,久而久之形成固化“我还是失败比较好”。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功比较冷漠,甚至觉得孩子成功后的喜悦是不能接受的,反而在孩子失败之后才会给予鼓励,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是失败比较好。还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总是在关键时候差口气,一旦被孩子知道,这个标签就很难被去掉,于是孩子便会无意识的配合家长的话,成为“关键时候差口气”的孩子,认定自己就是无法成功的人。莫名其妙把事情做砸的人,很可能身上就有这种“不可以成功”的禁止令。9.不可以有欲望小时候因为生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或者父母含辛茹苦的,就比较容易形成这种禁止令。这些都不是语言上表达的,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你会觉得自己的欲望就是别人的负担,你提出要求就是给别人增加负担,内心深处可能就会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无法坦率地说出自己要什么,不仅如此,还会把机会拱手让人,或者自己破坏属于自己的幸福。人家升职,自己觉得薪水低点就低点吧,自己省吃俭用供养家人,别人借钱也无法拒绝。这种禁止令会让你无法活出自我,因为自我是以自己的欲望满足为代价的。如果你的欲望都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包括性、食欲、成就欲等等,你觉得当你没有存在感的时候,是个累赘的时候,你怎么配拥有这些东西呢?不配,饿不死就行,好的都是该给别人的。内心还在期望,如果给了别人,别人能对我好一点,如果我表达了自己的欲望,得到了自己的东西,别人可能就不会对我好了,甚至会攻击我、嫌弃我。我宁可什么都不要,请大家对我好一点。经常这种人就是讨好型的人格,他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没有自己满足自己的能力。这种情形会让我们的自我发展严重受挫,让我们变得极其压抑,并且这种禁止令会直接传导给孩子。因为有这条禁止令的人,潜意识里疯狂地表达我想要,但却压抑自己不可以表达自己想要,当你付出所有的东西之后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魔鬼就会出来,性格中的另外一面就会迸发出来,这是非常可怕的。讨好型人格的人是在背后索取,而不是在表面就直接沟通,他想要的东西要是拿不到,要小心。当你有这种表达的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非常受伤,原因就是当你的孩子接收到你这部分潜在需求的时候会无法承受。他会想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变态呢,明明对我很好却背地里对我不满意呢,因为作为孩子没有对妈妈感恩,妈妈想要的没有得到。妈妈对孩子好是因为那些暗地里的需要,这是一种黑暗中的交易。而孩子察觉不到这点。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好是天生的,于是你在暗地里对孩子不断的索取,孩子会觉得越来越累,同时又没有能力来读取你行为背后的信息,问题就产生了。孩子也会形成这种讨好型人格。这种讨好是背地里的讨好,因为他觉得他怎么做都不能满足你,因为你的需求根本没有摆在明面上。你潜在的需求就像吸血鬼一样不断地在暗地里吸取孩子身上的能量,让孩子变得十分虚弱。就像一场合谋,每个人都在参与,但每个人都无能为力。这也是另外一种三角关系,这就是这条禁止令的作用。10.不可以健康当孩子在生病的时候能够随心所欲地吃点心、喝果汁等等,生病的时候才能获取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生病时才能让父母更多地照顾你,或者你看到父母只照顾那些体弱多病的兄弟姐妹,禁止令就产生了。这种禁止令会让人通过生病或受伤来博取同情,通过一些突兀的行为或者奇怪的发言去引人注目。身上一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可能会不断地暴饮暴食等等。就是因为虽然身体不健康了,但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听到现在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的禁止令都只有一个作用,“获取父母更多的关注”。还是那句话:如果不能获取父母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就是死路一条。这是深植在基因里的一种恐惧,在现代,他身体饿不死,但心理上已经饿死了。