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
一、狮子狮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狮的体型巨大,公狮身长可达180cm,母狮也有160cm。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我注意到有些人因为名字里都有个“狮”字,就把美洲狮和母狮搞混在一起。其实单从外观看就能有所区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比较尖。另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相差颇远。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生活在非洲大陆南北两端的雄狮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了。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 狮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生活在欧洲的狮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宛如抽风般猎杀殆尽(完全显示了人类类似‘穷鬼乍富'后的猥琐!),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那里的狮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在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生活在非洲的狮如今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陆上,在这里的广阔草原、开阔林地、半沙漠地区生活,并在肯尼亚海拔5,000米的高山中也有发现。狮的亚种较多,人类学界也对狮的亚种做出了不同分类,本站目前暂时以 Lioncrusher's Domain的十三种分类法为准注(1)。目前已有两个亚种被人类灭绝:狮通常捕食比较大的猎物,例如野牛、羚羊、斑马,甚至年幼的河马、大象、长颈鹿等等,当然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等也不会放过。有时它们还会仗着自己个头大,顺手抢其他肉食动物的战果,比如哪只在错误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的豹,甚至为此不惜杀死对方。另外,它们还会吃动物腐尸。
狮群中的母狮基本是稳定的,它们一般自出生起直到死亡都待在同一个狮群。当然狮群也会接纳新来的母狮。但公狮常常是轮换的,它们在一个狮群通常只待两年(然也有长达六年的记录),要么是被年轻力壮且更有魅力的男性赶走,要么是自己腻歪了,离家出走以寻找新恋情和家庭。还有,刚成年的青少年雄狮也会被狮群实施强制独立制——赶走(我突然想到,汗,不负责任的猜测哈,之所以会强制年轻雄狮独立,而不是母狮,恐怕有个原因是……因为母狮才是狮群中的捕食劳动力,没有哪个傻瓜把劳动力赶走,而过多的公狮留在狮群,除了消耗更多的食物外没别的用处,所以只好把游手好闲的年轻懒汉赶走了事……嗯,再有……每个公狮都是这么过来的,当媳妇熬成了婆……呃……:D),这么一来,草原上就会多了一堆无家可归的雄狮,这里有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有依然散发着魅力的壮年冒险家,还有被人打败赶走的老头子。这些流浪汉有时独自行动,黯然生存,有时干脆组成男性互助小组,在其中的成员征服了另一个狮群前,它们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哥们,在草原上四处游荡,追踪迁徙的猎物群。听说还有些雄狮本事和魅力大到能控制附近的其他狮群,能同时维持两个“家”。唉,这个,貌似,不怎么厚道呀……汗…… 狮群中的男性成员当然也不完全是白吃白住,它们除了承担一半繁衍后代的任务(哼!),还要和草原上游荡的流浪汉们做斗争,这不但关乎自己在狮群中的地位,包括交配权,还涉及它的后代的性命。因为胜利者常常杀死狮群中无力自卫的孩子,逼迫狮群中的母狮愿意和它婚配。狮群的领地范围大小不等,例如在卡拉哈里沙漠(看到这个名字有谁想起过什么么?电影《上帝也疯狂》呀!!)的狮群可能会搞到119-275平方公里的领地,而在内罗毕国家公园里生活的狮群,顶多能抢到31平方公里就不错了。最大的领地能超过400平方公里,边界用排泄物划分。有时相邻狮群间的领地有时会交叠,不过它们很少以暴力解决这种问题。真是讲理的好动物~。狮群中的母狮可能会在任何时候进入婚配状态,而且母狮们这点上总有同步性,这种奇特有趣的现象科学家们还没能透彻了解其背后的机制。不过这保证了狮群中的孩子们年龄基本相当,每个妈妈都能给不同的孩子哺乳,当有些妈妈出去捕猎,剩下的妈妈就会义不容辞地担当所有孩子的保姆。而且没生育的母狮也会负起照看狮群孩子的责任,为它们舔毛,并陪它们一起玩耍。:)狮最大的“天”敌当然还是武装到牙齿的现代人类(完全没有武器的人类恐怕连一只暴怒的家猫都无法战胜!)。而且他们的猎杀绝大多数和生存毫无关系,只是为了满足不正常的杀戮欲。正是在它的驱使下,非洲的两个亚种莫名灭绝,亚洲狮则几近灭亡。如今这种非正常行为终于少了很多。不过非洲狮如今还要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疾病的困扰。爆发在草原上的传染病能在很短时间内夺去数万头动物的性命,例如肺结核和猫爱滋(FIV)。印象里兽医界已经有了猫爱滋的疫苗,不过不知道是否都能适用,效果如何。亚洲狮也面临栖息地的问题。300多头亚洲狮一起挤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确实压力很大。据说人们有计划将一部分亚洲狮迁移到其他保护区,为的是一旦出现疾病爆发或其他灾难,还能有其他狮群幸存。不过在这个人口压力巨大的国家,实行如此计划确实也具有一定难度。根据现有状况,亚洲狮被列入CITES附录I,众非洲亚种则列入附录。 二、大象大象是生活在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有两种典型的象----非洲象和亚洲象。非洲象有着大大的、松软的耳朵,主要居住在非洲草原,而亚洲象的耳朵要小些,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和我国云南等地。大象的食量很大,一头成年大象一天大约需吃300千克的食物。它们主要以树叶、果实、树枝、竹子等为主食。 大象有着很大的力气,能轻而易举地推倒大树。因此,即使是最凶猛的狮子,有时也怕它三分。象的智慧很高,会使用人类听不懂的声音互相联络,现在已知的有5种。象的耳朵天气炎热时,象的两片大耳朵用来当作扇子来散热。生气时,大象也会张开耳朵愤怒地舞动。象牙象牙不但是摄取食物的工具,也是和敌人战斗时的武器。象鼻子 :象的嗅觉非常灵敏。鼻子没有骨骼,是由强壮的肌肉组成,非常有力。鼻子的前端很灵活,可以握住细小的东西。
象脚 :脚的前脚为4趾,后脚为3趾(亚洲象前脚为5趾,后脚为4趾。)跷脚时,脚后根就成了肉垫。 三、老虎世界上目前仅存有5个亚种,即:孟加拉虎、东南亚虎、苏门虎、华南虎、东北虎。在现存的5个亚种里,虽然我国占有3个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但总的数量在世界上排在末尾。
1、我国三种虎的产地、形态习性特点
东北虎是指所有产在我国、前苏联和朝鲜北部的虎。在我国分布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但生境范围已变得很小。在野外主要生活在森林、丛林和野草丛生的地方,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没有固定的巢穴。喜单独生活,而且每只虎都有一定的地盘范围。夜间活动,善于游泳,6~8km宽的河,很容易渡过。论个头,东北虎是最大而最漂亮的一个亚种,身长可达4m、重量达380kg。全身毛淡黄而长,斑纹较疏淡,胸腹部和四肢内侧是白色毛,尾巴粗壮点缀着黑色环纹。靠视觉和听觉捕猎,捕猎时潜伏等候或小心潜近猎物,然后突然猛捕先咬住猎物颈背要害部位,将其弄死拖到隐蔽处再吃。野外主要捕食野猪及食草类动物。冬季发情交配,孕期105~110天,每胎2~4仔,4~5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华南虎又叫中国虎是我国特产,这个亚种分布较广包括华南、华东、华中、西南,但野外很稀少。在野外生活于山林及灌木丛、野草稠密的地方。性孤而凶猛。生活习性和东北虎相似。在野外主要捕食野猪、黄猄、小鹿等。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年。华南虎的体形比东北虎小;毛较短;花纹密而颜色较深;尾部黑斑最多。