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编写一个简单的java web前后端实例
你说的是一个完整的BS请求--响应模式,很多种方式都可以实现,
最简单的方法:写一个 form 表单,然后配置servlet ,提交数据到servlet,在servlet中实现你的逻辑如你保存数据库的操作,然后由servlet 转发到jsp 页面进行网页响应就可以了。ITjob的朋友跟我分享过的,发给你了不用谢~
㈡ 如何让一个WEB页面24小时一直开启,不过期
解决方案:
1,在页面元素加载之前,定义js计时器,并赋值为0;
2,在页面元素加载之前,绑定body的鼠标单击事件处理函数--每次鼠标单击body都重新赋值计时
器为0;
3,在html中body中定义一个隐藏域,值为服务器上session的最大时间。
4,在页面元素加载完毕后,启动session超时监听器:该监听器实现的功能是:
获取页面上隐藏域的session的最大超时时间,
比较计数器和session最大值,如果计时器的数值小于session的最大时间则,计数器+1,重新
调用session监听器, 如果计数器的数值大于等于session的的最大时间,则调用dwr或ajax
让后台的session失效
实例:
<html>
<head>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定义计时器
var monitorCount = 0;
//绑定body的onclick处理函数
document.body.onclick = function()
{
if(typeof bodyOnClickFunction == 'function')
{
bodyOnClickFunction();
}
}
//body的单击处理函数
function bodyOnClickFunction()
{
resetTimeoutCount();
}
//重置计数器为0
function resetTimeoutCount()
{
monitorCount = 0
}
var timeOutFunction = "sessionTimeOutMonitor()";
function sessionTimeOutMonitor()
{
var sessionTimeCou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essionTimeCount").value / 60;
if(monitorCount < sessionTimeCount)
{
monitorCount++;
setTimeOut(sessionTimeOutMonitor,60 * 1000);
}
else
{
//调用ajax或者dwr调用使后台的session失效
}
}
</script>
</head>
<body onload="sessionTimeOutMonitor();">
<input type="hidden" value="从服务器上获取session的最大超时数值" id="sessionTimeCount"/>
</body>
</html>
转自 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ZR3QRfR
㈢ 如何用Java实现Web服务器
一 HTTP协议的作用原理
WWW是以Internet作为传输媒介的一个应用系统 WWW网上最基本的传输单位是Web网页 WWW的工作基于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型 由Web 浏览器(客户机)和Web服务器(服务器)构成 两者之间采用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进行通信 HTTP协议是基于TCP/IP协议之上的协议 是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协议 是通用的 无状态的 面向对象的协议 HTTP协议的作用原理包括四个步骤
( ) 连接 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建立连接 打开一个称为socket(套接字)的虚拟文件 此文件的建立标志着连接建立成功
( ) 请求 Web浏览器通过socket向Web服务器提交请求 HTTP的请求一般是GET或POST命令(POST用于FORM参数的传递) GET命令的格式为
GET 路径/文件名 HTTP/
文件名指出所访问的文件 HTTP/ 指出Web浏览器使用的HTTP版本
( ) 应答 Web浏览器提交请求后 通过HTTP协议传送给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接到后 进行事务处理 处理结果又通过HTTP传回给Web浏览器 从而在Web浏览器上显示出所请求的页面
例 假设客户机与 /mydir/l建立了连接 就会发送GET命令 GET /mydir/l HTTP/ 主机名为的Web服务器从它的文档空间中搜索子目录mydir的文件l 如果找到该文件 Web服务器把该文件内容传送给相应的Web浏览器
为了告知 Web浏览器传送内容的类型 Web服务器首先传送一些HTTP头信息 然后传送具体内容(即HTTP体信息) HTTP头信息和HTTP体信息之间用一个空行分开
常用的HTTP头信息有
① HTTP OK
这是Web服务器应答的第一行 列出服务器正在运行的HTTP版本号和应答代码 代码 OK 表示请求完成
② MIME_Version
它指示MIME类型的版本
③ content_type 类型
这个头信息非常重要 它指示HTTP体信息的MIME类型 如 content_type text/指示传送的数据是HTML文档
④ content_length 长度值
它指示HTTP体信息的长度(字节)
( ) 关闭连接 当应答结束后 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必须断开 以保证其它Web浏览器能够与Web服务器建立连接