一个获得不了父母关注的孩子是没有存在感的,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他会从根本上否认自己,会尽一切可能去追寻让父母关注自己、喜欢自己、在乎自己的证据。当他拿不到这个证据的时候,他的心理会走向阴暗面,或者另外一面,至少他一定不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的孩子。为了能让父母关心自己、关爱自己、关照自己,孩子能够付出多大的代价啊?一切代价!他们甚至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和健康的代价。因为健康和内心的感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健康这种东西是个概率性的东西,但是内心的感受却是一种绝望。超妈应该要有能力来了解孩子真实的处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帮助他权衡利弊,然后明白什么才是一个母亲该做的。11.不可以重要当考试获得好成绩,开心地告诉爸妈的时候,父母冷淡的回应会让孩子因为没有受到认可而倍受打击。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能变成重要的人,因为1变成重要的人也没人在乎,2变成重要的人,也许甚至会被人攻击。有这个禁止令的人经常会费心让自己不要太醒目,也很讨厌去背负责任。这种人有着朴素的打扮,话很少说话声音也很小。就是这个禁止令在起作用。还有些人,当下属或者队员的时候很优秀,一旦成为领导就完全无法发挥实力,因为内心中他不允许自己变得杰出,不允许自己变得优秀。就是这个禁止令。当有机会升迁的时候,由于这条禁止令会主动停下脚步,不使出全力还不知道是为什么。费解的原因是因为你不知道禁止令已经根植在了你的内心。12.不可以有归属感父母帮孩子选择朋友,或者帮孩子答辩,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父母说的时候可能是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孩子和同代人的接触会因为你这种言行而越来越少。这种禁止令的人永远都是单枪匹马在做事,很难融入团队和职场。就算参与集体活动,也会不知不觉变成单独行动,或者经常拒绝邀约,就是这条禁止令在作用。你没有办法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因为你的决定一直都是父母帮你做的。你的朋友是别人帮你挑的。久而久之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和资格来挑选你想要的东西,所以不如就算了吧。13.不可以存在。这是最为痛苦的一条禁止令。当你在幼年遭受虐待的时候,或者听到父母说“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你会被父母视为不幸的原因,你就是败家子、就是父母的累赘,就因为你的出生,家庭才会这样、父母才会这样,所有的不幸福,原因都是你。这种禁止令是非常可怕的。它能直接摧毁一个孩子的信心,内心直接变成一片荒芜。这个禁止令出来,会让孩子对一切失去信心,对自己失去信心,世上一切都是惨淡无光的。因为否定了自己的存在,这个人就会破罐破摔,他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经常酗、药物成瘾、吸Du等等,因为破罐子的命运只有破摔。既然你让我变得不幸,老子就不幸给你看,这种自证预言就这样自己身上得到了循环。不仅我不幸,我还要让身边人都不幸。你们不是恨我吗?行!那我作贱自己给你们看!这些都是潜意识的运动,因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遭遇找到理由。找到了理由你得去证明这个理由。以上13条禁止令用一句话总结。童年时期得到的禁止令就会形成人生定位,这是我们的认知、判断的基础,也决定了我们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3. 读懂你的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这个词,是加拿大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生的脚本就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有的时候,这个规划是意识层面的,我们能记得;但更多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并不能明确感知得到。之前我们反复讲一个问题,你的内在意识如何影响到外在世界,而通过外在的现实,我们也可以去认识我们的内在意识。我们喜欢看的电影、电视、小说,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内心戏的剧本。你可以做一个练习。