属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已面临灭绝,也是世界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孟加拉虎又叫南亚虎,国外见于缅甸、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东部。这种虎生活在森林、山地和丘陵等生境中。夜行,主要以有蹄类为食,如野猪、鹿等,偶尔有攻击人和家畜的现象。没有固定繁殖季节,孕期100~106天,每胎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孟加拉虎体形小于东北虎,大于华南虎,毛短,黑条纹窄而密。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老虎被称为万兽之王,就是我们平常看见,老虎头上有横纹。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看老虎头上有三条横线,像个“王”字,为什么说它是万兽之王?一它的体型是比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动物为食的。它在这个食物链里面,它是处在一个顶级的阶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动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维持生态平衡里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属于万兽之王,老虎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讲的十二生肖里面老虎是排第几呀?是排第三,对吧!关于老虎的一些成语那就更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谈虎色变”,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都是我们老百姓在长期的跟老虎接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跟老虎的一些习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语,它能够充分体现老虎的一些生活习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刚才讲了豹属这一属的动物,大概是在五百万年左右以前出现的。它从哪个地方起源?是从亚洲起源的,然后从亚洲起源以后向外辐射。一般认为老虎是起源于亚洲的东部,尤其是我们国家,我们境内。在我们国家境内,它早于豹属的其他成员,如狮子或豹子,首先大约在两百万年左右以前分化出来。我们国家的华南虎是我们国家特有的,被认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个原始的类群。老虎现在分了有八个亚种,其中不幸的是有三个亚种绝灭了。我们下面就对每个亚种分布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孟加拉虎,这是它分布在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我们国家的西藏的东部,及云南的南部。它的体色变化比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类型。我们后面要讲的白虎,就是这个孟加拉虎的一个体型变化。它不是这个像我们人类看见的这个白化个体,它不是白化个体,而是它体色的一个变化。它的体长大致在2.9米左右,体重是220公斤。雌体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长,重140公斤。 四、鹤丹顶鹤(Grusejaponensis)隶属鹤科,是一种大型涉禽,体长达1.20米以上。全身几乎纯白,只有次级和三级飞羽为黑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丹顶之名即由此而来。丹顶鹤是候鸟,每年的春季在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等省的沼泽地带营巢繁殖,以水生植物根、茎和小鱼虾及软体动物为主;入秋后南迁至江苏一带越冬。
在人们的心目中,鹤一直是各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鹤科共有15种,我国产的有9种,几乎占世界鹤科的三分之二。在这9种鹤中,人们印象最深的要数丹顶鹤了。我国古时候对鹤的习性及关于鹤的种种传说,指的就是丹顶鹤,它是鹤科的杰出代表。
丹顶鹤的寿命可长达50-60年,所以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把它于“龟”一起,称之为长寿动物,是长寿的象征,因而在许多国画中,画家们总是把丹顶鹤与松画在一起,叫做《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
丹顶鹤体态秀逸,雍容华贵,性情幽娴,经常昂首阔步,显出一副既骄矜又潇洒的神气,又宛如潇洒出尘放浪形骸的人,所以它在我国历史上被视为“仙禽”。在许多神话传说或诗话中,仙人隐士常以鹤为伴,作为成仙道得的象征,所以丹顶鹤又称为“仙鹤”,即使在许多多动物学着作里仍给它注上“仙鹤”的名字。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国务院将黑龙江的扎龙和江苏盐城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
鹤主要是湿地鸟类,“进化链”与鹤形目相关。在这个族群中,有各种各样的秧鸡、黑水鸡、红骨顶鸡、泽鸡和白骨顶鸡等。秧鸡类相对比较体小,矮胖,喜欢躲躲闪闪、藏藏掖掖的。无论是从长相还是从举止上看,跟优雅大方的鹤确实很难相提并论。但是,种种细微的迹象表明,二者又的确属于同一种源。例如:在换羽时,它们都是“一次性”换完,而不是“陆陆续续”换掉的;还有,它们都选择平地筑巢孵卵。跟其他同类所不同的是,蓝鹤和它的近亲蓑羽鹤(Demoislle crane)已经从湿地“解放出来了”。对于它们,湿地仅是一处栖息地,至于觅食和筑巢孵卵这类事情,它们都会在旱地上完成。只不过蓝鹤选择筑巢的草地,往往与潮湿地带比较接近而已。大多数现存的鹤类,比如南非的灰冠鹤(Grey Crowned Crane)和垂肉鹤(Wattled Crane)也都会离开湿地到别处觅食,至少会偶尔如此。不过到了繁殖期,它们肯定还会回到湿地。
由于已经能够从很有局限性的湿地“解放”出来,所以在南部非洲的3个鹤种之中。蓝鹤成为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们具有雍容华贵的帝王气质吧,所以在与配偶的关系上,它们是十分忠诚的。这使得它们在悠久的民间传说中一直拥有良好的口碑。在鹤类社会,一旦双方确定了配偶关系,那么彼此肯定会“从一而终”,直至其中一方去世。最令人称奇的是,双方只要“结了婚 ”,肯定会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极少出现一方远离到对方视野以外的情况。甚至在非繁殖期,当“夫妻俩”要暂时回到群体中过集体生活时,它们仍会恩爱有加,如影随形,时刻保持着“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亲密状态。鹤群的另一个惹人喜爱的特征,是它们那引人入胜的舞姿。翩翩起舞是它们的一种习俗,舞者既可以是一对恩爱夫妻,也可以是鹤群中正含情脉脉企图寻找配偶的年轻的鹤。
有趣的生活习性
五、孔雀1.喜静、怕惊 。孔雀喜欢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各种噪音及其他动物�如狗等的干扰都会影响孔雀的生长发育,降低其产蛋量及受精率。
2.飞翔性。孔雀虽然体型很大,体重平均每只5千克左右,但其飞翔能力很强。
3.杂食性。孔雀杂食粗饲,禾本科和豆类的籽实、禽蛋、昆虫等都被广泛采食。所以,多种饲料的搭配能成为其很好的日粮。
4.喜栖性。孔雀不论白天或夜晚都喜欢在栖架上栖息。
5.喜阴怕雨。孔雀喜欢阴凉天气。天气炎热、气温高,孔雀很少活动。雨天运动场积水,并且卫生条件不好,孔雀发病率较高。 七、猴子猴是一个俗称。灵长目中很多动物我们都称之为猴。灵长目是哺乳纲的1目。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原猴亚目颜面似狐;无颊囊和臀胼胝;前肢短于后肢,拇指与大趾发达,能与其他指(趾)相对;尾不能卷曲或缺如。猿猴亚目颜面似人;大都具颊囊和臀胼胝;前肢大都长于后肢,大趾有的退化;尾长、有的能卷曲,有的无尾。按区域分布或鼻孔构造,猿猴亚目又分为阔鼻猴组,又称新大陆猴类;狭鼻猴组,又称旧大陆猴类。本目包括11科约51属18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温暖地带。大多栖息林区。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最小的是倭狨,体重只有70克。
