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穿山甲什么样
穿山甲是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
⑵ 穿山甲长的什么样
穿山甲属(学名:Manis), 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个属,共有4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体表被角质鳞甲。头骨呈筒状,吻尖长,无牙齿而舌甚发达。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
⑶ 穿山甲有哪些特征
穿山甲: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成体身长50~100厘米,尾长10~30厘米。体重1。5~3公斤。不同个体的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耳不发达。足具5趾,并有强爪;前足爪长,尤以中间第3爪特长,后足爪较短小。全身鳞甲如瓦状。自额顶部至背、四肢外侧、尾背腹面都有。鳞甲从背脊中央向两侧排列,呈纵列状。鳞片呈黑褐色。鳞有三种形状:背鳞成阔的菱形,鳞基有纵纹,边缘光滑。纵纹条数不一,随鳞片大小而定。腹侧、前肢近腹部内侧和后肢鳞片成盾状,中央有龙骨状突起,鳞基也有纵纹。尾侧鳞成折合状。鳞片之间杂有硬毛。两颊、眼、耳以及颈腹部、四肢外侧、尾基都生有长的白色和棕黄色稀疏的硬毛。绒毛极少。成体两相邻鳞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状。雌体有乳头2对。
⑷ 穿山甲的外貌
穿山甲属包括分布在亚洲的四个物种。形态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不同个体体重和身长差异极大。头呈圆锥状,眼小,吻尖。舌长,无齿。
⑸ 穿山甲的特征是什么
穿山甲又名鲮鲤,隶属鳞甲目,鳞鲤科,是危害林木和堤坝的白蚁的主要天敌。
穿山甲身圆腹大,身长一般为40~50厘米,尾扁而粗,长为27~35厘米,体重3~6公斤。全身除脸和腹部以外,从头至尾披着17行约600多块犹如盔甲的角质鳞甲。四肢短粗,爪强健而锐利,用以打洞搔地寻觅蚁类。它们嘴尖,头小,与南美洲森林里产的食蚁兽、树獭、犹狳等贫齿目动物,以及非洲产的管齿目的豚鼠等,都有以蚁类为食的习性,并与此习性相适应,共同具有无齿或少齿、舌很细长的特点,故又把这三个目合称为贫齿类动物,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亲缘关系,只是生态上的一种趋同现象。
穿山甲栖息于亚热带、热带丘陵山地有森林、灌丛、草莽等的各种生境,往往选择30~50度的山坡筑造其栖身的洞穴,很少在平地上发现,在陡峭的石山秃岭上更为罕见。穿山甲随季节和食物而变化迁居。冬春季节,多住在山坡下草丛中,夏秋两季,天气热,它多住在山坡上较为凉爽而不易为流水冲刷的地段。每年4~9月,天气炎热多雨,穿山甲不住深洞,栖息于距洞不远的浅窝。冬季则睡在洞的深处,留洞时间较长。气温在23℃~24℃以下时,营巢内总是垫草或屑枝叶,甚为怕冷。
穿山甲打洞时前爪挖泥,后爪往外摊泥,速度很快。白天多卷缩在洞内酣睡,入夜外出觅食活动,一夜能行走翻越数个山体,行程达5公里左右。冷天活动较少,多居住在洞内。穿山甲能泅渡大河,速度比蛇游得还快,据观察,一条20米宽的河流只需8分钟游到对岸。
穿山甲在白天几乎都在睡觉,睡觉的时候将头部和四肢缩到胸腹前,尾巴紧紧的裹在外面,这种球状的睡姿可以保护其没有鳞甲的胸腹,以防敌人偷袭。在遇到危险的时候,穿山甲也是这样缩成一团,使野兽无法下口,因为它的鳞甲非常硬,加上身体呈球形,想咬也无法用力。它的长而扁的尾巴两侧长满了锋利的鳞片,像一把两面开刃的利剑,成为它们自卫或进攻的武器。若同性的穿山甲相遇,常常会发生领域的争斗。在殴斗时,把尾巴插入对方肋部的鳞片内以刺伤对方的皮肤或使其鳞甲脱落,严重者使皮肤溃烂乃至死亡。山猫、狼等野兽对于穿山甲无可奈何。一些大型的猛兽如老虎、豹子等,可以把穿山甲弄翻,穿山甲可以用尾巴来惩罚对方。曾经有猎人在大穿山甲的尾巴上发现有一只已经死去的豹,脖子被穿山甲的尾甲刺穿卡住了,原来是豹在用爪子拨弄穿山甲的时候,一不小心被穿山甲抡起锋利的尾巴,狠狠的抽打在脖子上,鳞片切断了豹的颈动脉,卡在了脊椎上,豹子就此送了命。
