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疫情防控演练方案及流程是什么
方案:每日晨检演练,发现1名学生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
流程:
1、参与晨检的老师提前到达学校,进行消毒、体温检测等环节处理,做好学生晨检准备。
2、学生到达校门处,按照《疫情防控工作预案》中规定的各班级入校次序,在规定通道按1米以上间隔距离有序进入校园。
3、值班老师对到校学生依次进行手部消毒、健康情况询问等,待学生进入指定通道口,晨检老师检测学生体温,检测体温正常的学生迅速按照指定通道进入教室。
疫情应急处置流程
1、报告,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值班老师或班主任立即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处置流程,综合协调、疫情监测、现场处置、对外联络、消毒防疫、宣传教育各组当班教职工迅速进入岗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2、隔离,迅速将患病学生带到隔离室观察,稳定学生情绪后,再次测量体温,并对疫情学生进行初步救治。患病学生所在班级其他学生停止校内常态活动,转移到备用教室,消毒防疫组对该班教室进行消毒。
3、送医,立即通知学生家长,由家长自驾接学生去医院就医, 如果家长不能及时赶到就拨打120,如120遇突发情况不能及时赶到,迅速调用其它车辆将其送往定点医院发热门诊。
2. 新冠病毒如何消毒
我是做消毒剂这块的,来回答一下您的问题。先来看消毒剂的定义:是通过无害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霉菌、真菌),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病原微生物一旦进入人体内,就只能交给抗生素来对付。
新型冠状病毒得以传播的本质是我们当前缺乏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我们目前的预防手段是被动式的,哪里出现新冠病例,就在哪个区域进行消杀,很难真正实现切断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并通过持续杀灭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将新冠病毒消灭于进入人体之前。
当前新冠病毒预防的困境与痛点主要体现在:
1、被动式防护,如何变“事后消杀”为“主动防御”:
“事后消杀”问题重重,新冠病毒在哪里我们的消毒措施就跟随到哪里,而病毒主要附着在物表(包括人类的皮肤、脸部、口罩等)、织物以及室内空气气溶胶中,80%的病毒和细菌通过手传播。因此我们消毒手段就需要对所有物表、织物、室内空气进行全面覆盖的消毒。不去考虑我们常规使用的乙醇类、碘类、过氧化类、含氯类消毒液不符合国家标准对于物表、室内空气消毒的安全性、健康性要求的客观事实。现实情况中我们被新冠病毒带着跑,疲于应付、被动式防御的手段,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此这般严防死守还存在防控不精准的问题。
2、常规消毒剂安全性的不足:
目前防疫主要使用含氯消毒液、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液。而含氯消毒液,如 84 消毒液、漂白粉/水、次氯酸钠,氯本身对人体是有一定的毒性,因其含有强氧化的作用,长期吸入会造成眼结膜、球结膜、鼻腔内黏膜周围的受伤和表皮层脱落,对肺有刺激性,皮肤长期接触出现红肿、皮疹,对不锈钢、皮革、纺织物、涂饰板材等造成加速老化变色。
二氧化氯消毒液,主要释放氯气,有刺激性气味,长期吸入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能会导致咳嗽、喷嚏、流眼泪。
含氯消毒液均为有毒性、致突变致蛋白突变性(即致微核为阳性)、有刺激性、有腐蚀性、挥发气体有毒级和刺激性的消毒液)。
过氧乙酸消毒液,有刺激性气味,并带有乙酸气味,对热不稳定,易燃烧,高浓度存放的过氧乙酸可由剧烈碰撞或高热引起爆炸。过氧乙酸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眼睛、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均有明显刺激性和腐蚀性,对金属类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过氧化氢(双氧水)消毒液,可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接触中毒。含氯消毒液、二氧化氯消毒液作用30min后还需要用清水擦拭干净。
乙醇类消毒液长期使用对皮肤有潜在的刺激性副作用,能够溶解人体皮肤细胞膜的磷脂,会给皮肤及毛囊细胞造成损坏,造成毛发脱落,皮肤萎缩、血管扩张等反应,不能用于物表消毒和频繁用于手部消毒。
3、常规消毒剂持续防护能力的不足:
乙醇类、碘类、过氧化类、含氯类等消毒液都是“瞬时消毒”特性,也就是说“生效即失效”,在消毒数秒至20分钟后立即失效,而新冠病毒目前已经蔓延全球,且在不断变异出新的毒株,常规消毒剂已经无法满足常态化新冠病毒防疫中消毒作业的覆盖率与杀灭的长时有效性。
