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只恐龙是怎么出来的
恐龙是由某种生物进化而来的,当它具有恐龙的某种特征后就成了恐龙。
恐龙及现生爬行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样的小型动物,名叫“杨氏鳄”,约30厘米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靠捕捉虫子为生,它们的后代明显分出两支,一支是继续吃虫子的真正的蜥蜴,另一支是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
(1)恐龙王前端扩展阅读:
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乍得·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B. 各种恐龙资料(体重、食性、其他)
剑龙(Stegosaurus)
剑龙为一种巨大的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四只脚的食草动物。它们被认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龙的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可达 12 公尺长和 7 公尺高,可重达 4 公吨。
剑龙,也叫骨板龙,是一类体型较大的恐龙,它们的背上长着许多骨板,尾端具有长刺,样子怪诞不经。如果我们不是从地层中发现了它们的骨骼化石,谁都不会相信在地球上曾经生活过这样奇特的动物。
翼龙(Pterosaur)
翼龙骨架原意为“会飞的爬虫类”。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
霸王龙
体长Length:6.1公尺
体高Heigh: 15.5公尺
推测体重Mass:4130公斤~8520公斤
发现者Discoverer:布朗(1905发现)
命名者First described:享利.奥斯本
1905年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享利.奥斯本(Henry Osborn)命名,暴龙于晚白垩世称霸一时,被誉为"残暴的蜥蜴的暴王".
C. 大型爬行动物——恐龙
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个纲,绝大部分为陆生,少数生活于水中,但均用肺呼吸,有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最早出现于石炭纪,盛于中生代,现代只有残存的类别如龟、鳖、鳄类等。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意为“恐怖的蜥蜴”,是蜥臀目和鸟臀目化石的泛称,化石记录出现于晚三叠世,绝灭于晚白垩世,是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脊椎动物,主宰地球1亿6千多万年。
根据生活习性又可将恐龙分为肉食类和植食类。有的恐龙个体特别巨大,最大长可达数十米,体重可达吨级。
图3.126 恐龙骨架的结构图
图3.127 恐龙、翼龙及鸟类的关系图
恐龙的骨骼块数极多,不同部位的骨骼其形态结构不同,不同种类的恐龙相同部位的骨骼也不一样,这就是根据零星的骨骼化石可以装架和鉴定恐龙种属的原因。
这里要提及的是翼龙虽然也叫“龙”,但它们并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伙伴,是爬行动物的演化支。翼龙类是第一群飞上天空的脊椎动物。翼龙和恐龙的生活时间几乎一样,也和恐龙一起,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消失。翼龙的特征是前肢第四指骨特别加长,支撑由身体侧面延展的皮膜,变成翅膀,适于空中飞行。
恐龙是卵生动物。目前对恐龙蛋的分类尚不完全统一。赵资奎等将莱阳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分为长形蛋、圆形蛋、椭圆形蛋和网形蛋4个蛋科、5个蛋属、11个蛋种。分别如下
图3.128 翼龙复原图
长形蛋科Elangatoolithidae
长形蛋属Elongatoolithus
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
安氏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andrewsi;
圆形蛋科Spheroolithidae
圆形蛋属Spheroolithus
将军顶圆形蛋Spheroolithus chiangchiungtingensis
厚皮圆形蛋?S.megadermus
副圆形蛋属Paraspheroolithus
二连副圆形蛋Paraspheroolithus irensis;
椭圆形蛋科Ovaloolithidae
椭圆形蛋属Ovalooltihus
金刚口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chinkangkotlensis;
单纹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monostriatus;
三条纹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tristriatus;
混杂纹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mixtriatus;
薄皮椭圆形蛋Ovalooltihus laminadermus;
网形蛋科Dictyoolithidae
网形蛋属Dictyoolithus