灵长类的大多数头骨具大的颅腔,呈球状,这是由于颌部变短,脸部变扁所致;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某些低等种类在脑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中枢,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觉行动。某些狐猴有较长的鼻部。金丝猴属和豚尾叶猴属的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这些特殊的类型是因肌肉或软骨发育而形成的。脚的拇趾和它趾能对握,使得手和脚成为抓握器官。原猴类的5指只能同时屈伸,不能个别运用。掌面与□面裸出,有指、趾纹,纹路形态不一。具有非常软或宽的足垫,除黑猿外,皆为□行性。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长相差不大,唯长臂猿科和猩猩科的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猿类和人无尾,在有尾的种类中,其尾长差异很大,从只有一个突起到超过身体长。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称。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着。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而指猴的1对乳头在腹部。雄性的阴茎是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而眼镜猴、绒毛猴、人和某些种类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体被毛,有的柔软细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长,或在毛上具异色环节。有的头顶毛很长,形成丛状毛冠,或甚短,呈平顶,或秃顶无毛。有的在两颊或颌下具长毛,形如胡须。有的两肩、后背、臀部被以长毛。有的体毛非常艳丽。
绝大多数灵长类动物营不同形式的树栖或半树栖生活,只有环尾狐猴、狒狒和叟猴地栖或在多岩石地区生活。通常以小家族群活动,也结大群活动。多数能直立行走,但时间不长。多在白天活动,夜间活动的有指猴、一些大狐猴、夜猴等。大倭狐猴和倭狐猴在干热季节夏
眠数日至数周。
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猩猩的食量很大,几乎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用以觅食。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比较缓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体胸、腹部或骑在母背上,由母带着活动。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只有低等猴类,如狐猴、懒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节。
树□科的头骨特征与某些十分原始的原猴类颇相似,许多解剖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曾把它包括在灵长类内,但其外部形态和生态习性却与灵长类有很大差异,因此,现代分类学家已把它独立成树□目。
八、鹦鹉鹦鹉的种类很多啊,不知楼主指的是……举个例子:
牡丹鹦鹉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
牡丹鹦鹉也叫情侣鹦鹉、黑头鹦鹉、蜡嘴鹦鹉等。野生原始种计有9种,除一种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外,其余8种分布于非洲坦桑尼亚、鸟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地。
牡丹鹦鹉体长为16厘米左右,体重40~50克。嘴红色。虹膜黑褐色。头部颜色有红、灰、黑三种,眼周及蜡膜呈白色,颈部有赤黄色的环带,上胸橙红色,背部和翼绿色。翅覆羽及飞羽翠绿色,翼端黑色。尾短圆,呈绿色。脚为对趾型,灰色。雄鸟身体较雌鸟细长,雌鸟的体形比雄鸟大。雄鸟头小颈粗,前额较突出。雄鸟的骨盆较窄,雌鸟骨盆较宽。牡丹鹦鹉经过人工饲养,已经培育出100余个品种。
野生的牡丹鹦鹉栖息于热带丛林及草原中,常集群生活。鸣声嘈杂,双翼鼓动迅速。但飞翔距离不远。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嫩芽为食,尤喜食各种甜浆果。营巢于树洞、建筑物的裂缝或岩石的缝隙内。喜欢咬剥树皮、树叶,并将它撕碎后垫人巢内。每窝产卵4枚左右。双亲共同孵化18天左右出雏,两性共同哺育1个月后出巢。
牡丹鹦鹉的饲养可选用金属笼,大小如芙蓉笼。饲料主要是稻谷、粟子、碎玉米、黍和小米以及麻籽、葵花籽、花生米等。但油脂饲料不能喂得大多,否则会引起脱羽。青绿饲料是青菜、苹果等。青菜不能缺少,供应不足会产下不受精的卵,有时还会造成啄羽现象。冬季和繁殖季节可适当增加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提供足量的能量,但要防止得肥胖症。通常可把稗子、稻谷、粟按3:2:2的比例混合喂给,还应加喂麻籽、葵花籽、牡蛎粉、青菜和水果。做好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粪便,每周清洗笼子1~2次。笼底应铺细砂。饮水要清洁,经常供水浴。饲料要及时添加,供给的青菜、水果要新鲜,吃剩的青菜、水果要及时取出,同时要保证饲料不霉变。除了换羽期,牡丹鹦鹉可常年产卵。一般雌鸟一年可产卵3~5窝,每窝产6~8枚,孵化期在17~19天。在整个孵化过程中,雄鸟坚守在巢外看护并饲喂雌鸟,雌鸟只是在吃食。饮水和排粪时才出巢。雏鸟出壳后需经35~40天才离巢,离巢后仍需亲鸟饲喂2周后才能独立生活。可自制一个80厘米×60厘米×40厘米的鸟笼用于繁殖用。鸟笼需用12号的铅丝编制,网眼的直径不得超过2厘米,以防鸟钻出飞走。内放一个20厘米×16厘米×l6厘米大小的人工巢箱,箱的前面开一直径为6厘米的圆形出入口,口下设一木台,供鸟进出时蹬踏。巢箱木板要厚实些,底部留3~5个直径为0.5厘米的圆孔,以便于通气和排出多余的水。大笼成群饲养容易繁殖,高3米、长3米、宽2米的笼舍,可饲养20对。笼内多设栖木纵横交叉,供鸟攀爬栖息。用硬木制成,长20厘米、宽16厘米、高25厘米的人工巢箱,1/3处开6厘米直径的洞。洞口有小台板供进出,人工巢箱里面可分上下层,下层铺3毫米厚的干燥木屑。巢箱挂在高处,并供干草,由鸟自己衔入垫巢。也可用粗毛竹横挂,每节竹洞打一个洞供筑巢。总之,巢箱要多于饲养的对数。繁殖期间,尽量减少干扰,少惊动。饲料增加骨粉、钙粉、多种维生素和鸡蛋、苞米粉合成的粉料。雌雄鸟自由配对后,相亲相爱,互相理毛喂食,完成交配后产卵。雏鸟出巢后,双亲继续饲喂10余天即可分笼,让亲鸟继续繁殖第二窝。
九、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2.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它角似鹿、颈似骆驼、尾似驴、蹄似牛,毛淡褐色,但从整体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象,因此又称“四不象”。麋鹿性情温顺,以植物为食。 糜鹿岛面积约3平方公里。根据糜鹿的生活习性,按专家的指导,岛中央有一处约2000平方米的沼泽地,长年积水深度约0.5米,水边是茂密的芦苇。岛上还有各种小树及野草。岛的四周是人工围成的铁竹栅栏。如今世界珍稀动物糜鹿就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这座岛上。它们时而戏水;时而啃草;时而追逐、奔驰;时而并肩散步……但无论何时,它们总是相伴相依,群居不散。
