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悯农的编写故事
李绅从一位朋友家回来,他拿着伞遮在头上,走了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心怦怦跳个不停,汗水从脸上流下来,模糊了眼睛。他连忙从衣兜里掏出一条手帕,轻轻地擦了擦脸,又拿出水壶,仰起脖子,猛灌了几口水,才稍稍精神了些,继续朝前赶路。
像他这样的年龄,本应该在私塾里读书、认字,可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早早辍学,来到田间地头从事着和他年龄不相称的重活。那地上的庄稼是那么不起眼,一株株,像小小的豆芽菜,被太阳晒得有气无力,奄奄一息。要让这些庄稼长大、成熟,那得花多少工夫,付出多少努力,流多少汗水啊!
回到家,李绅没有来得及歇一口气,就直奔书房,铺开纸,拿起笔,蘸了一下墨水,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关于悯农的教学脚本设计扩展阅读: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㈡ 请编写程序,实现小猫“背诵”古诗《悯农》,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嗯,bombing农的诗让小猫多背几道就行了。
㈢ 悯农其二怎么上课
一、 学情分析:
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在现代也赋予了新的意义,一切劳动成果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特别在现在提倡节约型社会,珍惜劳动成果、节约社会资源更是每个人的责任。这首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早熟记于心,甚至达到倒背如流。
二、 教材分析: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在现代也赋予了新的意义,一切劳动成果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特别在现在提倡节约型社会,珍惜劳动成果、节约社会资源更是每个人的责任。
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古诗使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导入:1、出示课件:(本首诗的插图)老师描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唐朝的一位诗人李绅写的。李绅呀是当时的一个大官。有一年夏天,他来到农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地里干活,不由得随口吟诵……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1、老师配乐朗诵古诗。
2、出示朗读提示,生自读古诗。
3、学习第一句诗,找学生读,师读,找不同,日加强语气重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午阳光的强烈,午拖长音读,让我们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漫长。学习第二句,滴字加强语气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农民伯伯的大颗大颗的汗滴,土字拖长音读,让我们仿佛感受了又很多的薯仔沾满了农民的汗水。最后一句,粒粒皆辛苦,粒粒顿挫分明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粒一粒的粮食,苦拖长读,饱含对农民的同情。
4、小节: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六、拓展
出示图片,让孩子用诗中的语言来教育教育这些不珍惜粮食的人。
七、老师总结。
八:板书设计
悯农
看:锄禾
想:辛苦
来之不易 爱惜粮食
㈣ 悯农的教学意义是什么呢
教育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农民的疾苦、种地的艰难,了解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榨。
㈤ 蒙氏古诗《悯农》教案
<
1、选择公道的教学内容是备好课的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知识的特点、教材的编写意图、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来决定。
2、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目标的来源,它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存在;依据教学目的,确定“教什么”即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它有导向、激励等多种功能;“如何教”则是从教学策略、方法或教学模式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针对如何解决教学问题而采取的方法措施。
3、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
4、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引申而来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所教知识的内容,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看一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把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完全把握,确定需要跟学生补哪些知识漏洞,课始安排什么温习内容,新授选择什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的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5、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能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效果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㈥ 中班教案悯农二首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一颗星"的'颗'。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7、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8、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2、与小组成员一起练习朗读,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朗读竞赛,然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五、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粒:左窄右宽,"立"字略短。
颗:左右﹑宽窄﹑高低﹑长短一样,"果"字的最后一笔是点。
2、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天()拉()一颗()
夫()粒()一棵()
3、背诵古诗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六、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七、布置作业1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让家长评分,记录在书上。
点评:教学时要通过教师范读,听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掌握读法。注意诗中的两个"四和死"的读音不同,可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㈦ 关于悯农
是悯农【2】,一共有3个。
李绅悯农诗1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李绅悯农诗2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李绅悯农诗3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直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
㈧ 小班课文悯农讲课前的导入
导入:小朋友,今天早晨我们吃的是什么?(幼:馒头) 馒头是从那里来的?(引出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在刚才念的儿歌里,我们觉得农民伯伯种地容易吗?(幼:不容易) 小朋友想不想学一首古诗来表达农民伯伯种庄稼的不易呢?(幼:想)在学古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
㈨ 《悯农》,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都在学习,请利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阐述各个b不同阶段的收获
(1)信号学习阶段: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幼儿在学习《悯农》这首诗句之时,只是吟诵留印象。
(2)刺激—反应学习阶段:小学生在学习《悯农》之时,主要是了解诗句的整体意思,再加以背诵加深印象。
(3)言语联结学习阶段:中学生在学习《悯农》之时,主要是通过诗句的词字意思把握,整体诗句表达思想进行了解。
(4)解决问题学习阶段:大学生不但在学习当中需要了解《悯农》整个中心思想和字词了解,更要联系实际情况来分析社会问题。
(9)关于悯农的教学脚本设计扩展阅读:
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可依据学习过程心理机能的复杂性和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作出分类。按照学习本身的复杂程度,人类的学习可分八个等级,且低级的、简单的学习是高级的、复杂的学习的基础,从而构成一个学习类型的层次结构。
加涅根据学习水平不同,由简单到复杂,提出了八类学习。这八类学习是按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划分的。
㈩ 根据古诗《悯农》编一个故事
故事:
从前,在一座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
清晨,爸爸和爷爷赶着牛去田里耕田。孩子拿着竖笛和小狗在田边玩耍。妈妈在家里做饭。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后面耕犁,爷爷在最后面锄地。
到了中午,妈妈从家里送饭来了。一家人围在田边的大树下吃饭。孩子吃完饭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几颗米粒还没有吃干净。爷爷立刻说:“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给吃光。”孩子不理睬爷爷的话,丢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爷爷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给吃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爷爷在田里锄草。孩子说:“爷爷,我也要锄草。”然后,爷爷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头上。他们三个人一起锄草。爷爷在锄草的时候,汗滴从头上不停地落了下来。
孩子看到了这个情景,终于明白了粮食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粮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师教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写的多好啊,以后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饭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