蒋氏网形蛋Dictyoolithus jiangi。
恐龙足迹的分类方案较多,但目前主要采用Richard Swann Lull的足迹科、足迹属、足迹的分类方法。同时将足迹科归入到自然分类系统中的目和纲之中。
我国科学家正式命名的中国恐龙足迹化石已超过28个属,35个种。山东恐龙足迹化石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达10000枚之多,主要分布在诸城、临沭、莒南、莱阳、新泰等地。目前已经正式命名的有5种,分别为:杨氏拟跷脚龙足迹、山东驰龙足迹、东方强壮百合足迹、刘氏莱阳足迹、甑朔南小龙足迹。
山东是产恐龙化石的大省,主要产于白垩纪地层中,莱阳群、大盛群和王氏群地层中均有发现,既有骨骼化石,又有恐龙蛋和足迹化石,有的成群分布,典型产地有诸诚、莱阳、临沭、莒南、新泰等地。
2014年,由着名古生物学家董枝明等12人组成的恐龙科普科研专家团在首届国际恐龙节上发布了“中国百年十大最着名恐龙”。其中山东省的师氏盘足龙、棘鼻青岛龙、巨型山东龙榜上有名。
图3.129 巨型诸城暴龙复原图
图3.130 巨型山东龙复原图(据王丽霞等,2012)
图3.131 棘鼻青岛龙复原图(据王丽霞等,2012)
●鸟臂目 鸭嘴龙科 诸城龙属
诸城龙(Zhuchengosaurus):属鸟脚龙类恐龙,图3.132是一具诸城龙骨架,体长17m,宽2.6m,高7.2m,全身骨架含20%化石。产于山东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恐龙骨架现存于诸城恐龙博物馆。
图3.132 诸城龙
图3.133 诸城龙
图3.133诸城龙骨架,体长6m,宽1.5m,高2m,全身骨架含20%化石。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鸟臂目 鸭嘴龙科 诸城龙属
巨大诸城龙(Zhuchengosaurus maximus):头骨粗壮而长,头骨后面平陷,在中央部位有一纵脊;上颌骨呈粗壮三角形,下颌骨高,底部平直,下牙床薄,牙列稍长于前端无牙部分;齿骨的冠状突起垂直于齿骨上缘。
图3.134 巨大诸城龙(头骨,×0.3)
图3.135 巨大诸城龙
巨大诸城龙(图3.135)荐椎部分由9个椎体组成,其腹面较平,仅在中央处有一不明显的凹陷;耻骨略弯,坐骨突发达;坐骨长而直。体高9.1m,长16.6m。是199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装架并命名的巨大诸城龙。是当时世界最高大的鸟脚类个体。
产于山东诸城龙骨涧晚白垩世王氏群辛格庄组。
●鸟臀目 角龙科 中国角龙属
中国角龙(sinoceratops):属角龙类恐龙,图3.136为一具中国角龙骨架,体长6m,宽1.2m,高1.7m,全身骨架含30%化石,化石产于山东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图3.136 中国角龙
●鸟臀目 角龙科 中国角龙属
诸城中国角龙(Sinoceratops zhuchengensis):图3.137是一块诸城中国角龙骨骼化石,其大小为长0.71m,宽0.15m,高0.1m,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图3.137 诸城中国角龙骨骼
图3.138是一块诸城中国角龙颈盾骨化石,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地层,其大小为长0.98m,宽0.2m,高0.15m。
图3.138 诸城中国角龙颈盾骨骼化石
诸城中国角龙的头骨长度超过180cm,宽度至少105cm,在它的头前部长有一个超过30cm的粗壮的角;在头后缘长有超过10个弯曲的角。
图3.139 诸城中国角龙
图3.140 意外诸城角龙肋骨化石
●鸟臀目 纤角龙科 诸城角龙属
意外诸城角龙(Zhuchengceratops inexpectus):图3.140为一块意外诸城角龙肋骨化石,其大小为长46.5cm,宽8cm,高6cm。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上颌骨具有一具齿腹后枝,下颚高且薄,下颚表面还具2大孔,这两孔被齿骨与夹板骨接口处的弯脊所分开,前齿骨近于垂直,齿骨前缘比喙状突深,麦氏沟上覆盖有齿骨和夹板骨,前端比后端宽,上隅骨在关节窝之前的位置有一特殊孔,从侧面看,上隅骨有一背前枝深入齿骨,与关节窝之前的半月窝相关节,内视夹板骨背缘成步进式,颈肋分叉,有一显着的背向枝。
图3.141 意外诸城角龙
●鸟臂目 鸭嘴龙科 华夏龙属
巨大华夏龙(Huaxiaosaurus aigahtens):图3.142为一块尾椎化石,长77cm,宽32cm,高15cm。
图3.142 华夏龙尾椎骨骼
图3.143为一具巨大华夏龙骨架,体长21m,宽3m,高12m,全身骨架含30%化石,荐部脊椎由10个椎骨愈合在一起组成,头骨硕大而窄长,头骨顶面下陷明显,顶面后端下陷11cm,前端下陷5cm,头小,颈细,显示了以植物为食的体型特征。产于山东省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图3.143 巨大华夏龙
●鸟臂目 鸭嘴龙科 山东龙属
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 gi-ganteus):头骨长,后部宽而高,顶面较平,自上颞颥孔后部向前至额骨部分十分向下凹入。齿骨牙列长,有60~63个齿沟,牙前无牙齿部分较长。荐部脊椎由10个脊椎骨组成,腹面有较深的直沟。坐骨直长,末端有极微弱扩展的小尖顶。动物个体很大,全长14m以上。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经土崖组。
图3.144 巨型山东龙
●鸟臀目 鹦鹉嘴龙科 鹦鹉嘴龙属