二绝败胡 Java实现Web服务器功能的程序设计
根据上述HTTP协议的作用原理 实现GET请求的Web服务器程序的方法如下
( ) 创并拦建ServerSocket类对象 监听端口 这是为了区别于HTTP的标准TCP/IP端口 而取的
( ) 等待 接受客户机连接到端口 得到与客户机连接的socket
( )枯大 创建与socket字相关联的输入流instream和输出流outstream
( ) 从与socket关联的输入流instream中读取一行客户机提交的请求信息 请求信息的格式为 GET 路径/文件名 HTTP/
( ) 从请求信息中获取请求类型 如果请求类型是GET 则从请求信息中获取所访问的HTML文件名 没有HTML文件名时 则以l作为文件名
( ) 如果HTML文件存在 则打开HTML文件 把HTTP头信息和HTML文件内容通过socket传回给Web浏览器 然后关闭文件 否则发送错误信息给Web浏览器
( ) 关闭与相应Web浏览器连接的socket字
下面的程序是根据上述方法编写的 可实现多线程的Web服务器 以保证多个客户机能同时与该Web服务器连接
程序 WebServer java文件
//WebServer java 用JAVA编写Web服务器
import java io *
import *
public class Web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i= PORT=
ServerSocket server=null
Socket client=null
try {
server=new ServerSocket(PORT)
System out println( Web Server is listening on port +server getLocalPort())
for ( ) {client=server accept() //接受客户机的连接请求
new ConnectionThread(client i) start()
i++
}
} catch (Exception e) {System out println(e) }
}
}
/* ConnnectionThread类完成与一个Web浏览器的通信 */
class ConnectionThread extends Thread {
Socket client //连接Web浏览器的socket字
int counter //计数器
public ConnectionThread(Socket cl int c) {
client=cl
counter=c
}
public void run() //线程体
{try {
String destIP=client getInetAddress() toString() //客户机IP地址
int destport=client getPort() //客户机端口号
System out println( Connection +counter+ connected to +destIP+ on port +destport+ )
PrintStream outstream=new PrintStream(client getOutputStream())
DataInputStream instream=new DataInputStream(client getInputStream())
String inline=instream readLine() //读取Web浏览器提交的请求信息
System out println( Received +inline)
if (getrequest(inline)) { //如果是GET请求
String filename=getfilename(inline)
File file=new File(filename)
if (file exists()) { //若文件存在 则将文件送给Web浏览器
System out println(filename+ requested )
outstream println( HTTP/ OK )
outstream println( MIME_version )
outstream println( Content_Type text/ )
int len=(int)file length()
outstream println( Content_Length +len)
outstream println( )
sendfile(outstream file) //发送文件
outstream flush()
} else { //文件不存在时
String notfound=
Error file not found
outstream println( HTTP/ no found )
outstream println( Content_Type text/ )
outstream println( Content_Length +notfound length()+ )
outstream println( )
outstream println(notfound)
outstream flush()
}
}
long m =
while (m < ) {m ++ } //延时
client 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System out println( Exception +e)
}
}
/* 获取请求类型是否为 GET */
boolean getrequest(String s) {
if (s length()> )
{if (s substring( ) equalsIgnoreCase( GET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 获取要访问的文件名 */
String getfilename(String s) {
String f=s substring(s indexOf(′ ′)+ )