穿山甲的听觉和视觉差,但是嗅觉灵敏。平时走路十分缓慢,头部经常左右晃动,嗅闻空气中蚁穴的气味。蚁巢一般在1~2米深的地下,从主巢到副巢有四通八达的通道,穿山甲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可以判断出蚁穴的出口和入口所在。它一般先找到出口,挖开洞口,用吻鼻堵住,然后憋足了气,向洞内喷压气体。有人认为它们口内有感受气体压力的敏感的神经细胞组织,也有人认为其鼻黏膜能够嗅出白蚁溢出的蚁酸的浓度,总之,它们几秒钟以后就可以判断洞道的长短,若洞道长于4米以上的时候,就会放弃,若探明洞道比较短的时候,就沿蚁道挖掘,时速可达2~3米,用前爪抓碎白蚁的菌圃,然后用那富有黏液的40多厘米长的长舌快速伸缩,将白蚁吞食。白蚁是世界性的害虫,穿山甲是白蚁的天敌。据科学家观测,250余亩森林中,只要有一只成体的穿山甲,白蚁就不会对森林造成危害。穿山甲还有爬树的本领,爬树时用四肢钩住树干,再用尾巴抵住或卷住树于去寻找树上的蚂蚁,一只成年穿山甲一次能食蚂蚁500克。
夏季炎热,蚂蚁都爬到洞穴的外面活动,不容易集中捕食,这时,它们就将身上的鳞片张开,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引诱蚂蚁钻人鳞甲间。等蚂蚁进入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再将鳞甲关闭。然后,穿山甲走到水中将鳞张开,释放出的白蚁全部浮在水面,它便伸出舌头扫食。穿山甲的口腔中虽然没有牙齿,但唾液腺十分发达,从口腔的颊部可以一直延伸到肩部的皮下,唾液腺大量分泌液体,将白蚁送人特殊的胃里。胃分两室,前胃壁薄,胃容物可达4/5,主要是贮存作用。后胃有在进食的时候吃进的小沙石等粗糙的颗粒物,胃壁褶皱而厚,有角质膜,收缩时研磨食物,代替了牙齿的作用。
穿山甲发情交配一般夏季为主,此期间,雄兽翻山越岭四处寻找配偶,常在穿越山脊处拉屎撒尿,并用趾爪抓地面。常循直径追寻雌兽。每年冬季繁殖一次,每胎只产一仔,成活率低。仔的体重约100克,闭眼,无鳞,色浅白。半月后体重250克左右,这时已睁眼睛。一月后鳞甲再次角质化,并变为黑褐色,体重增到500克。两月后,仔兽扒在母兽的背颈上随母外出觅食。半年后体重1500~2000克重,这时仔兽离开母体营巢独立生活。穿山甲母性强,有幼仔时外出不远离,外出后每天仍回原地。
穿山甲
⑹ 穿山甲爪子佩戴禁忌
没用,要相信科学。
科学的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3500左右到公元前3000)。他们贡献了数学,天文学和医学,使希腊进入了古典时代的自然哲学,从而正式尝试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解释事件的自然原因。
因为罗马帝国的灭亡,所以在中世纪的早期(400至1000 CE)希腊知识在西欧荡然无存,但这些文化在被保存在穆斯林世界中。从10世纪到13世纪,希腊作品的复兴和西欧和对伊斯兰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恢复了“自然哲学”,16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所转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这样的科学方法很快就起到更大的作用。
⑺ 摸金符为什么要用穿山甲的爪子来做
摸金符是小说当中的杜撰的辟邪之物,为了辟邪所以要用穿山甲的爪子来做。
摸金符是指小说《鬼吹灯》中天下霸唱杜撰的古时盗墓者所用的避邪之物。是盗墓一族摸金派摸金校尉的身份证。该物件前端尖锐,锥围形下端,镶嵌金线,色泽漆黑透明,火光下有润泽光芒。
摸金符是用穿山甲最尖利的爪子为原料,然后还要经过很多特定的工艺才能完成。书上记载:“用穿山甲最锋利的抓子,先浸沟在巂腊中七七四十九日。
还要埋在龙楼百米深的地下,借取地脉灵气八百天,一寸多长,乌黑甑亮,坚硬无比,符身携刻有‘摸金’两个古篆字,有护身之用。”极辟邪。
(7)穿山甲的爪趾前端形状扩展阅读:
在小说当中摸金校尉盗墓是有很多规矩的,他们只盗大斗,所谓的大斗是指达官贵人乃至皇亲国戚,帝王将相的墓。
每次盗墓只拿走一到两件明器。目的是为给以后的同行留一些吃饭的家伙。而冥器是指陪葬的值钱物品。
摸金校尉在每次进入墓室后都要在东南角点一只蜡烛,然后才会打开棺椁开始摸金,在摸金时如果蜡烛熄灭就叫做鬼吹灯。
⑻ 穿山甲是什么样子