中国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si-nensis):个体较小,标本全长675mm。头骨短而宽,颧骨突居中,颧骨突中棱很发达,下颌前端与上颌齐平。颈椎9个,背椎13个,荐椎6个,尾椎31个左右。腹肋不很发达。上牙8个,下牙9个,第5个牙最大,每牙中棱前后各4条小棱。腔骨甚长于股骨。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林家庄组。
图3.145 中国鹦鹉嘴龙(×0.2)
图3.146 中国鹦鹉嘴龙
图3.147 中国鹦鹉嘴龙
●鸟臀目 鹦鹉嘴龙科 鹦鹉嘴龙属
杨氏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yo-ungi):体长中等,全长小于1m。头骨在已知所有种中为最短,头长大于头宽,其比例为1∶0.88。颧骨突位置偏后,其至头后端距离为头长的三分之一。枕骨大孔发达,为枕髁2倍大。耳缺不明显。方骨窝很发育。上、下颌牙齿皆8个,其中上颌的第4牙为最大;牙齿中棱前后各有3条小棱。椎体平凹型,背椎15个,荐椎7个,第2荐椎最大。肋骨粗壮,肠骨上缘棱脊发达。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林家庄组。
图3.148 杨氏鹦鹉嘴龙(头骨,×0.4)
图3.149 棘鼻青岛龙
●鸟臂目 鸭嘴龙科 青岛龙属
棘鼻青岛龙(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头骨的鼻骨形成管状突起,向上前方伸出,其末端加宽。头骨后上部有很发育的横棱。上颞颥孔左右宽,前额骨末端微向上卷曲。牙齿数目较少。荐部脊椎似有8个脊椎骨合成,腹侧有明显的中间直棱,后有沟状。脊椎约为颈部11个,背部15个,尾部60个。前肢、肩胛骨硕大,末端宽阔,肱骨较挠骨为长;后肢、肠骨上部相当隆起,坐骨末端成原始足状扩大,股骨硕大,末端穿孔,胫骨比股骨略长。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0 棘鼻青岛龙左肱骨、右肩胛、骨乌喙骨
图3.151 莱阳谭氏龙骨骼(×0.14)
●鸟臂目 鸭嘴龙科 谭氏龙属
莱阳谭氏龙(Tanius laiyangen-sis):荐部脊椎有9个脊椎骨组成,第6-9脊椎骨的腹面有较深的直沟,并穿过由前后两个脊椎所并成的横棱。荐部脊椎的神经棘较高,呈薄片状,横突几乎呈水平状,最后两个较大。髋骨比较粗壮,肠骨突较小。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2 中国谭氏龙复原图
●鸟臀目 鸭嘴龙科 谭氏龙属
中国谭氏龙(Tanius sinensis):身长4~5m,头骨顶部平坦无装饰,荐椎包括9~11个愈合脊椎和片状神经棘,荐椎腹面有深沟。坐骨末端略扩大。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鸟臀目 平头龙科 微肿头龙属
红土崖小肿头龙(Micropachycephalo-saurus hongtuyanensis):为一小的肿头龙,身长50~60cm。头上的顶鳞骨肿厚,但比较平,不拱起,上颞孔不封闭。头上无明显的隆起栉饰。下颌骨较高,牙齿纤细,单排,牙齿的外侧有中嵴,前后侧有对称的小齿。荐椎体双平型,有6个愈合的荐椎,第2荐椎体膨大,横突与荐肋愈合,变得粗壮。荐部上有荐背肋。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3 红土崖小肿头龙骨骼(×0.55)
●蜥臀目 暴龙科 诸城暴龙属
巨型诸城暴龙(Zhuchengtyrannu-s magnus):属兽脚类恐龙。图3.154中为一块诸城暴龙头骨化石,其大小为长54cm,宽20cm,高8cm。化石产于诸城晚白垩世红土崖组。
图3.154 巨型诸城暴龙头骨
图3.155 巨型诸城暴龙骨架
●蜥臀目 盘足龙科 盘足龙属
师氏盘足龙(Euhelopus zdanskyi):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巨龙形类恐龙,同时还是我国发现的第一只蜥脚类恐龙,现保存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1913年,麦尔登神甫(Pater R.Merten)在蒙阴宁家沟(现属于新泰市)发现了恐龙化石;1922年到1923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和我国地质学家谭锡畴在山东省新泰市宁家沟的白垩系莱阳群水南组发现并挖掘了一些恐龙化石,其中包括兽脚类牙齿和剑龙类的骨板,同时还有两具不完整的蜥脚类恐龙骨骼。当时只发现了盘足龙化石头骨、颈椎、肩带、前肢、背椎、腰带和后肢等部分化石。由于化石不完整,尾巴的形态只能推测。盘足龙的头骨比较粗壮而高大,而且鼻孔也很大,牙齿也都属于粗壮的勺形齿,颈椎很长,而且数量很多,有十七个,估计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后部颈椎的神经棘低,而且分叉;肩带很发达,肩臼窝很浅,中部形成一个斜面,后肢较短,所以古生物学家推测盘足龙的前肢很可能很发达。产于新泰宁家沟早白垩世莱阳群水南组。
图3.156 师氏盘足龙
●网形蛋科 网形蛋属
蒋氏网形蛋(Dictyoolithus):蛋壳一般由2~3个长短不一的基本结构单元重叠一起组成;在某些部位,蛋壳层则由3~4个相对比较短小的基本结构单元重叠一起组成;蛋壳外表面的气孔形状不规则。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7 蒋氏网形蛋(×0.15)
●圆形蛋科 圆形蛋属
短圆形蛋(Spheroolithus spheroides):蛋较小,短圆形,平均长度约80mm,横大径与长径之比为77∶100~92∶100,横大径与横短径相差不大,大端与小端之差不显着。蛋面具小丘点形纹饰,并介以低凹部分。蛋壳厚度相差较大,为1.1~3.3mm,平均厚约2mm。蛋壳内面不平光,乳突层相对厚度较大,乳突特别发育。棱柱层分带清楚,气孔道直,上部扩大,气孔外口低凹。据研究,可能为肉食龙类的蛋。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8 短圆形蛋之一部分(×0.13)