f=f substring( f indexOf(′ ′))
try {
if (f charAt( )==′/′)
f=f substring( )
} catch ( e) {
System out println( Exception +e)
}
if (f equals( )) f= l
return f
}
/*把指定文件发送给Web浏览器 */
void sendfile(PrintStream outs File file) {
try {
DataInputStream in=new DataInputStream(new FileInputStream(file))
int len=(int)file length()
byte buf[]=new byte[len]
in readFully(buf)
outs write(buf len)
outs flush()
in close()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 out println( Error retrieving file )
System exit( )
}
}
}
程序中的ConnectionThread线程子类用来分析一个Web浏览器提交的请求 并将应答信息传回给Web浏览器 其中 getrequest()方法用来检测客户的请求是否为 GET getfilename(s)方法是从客户请求信息s中获取要访问的HTML文件名 sendfile()方法把指定文件内容通过socket传回给Web浏览器
对上述程序的getrequest()方法和相关部分作修改 也能对POST请求进行处理
三 运行实例
为了测试上述程序的正确性 将编译后的WebServer class ConnectionThread class和下面的l文件置于网络的某台主机的同一目录中(如 主机NT SRV的C JWEB目录)
程序 l文件
这是用JAVA写出的WEB服务器主页
年 月 日
首先在该主机上用java命令运行WebServer class
C jweb>java webserver
然后在客户机运行浏览器软件 在URL处输入WebServer程序所属的URL地址(如 ) 就在浏览器窗口显示出指定的HTML文档
注意 不能缺省端口号 如缺省 则运行该主机的正常WEB服务器
lishixin/Article/program/Java/hx/201311/26626
㈣ 如何编写一个简单的java web前后端实例
Java代码编写的30条实践建议,很多人认为学习java需要较好的计算机语言基础,而事实上高中学历的学习java,月薪过万的比比皆是,Java代码编写的30条实践建议,java知识点学习贵在积累。
Java代码编写的30条实践建议:
(1) 类名首字母应该大写。字段、方法以及对象(句柄)的首字母应小写。对于所有标识符,其中包含的所有单词都应紧靠在一起,而且大写中间单词的首字母。
例如:
ThisIsAClassName
thisIsMethodOrFieldName
若在定义中出现了常数初始化字符,则大写static final基本类型标识符中的所有字母。这样便可标 志出它们属于编译期的常数。
Java包(Package)属于一种特殊情况:它们全都是小写字母,即便中间的单词亦是如此。对于域名扩展名称,如com,org,net或者e等,全部都应小写(这也是Java 1.1和Java 1.2的区别之一)。
(2) 为了常规用途而创建一个类时,请采取"经典形式",并包含对下述元素的定义:
equals()
hashCode()
toString()
clone()(implement Cloneable)
implement Serializable
(3) 对于自己创建的每一个类,都考虑置入一个main(),其中包含了用于测试那个类的代码。为使用一个项目中的类,我们没必要删除测试代码。若进行了任何形式的改动,可方便地返回测试。这些代码也可作为如何使用类的一个示例使用。
(4) 应将方法设计成简要的、功能性单元,用它描述和实现一个不连续的类接口部分。理想情况下,方法应简明扼要。若长度很大,可考虑通过某种方式将其分割成较短的几个方法。这样做也便于类内代码的重复使用(有些时候,方法必须非常大,但它们仍应只做同样的一件事情)。
(5) 设计一个类时,请设身处地为客户程序员考虑一下(类的使用方法应该是非常明确的)。然后,再设身处地为管理代码的人考虑一下(预计有可能进行哪些形式的修改,想想用什么方法可把它们变得更简单)。
(6) 使类尽可能短小精悍,而且只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下面是对类设计的一些建议:
■一个复杂的开关语句:考虑采用"多形"机制
■数量众多的方法涉及到类型差别极大的操作:考虑用几个类来分别实现
■许多成员变量在特征上有很大的差别:考虑使用几个类
(7) 让一切东西都尽可能地"私有"--private。可使库的某一部分"公共化"(一个方法、类或者一个字段等等),就永远不能把它拿出。若强行拿出,就可能破坏其他人现有的代码,使他们不得不重新编写和设计。若只公布自己必须公布的,就可放心大胆地改变其他任何东西。
在多线程环境中,隐私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只有private字段才能在异步使用的情况下受到保护。
(8) 谨惕"巨大对象综合症"。对一些习惯于顺序编程思维、且初涉OOP领域的新手,往往喜欢先写一个顺序执行的程序,再把它嵌入一个或两个巨大的对象里。根据编程原理,对象表达的应该是应用程序的概念,而非应用程序本身。
(9) 若不得已进行一些不太雅观的编程,至少应该把那些代码置于一个类的内部。
(10) 任何时候只要发现类与类之间结合得非常紧密,就需要考虑是否采用内部类,从而改善编码及维护工作(参见第14章14.1.2小节的"用内部类改进代码")。
(11) 尽可能细致地加上注释,并用javadoc注释文档语法生成自己的程序文档。