拿一张纸,写下你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三件事,或者三个细节也行。然后试着把它们的完善,写下它们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和相关的人物,以及你在这三个情景中的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如果你的身边没有纸笔的话,在脑海中回想也可以。

整个过程中,你特别要弄清楚的是,当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用语言来表达。接着你回想,这三个情景和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联系。

生命是非常奇妙的,而它最奇妙的一个地方是,人生看似琢磨不透,但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

你的人生脚本就是把命运和轮回联系在一起。这里指的轮回不是佛教意义上讲的前生今世,而是我们一生中不断的轮回。心理学上给轮回的定义是“强迫性重复”,其实也是我们自己追求的结果。

一、强迫性重复

心理学家佛洛依德于1920年发表了一篇名叫《超越快乐原则》的文章,提出了“强迫性重复”的概念。他发现,孩子会把最喜欢的玩具扔出去,在哭闹中把玩具要回来,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佛洛依德认为,这个过程中,孩子把玩具当成妈妈的替代品,他们不断扔掉这个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实是在不断地重复体验妈妈时不时会离开自己所带来的创伤。

这些重复体验是有价值的,这也正是“强迫性重复”的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因为妈妈时不时的离开,妈妈是主导的,孩子是不能控制的,会产生无力感的。孩子扔玩具的时候,是孩子在主导,这样孩子能主动部分控制的创伤似的。其实,成年人也有类似情况,与其在一个关系里被甩,不如主动去甩掉别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自恋了。第二,不断体验同一个创伤,可能会让我们对创伤的耐受度提高。第三,在新的轮回里,会产生新的可能性,能去疗愈这个旧的旧伤。诗人鲁米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所以不能用好坏来评判创伤,而且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告诉我们,我们无法做到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是很少人能做到的。其实,“强迫性重复”的不仅是创伤和痛苦,任何一种重要情感也都会被重复。我们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得到了幸福,就重复幸福。还有信任、痛苦、敌意等等,这就是命运。我们有非常重要的意识,我们太容易活在自己追求的强迫性重复里。强迫性重复必须配上相应的觉知,它才有这份价值。否则,就成了单纯的轮回。

二、认识你的自传

给你介绍几个方法,如何认识你的自传。

第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设想你的墓志铭。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作为自己的一个高级的旁观者,只有更好地认识自己,希望能活出真实的自己。武志红老师的墓志铭为“他跳入过深渊,他安全返回,他品尝到了生命。”

还有一种方法是,回顾记忆中最早的那件事,或者细节。童年记忆中印象很深刻的三件事,或者细节。这两种事都是他的生命隐喻,生命隐喻包括你印象最深刻的梦,或者一直在做的梦。

认识自传的方法中,关键的不是事情,而是在这个事里,你的情绪情感,还有你因为整件事情发出去的心念。这个心念就是你强大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把你的生命朝这个方向去推动,于是演变成了你的人生。

作为成年人,我们还可以使用一种方法来观察你自己的人生脚本。这个方法是,完整地观察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生命事件,观察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留意这中间所有的重要时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最佳的观察对象可以是,重要的关系,特别是恋爱关系,或者重要的事业。

人生脚本的另一个重点:只有来自自我2层面(身体和潜意识)的心念,也就是那些图像式的痛和爱、憎恨和憧憬,才能生出真正的外在图景来。重点是你在这个画面中的感觉对吗?如果你真的 身心一致 地,勾勒了新的人生途径,那么,它很可能会成为你新的自传。

三、读懂生命隐喻的方法——四念住

佛法中的“四念住”可以读懂“生命隐喻”(关键性的生命细节)。四念住,是佛法修行中的一种觉知法门,它有四部分: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成:精细地觉知自己的身、念和心的变化、以中正的、不带评判的态度,只是如是、如实地观察。其观察对象是身体、心和念头,心理学的角度可以转换为身体感受、情绪情感和思考。假如你想要读懂一个关键的生命事件,可以按照下面的五个要点,对照着做。

1、“具体化”回顾:先回顾事件中的细节,如时间(具体几点)、地点(周围的环境,有什么东西,其形状和色彩)、人物,回顾越详细越好。这是为了回忆起更多的细节,就越能全方位地回到当时的时空里,并唤起当时的种种心理变化;

2、探究感受:利用“四念住”的方法,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身体感受是怎样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还有内脏、四肢感受等其他身体感受)、我的情绪情感(喜怒哀乐悲恐惊,爱恨情仇等)、我的思维(想些什么,特别注意你的关键性想法);