以上表明,当前常规使用的消毒剂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预防效果不甚理想。为此,在疫情当下提升防疫消毒质量和消毒效率,迫切需要绿色、安全、无刺激性、无残留、持续主动的、消毒效率更高的,且能降低防疫消毒劳动强度的新型科技国标消毒产品。
根据目前已知的消毒类产品,胍(gua)类消毒剂拥有常规消毒剂所不具备的性能,包括长效、安全、无刺激性、广谱、母婴适用、不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喷洒一次可实现对病毒连续30天的长效灭杀,使我们在新冠病毒的日常防护中做到主动防御。
3. 新冠消毒方法
最重要的是戴外科口罩,将病毒隔离,勤洗手执行洗手七部 法,消毒水消毒,接触到新冠病人皮肤没有外伤,手脏不摸黏膜处。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定场所如何消毒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定场所消毒措施一览表
病家、交通运输工具、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终末消毒的时间和对象常见污染对象的具体消毒方法
5. 敬老院老人做核酸检测后的演练脚本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2
6. 新冠怎样消毒
研究团队首先评估了次氯酸水(非电解微酸性次氯酸水: CELA次氯酸水)对新冠病毒的灭活性。利用的是pH为6.50、所含游离有效氯(有效氯含氯)浓度为80mg/L的CELA次氯酸水。该实验以1:9的比例混合病毒液和CELA次氯酸水,使其在室温下反应1分钟,然后利用TCID50法计算了病毒滴度(即“具有感染性的残余病毒量”)。作为与CELA次氯酸水的对比,设置了将不具备病毒灭活性的无菌蒸馏水(DDW)与病毒液混合的对照组。实验结果显示,CELA次氯酸水在1分钟的反应时间内灭活了99.99%以上的病毒,具备感染性的残余病毒量低于检测下限。
接下来,研究团队评估了CELA次氯酸水的病毒灭活性是否取决于溶液的酸性pH。在该实验中,除中性磷酸盐缓冲液(PBS)和CELA次氯酸水外,还通过添加盐酸将PBS的pH调节为酸性并与病毒液进行混合,评估了反应1分钟后的残余病毒量。实验结果显示,在1分钟的反应时间内,仅单纯降低pH值的酸性PBS完全没有灭活病毒。这表明,CELA次氯酸水的病毒灭活性与溶液的pH值无关。
随后,研究团队又评估了CELA次氯酸水中含有的有效氯含氯的浓度对病毒灭活性的影响。该实验使刚利用电解装置制作出来的含高浓度有效氯含氯的CELA次氯酸水,以及制作后在室温下于无盖容器中静置17天、降低了有效氯含氯浓度的CELA次氯酸水分别与病毒液混合,评估了反应1分钟后的残余病毒量。实验结果显示,CELA次氯酸水的病毒灭活性会随着含有的有效氯含氯浓度降低而降低。
除上述结果外还确认,对于含大量蛋白质的病毒液,少量CELA次氯酸水无法完全灭活病毒,而利用足够量的CELA次氯酸水则可以将病毒灭活至检测下限以下。
7. 新冠疫情下家庭如何做好消毒
新冠疫情下,家庭要做好进门之后洗手家庭保持通风,出门戴口罩
8. 新冠凝似呕吐物处置脚本
摘要 新冠肺炎患者产生的呕吐物或者是分泌物的话一定要及时进行消毒的处理。在清理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接触到污染物,可以佩戴上一次性医用口罩,和橡胶手套在进行处理,在清理完后,一定要及时的对双手进行消毒,在平时外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好个人的防护。
9.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个人应该如何消毒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个人应该如何消毒?如果外出取生活物资,要带好口罩,一定避免人员密集,避免近距离谈话和密切接触,因此取团购用品,最好有序组织分时间段领取。回家后,外面衣物和鞋子放在阳台上通风处吹晒一下;用流水彻底洗手,包括指间和手腕,要用洗手液或者香皂;最好把脸、脖子和头发也擦洗一下。保持良好的心态。
疫情期间家中一般用酒精和84消毒液来消毒。酒精属于易燃品,用时要小心,以免引发火灾。酒精可用于擦拭小面积物品消毒,可擦手消毒。84消毒液在稀释后用处较广,可用来给衣物,家俱,沙发等消毒,可用来拖地,用喷壶喷洒消毒。这样便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防疫的作用!没事的时候尽量少到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去,在家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遇到发烧咳嗽要及时就医。还可以用消毒液把家里的各个角落进行消毒,防患于未然。最主要的是出门要戴口罩,这是阻断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
10. 消毒供应中心蒸汽泄露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摘要 供应室进行压力蒸汽灭菌器故障应急预案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