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俗称四不像,因其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颈似驼非驼,角似鹿非鹿。原是我国特产的珍兽,起源于早更新世晚期,距今200多万年。其化石从我国东北辽宁省到长江以南,几乎整个中国的东部地区均有分布。由于人类的大量捕杀和气候的变化,使野生麋鹿种群在19世纪后半期绝灭。到清朝时仅在皇家猎苑北京郊区的南海子饲养着唯一的一群。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猎苑隔墙发现了麋鹿,贿赂守苑人,取得麋鹿皮及头骨,第二年麋鹿以大卫氏作为种的命名。其后,南海子麋鹿流入欧洲多家动物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加上水灾,使南海子的麋鹿全部毁灭。50年代从英国接回几头种兽,1985年再从英国乌邦寺接回20头,在它们祖先的故居北京南海子还家落户,重建种群。目前,我国另一个麋鹿饲养中心为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后野生种灭绝。19世纪末被盗运至国外,只有18只在英国乌邦寺繁衍成群,并于1956年首次返回故里。麋鹿(又名四不象)生活在沼泽、滩涂地带。群居、日行性。喜水、善游泳、跋涉。以野草、水生植物等为食。
雄性麋鹿长有角,长达80厘米,每两年更换一次。雄性肩高为1-3米,身长两米以上.体重为200公斤左右,尾巴较长。而雌性体重仅有100公斤,尾长约60厘米。
繁殖期6-8月,有求偶争斗,孕期约10个月,每产1仔,约3岁性成熟,寿命约20年。北京动物园1956年开始饲养展出,1975年繁殖成功。
麋鹿为中国1级保护动物,因麋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亦有人称其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非骆驼,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而得“四不像”之名。
位于江苏省中部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湿地7.8万公顷,其地貌由林地、芦荡、草滩、沼泽地、盐裸地组成,属于典型的黄海滩涂型湿地。这里孕育着种类繁多,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7月,UNDP/GEF《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在保护区正式启动,此项目通过开展能力建设、社区宣传、公众培训、设备援助等活动,大大提高了保护区管理水平。
⑵ 中国几种重要扁叶蜂是什么
中国为害林木的重要扁叶蜂有黄缘阿扁叶蜂、松阿扁叶蜂、落叶松腮扁叶蜂、云杉腮扁叶蜂和贺兰腮扁叶蜂。
①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 flavomarginata Maa):雌虫体长12~16毫米。头部色斑如图2a。触角24~34节;基部黄色,以后渐渐为暗褐色,至尖端则为黑褐色;柄节背面有一黑色纵纹。足黑色,各节各有一小部分呈黄褐色。淡膜叶褐黑色。翅如韧革,透明,淡褐色,具淡紫色虹彩,翅脉及翅痣黑褐色。雄虫体长10~12毫米。体色与雌虫稍异。分布中国福建、江西、湖南、广西。为害马尾松。一年或一年以上1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2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3月初为化蛹盛期。成虫2月中旬开始出现,2月底开始产卵。卵产于松针内侧,一般每针1粒,喜产于矮树上。3月初新代幼虫开始孵出,沿树枝或主梢作一丝巢,生活于其中。一般每巢只有1条幼虫,虫粪极少留于丝巢中。3龄以后为害更烈,新老针叶均取食。
图2 扁叶蜂雌虫头部色斑
a.黄缘阿扁叶蜂; b.松阿扁叶蜂; c.落叶松腮扁叶蜂; d.云杉腮扁叶蜂; e.贺兰腮扁叶蜂
②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雌虫体长13~15毫米。头部色斑如图2b。足(除基节外)和淡膜叶红黄色。触角35~38节;尖端烟黑色,柄节黑色,其余红黄色。雄虫体长10~11毫米。分布中国山东、山西。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室内越冬。翌年4月底、5月初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中开始羽化,5月底6月初为羽化盛期。卵产于针叶背面,先产于老叶上,以后产于当年生新叶上,极少产于3年生针叶上。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期15~17天,孵化盛期为6月中旬。初孵幼虫在针叶基部吐丝结网,身居其中,咬断针叶拖回网内取食。3龄后转移到当年生新梢基部,吐丝做致密虫巢定居。巢圆筒形,每巢居一虫。幼虫受惊,迅速退入巢内,并有吐丝下垂习性。
③落叶松腿扁叶蜂〔Cephalcialariciphila(Wachtl)〕:雌虫体长10~12毫米。头部色斑如图2c。触角柄节及梗节由背面而下大部分为黑色,鞭节暗褐色,端部十余节色较深,基部7~8节色较淡。淡膜叶褐黑色。雄虫体长8~9毫米,触角23~25节。分布中国山西。为害华北落叶松。在山西管涔山林区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或土壤与枯枝落叶间越冬。越冬幼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底为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为成虫出现盛期。卵产于叶簇外轮针叶端部背面,每一针叶上产卵1粒,每雌产卵30余粒。卵期约30天。幼虫孵出后,立即爬往叶簇基部吐丝作巢,次日取食。幼虫期21~28天。发生数量一般东南坡大于西北坡,树冠南侧大于北侧。
④云杉腮扁叶蜂(Cephalcia abietis Linnaeus):雌虫体长12~15毫米。头部色斑如图2d。前胸背板侧角后部及其侧下部、翅基片、前盾片后端三角形纹、中胸及后胸小盾片后大半部、前胸前侧片前端均为黄色。触角柄节两端、梗节、鞭节约2/3触角长,足胫节、跗节及腹部背片除第一节外,腹片后缘均为黄褐色。淡膜叶红黄色。触角前端、柄节、头胸部及腹部其余部分均为黑色。触角26~29节。雄虫体长11~12毫米。分布中国内蒙古。为害红皮云杉。一年或一年以上1代,以幼虫及前蛹在土内筑土室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卵多产于当年生针叶端部,排列成行。6月下旬卵开始孵化。幼虫吐丝结网取食,7月下旬开始坠落地面,入土越冬。
⑤贺兰腮扁叶蜂(Cephalcia alashanica Gussakovskij):雌虫体长12~14毫米。头部色斑如图2e。触角24~26节;端部烟灰褐色,柄节内侧近腹面黑褐色,其余暗黄褐色。淡膜叶深黑褐色。雄虫体长10~11毫米。分布中国内蒙古。为害红皮云杉。一年或一年以上1代,以幼虫及前蛹越冬。各虫态发生时期与云杉扁叶蜂大致相同。卵产于2~3年生的老叶上,从基部排列到端部,每叶1~3排。初孵幼虫群集针叶基部吐丝缀针叶结网,身居其中取食,残余针叶与粪便沾附网上,渐渐变成虫巢。3龄前取食老叶,以后取食嫩叶。各龄幼虫均边吐丝边向前蠕行。
防治方法
①营造混交林,对现有林加强经营管理,保持一定郁闭度,使害虫种群数量降低到最低水平;②1~4龄幼虫选用40%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1000~2000倍液、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杀;③蛹羽化盛期及幼虫1~2龄前,施放“741”插管烟剂;④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保护和招引益鸟,利用病原微生物等。
标准地
(standard plot)
(李留瑜)
林地上,为某种调查研究目的而测设的地块。调查研究目的包括:测量森林资源某种(些)特征的数量和质量;对森林资源的某种(些)特征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作出定性的推断或定量的估计等。标准地属代表性选样(或典型选样),要求:一块标准地应设置在同一立地类型和同一林分之中;具一定的形状和面积;用测量方法测设,并埋设明显而稳定的标志。
标准地种类
按使用期限的长短分固定标准地和临时标准地。①固定标准地:供长期、重复地调查研究使用,以研究森林的特征及其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在标准地边界线的角点上(或中心处)埋设永久性标桩。将其位置与现地及图面上对应的明显固定地物进行连测,并标注在航空象片或地形图上,以利复测时寻找。固定标准地内的林木,按规定依次编号,做调查记录,不允许砍伐和破坏。在边界的外侧设一定宽度的隔离带,防止界外的人为活动对固定标准地产生影响。②临时标准地:仅供当年调查研究使用。其标桩可就地取材。不设隔离带,可以在标准地内伐取标准术、计算木和解析木。此外,标准地按调查研究的目的还可分为林况调查标准地、目测调查练习标准地、测树制表标准地、林型更新调查标准地、抚育对照标准地、森林病虫害调查标准地和林副产品调查标准地等。
标准地面积和形状