3、不带评判地去觉知:观察时要做到“法念住”,也就是中正、不带评判地去觉知,这份观察里出现怎样的东西,就是怎样的东西,不修改,如实如是。要以第三人称的视角,不管各种感受多么强烈,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来观察,要做到遵循“流动,而不成为”的原则。就是让一切感受与想法流经自己,不压抑不克制,任其自由流动,但不去认同。但做到觉知,保持“中正”态度很不容易。因为这些事情往往是你难以接受,也是人性探索的复杂性。

4、慢慢来:当你觉得触碰到自己特别不愿意接受的感受和可怕想法是,可以让自己停下来 。我们防御的是不愉快的体验,我们把不愉快的体验和自己的意识进行隔离,所以导致了潜意识的产生。深入潜意识,真切碰触自己体验的时候绝对不能着急,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来。最初是一些比较小的东西,不断把自己体验这份恐惧,同时给自己形成一个信念:不能回避自己的任何体验,去拥抱它们,让它们流经自己。觉知噩梦是特别好的方法,当你从噩梦从醒来,不要挪动身体,继续体验噩梦中的画面、感受和想法,让他们自然流动,噩梦普遍有特别强的能量,给人鲜明和强烈的感觉只要开始觉知噩梦带来的各种感受,不超过半小时,会感到像性高潮一样美妙的东西。

5、找专业的陪伴:这里指的专业人士是心理咨询师或者佛学人士,而且要找体系内系统学习的。你注视深渊时,深渊也在注视着你。独自进入深渊的,要么是大牛,要么会走火入魔。但只要一步步尝试,从一个细节开始,试试这个四念住的方法。

另附:

1、关于一切都是自传的关键内容有,第一,导演、演员和小说家创造出来的出彩作品,常常源于他们的自传;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人生脚本”,它在童年的时候形成,有开始、展开、高潮和结尾几个部分;第三,那些最打动人的故事,很可能是人类共同的重要“人生脚本”;第四,那些最打动你的故事,很可能是你的“人生脚本”。

2、轮回是为了疗愈的话题,有四个重要内容:第一,强迫性重复的意思是,人们主动地追求重复一些情景,不断去体验某些体验;第二,人们不仅强迫性的重复创伤性的体验,也在重复好的体验。在不断重复的某一个体验时,神经回路得到进一步加深。第三,人们不断在强迫性的重复体验的过程中,也在寻求另一种可能性,追求疗愈原有的痛苦,这是“轮回”的意义所在;第四,有了对过去经验的觉知,强迫性重复才有意义。

3、关于怎么认识和改变你的自传,有如下几个方法:第一,设想一下你的墓志铭是什么,你要写下来;第二,回想你记忆中,最早、最深的事情和细节;第三,完整地观察一段关系或者事业,从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以及你在其中的感受和心念;第四,意识和头脑层面,构不成心念,只有潜意识和身体层面才能发起心念,而且心念是图像式的。

4、人的一生,其实都在进行强迫性重复;如果你学会了痛苦,你就会复制痛苦;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会重复信任;如果你学会了幸福,你就会再创幸福。

4. 人生如戏 | 读懂你的人生脚本

你有没有听到过,三岁看老这种说法?你相信吗?

你有没有听到过,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句箴言?你体验过吗?

在看心理学着作的时候,总感觉到中国人是多么的智慧。许多西方提出的概念,在中国早就以一种经验总结的方式,被通俗地表达及流传了下来,比如说以上两句谚语。这都是着名的 沟通分析理论 (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 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 (Eric Berne)提出的“ 人生脚本 ”理论的高度提炼和总结。

人生脚本是什么呢?