(12) 避免使用"魔术数字",这些数字很难与代码很好地配合。如以后需要修改它,无疑会成为一场噩梦,因为根本不知道"100"到底是指"数组大小"还是"其他全然不同的东西"。所以,我们应创建一个常数,并为其使用具有说服力的描述性名称,并在整个程序中都采用常数标识符。这样可使程序更易理解以及更易维护。
(13) 涉及构建器和异常的时候,通常希望重新丢弃在构建器中捕获的任何异常--如果它造成了那个对象的创建失败。这样一来,调用者就不会以为那个对象已正确地创建,从而盲目地继续。
(14) 当客户程序员用完对象以后,若你的类要求进行任何清除工作,可考虑将清除代码置于一个良好定义的方法里,采用类似于cleanup()这样的名字,明确表明自己的用途。除此以外,可在类内放置一个boolean(布尔)标记,指出对象是否已被清除。在类的finalize()方法里,请确定对象已被清除,并已丢弃了从RuntimeException继承的一个类(如果还没有的话),从而指出一个编程错误。在采取象这样的方案之前,请确定finalize()能够在自己的系统中工作(可能需要调用System.runFinalizersOnExit(true),从而确保这一行为)。
(15) 在一个特定的作用域内,若一个对象必须清除(非由垃圾收集机制处理),请采用下述方法:初始化对象;若成功,则立即进入一个含有finally从句的try块,开始清除工作。
(16) 若在初始化过程中需要覆盖(取消)finalize(),请记住调用super.finalize()(若Object属于我们的直接超类,则无此必要)。在对finalize()进行覆盖的过程中,对super.finalize()的调用应属于最后一个行动,而不应是第一个行动,这样可确保在需要基础类组件的时候它们依然有效。
(17) 创建大小固定的对象集合时,请将它们传输至一个数组(若准备从一个方法里返回这个集合,更应如此操作)。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享受到数组在编译期进行类型检查的好处。此外,为使用它们,数组的接收者也许并不需要将对象"造型"到数组里。
(18) 尽量使用interfaces,不要使用abstract类。若已知某样东西准备成为一个基础类,那么第一个选择应是将其变成一个interface(接口)。只有在不得不使用方法定义或者成员变量的时候,才需要将其变成一个abstract(抽象)类。接口主要描述了客户希望做什么事情,而一个类则致力于(或允许)具体的实施细节。
(19) 在构建器内部,只进行那些将对象设为正确状态所需的工作。尽可能地避免调用其他方法,因为那些方法可能被其他人覆盖或取消,从而在构建过程中产生不可预知的结果(参见第7章的详细说明)。
(20) 对象不应只是简单地容纳一些数据;它们的行为也应得到良好的定义。
(21) 在现成类的基础上创建新类时,请首先选择"新建"或"创作"。只有自己的设计要求必须继承时,才应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若在本来允许新建的场合使用了继承,则整个设计会变得没有必要地复杂。
(22) 用继承及方法覆盖来表示行为间的差异,而用字段表示状态间的区别。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是通过对不同类的继承来表示颜色,这是绝对应该避免的:应直接使用一个"颜色"字段。
(23) 为避免编程时遇到麻烦,请保证在自己类路径指到的任何地方,每个名字都仅对应一个类。否则,编译器可能先找到同名的另一个类,并报告出错消息。若怀疑自己碰到了类路径问题,请试试在类路径的每一个起点,搜索一下同名的.class文件。
(24) 在Java 1.1 AWT中使用事件"适配器"时,特别容易碰到一个陷阱。若覆盖了某个适配器方法,同时拼写方法没有特别讲究,最后的结果就是新添加一个方法,而不是覆盖现成方法。然而,由于这样做是完全合法的,所以不会从编译器或运行期系统获得任何出错提示--只不过代码的工作就变得不正常了。
(25) 用合理的设计方案消除"伪功能"。也就是说,假若只需要创建类的一个对象,就不要提前限制自己使用应用程序,并加上一条"只生成其中一个"注释。请考虑将其封装成一个"独生子"的形式。若在主程序里有大量散乱的代码,用于创建自己的对象,请考虑采纳一种创造性的方案,将些代码封装起来。
(26) 警惕"分析瘫痪"。请记住,无论如何都要提前了解整个项目的状况,再去考察其中的细节。由于把握了全局,可快速认识自己未知的一些因素,防止在考察细节的时候陷入"死逻辑"中。
(27) 警惕"过早优化"。首先让它运行起来,再考虑变得更快--但只有在自己必须这样做、而且经证实在某部分代码中的确存在一个性能瓶颈的时候,才应进行优化。除非用专门的工具分析瓶颈,否则很有可能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性能提升的隐含代价是自己的代码变得难于理解,而且难于维护。
(28) 请记住,阅读代码的时间比写代码的时间多得多。思路清晰的设计可获得易于理解的程序,但注释、细致的解释以及一些示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无论对你自己,还是对后来的人,它们都是相当重要的。如对此仍有怀疑,那么请试想自己试图从联机Java文档里找出有用信息时碰到的挫折,这样或许能将你说服。
(29) 如认为自己已进行了良好的分析、设计或者实施,那么请稍微更换一下思维角度。试试邀请一些外来人士--并不一定是专家,但可以是来自本公司其他部门的人。请他们用完全新鲜的眼光考察你的工作,看看是否能找出你一度熟视无睹的问题。采取这种方式,往往能在最适合修改的阶段找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避免产品发行后再解决问题而造成的金钱及精力方面的损失。