标准地面积大小因目的和作用不同而异,以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满足调查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要求为原则。如测树制表标准地,应满足所含同林层优势树种的株数,其胸高直径与树高的结构呈正态分布。一般在近熟、成熟和过熟林分中,标准地内林木至少应有200株以上;中龄林分中应有250株以上;幼龄林分中应有300株以上。实际工作中,可采用5~8株林木的平均距离法或400平方米的小样方来推算标准地的面积。标准地面积确定后,依地形条件和林分状况确定其形状。一般多采用方形、圆形、带状等。
标准地设置和调查
按确定的面积和形状用罗盘仪和皮尺进行测设(方形样地的闭合差应小于总边长的1/200),并在各角点上埋设标桩。固定标准地应埋设水泥制标桩或针叶树材标桩(粗度不小于16厘米),临时标准地的标桩规格可略小。标桩上书写标准地编号、设置年份和单位。标准地调查的内容因调查目的不同而有差别。以调查研究林况和林分规律为目的的标准地,应进行每木检尺,求平均胸径;按径级分布测量25株以上的树高,求平均树高;实测3株以上中央木的年龄,求平均林龄。此外还应调查立地有关因子,如下木、地被物、土壤等。
标准地法
(method of sample plot)
(周昌祥)
由调查人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实测并推算全林的方法。属于典型选样。用标准地调查数据推算全林,其精度取决于标准地对该林分的代表性。在设置这种标准地时,应对林地作比较全面的了解,目测各项主要调查因子,从而形成林分平均标志的轮廓,根据这个轮廓选择适当的地段作为标准地。有时则需要设置若干块标准地取其平均值再推算全林分,或者采用带状标准地实测法,使带状标准地通过林分不同地段而具代表性。标准地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测定边界和通过每木检尺及选测树高求算出各项平均因子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见标准地)。为了对采伐利用资源作出材种出材量评价或为编制数表而设置的标准地,则需要选伐标准木或计算木(系统抽取的样木),造材量测后,求算出材种出材量。有时把标准地全部林木伐倒量测,取得各项调查因子的精确数据,推算全林,这种标准地称为皆伐标准地。皆伐标准地除因特殊需要外,一般很少采用。
标准木
(standard trees)
(刘元本)
在林分或森林调查中,按平均标志或代表性典型取样选测的林木。常用来推算全林蓄积量、生长量或其他指标。
标准木选定
通过标准地每木调查计算,得到标准地或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平均形数等平均标志值,然后选取符合此计算值的标准木。工作中,完全符合计算值的树木是没有的,只能选取与计算值接近的树木。在进行生物量、生长量、树木结实量以及树木病虫害等调查时,根据不同要求选取标准木。
标准木种类
根据标准木所代表的范围和选取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平均标准木、分级标准木和径阶等比标准木三种。①平均标准木:胸径、树高和形数等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和平均形数的标准木。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所选测的平均标准木,胸径与林分平均胸径相差不超过半个径阶,树高与林分平均高相差不超过±5%,干形中等。为了减少选择平均标准木推算全林蓄积量的误差,一般宜选2~3株。标准地蓄积量用标准地林木断面积乘以标准木与其断面积的比值求得。②分级标准木:把标准地里树木由小到大分成株数相等或断面积相等的3~5级,然后分级求算出各级的平均标准木。各级平均标准木也应选测2~3株。根据各级标准木分别求算出各级树木的蓄积,合计后得出标准地蓄积。③径阶等比标准木:按预定选取标准木的株数百分比(一般为10%),在各径阶中选取的标准木。各径阶选取多少与该径阶的每木检尺株数成正比,故称径阶等比标准木。由于两极径阶树木株数较少,可合并到相邻径阶,再按比例求算合并径阶的标准木株数。分径阶求算蓄积之后,再合计求算出标准地蓄积量。
标准木的应用
利用平均标准木可以推算标准地或林分的总蓄积量,但不能得出大小树木各占多少蓄积的数据。根据分级标准木所推算的蓄积量,不仅能得出蓄积总数,而且可以得到各级树木所占比重。用这种方法推算全林结果较精确,但操作繁琐。径阶等比标准木的选取方法工作量较大,但根据这类标准木可以得出大小不同径阶的蓄积量,并能获得全林分材种分布的数据。
标准木法
(method of mean sample trees)
在标准地或林分调查中,用标准木实测材积推算全部林木蓄积量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平均标准木法和分级标准木法两类。
平均标准木法
又称单级法,德国胡伯尔(F.X.Huber)1825年提出。其工作步骤为:①对全林分进行每木检尺,并计算出平均直径。②测定树高绘制树高曲线,查出平均直径所对应的树高值即林分平均高。③寻找1~3株与平均直径和平均树高接近(一般要求相差不超过5%)、干形中等的树木作为平均标准木,伐倒区分实测树干材积。④按下式求算全林蓄积:
式中 n标准木株数;Vi、gi分别为第i株标准木的材积和胸高断面积;G、M分别为林分或标准地上全部林木的胸高断面积积蓄积。此法中选好平均标准木至关重要,用其推算蓄积的误差一般在±5%之间。
分级标准木法
为提高蓄积测算精度,先将全部林木分为若干径级组,在各组中按平均标准木法测算蓄积,后汇总得全林蓄积量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①等株径级组标准木法:依径阶顺序将林木分为株数基本相等的3~5个径级进行测算。该法1881年由乌里希(V.Urich)提出。②等断面积分级标准木法:依径阶顺序将林木分为断面积大体相等的3~5个径级进行测算。该法1868年由哈特格(R.Hartig)提出。③径阶等比标准木法:先确定选取标准木株数占总株数的百分数,再根据此比例分配每个径阶应选的标准木,然后在每个径阶选出标准木进行测算。该法1860年由德拉顿(A.Draudt)提出。此外,也可以通过绘制材积直线或按数理统计方法求解Vi=agi+b直线方程(式中a、b为参数),以确定各径阶的平均单株材积,再根据各径阶株数求算出林分蓄积量。这种求算方法,可基本消除标准木干形偏差对材积的影响,因而能提高蓄积量测算精度。
(周昌祥)
表现型测定
(phenotype test)
对林木性状表现进行遗传测定的技术和方法。又称遗传测定。林木的表现型即林木表现出来的性状,它是林木本身遗传组成(即基因型)与生长地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按表现型选择出来的林木,必须通过遗传上的测定,才能判断其性状可以真实遗传的程度,从而对选育材料作出评价。表现型测定是林木选种和育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表现型测定方法可分为两类:①间接测定:根据相关性状进行的测定,如根据萜烯类组成和含量筛选树木抗病虫害个体;②直接测定:以性状本身的表现作为衡量标准,如根据树高和直径评定材积生长。当所需性状难于直接鉴别或间接指标易于分析时,可采用间接测定。由于选择性状与所需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通常小于1,所以间接测定的效果往往低于直接测定,同时,间接测定的结果最终仍将以直接测定来验证。因此,直接测定是当前林木育种中的主要遗传测定方法。直接测定又包括子代测定和无性系测定。凡按表现型选择出来的个体,通过种子育成的苗木,或用无性方法繁殖成无性系,按试验设计进行的田间对比试验,分别称为子代测定和无性系测定。
田间对比试验的测定内容因育种目标而异,一般包括:①生长量:包括树高、直径、材积连年生长量和总生长量,以及生长过程中各时期的特点;②形质指标:包括通直度、圆满度、分杈情况、侧枝粗细度、开张度、冠形、冠幅、枝叶密度和木材材质等;③抗性特点:包括抗病、抗虫、抗旱、抗风、抗寒、抗大气污染及耐盐碱能力等。经济树种的主要测定内容,是特定产品的产量、质量、早熟性及抗性等。测定期限,用材树种为1/3~1/2轮伐期,经济树种到盛果期。经测定合格的家系或无性系,通过相应的良种繁育途径,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张廷桢)
濒危动物
(endangered wildlife)
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范围已缩减到难于维持生存而濒临绝灭或有绝灭危险的野生动物。濒危动物一般具有种群过小、密度过低、分布区小或零散分隔,或在繁殖、遗传上有某种障碍和缺陷等特征。
简况