厚皮蛋(Spheroolithus megade-rmus):蛋壳巨厚(5~7mm)。蛋面粗糙,具鸡皮疙瘩状饰。棱柱层被气孔道所穿凿,气孔外口极宽。乳突层不够发育,乳突不清楚。产于莱阳晚白垩世王氏群。
图3.159 厚皮蛋部分蛋壳外面视(×0.6)
图3.159 厚皮蛋部分蛋壳侧面视(×0.6)
●圆形蛋科 圆形蛋属
将军顶圆形蛋(Spheroolithus chiangchiungtingensis):山东莱阳市将军顶赵村发现一窝较完整的恐龙蛋,鉴定为将军顶圆形蛋,共6枚。时代为晚白垩世。
图3.160 将军顶圆形蛋
●长形蛋科 长形蛋属
长形长形蛋(Elongatoolit-hus elongatus):山东莱阳市金刚口东沟发现一窝恐龙蛋,经鉴定为长形长形蛋。时代为晚白垩世。
图3.161 长形长形蛋
●鸟臀目 安琪龙足迹科 拟跷脚龙足迹属
杨氏拟跷脚龙足迹(Paragrallator yangi):图3.162为正型标本,呈层底凸型保存。标本为三趾型,Ⅱ、Ⅲ、Ⅳ趾均较直,Ⅲ趾下陷较浅且趾端爪细、尖,可能由于保存的原因,Ⅱ、Ⅳ趾爪不很清晰,Ⅱ趾也略短于Ⅳ趾。足迹长13.5cm,Ⅲ趾长7.5cm。产于莱阳早白垩世莱阳群。
图3.163为小型三趾型足迹,足迹长10~13cm,趾迹纤细,趾垫清晰。从形态和的大小上看应属于Paragrallator yangi,但特征比Paragrallator yangi的模式标本更加清晰。产于诸城皇龙沟早白垩世莱阳群。
图3.162 杨氏拟跷脚龙足迹照片及轮廓
图3.163 诸城黄龙沟的杨氏拟跷脚龙足迹
●鸟臀目 驰龙足迹科 驰龙足迹属
山东驰龙足迹(Dromaeopos shandongensis):图3.164为驰龙足迹正摸标本,经鉴定为两足行走,二趾型足迹,足迹尺寸较大,长26~28.5cm,宽9.5~12.5cm;仅有Ⅲ趾和Ⅳ趾趾迹,Ⅲ趾和Ⅳ趾趾迹近平行,Ⅲ趾略长于Ⅳ趾,趾迹弯曲,每个趾上有三个趾垫及爪迹,Ⅱ趾表现为较大的半圆形凹痕,位于足垫内侧和Ⅲ趾近端之间,足垫迹卵圆形,约为足迹总长的1/3;行迹较窄,复步长92~103cm,复步角170°,脚底的皮肤褶皱清晰可见。该两趾型足迹的发现证明了恐爪龙类恐龙在行走和奔跑时Ⅱ趾上的大爪子是被举起来的,并不落地,而且,发现的大量足迹和行迹也证明了恐爪龙类恐龙是群体活动的(图3.165)。山东驰龙足迹产于莒南县早白垩世大盛群,为中国境内第二例。
图3.164 山东驰龙足迹正模标本及轮廓图(轮廓图引自Li et al.,2008)
图3.165 山东驰龙足迹行迹,包含正模标本中的后三个连续足迹(图中比例尺为5cm)
东方强壮百合足迹(Corpulentapus lilasia):图3.166,3.167为东方强壮百合的模式标本,为小型两足行走,三趾型足迹,脚趾粗,足迹形态类似百合花朵,足迹长略大于宽(足迹长11.8cm,足迹宽10.8cm),趾迹粗,肉质感觉丰满,趾垫连续,垫间缝不明显,三个功能趾为Ⅱ、Ⅲ、Ⅳ,Ⅲ趾较短,凸出于两侧趾程度很弱,与两侧趾平齐;趾间角较小,爪迹向行迹中线偏转,轴系对称很弱(形态上看似辐射对称),趾迹近端相连,趾间不完全;行迹窄,单步和复步较长。根据脚跟部的踱趾垫Ⅳ位于踱趾垫Ⅱ之后,以及复步很长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兽脚类恐龙。产于诸城皇龙沟早白垩世莱阳群。
图3.166 东方强壮百合足迹模式标本,现仍然保存在野外模式产地
图3.167 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东方强壮百合足迹模式标本
●未定足迹科 莱阳足迹属
刘氏莱阳足迹(Laiyangpus liui):小型足迹,四足行走,前足具三趾,后足四趾,趾迹清晰。后足的Ⅰ趾和前足的Ⅰ、Ⅴ指均未保存。各趾纤细,趾尖尖锐,各趾间近乎平行,前足长1.2~1.9cm,宽1.7~2.3cm。后足长1.8~2.2cm,宽2.1~2.6cm。有尾迹。杨钟键于1960年在莱阳市龙旺庄镇水南村杨家庄组发现并命名。杨钟键认为其属于虚骨龙类恐龙足迹,但随着对虚骨龙概念认识的变化,Lockley et al.(2010)认为其特征是典型的鳄形类动物在水中游泳时的足迹特点。但是,Laiyangpus liui保留有尾迹,这在游泳状态下是很难形成的。产于莱阳早白垩世莱阳群。
图3.168 刘氏莱阳足迹化石(比例尺为4cm)及足迹分布图(引自Lockley,et al 2010)
●小龙足迹属
甄朔南小龙足迹Minisauripus zhenshuonani Lockley,Kim,Kim,Kim,Matsukawa,Li,Li,et Yang,2008
图3.169为甄朔南小龙足迹,足迹个体小,长大于宽(长/宽比值为1.25~2),足迹纵长,三趾型,趾迹平行,趾末端较钝,趾端具爪,但爪迹较尖,趾垫式为2-3-4,Ⅲ趾比Ⅳ趾略长,而Ⅳ趾比Ⅱ趾略长且窄;此外,步幅较长,足长与步幅之比约为10:1。足迹比M.chuanzhuensis(川主小龙足迹)窄,单步很长,行迹很窄。Minisauripus zhenshuonani其个体较大,长度为6厘米,是目前Minisauripus足迹属中个体最大的种。在山东省莒南的足迹化石产地,共发现了4枚属于Minisauripus的足迹,其中三枚较大的属于M.zhenshuonani,还有一枚个体较小的由于保存不佳,无法鉴定到种。但其长度为3cm,仅从足迹长来看,与模式种M.chuanzhuensis相似。M.zhenshuonani显示了清晰的爪迹。这是继四川峨眉地区、韩国Namhae之后第三次发现的Minisauripus,也是中国发现的Minisauripus的第二个种。
图3.169 山东莒南 甄朔南小龙足迹标本及轮廓图(引自Lockley et al.2008,左图比例尺为3cm)
D. 世界最大的恐龙是什么龙
世界上最大的恐龙是什么龙?