艾瑞克认为人生脚本就是 童年 时期形成的,对自己 一生 的规划。这一规划大部分是在你潜意识的层面,也就是如果你没有刻意地去寻找过她,根本没办法觉察到自己到底在按照什么剧本上演你的人生。如果你跟着自己的直觉和习惯行事,哪天你一猛回头,你会发现相同的套路会不断上演。这也就是有些人会发生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是渣男?为什么我每次都会在相同的地方跌倒?为什么我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来看一个周星驰的例子,周星驰的早期成名作有好多部,也许题材各不相同,有古装的、有现代的,有讲间谍的,有讲演员的,但是其实套路是一样的,主角都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可能还被人践踏和瞧不起,但是经过奋斗,都成为像神一般的人物。如果稍微了解一点周星驰本人,都会知道这就是他的故事,这还比较表面。但是在他最为着名的大话西游这样的电影里,他的脚本则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男主角在逃避和刻薄地对待他最爱的女人,直到这个女人用死证明自己的爱,男主角才悲痛成神,真实生活中的星爷也是相当孤独的一个人,提到婚姻就非常自卑。但星爷的电影这么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是因为星爷不但在讲自己的故事,他还在讲大家共同的脚本,很多人在他的电影中,仿佛看到了自己。这也引出了我们下一个问题,我们 怎么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脚本 ?

第一个方法,就是在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关注深深打动自己的故事,意识到这个故事可能也是你的人生故事。我记得有一次,我跟我先生一起看《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当电影演到三个主角因为起诉去美国谈判,孟晓骏带他们去他以前打工的西餐店,说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践踏他尊严的人看到自己,我先生突然飙泪,一点都不夸张,我分明看到眼泪是从眼眶里飙出来的,我完全没这么强烈的情感反应,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感觉特别能体会这个人的感受。 其实,他遇见了自己的人生脚本。 他的人生脚本里就是有许多人看不起他,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他,所以他好胜心很强,也很愿意不停地显摆自己的成功。

第二个方法是设想自己的墓志铭,如果你死了,要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你的一生,会是哪句话?你满意吗?你希望是哪句话?这些就是你的脚本。

第三个方法是回忆自己在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自己童年时期记忆最深刻的三件事。这个练习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做过,只是当时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做。我记得我生命中最早的故事是一岁不到的时候,爸爸送我上托班,我非常不愿意离开他,于是我坐在一个小椅子上对着他的背影大哭,他回头看了我一眼,但是还是走了。我发现这件事情也形成了我的人生脚本,我对别人给予的爱有很强的不安全、不确定感。

第四个方法是完整的观察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生命事件。比如说,一段完整的恋情。你是怎么开始的,怎么发展的,高潮是怎么样的,怎么结束的,结束后的尾声是什么,你和对方的关系又会怎么发展。如果你有好几段完整的恋情经历,你可以比对一下,他们是不是惊人的相似。因为我还不够开放,不能分享我所有的经历,但是我告诉你,我比过了,结果令我自己惊讶,你也试试看。

那知道了自己的人生脚本又有什么用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可能很难解释,因为我觉得每一次通过一种路径了解自己,都是一种革新,而且是心灵洗礼式地革新,对自己的个人成长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另外,了解自我就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天然地会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感兴趣。最后呢,我觉得他提高了我们的自我觉察力,当我们又不自觉地按照人生脚本行事了,我们可以意识到,并提醒自己,这个脚本发展方向你喜欢吗?需要改变吗?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下方留言区讨论哦。如果喜欢的话,点个赞吧。

5. 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的重复自己曾经做过的事,走过的路,过去自己所有的经历都会凝固成一个固定的心智模式,从此人生走上了反复的轮回之道。生命是有规律的,一个人的人生脚本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完成了,一个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会塑造一个人的后半生的历程,在成长期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在轮回着他们生命的同时,也将他们的经历反哺到孩子身上,以致于孩子也在轮回着父母的生命,如果不曾觉知自己的人生脚本,那会一代又一代地反复轮回这样那样的幸福或者痛苦的体验。

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一般就是一个人生脚本的刻写,成年人很多事情就以不同的形式重复上演那件最深刻的事情,这些记忆被刻进了身体里,被埋葬在潜意识里最深处,在没有觉知的前提下,“清醒”的大脑是无论如何也不曾知道那就是自己个人的传记,也是一个人的命运。