在生物界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物种的形成、发展直至绝灭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人类的活动加剧了物种的绝灭。例如,在更新世早期平均83.3年绝灭一种鸟类,而现在平均3.6年绝灭一种;近两千年来全世界约绝灭的1000种野生动物中,16世纪以后绝灭的就有250种。目前,全世界濒于绝灭的野生脊椎动物达1000余种,其中鸟类400种、兽类305种、两栖爬行类138种、鱼类193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限制贸易、予以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000多种,其中中国有分布的占1/7。
造成某些动物濒危的原因
①生境的破坏:森林的采伐、草原的开垦和湿地的排干,以及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这是造成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的主要原因。②过度捕猎:不加控制的开发利用可以在几十年内使个体数众多的物种趋向绝灭。③引入外来种的竞争:具有相同需要的两种生物,不能永久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其中一方最终要消失。这种情形多见于岛屿。④协同进化种或共生种的绝灭:一个物种的绝灭往往引起对它有依存关系的其他物种绝灭。此外,还有一些原因如疾病和自然灾害(火山爆发、飓风或干旱等),也能使动物绝灭或处于濒危状态,但与上述原因比较起来,影响范围较小,时间也较短暂,因而是比较次要的。
保护和拯救濒危动物的措施
野生动物一旦绝灭就不会再生,对人类无疑是一大损失,因而保护和拯救濒危动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主要措施有:①查明动物的处境,如处于濒危状态,应受到法律保护,并且广泛宣传,争取群众的支持。②在濒危动物的栖息繁殖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排除造成动物处于濒危状态的各种原因,改良生境或恢复动物所要求的生境。③如果动物种群过小,分布区过于狭小,造成绝灭概率过大时,可考虑人工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再引入野外。④加强对濒危动物的科学研究。由于濒危动物稀少珍贵,可先用近缘种作为替身进行研究,待掌握了可靠方法之后再施用于濒危动物。⑤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目前,中国已为大熊猫、羚牛、金丝猴、东北虎、朱鹮、丹顶鹤等濒危动物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正在进行将人工繁殖的麋鹿和野马再引入自然生境的实验,并建立了扬子鳄繁殖中心,正在筹建东北虎、华南虎等繁殖中心;在林业部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并成立了群众性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和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会;与日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组织合作开展了大熊猫、雪豹等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
秉丘特,G.(Giffond Pinchot,1865~1946)
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辛斯堡。188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随后到欧洲学习森林经营。1892年回到美国,在北卡罗莱纳州的毕尔脱墨尔建立了美国第一片科学经营的森林。1898年任美国农业部林业司长,1908~1910年任美国第一任林业总局长。在他领导下,于1900年成立了美国林业工作者学会;制订了纳郝逊公园和维脱纳保护区的经营方案。他强调林业总局的任务在于总揽全国性的林业工作,而经营森林应权力下放,由各地区从实际出发,确定具体任务。此后,还担任过宾夕法尼亚州的林务官及州长等职。自1903年起在耶鲁大学兼任林学教授,后改为专任,直到1936年。1901~1925年还担任过国家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中伦)
病原物的异养性
(heterotrophy of pathogens)
一切生物在营养方式上可划分为自养与异养两个类型。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和少数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它们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自身需要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动物、病毒、类菌原体、真菌、放线菌和绝大多数细菌都属于异养生物,它们必须从异体生物上获得现成的有机化合物作为生活的原料。能引致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在异养生物中,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营养方式。从有机体的活组织或活细胞中吸取养分称为寄生,从死的有机体或其他无生命的物质上吸取养分则称为腐生。按照上述定义,为害活立木心材的立木腐朽菌就不能算是寄生菌,而是腐生物了,但是这种真菌对整株树木来说是一种病原物,有人认为也应该是一种寄生物。因此寄生物的含义扩大一些来说,是一种从另一种生物获得营养物质的生物。在异养生物中,绝大多数是营腐生生活的腐生物,寄生物只占少数。
在自然界,除典型的寄生物和腐生物外,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中间类型。根据寄生性的强弱,可把异养生物大致划分为四个类型:
专性寄生物
又称严格寄生物、纯寄生物。是异养生物中寄生性最强的一类,它们只能从有机体的活组织或活细胞中吸取营养物质,而不能在无生命的物体(包括死的有机体)上生长发育。寄生物是单方面从寄主吸取营养物质,对寄主无益而有害。病毒和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专性寄生物,锈菌和白粉菌也可以归入这一类。专性寄生菌的菌丝体常有特殊的吸收结构,叫做吸胞,这种吸胞能伸入寄主的细胞中吸取营养物质。一个专性寄生物不能离开活寄主而存活,它们所要求的营养物质显然是比较复杂的。其中包括寄主植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某些特殊的中间产物,所以现在还没有办法使它们在人工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发育。
强寄生物
又称兼性腐生物。通常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营腐生生活。例如外担子菌,在自然条件下,它们只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但在人工培养基上也能勉强生存。有许多叶斑病菌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它们在活寄主组织内有很强的寄生能力,但当病组织死亡以后,还能以腐生的方式维持一段生活。
弱寄生物
又称兼性寄生物。以营腐生生活为主,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在特定条件下,也能侵害活的植物。引起树木枝干皮腐的黑腐皮壳菌属和薄盘菌属真菌,以及引起苗木猝倒病的丝核菌和多种镰孢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专性腐生物
又称严格腐生物、纯腐生物。不能侵害活的有机体,只能在死的有机体上腐生,从中摄取营养物质。多数土壤细菌,林地上的蘑菇、马勃、地星、鬼笔,以及枯立木和木材上的腐朽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寄生物与寄主植物的关系是一种寄生关系。寄生物有时是病原物,有时不是病原物。寄生性是指寄生物自活有机体获得营养物的能力,而致病性则是指寄生物为害寄主的能力。寄生性和致病性有密切关系,但却不能混为一谈。
(梁子超)
病原物寄生专化性
(parasitic specificity of pathogens)
(梁子超)