(30) 良好的设计能带来最大的回报。简言之,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通常会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一种最恰当的解决方案。但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以后的工作就轻松多了,再也不用经历数小时、数天或者数月的痛苦挣扎。我们的努力工作会带来最大的回报(甚至无可估量)。而且由于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获得一个出色的设计方案,成功的快感也是令人心动的。坚持抵制草草完工的诱惑--那样做往往得不偿失。
㈤ 怎样在myecplise8开发webservice 简单实例
1.1.系统功能:
开发一个计算器服务CalculateService,这个服务包含加(plus)、减(minus)、乘(multiply)、除(divide)的操作。
1.2.开发前准备:
安装Eclipse-jee;
下载最新版本的Axis2,网址http://axis.apache.org/axis2/java/core/download.cgi
,选择Standard Binary Distribution的zip包,解压缩得到的目录名axis2-1.4.1,目录内的文件结构如下:
1.3.开发前配置:
在Eclipse的菜单栏中,Window --> Preferences --> Web Service -->
Axis2 Perferences,在Axis2 runtime
location中选择Axis2解压缩包的位置,设置好后,点"OK"即行。(如图)
1.4.开发Web Service:
(1)新建一个Java Project,命名为"WebServiceTest1"
(2)新建一个class,命名为"CalculateService",完整代码如下:
package e.sjtu.webservice;
/**
* 计算器运算
* @author rongxinhua
*/
public class CalculateService {
//加法
public float plus(float x, float y) {
return x + y;
}
//减法
public float minus(float x, float y) {
return x - y;
}
//乘法
public float multiply(float x, float y) {
return x * y;
}
//除法
public float divide(float x, float y) {
if(y!=0)
{
return x / y;
}
else
return -1;
}
}
(3)在"WebServiceTest1"项目上new --> other,找到"Web Services"下面的"Web Service";
(4)下一步(next),在出现的Web Services对象框,在Service
implementation中点击"Browse",进入Browse
Classes对象框,查找到我们刚才写的写的CalculateService类。(如下图)。点击"ok",则回到Web Service话框。
(5)在Web Service对话框中,将Web Service type中的滑块,调到"start service“的位置,将Client type中的滑块调到"Test client"的位置。
(6)在Web Service
type滑块图的右边有个"Configuration",点击它下面的选项,进入ServiceDeployment
Configuration对象框,在这里选择相应的Server(我这里用Tomcat6.0)和Web
Serviceruntime(选择Apache Axis2),如下图:
(7)点OK后,则返回到Web Service对话框,同理,Client
type中的滑块右边也有"Configuration",也要进行相应的置,步骤同上。完成后,Next -->
next即行。进入到Axis2 Web Service Java Bean Configuration,我们选择Generate a
default services.xml,如下图所示:
(8)到了Server startup对话框,有个按键"start server"(如下图),点击它,则可启动Tomcat服务器了。
(9)等启完后,点击"next -- > next",一切默认即行,最后,点击完成。最后,出现如下界面:(Web Service
Explorer),我们在这里便可测试我们的Web服务。(使用浏览器打开的话使用如下地址:http://127.0.0.1:19189/wse
/wsexplorer/wsexplorer.jsp?org.eclipse.wst.ws.explorer=3)。如下图所示:
注:在浏览器中打开Web Service Explorer(有时候在eclipse中关闭了webservice explorer,可以用这种方法打开)
首先登录地址:http://127.0.0.1:19189/wse/wsexplorer/wsexplorer.jsp。然后在网页右上角选择
Web Service
Exoplorer标签。然后输入WSDL地址:http://localhost:8080/WebServiceTest1/services
/CalculateService?wsdl 。这个wsdl地址就是我们刚才发布服务的那个wsdl。点击go,如下图所示:
然后就可以看到如下界面了:
(10)测试比较简单,例如,我们选择一个"plus"的Operation(必须是
CalculateServiceSoap11Binding),出现下图,在x的输入框中输入1,在y的输入框中输入2,点击"go",便会在
status栏中显示结果3.0。其他方法的测试也类似。结果如上图所示。
1.5.CalculateService客户端调用程序
前面我们已经定义好了加减乘除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发布为服务,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调用这些服务即可。客户端调用程序如下代码所示:CalculateServiceTest.java