网络
一分钟了解地震龙01:10
地震龙的尾巴有什么作用?01:07
地震龙的尾巴有什么作用?00:54
简笔画地震龙好学好做03:07
地震龙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网络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 周良生
地震龙(属名:Seismosaurus)意为“使大地震动的蜥蜴”,是较大的植食性恐龙之一,为梁龙科的一个异名。生存于侏罗纪晚期。 尾巴比脖子略长,小脑袋,有一个脚趾长着爪子,地震龙起初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属,但最近的研究显示地震龙可能是梁龙属的一个大型种,D. hallorum,更有研究提出它们是长梁龙的一个标本。如同其他梁龙,地震龙生存于启莫里阶到提通阶,约1亿5400万年前到1亿4400万年前。地震龙是以部分骨骸来命名,这些骨骸是在1979年在新墨西哥州发现,包含了脊椎、骨盆、以及肋骨。原本被假设是胃石的石头,似乎是经过河流冲积的卵石。地震龙是在1991年正式叙述、命名,属于梁龙科。如同其他梁龙科恐龙,地震龙的鼻孔位于口鼻部前端,但头颅骨上的鼻管孔位于头部顶部;而地震龙的前肢稍短于后肢。
长颈巨龙,长度与白宫宽度相当,正如其名,其脖子长到不可思议,达到他身体一半的长度。这足以让然印象深刻,但它脖子中的气囊,使得它整体体重变轻,只有37.5吨。
9.富塔隆柯龙
生活在8000万年前,体长105英尺的它,比现在最大的生物蓝鲸还要长。尽管这条龙是榜单上最长的,但体重却只有42吨。
8.埃拉尔巨龙
这条龙体长达到了惊人的98英尺,这个长度相当于六个长颈鹿叠加起来。不仅如此,这只史前巨兽的重量相当于28头河马的重量,但这个体重依然无法比得上其他一些恐龙。
E. 所有恐龙名称和特点
1、霸王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
2、南阳龙,鸭嘴龙超科的一属,是种先进禽龙类,禽龙类后来演化出真正的鸭嘴龙类。南阳龙生存于早白垩纪,它们的化石于中国河南省发现。南阳龙因发现于河南南阳而得名。
3、三角洲奔龙,属于角鼻龙下目中的,有着较细长但很发达的四肢,样子很像猎豹,是一种灵活而擅长高速奔跑的大型食肉恐龙,体长最大13.3米,身体重达7.5吨。
4、短角龙,属于角龙下目,是群草食性恐龙,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在白垩纪末期灭绝。
5、弱角龙,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龙。头骨后部扩大成颈盾,多数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我国北方发现的鹦鹉嘴龙即属角龙类的祖先类型。
F. 恐龙资料
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一块恐龙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国牛津博物馆保管员罗伯特·普劳特发现并收藏起来的。此后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险者及学者陆续发现和研究了本属于恐龙的化石,但几乎均未被正确鉴定。
1841年,古生物学家理乍得·欧文根据一些大型爬行动物化石标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词,该词来自希腊语“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国学者译之为“恐龙”。
“恐龙”概念问世之后,学者们对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做了细致的观察和鉴定,并开展了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亚洲恐龙的发掘是在20世纪以后才开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恐龙化石发现于1902年(黑龙江),以后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地方发掘出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包括云南禄丰、山东莱阳、四川自贡、西藏、内蒙古等较为着名的恐龙化石埋藏点。禄丰和自贡还分别建立了恐龙博物馆,1991年还举办了“禄丰首届恐龙节”。中国堪称“世界恐龙大国”。
迄今全世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包括骨、牙齿、皮肤、卵、粪便、足迹等,有2000多个,经鉴定,共计2目7亚目57科350余属800余种(有学者认为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数目在900—1200属之间),我国有80余属100余种。
现已发掘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距今大约2亿3千万年。一般认为恐龙是从始鳄类中的假鳄类里分化出来的。最初的恐龙是一些两足性食肉恐龙,至三迭纪末期时,恐龙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罗纪晚期时,恐龙类大大发展,其种类和数量均超过三迭纪时的先驱,并成为地球上真正的统治者。还出现了广泛的适应辐射。
“恐龙”并不是分类上的术语,而是一个通俗名称。恐龙下设两个类群:
一、蜥臀目(蜥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骼骨、坐骨和耻骨三者间的结构形式与其它爬行动物相似,即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带。下分两个亚目:
(一)兽脚亚目:霸王龙、恐爪龙、跃龙、细颈龙等。
(二)蜥脚亚目:梁龙、雷龙、禄丰龙、马门溪龙等。
二、鸟臀目(鸟龙目)主要特征是组成腰带的骨骼结构形式与鸟类相似,耻骨指向后方,即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带,另外还具有前齿骨和颊肌。下分五个亚目:
(一)鸟脚亚目:禽龙、鸭嘴龙等。
(二)角龙亚目:原角龙、角龙、鹦鹉嘴龙等。
(三)甲龙亚目:结节龙、棘龙、甲龙等。
(四)剑龙亚目:剑龙等。
(五)钟头龙亚目:肿头龙等。
恐龙在距今6000—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灭绝,这个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多年的古动物类群神秘而不可思议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众多学者对其原因的推测和解释,至今尚无定论。当今科学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几种解释有:小行星撞击说(贝克莱理论)、周期性绝灭说(复仇女神说)、气候恶化说、群落演替说等,诸解释之所以未能被公认,主要原因是它们均不能自圆其说,不能尽善尽美地解释恐龙为什么在大约50~100万年的时间里全部绝灭了。
初中《动物学》课本上记述恐龙等很多爬行动物的绝灭的原因,属气候恶化说,是一种渐变论观点。质疑者认为恐龙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了对各种环境相当的适应能力,否则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气候恶化应当是逐渐的、或是局部的,恐龙对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适应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气候的重大变化,恐龙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即使地球气候恶化会导致恐龙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并非都是这样,仍有一些小区域的气候没有多大改变,那里的恐龙不会与别处的恐龙“同时”灭绝。总之,恐龙绝灭的真正原因还不太清楚,相信会有一天揭开恐龙家族覆灭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恐龙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积累了一些资料。