病原物对寄主的严格选择性。每一种病原物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有些病原物在多种植物上寄生,有些病原物只能寄生在亲缘关系相近的几种植物上,甚至只能寄生在一种植物上。例如:引致林木根朽病的蜜环菌可侵染276个属的677种针、阔叶树;南方松梭形锈菌须要转主植物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可侵染26种松树、20种栎树;柚木锈病只能侵染柚木。
植物病原物的种是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和品系(类似个体群)所组成。病原物形态上一致的种群,可根据其对寄主植物选择性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专化型,例如:槲寄生包括几个寄主范围不同的专化型;阔叶树槲寄生可寄生在多种阔叶树上;冷杉槲寄生主要寄生在冷杉上;松槲寄生主要寄生在松属植物上。松栎锈菌和尖孢镰孢霉分别可划分为4个和66个专化型。植物病原物的专化型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在一个专化型内存在不同的群体,它们对寄主植物的不同的栽培品系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见病原物的异养性),这些种群称为生理小种。农作物的栽培品种比较清楚,所以有些农作物病原物的生理小种研究得比较清楚。林木常是一个种群复合体,很少划分品种,因此也很少进行病原物生理小种的研究。植物病原物的生理小种可再划分不同的生物型。病原物的生物型在遗传上是纯系的,但在生理上存在差异。用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培养法可获病原物的生物型。通常从一个孢子堆分离出来的病原菌,常包括几个生物型,但在凑巧的情况下是一个生物型。
因此,寄主植物的种,包括感病或抗病性不同的群体,植物病原物的种,也包括致病性不同的群体,病原物和寄主植物之间的专门相互关系,就表现出病原物的专化性。
⑶ 如何区别海参的野生和圈养
野生海参与圈养海参的区别有哪些?野生海参与圈养海参的区别非常明显:
底足:野生海刺参一般生长在水深20米左右的海域,通过底足行动来寻找食物,所以底足长得短而粗壮;而圈养的海参因为长期使用养殖人员投放的饵料不需要移动,且生活在浅水区域,底足的行动作用下降,吸附力差,变得细长。
沙嘴:野生海参的沙嘴大而坚硬。
肉质:野生海参因为生长水域深(15到20米),水温低,日照少,生长慢,肉质厚实有弹性,筋宽厚饱满,沉积的营养物质丰富;而圈养的海参生长的快,肉质松软不紧实(这一点很像三个月出栏的生猪)。
形态:野生海参是纺锤形的,两头尖中间粗,短粗胖,看起来很结实;而圈养的海参长得细长,缺乏韧劲。 背刺:野生海参需要觅食,活动较多,背部和两侧的刺都是很粗壮,而且粗细不一;而圈养海参人工喂养,活动较少,背部和两侧的刺长短基本一致,而且刺长的细长显得没有力量的感觉。
生长年限:野生海刺参一般生长4到5年以上才达到捕捞标准,时间越久营养沉积越多,滋补价值越大;而圈养海参为了快速达到上市销售的目的,迅速对海参进行催肥,在短短一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捕捞销售了,健康滋补作用不言而喻。所以要选就选鸿参源纯正的野生海参,健康、绿色看的见。
海参作为一种海洋珍品,始终以昂贵的价格出现在我们面前,不过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造假技术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海参的特殊性,造假也是层出不穷的,小编就教过假海参,制作出来和真海参没有区别的,不过海参可以从一些特殊的地方来鉴定真伪。
⑷ 前端准应届生需要达到什么水平
大多数野生程序员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依靠技术解决温饱,通俗来讲就是技术折现的问题。
如果是单纯出于兴趣,或者只是为了突击某一阶段或者某一项目技术壁垒,不跟就业挂钩的自学倒也是无关痛痒。但是当上岗成为自学的终极目标和结果时,一切都就另当别论了。
前端自学者存在的学习误区:
· 奉为经典的东西可能已经过时,或者已经有了更好的替代者,而你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消息滞后,导致学习的内容也相对滞后。
· 学习方法盲目。看书看不懂就找视频类教程学习,觉得教程跟自己的口味不符就另寻他法,因为自己缺少对资源的辨识能力,总是在没有清晰规划学习线路的情况就盲目学习,导致无效学习时间过长而收获寥寥。
· 对技术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次,而缺乏真实企业项目的历练,如果没有相关实习或工作经历,对前端岗位具体的责任划分和工作流程了解不充分。
所以,自学前端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去工作?我结合了知识点和现在前端主流岗位需求,列举了一些,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 PC端网站布局:HTML基础,CSS基础,CSS核心属性,CSS样式层叠,继承,盒模型,容器,溢出及元素类型,浏览器兼容与宽高自适度,定位,锚点与透明,图片整合,表格,CSS属性与滤镜等。
. HTML5+CSS3基础:HTML5新增的元素与属性,表单域增强元素,CSS3选择器,文字字体相关样式,CSS3位移与变形处理,CSS3 2D转换与过渡动画,CSS3 3D转换与关键帧动画,弹性盒模型,媒体查询,响应式设计等。
. WebApp页面布局:移动端页面设计规范,移动端切图,文字流式/控件弹性/图片等比例/特殊设计的100%布局,等比缩放布局,viewport/meta,rem/vw的使用,flexbox详解,移动web特别样式处理等。
. 原生JavaScript交互功能开发:基本语法,循环语句,函数与数组,String与Date,BOM与DOM,事件,拖拽效果,cookie存储,正则表达式,Ajax,面向对象基础,运动与游戏开发等。
. 面向对象进阶与ES5/ES6应用:Promise/A+,设计模式(观察者模式等),原型链,构造函数,执行上下文栈与执行上下文,变量对象与活动对象,作用域链,闭包,this,ES5,ES6等。
. JavaScript工具库自主研发:DOM库,事件库,AJAX库,原型和继承库,MVVM核心库,基于SPA的路由库等。
. jQuery经典交互特效:时间轴特效,tab页面切换效果,网页定位导航特效,滑动门特效,焦点图轮播特效,导航条菜单效果,瀑布流特效,弹出层效果,倒计时效果等。
. PHP+MySQL后端基础:PHP,MySQL,HTTP(s)协议详解,Ajax进阶、跨域与Defered,Apache与Nginx 环境搭建与配置,接口的定义,Mock数据,Restful,前后端联调,前端安全(XSS,CSRF,JSON注入)等。
. 前端工程化与模块化应用:Gulp,Webpack,NPM,Git/SVN,CommonJS,AMD,CMD,ES6模块化等。
. PC端全栈开发:大首页、列表页与详情页展示与交互特效、搜索、登录与注册、购物车、jQueryUI 与 jQuery EasyUI、Bootstrap(ACE)、Highcharts/Echarts、ArtTemplate、Velocity、Smarty、云平台系统前端等。
. 应用Vue.js开发WebApp:Vue.js基础,模块化,单文件组件,路由,与服务器通信,状态管理,单元测试与生产发布,服务端渲染SSR与Nuxt.js,基于Vue.js企业级项目开发等。
. 应用React.js开发WebApp:ReactJS基础,JSX语法,组件,flux+Rex,React,Router路由,动画效果,基于React 企业级项目研发等。
. 应用Angular开发WebApp:TypeScript 基础与进阶,开发环境配置,Hello World,架构、模块与组件,模板,元数据、数据绑定与数据显示,表单,服务与指令,依赖注入,路由,Ionic 3 MUI框架等。
. 微信公众号开发:初识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基本功能,使用网络BAE实现代码的快速上线,使用Git完成线上代码部署,公众号开发权限及功能接入,微信JSSDK接口API,微信场景项目开发与接入等。
. 微信小程序开发:微信小程序初探,小程序入门必学,小程序组件体验,小程序大功能,项目实战等。
. React Native:React Native 初探,React Native 项目导航,React Native 项目文本框,React Native 项目滚动分页,React Native 项目第三方登录,React Native其他组件等。
. 各类混合应用开发:自主原生Navtive Hybrid,第三方Hybrid框架Cordova/Phone gap,第三方Hybrid框架等。
哦,对了还有加分项,大数据可视化!