穿山甲属(学名:Manis), 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个属,共有4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体表被角质鳞甲。头骨呈筒状,吻尖长,无牙齿而舌甚发达。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
穿山甲
⑼ 穿山甲的特征
穿山甲的生活习性 穿山甲,顾名思义,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领,二是身被褐色角质鳞片,犹如盔甲。除头部、腹部和四肢内侧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鳞甲间也有长而硬的稀毛。全长约1米的穿山甲,头小呈圆锥状;吻长无齿;眼小而圆,四肢粗短,五趾具强爪。雄兽肛门后有凹陷,睾丸不外露。
穿山甲在野外常年活动在海拔1500-1850米的范围内,在低海拔地区也会活动。但不常到平原或农田较多的地方活动,活动大都选择在半山区,多栖息于山地丘陵的树林、灌木丛中,居住地随季节和食物而变化,平时无固定住处。随觅食时所挖洞穴而居住,洞穴大小与挖食白蚁巢的深浅大小一样。深度从0.3-0.4米至数米不等,多为距地表1-2米的盲洞。每年4-8月多雨的季节不住深洞,冬季则睡于深洞内。穿山甲怕寒冷,当气温在23℃以下时,洞穴垫有草屑及树叶,怀孕母兽居住的洞穴宽敞较深,固定而隐蔽,垫草较厚。
穿山甲白天极少活动,蜷缩于洞内睡觉,夜晚外出觅食,黎明前返回住地洞穴,活动范围可达5-6公里之远。发情期的雄兽活动范围更大,常翻山越岭,涉涧渡河,寻找配偶。穿山甲的性情孤僻,除繁殖季节交配时公母在一起同居外,一般均为异居、独居生活。
穿山甲既能翻山越岭,又能游泳、上树觅食白蚁。穿山甲很爱清洁,从不随地大小便,排便后习惯用前足扒土盖住粪便,实际上是为了防止猛兽闻到气味跟踪而来。穿山甲的视觉极度退化,夜晚活动全靠敏锐的嗅觉和听觉择路、觅食和避敌。一旦遇上虎豹敌害,便就地不动,将头弯向腹下,用宽大的长尾结实地裹住蜷成一团,像一只大铁球。
穿山甲以蚁为主食,也食黑蚁或蚁的幼虫和其它昆虫的幼虫,从不食素。它没有牙齿,囫囵吞食。胃中披着角质膜,借吞食时吞进胃中的小砂石将食物磨碎。穿山甲的食量较大,一只体重3公斤的穿山甲一次能食白蚁300-400克,饱食后2-3天不吃一只白蚁也可以。
在夏秋季节,气温较高,白蚁和蚂蚁在地表活动,这时穿山甲就舔食地面的白蚁和蚂蚁;冬春季节,气温下降,白蚁都集中在蚁巢内活动,穿山甲便挖洞掘巢,采取全面歼蚁的方法取食。掘巢时,穿山甲用两只生有尖锐长爪的前肢挖土,后肢推泥,有时还能扭转身体,仰卧着挖洞上方的泥土,使洞道保持圆形,穿山甲的掘洞速度每小时可达2-3米。
穿山甲遇敌或受惊时蜷成一团,头部被严实地裹在腹前方,并常伸出一前肢作防御敌状,若在密丛中有躲避处,遇人或敌害,则迅速逃走。它善于打洞,前肢挖泥,挖捕时,若听见过分吵扰,即迅速遁土而去。掘到蚁巢后,它便用前肢扒碎白蚁的菌圃,将富有粘液的长舌迅速伸缩,从碎菌圃和泥沙中舐食白蚁;大约半小时后,穿山甲便能将巢内大部分白蚁吞食下肚。有时遇到大蚁巢,一次吃不完,它出洞后就用泥土封闭洞口,到第二天晚上再取食剩余的白蚁。穿山甲挖掘白蚁巢的准确率达100%。
穿山甲居住的洞穴大多是把蚁巢的白蚁吃光后,再搬一些干草枯叶垫在洞里并居住在里面,有时几个月不搬走,有时3-5天就搬走。穿山甲的居住处一般冬春季节多选择向阳避风处,夏秋季节则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从不马虎
⑽ 穿山甲是什么呀
穿山甲属(学名:Manis), 是鳞甲目穿山甲科的一个属,共有4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体表被角质鳞甲。头骨呈筒状,吻尖长,无牙齿而舌甚发达。爪长,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长,用以挖掘蚁类洞穴。夜行性。分布于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中华穿山甲(鲮鲤)Manis pentadactyla,栖于山坡洞穴内,傍晚出外觅食,以白蚁和蚂蚁为食,包括蚁类幼虫及卵。食量很大,一只成年穿山甲饱食的胃内容纳有500克白蚁。还能上树去寻食白蚁,上树时用锐爪钩住树干,再用强大的尾抵住或卷住树干。夏末秋初发情交配,随之入洞内妊娠、分娩与哺育,翌年初春,幼仔即由母兽携带出洞,有时可见母兽背着幼仔活动,甚至有3只幼仔争先骑到母背上的有趣情景。穿山甲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