恐龙的四肢(尤其是腰带)与哺乳类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体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视阔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龙(体长几米至十几米)通常步距约2.75~5米,奔跑时可达5~8米;小型恐龙奔跑速度可达35~40公里/小时,较大的恐龙奔走速度可达15~20公里/小时,最慢的仅为3.5公里/小时。
多数恐龙为植食性,食量很大,体重数吨至数十吨的蜥脚类每天进食量百余公斤,甚至可达一吨以上,肉食性恐龙的种类和数量较少,据统计,每100只恐龙中,仅有3~5只是肉食性恐龙。
恐龙属卵生动物,少数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时期,雄性常为争夺雌性而打斗,或是以委婉动听的喉音引诱配偶。卵径80~300毫米,卵壳厚2~7毫米,多借助阳光孵化,少数可能是象母鸡孵蛋那样来孵化。刚孵出的幼小恐龙有的发育比较完善,能自由活动;有的则发育不全,软弱无力,需由母体细心照料及喂养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独立生活(如鸭嘴龙类因之又被称为“慈母龙”)。恐龙的寿命一般为几年至几十年,少数可长寿达百年之久。
科学家们通常认为恐龙是“变温动物”,但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有些恐龙可能是“恒温的。”着名的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巴克研究认为:变温动物的能量转换速率低,骨头中的钙一磷交换场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温血动物的骨头中具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能量代谢的需要。巴克在比较了蜥蜴、恐龙和哺乳类的长骨磨片显微构造之后,认为恐龙可能已有了“恒温装置”。恐龙行走和奔跑时产生的热量,通常依靠长尾、长颈、体表骨板、扩大的鼻道、脑部大型静脉窦散热。
恐龙的体表具有鳞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鸟类那样丰富的色彩,特别是小、中体型的种类,幼体的颜色比成体更耀眼,大型的种类色彩则单调一些;生活在树林中的种类多杂夹着绿、棕或黄色,而旷野里的种类多为黑白图案。
许多人认为恐龙是巨大的、可怕的动物,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龙确实很大(震龙体长达42.67米),但有些恐龙则与鸡大小相近。
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龙的特征可记述为:
腰带有臼窝,Ⅱ~Ⅺ枚荐椎愈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体下方,趾骨着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个;皮肤粗糙,被有鳞片或骨质甲盔;属变温动物,卵生(少数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齿,多为植食性,少为肉食性;头骨的结构与鳄类相似。
奔跑的恐龙
印化石后,亚历山大作出判断认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确实是行动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约每秒钟1米,与人类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足迹表明,它们的行走速度一般不超过每秒钟2.2米,这与人类快速行走时的速度差不多.那些较小的,体重在500公斤左右(与赛马大小相近)的两足行走的恐龙的足印表明,它们能够以每秒钟12米的速度奔跑,这已经超过了人类百米赛跑冠军的最高速度(每秒钟11米),但是仍然大大低于赛马的奔跑速度(每秒钟大约15到17米).
翼手龙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
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
鳗龙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
三角龙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雷龙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异特龙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资料
恐龙
_______ 恐龙时代的景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前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动.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陆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改变.陆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来,高大的针叶树林和低矮的苏铁丛林取代了蕨类植物的地位,成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观.不久后,第一批显花植物出现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恐龙当时赖以为生的许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恐龙
肉食者
肉食性恐龙是以群头大,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龙.它们都属于兽脚亚目,常常被称为食肉龙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龙靠后肢行走;由于后肢要负荷庞大身躯的重量,因此行动起来可能不怎么快速.它们的头很大,双颚很长,颚骨上整排巨大弯曲的利齿,看起来就像牛排刀边缘的锯齿一样.肉食性恐龙主要以其他恐龙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它们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后肢捕杀猎物,然后再借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帮助,把猎物的肉撕扯下来吃.虚骨龙也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但它们和一般肉食性恐龙完全不同.虚骨龙的体态轻盈,行动敏捷,有一双便于抓取的长手臂和手掌,以及长又窄的颚骨.它们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为食.此外,虚骨龙也常会在大型肉食性恐龙吃饱后,捡剩下的残渣碎屑吃.