建议大家从一些知识细节入手,数据可视化入门,数据可视化基础,零编程工具使用:ChartBlocks、Infogram、plotly、Raw、Tableau,D3.js详解,D3.js 入门,D3.js 高级应用,D3.js 应用工具:NVD3、n3,charts,Highcharts,FusionCharts,Polymaps等。
欢迎加入我的前端qq交流群,里面也是一群学前端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一起学习,互相监督,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一起进行项目实践。期待你的加入。
⑸ 野生鳖是什么颜色的
野生鳖的背部一般有黑色的花斑(温室甲鱼背部整个都黑),背面尾部的裙边的皱纹细而清晰,假的粗而模糊,并且河里的野生甲鱼背部颜色稍微偏黄色,而湖水里面由于水不怎么流动,淤泥多些,所以颜色就偏黑色。
野生鳖的底板颜色和小孩脸部的皮肤一样,白里透红,血管清晰,脉络分明;而假的底板就有些苍白.血管和脉络没野生甲鱼那样清晰。
野生鳖的爪子很尖(这是最基本的特征),爪根部黑偏灰色,爪尖部偏黄色(或者偏黑色),养殖的爪子是钝的,因为它周围的水泥墙把它磨钝了。
鳖的生活习性
鳖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喜晒太阳或乘凉风。
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为冬眠期,潜于水底泥沙中。在中国河北白洋淀,鳖于10月下旬水温为6-8℃时开始冬眠,单独或群集一处,入泥7.5厘米左右,多在滋生马来眼子菜、蓖齿眼子菜及红心菜的地方。四月间水温达13-15℃时,解除冬眠。
在27-28℃的气温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气温在18℃时,就少进食,或基本停食。气温低于15℃时,鳖就完全停止进食,钻入泥中冬眠。夏季当气温超过33℃时,鳖也出现少食或停食的现象,这时鳖昼夜栖于岸上,很少到水中活动。在河南,鳖每年11月进入冬眠,第二年四月开始活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鳖 (龟鳖目鳖科动物)
⑹ 野生蚂蝗多少钱一斤
蚂蝗又叫水蛭,如果是宽体金线蛭的话,活的80左右一斤,清水吊干的价格目前在900左右,矾水要稍微便宜些,600左右,有好多品种,地方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6)野生前端扩展阅读
如何鉴别水蛭
1、长条水蛭:身体狭窄扁长,有一些在加工时会被拉成线条状,体长约在5-12cm,宽在1-5_左右,它们的身体两端比较细,两端都有吸盘,后吸盘比前吸盘要更明显圆大,有一些身体上的体节明显,也有些不明显,身体表面不平整,背部和腹部都是黑棕色,经过加工之后它们的身体两端都会有小孔,无法辨别吸盘,商品质地较脆,折断后的那面不平整,没有光泽,有点土腥味。
2、宽水蛭:身体呈扁平纺锤形,体长约在5-9cm,体宽0.8-2cm,背部稍有隆起,腹部很平坦,它们制成的药材背部和腹部呈攀状贴在一起,身体前端有点尖,后端比较钝圆,身体由很多的环节组成,后吸盘比前吸盘要明显。
3、水蛭:身体为扁长的圆形,体长在2-5cm左右,体宽2-3_左右,它们的身体为黑棕色,有很多的环节,腹部有点高,身体多为弯曲扭转状,它们制成商品后一般用线穿起来,大部分密集成团,折断面不平整,没有光泽。
水蛭的产地
水蛭主要产于山东的微山湖、东平湖和南阳湖等处,其中微山湖的产量是最大的,产出的水蛭除了供给本省,还外销东北、河北、山西、江苏苏州市郊及吴县等地。除了山东,我国的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黑龙江、辽宁等地也养殖生产水蛭,但这些地区所产出的水蛭都是只供本省,不往外销。
⑺ 自学前端需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去工作
原来问及前端工程师的基础技能素养,可能html、css、JavaScript就搞定了。但是时代在变,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能力要求也在发生变化,就web前端本身来说,每年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趋势的涌现。
要知道前端=切图这个职业设定早就成为过去式了,这种狭隘的职业定位是在其技术匮乏时代的产物,现在web前端工程师基本都是使用html5组织页面,使用css3绘图,很多元素已经不需要再使用图片还原设计,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而且web前端的工程师的技能要求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前端这个层面,像后端基础、大数据可视化、用户心理等都要有所涉及和了解。
应用Angular开发WebApp:TypeScript 基础与进阶,开发环境配置,Hello World,架构、模块与组件,模板,元数据、数据绑定与数据显示,表单,服务与指令,依赖注入,路由,Ionic 3 MUI框架等。
微信公众号开发:初识微信公众号,订阅号的基本功能,使用网络BAE实现代码的快速上线,使用Git完成线上代码部署,公众号开发权限及功能接入,微信JSSDK接口API,微信场景项目开发与接入等。
微信小程序开发:微信小程序初探,小程序入门必学,小程序组件体验,小程序大功能,项目实战等。
React Native:React Native 初探,React Native 项目导航,React Native 项目文本框,React Native 项目滚动分页,React Native 项目第三方登录,React Native其他组件等。
各类混合应用开发:自主原生Navtive Hybrid,第三方Hybrid框架Cordova/Phone gap,第三方Hybrid框架等。
⑻ 请问这个是什么植物,山上野生的,木本,前端有缠绕特性,应该是爬藤的
杠柳(Periploca sepiumBge)又叫羊奶子、北五加皮、羊角桃、羊桃等,属萝摩科杠柳属缠绕灌木。其特性为喜光、耐旱、耐寒、耐盐碱。根系分布较深,常丛生。初期生长径直立,后渐匍匐或缠绕。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及河南、四川、江苏等省区。根蘖性强,常单株栽后不久即丛生成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优良的固沙、水土保持树种。
⑼ 野生翘嘴鱼有培养出来的翘嘴鱼长得快吗
其实野生的还没有人工培育出来的长得更快,因为人工培育的喂的一些营养的饲料要长得更快一些,而且甚至他们要自己去补食。
鱼类(学名:Piscium),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的统称,
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1]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
16张
鱼
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
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
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
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
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
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
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图14)。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不确定。
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
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
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
⑽ 野生斑鸠属于保护动物吗
斑鸠属于保护动物,体长约30cm,叫声深沉并连续重复数次,重音在第一音节。体小,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颈部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
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脚为红色。
巢筑在树上,一般距地面高3~7m,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巢形为平盘状,外径约30×40cm,内径约8.0×8.5cm。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24mm。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
(10)野生前端扩展阅读:
分类
1、火斑鸠,别名红鸠、红迦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至东南亚及菲律宾。在中国为华南、华东等开阔林地和较平坦的沿海林地与次生植被条件下的留鸟,足迹遍至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部到华北、华东及汉南的大多数地区。
2、山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
3珠颈斑鸠别称“中斑”、“珠颈斑”,属于鸽形目、鸠鸽科,是人们所熟悉的中等体型(30cm)的粉褐色斑鸠,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经小巽他群岛引种其他各地远及澳大利亚,中国东部及台湾省及沿海各省常见留鸟和笼养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