package e.sjtu.webservice.test;
import javax.xml.namespace.QName;
import org.apache.axis2.AxisFault;
import org.apache.axis2.addressing.EndpointReference;
import org.apache.axis2.client.Options;
import org.apache.axis2.rpc.client.RPCServiceClient;
public class CalculateServiceTest {
/**
* @param args
* @throws AxisFaul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AxisFault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 使用RPC方式调用WebService
RPCServiceClient serviceClient = new RPCServiceClient();
Options options = serviceClient.getOptions();
// 指定调用WebService的URL
EndpointReference targetEPR = new EndpointReference(
"http://localhost:8080/WebServiceTest1/services/CalculateService");
options.setTo(targetEPR);
// 指定要调用的计算机器中的方法及WSDL文件的命名空间:e.sjtu.webservice。
QName opAddEntry = new QName("http://webservice.sjtu.e","plus");//加法
QName opAddEntryminus = new QName("http://webservice.sjtu.e","minus");//减法
QName opAddEntrymultiply = new QName("http://webservice.sjtu.e","multiply");//乘法
QName opAddEntrydivide = new QName("http://webservice.sjtu.e","divide");//除法
// 指定plus方法的参数值为两个,分别是加数和被加数
Object[] opAddEntryArgs = new Object[] { 1,2 };
// 指定plus方法返回值的数据类型的Class对象
Class[] classes = new Class[] { float.class };
// 调用plus方法并输出该方法的返回值
System.out.println(serviceClient.invokeBlocking(opAddEntry,opAddEntryArgs, classes)[0]);
System.out.println(serviceClient.invokeBlocking(opAddEntryminus,opAddEntryArgs, classes)[0]);
System.out.println(serviceClient.invokeBlocking(opAddEntrymultiply,opAddEntryArgs, classes)[0]);
System.out.println(serviceClient.invokeBlocking(opAddEntrydivide,opAddEntryArgs, classes)[0]);
}
}
运行结果:
3.0
-1.0
2.0
0.5
2.实例
2.HelloService
(1)首先定义服务方法,代码如下所示:
package e.sjtu.webservice;
public class HelloService {
public String sayHelloNew() {
return "hello";
}
public String sayHelloToPersonNew(String name) {
if (name == null) {
name = "nobody";
}
return "hello," + name;
}
public void updateData(String data) {
System.out.println(data + " 已更新。");
}
}
(2)参考实例1将这个方法发布为服务。
(3)编写客户端代码调用WebService(主要参考[5])
本文例子与其他例子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其他例子一般需要根据刚才的服务wsdl生成客户端stub,然后通过stub来调用服务,这种方式显得比
较单一,客户端必须需要stub存根才能够访问服务,很不方面。本例子的客户端不采用stub方式,而是一种实现通用的调用方式,不需要任何客户端存根即
可访问服务。只需要指定对于的web servce地址、操作名、参数和函数返回类型即可。代码如下所示:
HelloServiceTest2.java
package e.sjtu.webservice.test;
import javax.xml.namespace.QName;
import org.apache.axis2.AxisFault;
import org.apache.axis2.addressing.EndpointReference;
import org.apache.axis2.client.Options;
import org.apache.axis2.rpc.client.RPCServiceClient;
public class HelloServiceTest2 {
private RPCServiceClient serviceClient;
private Options options;
private EndpointReference targetEPR;