恐龙
素食者
很多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体型最大的蜥脚亚目恐龙,以及所有的鸟臀目恐龙.事实上,恐龙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烦多了,因为植物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这些坚韧物质必须先被分解处理后,才能被胃消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草食性恐龙演化出各种解决方法,例如:蜥蜴亚目恐龙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进肚里,让胃里的细菌来发酵食物或让它们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来磨碎食物.鸭嘴龙类的恐龙具有特殊的牙齿,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龙亚目的恐龙则用格外强壮的颚骨和利剪般的牙齿撕碎坚韧植物.
恐龙的灭绝
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__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恐龙
奇形怪状的头
有些恐龙具备非常奇特的头形,例如头上长出怪异凸出物或骨质突起—它们可能呈现小块,肿块,新月,棘刺或头盔状.这些古怪头形和现生爬行动物,鸟类或哺乳动物身上的特殊构造或鲜艳彩斑一样,具有吸引目光的作用.它们醒目的造型,可能是用以吸引异性,吓退敌人或表达自己心情好坏.此外,头部的骨质突起也是防卫或攻击武器,可以当作天然安全帽或坚硬的冲撞工具.众多奇形怪状的头颅中,最别具一格的要数鸭嘴龙类的头.鸭嘴龙是因为拥有宽扁无牙,鸭嘴般的喙部而得名的.
恐龙时代结束
白垩纪即将结束时,恐龙变得越来越少,最后终于全部消失.就在同时,地球的景观也发生了变化.盘古大陆因为海底的扩展分成了好几块.海平面升高了,使得原先许多恐龙生存的低洼地区变成汪洋一片.许多种类的海生动物也灭绝了.此外,原本全年温暖的气候,现在开始变得比较有变化,或比较有季节性.植物的种类也发生了改变,显花植物变得越来越重要.恐龙的灭绝正好让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动物趁机崛起.
双冠龙:
___ 长6米头顶上有两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于奔跑.侏罗纪早期的食肉恐龙,全长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鼻嘴前端特别狭窄,柔软而灵活,可以从矮树丛中或石头缝里将那些细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动物衔出来吃掉.与后来的大型食肉恐龙相比,双冠龙的身体显得比较"苗条",所以它行动敏捷.口中长满利齿,也能捕杀一些大个子的食草恐龙.但是,也有些科学家怀疑它的牙齿功能,说它只是一种食腐肉的恐龙.
恐龙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有2亿到7千万年的时候,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统治着海洋,陆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动物都无法和它们对抗,它们是名符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
在那个时候,地球的气候温暖湿润,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所以,不论是吃植物还是吃动物的恐龙,都有享受不尽的美食.因为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恐龙们一般都长得巨大无比.据推测,最大的恐龙有30米长,体重达40到50吨,就是用现在最大的公共汽车也拉不动它们呢.当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龙,像细腭龙全长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们见到的鸡差不多.
可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却突然很快地从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时间是在科学家们称为"白垩纪"的结束期.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很多年以来人们纷纷猜测,但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龙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们的骨胳变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使我们今天知道过去有这样一些动物存在,并且根据这些骨胳推测描绘出了它们的样子.如果你对恐龙感兴趣,也不妨试试,看能不能解开这个千古之谜.
对恐龙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帮我们认识地球生物进化的过程,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的变迁,地质活动的状况,我们人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等等,甚至还涉及宇宙天体的方方面面呢,怎么样,很有意思吧 下面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往下看吧.不过因为有很多好看的图片,所以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你不要着急哟.
恐龙
____恐龙之最
__ 当你走过商店橱窗,你会不会因为特大号的乐瓶或娇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 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龙是什麽龙 又最长.最大呢
一.最小型的恐龙
___ 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要算是细颚龙类,不过鸡大小的恐龙.有些种类体长仅约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则仅仅七十公分!虽然它比鸡体型稍大,但包括长尾巴在内有些恐龙或许比细颚龙还小,但那仅是从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跃足龙,像猫一样大小,有锐爪的肉食兴性动物.较细颚龙与跃足龙要小的,是一些恐龙的幼体:鹦鹉嘴龙的幼体仅仅二十五公分体长,而最近刚孵出原蜥脚类仅仅二十公分长,不比知更鸟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_
二.最丑陋的恐龙
__ 我认为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于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和肿头龙相比较,次丑的家伙可能是厚鼻龙了.它也是角龙类,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饰物,看起来像是锯 剩下来的树干留在头骨上._
三.最长的恐龙
___ 重型龙,与梁龙两种大约都达二十七公尺长度.然而可能,暂时昵称为超 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分别长度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四.最重的恐龙