让人悲伤的是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往往就是他所经历最痛苦的事,他在面对那件事时,所产生的感受和所有一切体验都像烙印一样硬生生地在身体上狠狠地烫上一个印记,往后他面对事情时内心的反复挣扎都无法甩掉这个“胎记”,这种让自己也痛恨不已的习惯将伴随着他走完后半生,这些习惯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脚本。冥冥中一切早有注定,这不完全是一句空话。

如果人能发现了人生脚本,就有机会去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找个安静的地方,认真地回想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件事情,投入所有的感受去再度去感受当初的那种感受,去回忆当时的每一个细节,当时事情的发展脉络,接着再好好想想最近自己不愉快的一些经历,这些是不是都跟当时的感受一样的真切,是不是像活生生的又再度以不同的方式上演着那个轮回。

是呀,在回想最近经历后,并再次去回忆当时的那些感受时,身体可能会忍不住颤抖不已,不要去控制这种体验,是时候了,是时候改写自己的人生脚本了。从此刻起,抛弃那些曾经的应对方式,抛弃那些过去的感受,以自己最喜欢、最希望的方式,去改定那个故事,要给这故事里面加入爱,要往故事里面加入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往故事里加入对自己的宽容甚至是纵容,往故事里加入自己最渴望的需求,然后反复地不断重复去反复构想自己改写后的画面跟经历,在经过不断地体验改写后的经历后,那块曾经的伤疤就会慢慢的疗愈,自己也会慢慢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命运从此也被掌握回自己的手中。

人性复杂得像一团迷雾,在面对未知跟不确定的未来,人找到了神学和玄学来解释那团迷雾的人生,这些信仰支撑了人类走过几千年,时间在流动,终于上帝再次馈赠人类破解未知迷雾的武器,在恩赐了哲学之后,再度宠幸地给了人类心理学,弗洛依德、荣格这些大师犹如先知降世,发展出一系列的心理学说,我们后人就应该好好地享受人帝的馈礼,好好地过上这一生。

6. 人生脚本

【我的收获】人生上半场的模样来自父母生活的样子。父母是如何对待我的,我沿袭复制了这个人生脚本,用熟悉的方式对待孩子和爱人。生活是内心创造出来的,爱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是我们允许并且教会的。

界限就是内心的边界、领地、范围、空间.......每个人的心灵都要有边界都要穿上心灵的外衣。进入别人的领地也要去敲门,也要通过安检,否则就是非法入侵。

【我会这样使用】

1.学习心理学是一个能够看清自己,读懂他人的过程。每个人的心智策略都来源于他的人生脚本。他的指责不是对我,是对他自己,他的讨好是在索取内心的渴望,他的超理智是忽略了自己,他的左顾右盼是在逃避。这些现象都是没有设置好自己的边界,与这样的人接触是我们会多一份理解与尊重,让我们能更好的与自己相处,关注他人感受,与人建立连接有更多的融合并且与之共舞。

2.与亲近的人相处的时候会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内心渴望,减少幼稚的主观猜测,会去主动核对,看到客观事实。建立更好的连接,让边界更有弹性。

3.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给孩子选择权和决定权,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边界,让他学会自我负责。以后会用更灵活的方式去敲孩子的门,用幽默,尊重,爱和理解去滋养孩子。

7. 生命脚本是什么意思

生命脚本是指人“潜意识里的人生计划”。

它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早年经历而作出的一种无意识的人生决定,这个计划中包括:自己能够活多久,自己的生活是否健康、快乐和满足,将怎样过自己的一生以及会有怎样的人生等等。人的生命脚本建立在他的生活定位之上。

人际沟通分析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愿意,他就能够重新编写自己的脚本,这就是:再决定。

再决定是指对自己以往的人生脚本进行更改,例如改写原来的悲剧脚本,再如改写自己的角色,把受害者、拯救者或迫害者的角色改写成建设者的角色等等。

再决定的提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表明不论一个人有多少不幸的过去,都可以通过现在的努力去改写以后的人生;表明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让自己重新具备“你好,我也好”的人生定位;最重要的是,它表明以往的不幸不会成为未来幸福的永久性障碍,只要我们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