public HelloServiceTest2(String endpoint) throws AxisFault {
serviceClient = new RPCServiceClient();
options = serviceClient.getOptions();
targetEPR = new EndpointReference(endpoint);
options.setTo(targetEPR);
}
public Object[] invokeOp(String targetNamespace, String opName,
Object[] opArgs, Class<?>[] opReturnType) throws AxisFault,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设定操作的名称
QName opQName = new QName(targetNamespace, opName);
// 设定返回值
// Class<?>[] opReturn = new Class[] { opReturnType };
// 操作需要传入的参数已经在参数中给定,这里直接传入方法中调用
return serviceClient.invokeBlocking(opQName, opArgs, opReturnType);
}
/**
* @param args
* @throws AxisFault
*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AxisFault,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final String endPointReference = "http://localhost:8080/WebServiceTest1/services/HelloService";
final String targetNamespace = "http://webservice.sjtu.e";
HelloServiceTest2 client = new HelloServiceTest2(endPointReference);
String opName = "sayHelloToPersonNew";
Object[] opArgs = new Object[] { "My Friends" };
Class<?>[] opReturnType = new Class[] { String[].class };
Object[] response = client.invokeOp(targetNamespace, opName, opArgs,
opReturnType);
System.out.println(((String[]) response[0])[0]);
}
}
运行该程序,点击Run As->Java application,可以看到控制台端口的输出是:Hello, My
Friends,表明客户端调用成功。该例子最大的不同和优势表现在客户端的调用方式,或者说是发起服务调用的方式,虽然比起客户端stub存根的方式,
代码稍多,但是这种方式统一,不需要生产stub存根代码,解决了客户端有很多类的问题。如果读者对这些代码进一步封装,我想调用方式很简单,只需要传递
相关参数,这更好地说明了服务调用的优势。而且这种方式更加简单明了,一看便知具体含义。而不需要弄得stub类的一些机制。
(4)改写客户端调用服务的代码
(3)中提到的客户端应用代码写的略微有些繁杂,下面将上面的客户端调用service程序进行改写,简洁了许多。代码如下:
HelloServiceTest.java
import javax.xml.namespace.QName;
import org.apache.axis2.AxisFault;
import org.apache.axis2.addressing.EndpointReference;
import org.apache.axis2.client.Options;
import org.apache.axis2.rpc.client.RPCServiceClient;
public class HelloService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AxisFault {
// 使用RPC方式调用WebService
RPCServiceClient serviceClient = new RPCServiceClient();
Options options = serviceClient.getOptions();
// 指定调用WebService的URL
EndpointReference targetEPR = new EndpointReference("http://localhost:8080/WebServiceTest1/services/HelloService");
options.setTo(targetEPR);
// 指定要调用的sayHelloToPerson方法及WSDL文件的命名空间
QName opAddEntry = new QName("http://webservice.sjtu.e","sayHelloToPersonNew");
// 指定sayHelloToPerson方法的参数值
Object[] opAddEntryArgs = new Object[] { "xuwei" };
// 指定sayHelloToPerson方法返回值的数据类型的Class对象
Class[] classes = new Class[] { String.class };
// 调用sayHelloToPerson方法并输出该方法的返回值
System.out.println(serviceClient.invokeBlocking(opAddEntry,opAddEntryArgs, classes)[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