___ 腕龙与南极龙 两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但是南极龙可能比较瘦一 些,但没有人确切知道.
五.最宽的恐龙_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_
六.最早出现的恐龙_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于三叠纪中期,体长约 一尺公五
G. 恐龙资料在哪里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古近记古新世。当然这是目前的主流论断,是当前最为人认可的。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不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已经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乍得-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当然,这局限于拉丁文的造词能力。
“恐龙”一词由日本生物学家创造并引进中国。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恐龙不是蜥蜴。为地球首批可以单独直立行走的高级生物体。
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许多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它们不断地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龟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鳄类,有的变成了今天的蛇类和蜥蜴类,其中还有一类演变成今天遍及世界的哺乳动物。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类似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致使地球内部岩浆汹涌喷出,撞击造成的超级火山爆发,从古玛拉岩石的同位素含量测出此次爆发的威力远远高于黄石超级火山最大的能量(普通火山口的直径也就是是几百米,而这次被撞击成的口子直径超过148千米。),整个地球被浓浓的火山灰和毒气所覆盖,地球上的生物长时间不见阳光和月亮,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大气层氧气含量极低。综合这些因素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剧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如果按单独的事件来定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不能充分说明动植物在体型结构上的共同进化特征。这一共同的进化特征并不局限在任一地域,这就充分说明了共同进化特征只能是来源与地球引力的加重,这才致使与环境重力对于动植物的限制约束。
质疑与解释
最后的王朝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种种猜测。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6500万年前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白垩纪晚期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是由于海面下降,新的陆地出来了,有的恐龙有迁移的习惯,去了其他地方,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最终灭绝。总之,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几十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这么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打击,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公里。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间。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家们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尽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同时使地球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多么可怕的灾难啊。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也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对于恐龙的灭绝,当然不止这些说法。其余的例如:
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陨石撞击说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白的岩石里。
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
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铱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标记。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
6千5百万年前的这次撞击非常猛烈,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法和它比。那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宽度大约是6英里。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庞大,所以当它撞上地球时,前端已经碰到了地表,尾部却还在3万5千英尺的高空,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撞击地球的是高山一样大小的一块巨岩。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H. 3种恐龙的特点和外形
1、昆卡猎龙
骆驼具有驼峰,看起来就像是驼背一样,其实有些恐龙的背上也长有看起来像是驼峰一样结构,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时期西班牙的肉食恐龙昆卡猎龙就像是白垩纪的驼背猎人。
昆卡猎龙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臀部前端的两节脊椎特别高而脊椎上方具有高而狭窄的突出部,就好像驼背一样的凸起。驼背结构就成为昆卡猎龙的辨识标志。但是古生物学家目前无法确定这一结构的作用。
2、羽暴龙
暴龙,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是恐龙时代里经典的代表角色。不过大部分对暴龙的印象一向都是光滑的皮肤吧。其实暴龙里有个特殊的飘发哥存在。
羽暴龙就是这种很特别的暴龙。羽暴龙意思为带羽暴君,又名羽王龙,听名字就知道是全身覆盖羽毛的暴龙,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中国东北,同时也是目前发现最大型的有羽毛恐龙,而演化成有羽毛的原因,可能是白垩纪的中国东北平均气温相当寒冷。
3、巨盗龙
巨盗龙属名的意思为巨大的盗贼,是偷蛋龙科下的一属恐龙。成年体的巨盗龙长度大约8公尺,体重1.4公吨,是偷蛋龙类恐龙里面目前已知最大的一种,长相怪异,奔跑速度很快,而且是一种很聪明的恐龙。巨盗龙的食性虽然仍然是个谜,但他的大指爪在草食动物是十分罕见的。
4、蜥结龙
蜥结龙学名的意思位有甲盾蜥蜴,听名字就知道身上覆盖着装甲,蜥结龙是结节龙科中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原始的成员,生存于早白垩纪的北美洲,它具有肩部骨板,在肩膀,背部尾巴上覆盖着角质外层的骨锥。
5、青岛龙
鸭嘴龙科的恐龙,顾名思义,就是嘴巴像现代的鸭子一样,有特殊扁平的构造,是当时一些繁盛的草食性恐龙。其中有个在中国发现了青岛龙外形非常的有趣。青岛龙是种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中国鸭嘴龙科恐龙,它们体积和重量在鸭嘴龙科里面都算是非常大的一种。
6、华丽角龙
角龙科恐龙特色就是头上有着大大的头盾,还有许多不同的角龙是草食性恐龙经典的代表就是之一。其中华丽角龙不止名字特别,长相也是很有趣。
华丽角龙的头颅骨有很多隆起部,是已知的恐龙中最多的。眼睛上的额角很修长及尖锐,向头部两侧伸出后向下弯,额角的方向与其他角龙不同。
I. 恐龙灭绝至今多少年了
截止至2019年9月16日,恐龙灭绝约6500万年。
恐龙灭绝,是指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是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4亿年至6500万年前、部分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6亿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4亿年前的三叠纪。
(9)恐龙王前端扩展阅读
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2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犹加敦半岛,不仅摧毁了地球上75%的动植物物种,还让恐龙从此消失。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研究团队表示,他们距离撞击点8000多公里处、美国北达科他州的白垩纪末期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撞击数分钟后死亡的生物残骸的化石。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在重叠并排的古代鲟鱼化石的鱼鳃部位与植物化石表面,发现了因强大冲击而生成的玻璃状粒子。
他们研究后认为,当时因为冲击力道太过强大,短短数分钟的时间,令海水暴涨,还把海里的鱼与植物弹飞到陆地,淡水鱼、陆地脊椎动物、树木、树枝、菊石及其他海洋生物全部“缠成一团”保存在同一岩层中。
学者柏南透露,由于沉积发生得很快,当时的情景被原样保存下来。